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轻》读后感(篇一)
津轻,太宰治心中的温暖净土,敏感又多情的他伤痕累累回到故土,也许已经做好了告别的打算,所以更加用温柔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光景。与亲近的人谈话也诚惶诚恐,他人无心之言也会刺痛他,暗暗享受自我克制的快感,过分的内敛克制把他的内心和外面世界清楚地划开了界限。世界也许对他不够温柔,但敏感脆弱的他到最后也没有表现出对世界的怨恨。
《津轻》读后感(篇二)
原书名似为《新津轻纪行》(1944)。
确如腰封广告所言,“不一样的太宰”,与《斜阳》和《人间失格》给我留下的印象大不同,然而作者在四年后还是自杀“成功”了(多年来数次自杀以后)。
游记,却是小说的写法,加大量引述文献。结尾写阿竹的部分尤好,体现了小说家的力量。
第75页及120页,写到其鄙视志贺直哉,尤感兴趣,我也是志贺氏的崇拜者呀!
总之这可能是我读的最后一本太宰了,如果没有腰封上那句不一样,根本也不会买这本书啊。
《津轻》读后感(篇三)
《津轻》这本书,无论从装帧还是印刷上,都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天蓝色的封面,天蓝色的书口,偏偏一切都和这本书形成了完美的和谐。不知道猫头鹰文化系列的其他书籍是否也是如此。看介绍说是《人间失格》的前传,打开才发现并不是小说,而是太宰治关于家乡的随笔。
《津轻》读后感(篇四)
其实书中大量关乎历史、地理的内容我都是跳着读的,毕竟我不是日本人,对于他们的历史知之甚少,顶多是有意思的地方多看两眼。但是太宰治在他归乡途中与思念的老友的故事却很吸引我,那些对话里虽然也有消极的太宰的影子,却更多地让读者看到了他有人情味的一面。
这段话位于全书的最后。在我的幻想里,充满朝气地说“切勿绝望!那么,先失陪了!”的太宰先生,就像是个正准备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对世界说出的最后一句极尽温柔的话语。
《津轻》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集呢?
也不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只是作为一个小说家描绘自己的家乡。
说实话,作者也知道自己的家乡在日本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又通过他的描写,地方志还是很丰富的(PS:我一般直接跳过那些历史)。
作者就是回到家乡找回忆,沿着哪条路一直走,一直喝酒,和朋友喝,在朋友家喝,路上喝,喝完酒再到路上饭点喝,感觉整个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
没有喝酒的那次就是找幼师的保姆阿竹。作者说自己那极速暴躁的性格也许就是保姆给影响的,与自己的兄弟们都不一样。
知道名字,知道地址,知道长相,只是几十年没有见面了。从最开始的局促到后来的畅谈。
人生何不如此,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经历的一部分,相逢就是缘分,人生很长,感谢你与我共同走过这段人生!
《津轻》读后感(篇六)
太宰治是一位悲情的作家,曾经四次自杀未遂的经历,令人感叹,究竟是为了什么?恐怕就要长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去探寻。而在这本书中,太宰治回到已经久违多年的故乡,一扫往日的阴霾愁绪,这里毕竟是人生的前二十年度过的故乡啊!在自己的家乡,赏山水、访旧友,是一次非常轻松愉快的乡居生活。
他用非常幽默和自嘲的文字,讲述了他跟着友人一起畅谈、登山、吃蟹、饮酒的经历,这片土地是他生命中仅存的一方光明之地。所以,他的文字在这里是以非常少有的温柔笔触来书写,为读者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作品。
《津轻》读后感(篇七)
