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成长》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籍,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读者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韧性。书中强调了积极思维和乐观态度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来培养自己的韧性。这本书让人深刻体会到,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才能真正成长为更加坚强和成功的人。
韧性成长读后感篇一
1、鄙人曾经拜读过这对夫妻著作,也上过他们的课程
因此就个人认为,该书更类似对他们之前出版书本的归纳摘要合集。
同时,在书中可以看到很多其他思维书籍的影子(比如史蒂夫科维的《第三选择》等)。
但可惜内容上有些意犹未尽,总有一只靴子没有落地之感。
2、个人认为书本对于那些初入职场或刚晋升的基层干部比较有用。
但正如第一条所言,如果要学的更透彻,推荐作者夫妇的以下三本:
1) 《能说会干:开启高情商精进之路》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书,特别干货。
前部分核心是 大卫·梅斯特《专业主义》的 信任度=(专业+可靠+亲密)/自我;
后部分核心是约翰惠特默的《高绩效教练》
2) 《高情商沟通:赢取信任、改变人生的说话技巧》
作者的第二本书,更多是对前书的补充。
3) 《高难度沟通:化解冲突、赢得信任的高阶沟通力》
圈外商学院的价值2000+的一门课程就是源于此。
如果前两本书视作教材,这本书类似案例习题集。
韧性成长读后感篇二
最近看了《韧性成长》这本书,了解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智,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工作技巧,人际交往方法,受益匪浅。 用作者的话说,所谓心智,是你安放自己、看待世界、连通内外,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意识空间。它的配置水平直接决定了你一辈子生活其中的幸福水平。 在我的理解,心智很像我们一般说的认知水平,心智状态更好的人往往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当然心智的内涵远远不知认知方面。拥有良好心智的人往往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情绪处理能力,以及更好的人生体验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认知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容易发觉,在很多方面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更多的了解我们思考的方式,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及时修正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有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实际上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可靠。 这个被先进技术与发明裹挟着往前走的世界、让我们不断地追求更快、更多。注意力不停歇,但极少是留给自己的——这就是如今大多数人的状态。我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怎么这一天又过去了呢,我这一天到底做了什么呢?为什么很多事情我都想不起来了,我看过的书,看过的视频,好像根本就没有在我的脑海中停留片刻。 这是一个让人特别烦躁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够安静下来的话,就很难真正去做一些能够自我提升的事情。注意力被无情抢占,认知被强势洗脑,欲望被持续刺激——这是我们面对的共同的难题。 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专业的理论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比如刻意练习的方法—— 有意识地带大脑走出舒适区,在虽难却可以够到的领域进行训练。练习的领域中有科学的 规律,且有成功的先例、榜样。能够将目标整体提升这样的大目标拆解为小任务,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找反馈,创建属于自己的心理表征与加工模式,最终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实现此前不能做到的目标。 也提到了持续幸福的五个关键因素——积极的情绪,成就感,投入,有意义和目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着眼于这五个方面,当我们觉得在某个方面做的还不够好的时候,就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不断的调整与改善。 这本书还用了很多实际的案例来引导我们,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这些案例也告诉我们,必须要忠于自己,要修炼内心,要融入环境,也要学会影响他人。 我们需要在非常多的社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自我使命感。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在这个社会价值网络中我是谁,我可以通过这些社交角色得到什么,以及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好贡献,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挫折,唯有让自己的心智不断得以成长,才能够更好的去应对所有的问题,这也是这本书想要帮助我们的部分。
韧性成长读后感篇三
一个很常见的困惑是:为什么上了那么多年学,也看了很多道理或分享,但真碰到一些困境时,自己依旧理不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心里也没个主意?例如老公不爱干家务,邻居在楼道里乱放东西,领导似乎很挑剔,同事们能力太差不好合作……当碰上这些外在的烦心事时,怎么应对?
《韧性成长》是一本处理冲突的图书,是由我国的文娅和仲佳伟夫妇合著。他们是商学院课程的导师,也是品牌公关的咨询顾问,在帮助处理日常工作中各类冲突对话经验方面,是国内在这个领域既有理论体系,又有实践经验的排名靠前的人,在此背景下完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向读者分享了可参考用于心智提升的-些科学研究,以及提升心智的完整系统。从忠于自己、修炼内心,到融入环境和影响他人这四大人生目标中的心智修炼基本策略,同时展示了如何提升心智配置,用系统的观点去把握抽象概念,并应用16种场景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有效应对冲突。初入职场随团下馆子促融入,后发现不合口味且耗资大,改带便当十年,健康职场双赢。
人生在世从内到外要实现的四个目标,也是常见的四类人生场景。结合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忠于自我:明使命,定幸福。小菲有自己的审美和物质追求,如果这些都适合她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那她干嘛非得跟风去买那些大牌包包呢?
