《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深刻探讨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语文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作者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操。这些观点对于语文教育的实际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一)
才读了前两章,但是对语文学习给了我新的认识。其实在其他很多学科,可能都会有用。学习、深究的态度。学语文 首先要知道 为什么要学语文 学语文有什么用 (其实学什么小孩都要知道这个)。
学语文目的有两个方面 简单说就是1. 知道别人想表达什么 我们从中才能学到别人的东西 了解别人的情感;2. 自己要会表达 从语言 文字 准确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这就是语文。
然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学语文。第一步 拿到文章 通读 找出不熟悉的字词 然后查字典 了解含义 近义字词对比,为什么用这个词 这个字,而不用那个近义的字词,有什么区别,作者用这个的好处妙处。第二步 大声朗读 有节奏 有感情(就说明你理解了)。第三步 找一个跟这篇文章相似的文章 两者做对比,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为什么要写这一句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这个就要老师带领了)第四步才是 上课 老师发问 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 (这个才是上课的意义)在不同的观点中 学到新的知识。这个才叫学习 才叫做学问
1/3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二)
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颇有裨益的一本书。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的部分,这两部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阅读是输入,分析文章为什么这么写、好在哪里;而写作是输出,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想感悟和知识积累加以组织呈现在卷面上。
阅读的好处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上,善于阅读的同学也能对自己的描写、情感抒发、逻辑思维有更深入更高明的理解。同时我始终觉得阅读能增强一个人的忍耐力,因为它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到的讯息,需要花时间费脑子去想去理解,所以接受信息的效果也会更好,并且对于自己能够静心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对于写作,叶圣陶先生在书中专门有好几篇是讲写作的,讲得非常透彻,其中有一篇我分享给了自己的学生们。写作,第一点是想清楚然后写,这一点强调了列提纲的重要性,不能只有点朦胧的印象就下笔,不然很可能会后继无力。第二点是要修改,不仅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学生也要根据教师的批改情况适当重写部分,做到精益求精,如果学生能有自己修改的意识那就更好不过了。第三点是把稿子读几遍,自己第一遍写下去的东西,语病错别字句子不通顺或是逻辑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一些。这时候需要把自己写出来的念几遍,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我在课上喜欢读同学们的作文,读一遍下去,自己心里有数,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优点与问题也明白得七七八八了,言之有物,比空讲作文的效果要好得多。第四点是平时的积累,写作无外乎几个积累,一是大量的阅读,而是细心观察生活,对生活有所感悟,三是自己真实的情感。第五是写作文有所为,写作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必须围绕着某一主题而展开。第六是准确、鲜明、生动。遣词造句要做到准确,主题的表现要做到鲜明,描写要做到生动。
阅读完这本书,我还是很受启发的,不仅对我现在语文机构兼职的工作有所帮助,对现在教的五六年级的孩子们有所帮助,而且也对日后即将进入的研究生生活的学术方面有所帮助。写论文也和写作文也是相通的,需要平时的积累,大量的阅读、严密的逻辑以及自己的思想。
2/3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三)
叶圣陶先生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六十多年,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集中体现了他对我国语文教育工作的思考,近来读罢,解开了我日常语文教学的很多困惑,特别是他对写作教学的思考今天仍有相当的价值。
以下是我阅读时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愿意做的作文题目进行写作,这个观点在如今的教材改革和新课标改革中体现的特别明显。
一篇文章,“词”使用得合适,“篇章”组织得通顺,便是“通”。作文求通,而不渴求文笔,也是温儒敏在语文新课改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今天的高考作文不偏重于文学化、书清华,而是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其次才是抒情和审美。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随时随地都有说话的需要,如果语言习惯上有了缺点,也就是生活技能有了缺点,是非常吃亏的。同时,语言习惯不好,写文章就根本不会好,说话和写作紧密相关,这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将来口才表达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被重视。
每篇作文都应有一个及以上的中心,写作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使中心显露,那些随意的话都该提出得干干净净,现在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心,要么没有,要么不突出,要么不够深刻,十分浅白,所幸他们现在对于作文的中心的重视程度已经开始提高。
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得情调,使人立刻把纷乱杂念放下,专心致志地看那下文地发展,如鲁迅的《秋夜》、茅盾的《雾》,今天我仍然还记得《百年孤独》、《围城》、《双城记》那些经典的开头,可见好的开头的魅力。
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最忌这个结尾是真完,要文字虽完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下去了,但嘴里还有余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是“功夫在诗外”,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养成推理和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作为语文老师,经常写些东西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读书,只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读,才能帮孩子形成读书的习惯,而养成读书的习惯,是目前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写作有真正地写好,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地想法和情感,同时由于观察的细致,诚实地写小说等虚构作品也可以是好的。二是要精密,避免粗疏,但仍然别忘了,诚实和精密的好文章必须源于充实的生活。
写作之难,仍需各自努力,学生要有信心,老师要有耐心,知难而上,英雄也。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