太宰治以《人间失格》在国内出名。但读来感觉一般,大概和村上春树爆火时候的《挪威的森林》给我感觉差不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然也有可能是期待值过高。抱持着姑且再看看的想法,看了几乎村上的所有作品,也因此喜欢上了他。《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斯普特尼克恋人》《刺杀骑士团长》……感觉每一本都比《挪威的森林》更好。希望太宰治也能给我类似的喜悦吧。 图书馆里借的书,甚至已经超期了还没看。最近感冒了,趁周日在阳台上躺着晒太阳的时候翻一翻,很容易就看完了。轻松愉快的阅读。 《津轻》是散文集。我高中到大学二年级期间最喜欢的文体(小学到初中期间最喜欢杂文,大学三年级到研究生期间最喜欢诗歌,毕业之后最喜欢小说),因为最容易夹带私货,我也一度以为散文是最好写的文体。虽然写作老师一再强调,散文是最难写好的。阅读《津轻》,等于近距离接触太宰治:他敏感,极易反思,对自己进行剖析决不手软,对别人当然也难免刻薄——虽然刻薄不过自己。 他爱美,几乎是从小就有的天赋,对服饰搭配极为执着,尤其是需要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 他悲观,觉得自己是家族的异类,对弱者有着天生的共情,但由于并无拯救方式而只能选择坠落。 他嗜酒,一边享受酒精带来的快感,一边对自己沉溺酒精之中不能自拔感到悔恨。 我总觉得,太宰治应该是个INFP吧。哈哈哈哈哈。
《津轻》读后感(篇八)
以太宰治之名,从东京出发,踏上寻乡或是说寻找津岛修治身份的旅程。
以作家之名,津轻之“野”令人向往,像是不经意现身的桃花源,同时史料记载的事实也让人纳闷;而以归乡旅人之名,更多的是旅途中不断浮现的记忆与归属感:苹果酒、蟹田的海、十三潟、笼阳长廊、运动会、八重樱......眼中都是勾人记忆的美景物事,嘴上却嫌弃着津轻人的刚愎自大甚至没有美女(hhhh
“正因为我是血统纯正的津轻人,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大讲津轻的坏话。但是,如果其他地方的人听到我讲这些坏话,因而全盘尽信并且瞧不起津轻,我想自己还是会觉得不大高兴。再怎么说,我毕竟深爱着津轻。”
独特的双重身份让视野充满距离感,读来起初只是旁观者,随后是M君/N君,与之把酒言欢遍饮人间,而后成了津岛家的小弟,时隔十余年再次与兄长远足,最后才揭开心中隐秘的愿望,跟随津岛修治的急切目光寻到阿竹。旅程中片刻也离不开一盏杯中物,可每每却不知如何开口,唯恐劳烦友人、家人、乃至旅店的小女孩、饭馆的大妈。难以想象这样谦卑温柔的人此时已经历过四次自杀。
“读者们,再会了!倘若一命尚存,我们来日再会!请带着勇气向前走!切勿绝望!那么,失陪了。”往后就是真的失陪与跨越时间的再回。
或许他一生都行走在这样的旅途中,在阳光下与酒杯里捡拾打捞勇气,一次次试着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寻乡,寻己,寻死。
《津轻》读后感(篇九)
太宰这个作家是很有意思的。他貌似很喜欢在作品里描写人物的衣着,也许和他本人就很在意自己的打扮有关。太宰也经常在作品里贬低自己,但是之后又会自夸一番。一抑一扬,教人看不清他的想法……但总归是贬低偏多,即使是自嘲,也未免没有点真心实意。 断断续续读完了«津轻»。是一本好书,讲他多年后重返青森故乡的见闻。但与其说介绍了津轻的风土人情,不如说是太宰的自白。正如太宰所写,这是他“获友”的自由。津轻在他笔下轻巧如风,壮丽而不失清秀。风景美轮美奂,但兄弟亲人间天然的熟稔却有微妙的隔阂,两者对比来写,太宰的敏感在此可见一斑。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和阿竹的相见。阿竹,一个养育他长大的女佣,两人三十年未见。这总让人不禁想起中国文学里一个相似的人,鲁迅笔下的阿长。她们都是带着淳朴天然气质的女人,两个人都类似于母亲的形象。只是鲁迅是会为阿长而叹的,但太宰则是在阿竹这里寻求庇护。在回到津轻后,他一直试图和自己和解。所以,这本书中“我”的形象更开朗、更柔和,和太宰其他作品中是截然不同的。而津轻整本书也是非常轻快的,仿佛在乡间田野上奔跑的感觉。 但太宰最终和解成功了么?“读者们,再会了!倘若一命尚存,我们来日再会!请带着勇气向前走!切勿绝望!那么,失陪了。”——至少结尾的这一瞬间他确实拥有无尽的勇气。只是,最终太宰自己也没能做到向前走。他究竟有没有成功和自己和解,也是个谜了吧。
《津轻》读后感(篇十)