修炼内心:刚柔并济,内心强大。要是小菲平时能抽出时间读书、学习、旅行,多长点见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那她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的话带着走,做出不理智的事儿了。
融入环境:外炼心法,技能娴熟。如果小菲能更快地适应在家办公,比如专心工作、和远程同事配合好,还能自己做饭、好好休息,那她在家办公也不会觉得那么累了。
影响他人:和谐共处,共赢合作。小菲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太满意,但她只是抱怨,没想过要自己去改变点什么,让大家一起变得更好。所以,和同事有矛盾时,她只会发脾气,不能带着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这四个目标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指引心智与人生变革。从抱怨到尝试改变环境,从自卑到努力提升自我,从寻求刺激到静心调理,展现了成长与转变的路径。
本书有以下几点价值:
1. 系统性提升心智:本书借四种人生情景,运用心智模型,助读者系统性提升心智水平。
2. 实用性强:书中融合多领域科研,分享实用方法,助力读者配置升级心智,思维清晰,心力坚韧。
3. 提升幸福感:本书强调以持续幸福为指引,通过提升心智与心理韧性,帮助读者在持续进益中掌控并享受自己的人生,获得让人生持续幸福的动力。
4. 适应性强:无论是职场人士、学生还是家长,都能从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提升个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力与竞争力。
建议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困惑,缺乏目标和没有办法解决困境类似、需求体验的朋友都可以来阅读。
一、提升心智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在探讨心智的起源与发展时认为,心智像一台神经计算机,它用组合算法对植物、动物、物体和人进行因果和概率分析,从而适应自然选择。心智就像是一台超级聪明的“大脑机器”,它会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把植物、动物、东西和人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如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哪些事情更可能发生。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的世界和环境的变化了。我们把心智比作房子:你是房主,与它共游多变世界。房内布局反映个人,勤者安居乐业,怠者困于杂乱。外界万变,感知各异,有人赏阳光美景,有人怨灰暗风沙。心智,这意识空间,决定你生活的幸福感。然而我们身处心智之屋,却常忽视其存在,鲜少打理升级。许多人未觉自己是主人,反似囚徒。为何?心智常被垃圾填满。
从性质、目标和方式三个方面来提升心智:
1. 性质:提升心智非鸡汤,乃科学大脑学习。采用六项刻意练习:
(1) 走出舒适区。
(2) 挑战可达成难度。
(3) 遵循科学规律,借鉴成功案例。
(4) 大目标拆小任务。
(5) 反馈循环,构建心理表征。
(6) 激发潜能,达成新目标。
2. 目标:以持续幸福为指引,升级心智配置。马丁·塞利格曼“幸福2.0”含五元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与目的、成就感,共筑“蓬勃人生”。
3. 方式:知行金字塔助力成功。系统思维,精准努力:
上层:看局识势,科学决策。
中层:高效行动,有效沟通。
底层:身心健康,情绪管理。
三层互动,决定人生质量。
总结:掌握心智提升之道,探索系统应用,实现四项人生目标,韧性成长。
二、忠于自我:明使命,定幸福
世间万物无绝对,好坏喜恶唯心定。从内心出发,解锁四大心智配置:寻找使命感、储蓄幸福、用好迷茫、懂得取舍,奠定人生基石。
1. 寻找使命感:平淡中寻意义,重燃工作生活热情
琳琳本想顺其自然生活,却陷入焦虑迷茫。七年前,她听父母话回老家国有银行工作,起初生活顺心,升职也快。但调到分行后,业绩压力和工作枯燥让她失去热情。想调岗却无助力,她开始抱怨。随后,顺从家里安排结婚生子,却发现照顾家庭更累更难。丈夫忙于工作,生活重担全落在她肩上。看到北京同学事业有成或生活自在,她不禁后悔当初选择,却已深陷其中,无力挣脱。
我们可以寻找自我使命感的简单三步,第一步,想想看,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我是谁?我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第二步,思考一下,通过这些角色,我内心真正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第三步,那么,我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呢?
