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光辉宝藏》是一部描写编辑工作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编辑的职业生涯展现了编辑工作的辛苦和价值。小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绘了编辑们在工作中的种种趣事和挑战,展现了编辑们对文字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态度。阅读后让人深刻体会到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魅力。
编辑的光辉宝藏读后感篇一
从业六年,有幸读到这本书,既为之骄傲,又深感惭愧。
这本像工作笔记又像是回忆录的书,如一座灯塔,温柔地照亮我编辑生涯前方的道路。
处于“话题至上”时代的我们,如何能保持一个编辑人的本本分分?在与作者沟通时,编辑的位置难道真的应该是服务员?对行业的焦虑和担心该如何应对?我们该为了那些批评和指责,胆怯而不敢前行吗?发人深省的谆谆教导,或许能唤回那些流逝的可贵精神。
编辑的光辉宝藏读后感篇二
——评《编辑的光辉宝藏》
文/蓦烟如雪
身为编辑有幸遇到这本书,是幸事。
曾经《编舟记》里的《大渡海》在一群爱好编录的专业人员用心编排下经历15年才得以出来,而国内出版社应该很少会花费这么多年去做一本书,你在岗位不离职就非常不容易。在这本《编辑的光辉宝藏》中写了一个在十月文艺社短暂工作的人,她写了一首小诗“二十三年如电抹,共谁把臂话沧桑。千帆过尽寻常事,明月依然照大江。”这个曾经的编辑最后去一家公司做了人力资源。
这种离职现象太常见了,鄙人曾经出过一本书,因工作原因,常常和编辑打交道,特别有感的就是有些一段时间没联系,突然就离职了。现在招编辑难,遇到好编辑更是难上加难。
书中有句话,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我们有没有经历这样的时刻——被一部好作品鼓舞激动,希望借资金的手催生它,担心竞争对手抢走它,由此坐卧不安,寝食难安。”
我也是一名文学编辑,主要负责副刊作品,曾经排版就是觉得差不多就好,排完就下班了,而我有幸遇到了一个爱写作的主任,他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会告诉我排版不是求速度,也不是应付,你得考虑读者,考虑作者,甚至是自己。
出来的优劣,不仅仅会影响版面的质量,也会影响投稿者的积极性。
很低级趣味的书出来,可能经过一些外包的花哨宣传,可能大量销售,可有眼力见的读者多看两眼,可能就把这个作者永远打入谷底。
比起求销售,求知名度,真正遇见一个好作品,真的难上加难,我印象这本书中,讲到张翎的《金山》,原谅我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这个作者,这本书的笔者说,他只是赛跑冲刺递鲜花的人,而曾经有两个在途中为她递水人,一个是文学出版人袁敏,还有台湾版权代理人谭光垒。袁敏很早就看好张翎的才华,一直跟踪她的创作将近三十年,张翎早期作品的责编都是袁敏,当她知道作者的出版社要为张翎开研讨会的时候,袁敏比张翎还激动,甚至留下了欣慰的泪水,这是怎样的情深才能如此的重视和在意,而谭光垒也一样很看好张翎,给她写信,我动容的是那句话:“读了先生的信,只是为那份知音简单地感动…..我只静心专致在我所挚爱的那一个母语环境里,也许用不成名,我也认了。”
他们都是尊重品质,有耐心,肯等待的人,常常收稿件,我也发现不少,写得很好,却不知名的作者,还有很多写得不尽人意,却喜欢卖弄的人,但有多少人有这张翎这样沉淀的思想,哪怕用不成名,她都无所畏惧。
在这本书中,我能看到作者作为编辑的初心,面对杨宪益先生,他感受到了有风骨又有真性情的精神魅力;面对徐朔方校勘的作品,他也敢于指出问题;面对叶弥的作品,他可以南信的与她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作者并非是一个卖弄者,他只是把自己的经验之谈赋予我们这些晚辈,不管是对书道的一些看法,还是作者的对一些书的真知灼见,他都没有泛泛之谈。
这本书如果去掉对编辑的看法,里面推荐了不少好书,尤其很多不知名的作者,真的很用心。
编辑的光辉宝藏读后感篇三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世间万物,唯静方能有所偶得。冥想,沉思,各种感悟离不开静字所得。韩敬群先生作为北京出版集团编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身处高位却能静心将人生感悟著成《编辑的光辉宝藏》,实则是文学艺术的福音,更是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好终难守”——这现如今正大力宣扬的“初心”精神的最好诠释。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或多或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一个新时代的建立不会抹杀旧时代的精华,格局有多大,发展之路就会有多广阔,以此形成良性互动,韩敬群先生的《编辑的光辉宝库》实在是对自身从业以来最好的总结。
这部书分四辑,虽简却信息量丰富,不仅对当代中国文化领域进行了观察、思考、反思,还有对文化大家前辈的敬仰缅怀,敢于说真说写真我的文字来反映真实的生活,更有对后来文化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启发和幽幽期盼。
生命来到这个世上,是神奇而又宝贵的,人与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羁绊,文字在为最好的人类社会活动记录载体,编辑的解色就将这些看似散乱的智慧之光凝聚成塔。作家乔伊斯曾说过:“一个傻瓜,只要坚持他的傻干,也能做成天才。”编辑的务实与挑剔的专业眼光使得许多文学作品得以流传。
韩敬群先生的《编辑的光辉宝库》努力将时代的智慧结晶收录其中,不仅是对文学探索者起了指路作用,更是对同行提出了鲜明的却艰巨的任务:若想成就辉煌便不能一味迎合俗流,正如韩敬群先生引用《庄子·逍遥游》里“适莽苍者,三餐而犯,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来作为自己编辑生涯的警示语般,优秀的编辑才能对文化事业做出有益的促进作用。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也只有提前准备充分,在机会来临时才不会有错失的遗憾。
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自身境界也在默默间得到升华,敢于写真情实悟,敢于与流俗较真的韩敬群先生,用这本《编辑的光辉宝藏》为业界作出优秀的表率,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终身与优秀的人与事物打交道,终身都保持优秀的习惯。用心去做,便会如韩敬群先生所得般在艰难人世间拥有坚韧的足以支撑人生继续前行的精神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