刚看完了《津轻》 太宰的书 讲述了他四次自杀未遂后重返故乡的旅途故事 一本并非随便写写的游记 游记我也看过许多 当然也没有太多 太宰的这本给我感觉 极其真实 不像那种青春行走读本 为赋新诗强说愁 也不似那种所谓为了找寻自我 找寻信仰故作惊人之语 行苦难之路的书 而是极其简单的一本故乡纪行 尊重历史又不失个人情怀的一场旅行 字里行间都是真真切切的情感
看到“正因为我是血统纯正的津轻人 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大讲津轻的坏话 但是 如果其他地方的人听到我讲这些坏话 因为全盘尽信并且瞧不起津轻 我想自己还是会不大高兴 再怎么说 我毕竟深爱着津轻”这一段时 我感同身受 想起了我的家乡 虽然仅近一年未归 却是心下无尽的思念 思念着四季分明的气候 思念着一条条并不宽阔的街巷 思念着一起在那片土地生活的人 爱之深 思之切
那种有点嫌弃却有十分喜爱的情感 实在是太真实了
纳兰说 浮生如此 别多会少 不如莫遇 是啊 我们的一生都是别多会少 故友是 故乡也是 依我看 不如莫遇 也只是一时的失望之语 若是未遇 哪里会有余生可以怀念的回忆 若是未遇 这一辈子岂不是太单调 太无趣了
故乡情怀应该是大多数远游或求学的人都会有的 每当失意坎坷 总会想起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土地上最最爱你的亲人和朋友 心里便会有力量 便又可以咬牙继续走下去了
一如太宰深爱着津轻 我深爱着双城
《津轻》读后感(篇十一)
苏轼云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提起太宰治 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人间失格 和他短暂又悲剧的一生
人总是孤独的困兽 在黑夜中舔舐伤口 一边安慰自己前路还有光明 一边踽踽独行
温暖的回忆能唤起对光明的憧憬 对太宰治来说 那就是他的故乡津轻 童年 亲人 好友 一定能治愈人的创伤 在天地之间漂泊的游子 无不想念故乡温暖的怀抱
写作津轻时 太宰治已第四次自杀未遂 在回到这个他深爱的地方时 仿佛所有的阴郁全都烟消云散 于是他写下了
请带着勇气向前走 切勿绝望
这是一场自我治愈 哪怕他的结局仍旧令人唏嘘 但是这本温暖的随笔 一定能治愈某个读者的心
津轻
8.0
[日] 太宰治 / 2017 / 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
《津轻》读后感(篇十二)
太宰治的作品有浓厚的自传体性质,《津轻》也不例外。这本以游记的性质写出的轻松文字,给读者以感撼与共鸣。
山是山,水是水,对于故乡,平常人都对之有着魂牵梦绕的情感,毕竟童年的印象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这是第一印象,深刻地伴随着你的记忆直至意识消失。然而,太宰治不惜用痛恨的文字写自己的故乡,将山水之间应有的轻灵都抹去了,任凭读者跟着他的思路去痛恨。他痛恨的其实是父亲与哥哥的势力,这是一种借景寓情的笔法,只不过我们不太习惯而已。
津轻,位于日本本州岛北端,太宰治在这里度过了他前二十年的人生,他的许多作品都离不开这里。我们知道,太宰治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弱,三番五次地寻死觅活,家族其实很富裕,也很稳定,他偏不习惯于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要以文学为出路,一抒心中的块垒。然而,文学只能作为手段,不能作为目的,即使你将心中的千般苦、万般恨都挥墨在纸上,对于你的真实人生并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转变。
在那二十年的岁月里,“我”只去过金木、五所川原、青森、弘前、浅虫、大鳄等几座城镇,其他的城镇一概毫无所闻。我有幸地看了看日本国的地图,“我”所提及的几座城镇都是原生态,那里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气息浓厚,所以值得“我”大书特书,而其它没有提及的城镇或许不具有代表性吧。据说,太宰治研究过鲁迅的作品,对鲁迅曾经生活的仙台地区有所考察,他的这种考察对于今日我们研究鲁迅也是颇有贡献的,那篇他传体的小说《惜别》写的不完全是对一个没落帝国弃医从文者的追寻,更是对自我心境的写照与渲染!