2. 储蓄幸福:击败挫败感,维持积极心态策略。
李涛参加同学聚会,发现同学们事业有成,而自己仍在事业单位科员岗位上原地踏步。他因家境一般,自感升职无望,只好在聚会上说违心话掩饰自卑。回家后,面对狭小拥挤的居所和家庭琐事,他更加郁闷,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无论我们是不是有钱有名,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都能通过努力让自己过得更积极、更幸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下面三个能力:
(1)咱们得专心过好自己的日子,别总拿自己和别人比来比去;
(2)要活在眼前这一刻,别老想着过去怎么样,未来会怎样,过去就过去了,未来还没来呢,咱们能把握的就只有现在;
(3)试着用点儿创造力,把现在和自己连接起来,让生活更有劲儿,更有盼头。
3. 用好迷茫:转换职业困境,探索新方向指南
造成我们迷茫通常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引起的:
(1)缺少有针对性的经验和见识(这里说的有针对性,不是说只要多活几年就能自然获得经验和见识);
(2)没有掌握分析局势的方法和工具,也缺乏相关的经验;
(3)缺少拓展社交圈子和资源的能力,这样就很难看清自己所处的局势。
我们可以采用三个方法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事情的关键,这样你就能走出迷茫。
(1)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用理性的分析来代替单纯的经验判断;
(2)试着迈出小小的一步,用实际行动来检验你的分析是否正确;
(3)给自己想象一个智囊团,就像组建一个虚拟的顾问团队,帮助你更好地分析和做出决策。
4. 懂得取舍:人生重大决策,避坑智慧指南
小杨30岁,疫情失业后陷入困境。他曾“斜杠”挣外快,成功买房,却因此背负巨债。失业后,简历海投无果,面试机会少且薪资低,不足以还房贷。买房初衷是为成家,却导致生活拮据,牺牲娱乐社交。疫情下,创业公司倒闭,私活也无,面临断供危机。亲友催债,他焦虑不已,考虑先找份工作应急。面对如此场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里有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你锻炼取舍能力:
(1)感受风险:试着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自己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细节,这样你就能更敏锐地察觉到潜在的问题了。
(2)定位大事: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阶段,然后找出这个阶段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事情来集中精力处理。
(3)避免分心:要学会训练自己,不让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干扰到你的注意力,保持专注,只把心思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三、修炼内心:刚柔并济,内心强大
要实现个人的成长并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除了明确目标并持之以恒,还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来支撑我们勇敢行动,战胜挫折,最终用成就来激励自己。强大的内心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需要不断修炼。接下来,我们将引导大家完成四项与增强内心力量紧密相关的心智提升练习,它们分别是:
1. 培养正念:如果你习惯自卑,怎样在工作中逐步变得自信?
面对海归同事,双胞胎兄弟小哲和小理在职场初体验中遭遇挑战。小哲性格内向,却凭借逻辑性强和实干精神,在轮岗中逐渐展现价值,获得部门认可,最终升职为市场部经理。而小理因英语和专业上的不足,以及缺乏自信,始终难以融入团队,职位原地踏步。小哲鼓励弟弟,学历非唯一,职场起跑线相同,努力可超越。小理却逐渐陷入“海归升职快”的偏见中,错失成长机会。面对此景,怎样突破这样的心智枷锁呢?这里分享三条蜕变经验:
(1)设定心理边界:先从关键领域建立自信,逐步扩展至全面,设定个人安全边界以助成长。
(2)行动瓦解旧视角:在关键领域采取行动,用成果打破负面信念,培养正面意识。
(3)成就与感恩滋养:面对挑战与习惯回退,保持信心与耐心,用成就与感恩巩固新思维模式。
2. 勇于承担责任:成年后,该如何发现并克服“受害者心态”?
面对年轻同事升职为领导,34岁的国企技术员赵有成心生不满。他坚信技术至上,却对年轻同事凭借非技术因素晋升持怀疑态度,认为是靠家庭背景或外貌等外部因素。赵有成在食堂与同事八卦时,常带酸意,甚至编造谣言解释同事晋升原因。得知年轻同事小宋将升为自己的领导后,他更加郁闷,抱怨父母、同事和社会,却未反思自身。赵有成的心态影响了与同事的关系,也阻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实际是习惯性推脱自我责任,形成习惯性无助圈,首先出现问题,推卸责任,丧失行动力,结果更差。这里有三大实用方法,可以帮助需要的朋友们在心里面树立起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并且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让大家最终能够摆脱那种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心态:
(1)找出“推卸责任”的心理根源,唤醒自己的责任心; (2)把心里的想法付诸行动,从小事情做起,一点点改进;
(3)把注意力放在积极影响上。
3. 调整心态去实践:要怎样努力,才能让“愿望”真正成为“现实”?
黎祥常立未达目标,信心与机遇渐失。他踏实稳重,却难实现理想。曾决心学英语、读书提升,却半岁途而废。现年30,渴望升职,却屡失良机。新部门成立、分公司支援,他皆因担忧退缩。后悔之余,他再立新年目标,却忧机会不再,领导不信,自己能否具备相关能力。
方法一:运用4S法则,为自己当前阶段量身设定目标
这里的4S法则,就是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任务简单、体量要小、场景要具体、进度可以慢、可实现这四个标准(也就是4S,任务简单(simple),体量要小(small),场景要具体(specific),进度可以慢(slow))来制定目标。这样一来,我们的目标就既不会太难实现,也不会太容易放弃,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方法二:借助“三个及时”,让练习成为习惯,并乐在其中
“三个及时”是个很好的习惯养成法。它包括及时行动、及时回顾和及时调整。当我们想要培养某个习惯时,比如每天练习写作或健身,就要做到及时开始行动,不要拖延;每次练习后还要及时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完善整个过程;这样一来,练习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能成为一种享受。
在我学习解说短视频时,解说文案是一大难点,同时音画同步也是另一难点,我采取先熟悉解说短视频主要流程,然后确保每天能够发布一条视频,再从同部短剧点赞多的视频中分析开头技巧,学习解说文案的内容和技巧,对短剧主线剧情分析,每次对发布的数据分析总结,中间对相关的实施步骤优化。经过两三次循环操作后,我发布的视频5s完整播放率基本达到60%,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4. 坚持长期主义:怎样才能让重大的改变虽然缓慢但稳稳地实现呢?
一无所有的他,能否成为她称心的伴侣?小希与小远,大学情侣,毕业留沪。小远出身贫寒,志在上海;小希家境优渥,为爱相随。父母忧小远让女吃苦,小希却意志坚定,携手小远创业。从接私活到做视频教程,小远畏难退缩,小希耐心鼓励。虽初见成效,却未达预期,小远再想放弃。面对父母担忧、未来迷茫,小希倍感疲惫,他们能否共克时艰,携手前行?就像小希和小远在选择职业和伴侣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是否正确感到不确定。毕竟,我们无法用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来准确预测一个尚未到来的未来。这既是我们在心智成长中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实现自我提升后所能收获的意义。
那么,“长期主义”在实践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面对未来未知的事情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心和持续的动力去坚持的一种心态。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自己的使命有清晰的认识外,还有一个实用的心智习惯,那就是为自己创造“画面感”,把心中的愿望具象化成一幅幅生动的景象,也就是我们的“愿景”。
如何为愿景构建画面感呢?
首先,为自己想要实现的未来设定一个具体、可描述的场景目标。
然后,在现实生活、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寻找与这个目标相似的画面感。
最后,把这些画面感通过图片、视频或剪报的方式保存下来,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读本书之前,我很震惊今年几个月前上海一位金融女疑似因为房贷压力过大,降薪,怀孕而跳楼自杀,我也曾扪心自问,如果我是她,面对房贷首付基本被房价调整而损失殆尽,行业普遍降薪,生活品质高,我应该怎么处理?当时我也很迷茫。读本书之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可以尝试的解决办法,一是直接把房子卖掉,及时止损,将来有条件再买回来;二是把房子出租出去,租一个便宜的房子,将租金补充房贷;三是降低生活品质,多留余粮;四是开源节流,自己挣一些外快;五是找亲戚朋友借一点钱,暂时周转一下。面对此类问题,不是只有非A即B的处理方式。十年以前,我所在单位负责给政府部门部署软件服务器,与我们对接的是负责此项目的一个一级承包商。因为同一小组同事刚入职,对相关业务不熟悉,等我们小组已经顺利完成部署工作,我就主动去客户现场协助他们实施。十年以后,我准备换工作,刚好我去面试的一家公司,就是前面提及的,曾经我帮同事部署软件的一级承包公司,因为有相关合作基础,我熟悉他们公司的产品,面试官对我刮目相看,简单的一面试以后,我就很顺利的入职了。遇见贵人,三分靠运气,七分靠互惠。案例中的我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通过帮助他人,让自己变得有用起来,正是前面我助人为乐,积累资源,同时加上自身的专业,才能顺利入职。其实,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采用了影响他人、和谐共处以及共赢合作的处事方式。这样的方法让我能够顺利地达到目标,就像成功“上岸”一样。
由于本书篇幅很长,书中有丰富的案例和图表,但精读稿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基于这本书带给我提升心智配置,应用16种场景的工具和方法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的能力。我可以联想到处理人际关系,修炼内心等相关的知识经验、见解,更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给到自己这些指导帮助。
综上所述,《韧性成长》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书籍,它通过系统性的分析与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提升心智与心理韧性,实现个人成长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