津轻,美还是不美,完全在于心境。作为太宰治心中仅存的光明之地,这儿是美的,他可以诅咒阳光的泼辣,可以中伤月亮的阴晦,甚至将雪写成五颜六色的。这是物质层面的美与丑,作者如果止步于此,这部作品也就能翻翻而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太宰治的精明之处,在于将津轻相关的历史典故提炼出来,娓娓向读者道来,让读者身临其境,由此也让非日本国的读者也能从中一窥日本的精华,这是他对日本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津轻》读后感(篇十三)
有些风景是指定为只有我说不好,你不可以指点的标签,比如故乡。 生活了19年的那个小城镇,从只有四个超级市场变成了两个对峙大百货簇拥着街巷都有一两家超市的摩登小城镇。对于她,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想走就走或是想留就留,大放厥词而毫无歉意。 说故乡,太宰治也撑得起评价为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有人说津轻人的他不懂鲁迅的文笔鲁莽写了藤野先生。其实我也不懂岛国的雪,祖祖辈辈生长于南方的我没办法联想满是雪花的街道巷井,更何况细分粉雪粒雪绵雪水雪硬雪糙雪冰雪。但是从太宰治嘲讽维护却真实诚恳的语气中揣测出那是一个充满美丽和历史悠久的回忆。少时诵诗书是童稚,成人读诗难掩矫揉造作。听多范例改正了错音也抹去了最初的美好,全然是小心翼翼对待过往的敷衍。所以重返故土写下游记,对于太宰治是用成人的心态去抚摸儿时的美好,像候鸟三悬于被打翻巢穴寻找自己睁眼或是未见光的雏鸟。 津轻,位于日本的一个半岛,生活在这里的人骁勇开朗。太宰治生于此处,就像他爱着生母般对待这片土地。他先寄明信片回老家,而后拜访两个朋友,顺势游玩再到了兄长家中顺道回金木町为父母上坟。全篇只提到一次打算去为父母上坟,最后交代了生母是优雅端庄的女子,恰恰文末是他坐早班车去找从小为伴视为母亲的女佣阿竹的描写,有些浮夸又不缺可爱。对比完美的生母,真实的阿竹给太宰治一种母亲身上特有的安心,所以这种浮夸的作为也在情理之中。
这本旅游札记从头到尾堪比一本吸引人心的小说,但目录偏偏就写着巡礼、蟹田、外滨、津轻平原、西海岸这五处游玩的景点。全文贯穿着粮食歉收,地域人情,还附带了津轻的历史札记。读了一遍下来,很有余味,最深刻的是里头太宰治称为边防重地避而不细的尽头鸡窝似的屋子。到底大陆尽头和大海边沿这两种色调搭在一起是怎样一种气氛,灰暗又或是冷蓝?描写故乡的尽头实在是让我浮想联翩,故乡也是。 故乡,怎么讲才能展示你的容颜?承述事实后却恼羞成怒的遮掩维护,这叫直率后的懊悔还是叫游子的赤子之心。故乡的天空走着少年天马行空的星,而开窗望去尽是精致点缀的灯。
《津轻》读后感(篇十四)
“我问你,为什么要去旅行呢?”
“因为苦闷啊!”
“你成天囔囔着苦闷呀苦闷的,这话谁信哪?”
——《津轻》
知道津轻这个词,是来源于津轻海峡,想象一下,穿越海平面之下,到达另一座岛屿是什么样的感觉?泥面的隧道似乎没什么不同,快速驶过的列车里传来阵阵海腥味儿,你闭上眼,一条鲨鱼游过你的左边,章鱼吸附在隧道上,触角随流水摆动。那时候,你会想“要是这时候隧道坍塌,海水忽的涌进来,葬身在大海。”不免有点紧张起来。
2018年1月27日,新年的第一场雪。曾在票圈欣喜的写下一段话:“太宰治在《津轻》开头处描绘区分了七种不同的雪。然而拉开窗帘便得到这一夜积累的白,怎还管的上是哪种雪,不过是眼前盛满了胜景。”诚然如是,只有雪国的子民才分得清那么多种的雪。
修治(让我用作者的期望来这样称呼他)在本书的最后一篇《西海岸》写到,去小泊寻找他影响他最大的用人——阿竹,甚至将她视为自己的母亲。从火车辗转巴士,唯一的一班车,站了两个小时才到达阿竹所在的地方。也许2个小时不算长,却能让旅途显得疲惫至极。在前些时候,坐着车去深圳,7个半小时,一路睡过去却也让人疲倦,那是对前路的期待与怠倦,每向前一个站,就会想,如果现在返程就好了。然后这样想着,车又往目的地开去。
阿竹让我想到了修治在《斜阳》里写的阿庆,那个被“我”踹了一脚羞愤跑开的,却在再见时一直向别人说着我如何如何好的阿庆。而在文中,到了结尾,还是没能解开我的疑惑——阿竹在离开我一年以后,为什么要对我显得那么疏远?正如她近三十年没有互通音讯的情况下看到“我”,也只是旋即放松了浑身的僵硬,用一种佯装无事的语气和我说话。也许便是阿竹是那种像母亲般能让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完全无忧无愁的心情。”
本书的最后这样写到:读者们,再会了!倘若一命尚存,我们来日再会!请带着勇气向前走!切勿绝望!那么,失陪了。
回归到现实,我仍然爱称他为太宰治,他遗作《good-bye》前言写到中“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的确,唯有不断的再见才是人生。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都该经历的唯一。
《津轻》读后感(篇十五)
《津轻》这部作品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自传性随笔,是对故乡的温暖记叙。有人称这部作品是太宰治走向崩坏前,心中仅存的风和日丽。太宰治一生创作了五十余部作品,却只活了三十九岁,曾五次自杀,最后一次是在1948年,和仰慕他的女读者投河自尽。
《津轻》分为“序章”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又涵盖《巡礼》《蟹田》《外滨》《津轻平原》《西海岸》五章。这部作品像是小说,又像是游记,通过全文可以看出,太宰治阅读了大量额地方文献,再穿插进访友的经验与回忆片段写出了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人物描写很出色,能够激发人的共鸣。普利斯顿曾说:“说到底,作家的工作就是在写一个人,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而对于一个人的描写无非是外表、动作、言语表达、身份标识和习性。
在《蟹田》这一章里,有很多地方可以让人感同身受。在作者向议员问及蟹田的工程情况时,却换得议员同情一笑的愚蠢结果收场,他领悟到,人世间最不妥的就属于士族经商与文士论政。别人那种不愿跟你解释,爱答不理,敷衍应付的神情就会出现在脑海里。
说话的方式也会揭露我们的个性,也许比话语本身揭示的更加深刻。我们张开嘴就会立刻被定位在某一社会阶层上,说话的方式可能最能揭露隐情的细节。还是在《蟹田》这一章里,作者在描述S事务长时,用了一长段来记叙事务长的言语。“喂,我把东京的贵宾带来了!终于给带来啦!这就是贵姓太宰的那位,还不快向贵宾请安?快出来拜见啊!记得顺便送上清酒。哦不,清酒刚喝过了,把苹果酒端上来!啥?只有一升?太少了!再买个两升回来!慢着!把晾在廊檐上的鳕鱼干拿去蒸一蒸!”这样的一段急促的语言描写,以及如许多的感叹号,相信读者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S事务长的性格,他那种极为热情,甚至热情过头的性格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诚如作者所说:“这种犹如狂风怒涛席卷的待客之道,便是津轻人表达热忱的方式。”
文章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的用意,每一个细节都会故事线的展开和发展,有些动作和习性可以很好地揭露人物性格隐秘的一面,只要作者善于捕捉和深刻地了解所要描写的人物。在《津轻平原》这一章,作者提到了它的大哥,而他大哥的性格,以及作者和他大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段文字就可以了解。在一次远足中,大嫂拿他打趣,大哥的女儿和女婿爆发出了大笑。唯独大哥一人回头问道:“啊?怎么了?”大家立时噤口收住了笑声。大哥不发一语,兀自迈步而去。这种严肃、不苟一笑的家长、长兄风范就描摹出来了。
除此之外,《津轻》这部作品中还描摹了许多人物,为人爽朗的M君,性情粗野急躁的女佣阿竹……当然,这部作品描写景色也十分出色,那些小酒馆、渔村弄巷、堤川、观澜山,在港口缓缓落下的粉雪、粒雪、绵雪、水雪、硬雪,以及飘着海潮风味的海岸。这一切在他笔下如此的温暖。如果你也想想写一部书描摹你的故乡,读一下这本《津轻》,或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