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辑》是一档文艺类节目,通过明星朗读文学作品,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内涵。节目通过朗读的方式传递出文学作品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在节目中,明星们用自己的声音演绎出不同作品的情感,让人深深被感动。整个节目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让人对文学产生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朗读者·第二辑读后感(一)
读书是因为朗读者这个节目,喜欢舞台的灯光舞美,喜欢董卿娓娓道来的开场白,喜欢每期结束后的钢琴曲。
作家刘震云的采访是最有趣的,他对孩子的教育认为最大的关照就是不关照,认为电话里的嘘寒问暖都是废话。这种幽默和豁达我们很少人能做到吧。他笔下的人物也是接地气、幽默又富有命运感,有时间继续读一读他的《一句顶一万句》,看看老汪、老廉和老范后来的故事。
导演陆川朗读的《藏羚羊的跪拜》最让我感动,给老猎人下跪的母藏羚羊,被老猎人杀死之后腹中的小藏羚羊,最后消失在藏北草原的老猎人,这个故事让人痛心又惋惜。
还有鲁迅先生怀念的送给他《山海经》的阿长妈妈;相爱二十年,共同战胜癌症病魔,在六十岁决定结婚的汪明荃和罗家英;拥有两个自闭症孩子坚强的秋妈妈、秋爸爸;在汹涌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中追着积雨云洗澡,在海浪中缝自己脚上的伤口的航海家翟墨。一边读一边想怎么有这样的人呢,那一季,他们这些人朗读的关键词是: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而我觉得他们的关键词是:坚强、才华、高尚、善良和勇敢。这样的人真的值得尊敬。
朗读者·第二辑读后感(二)
《朗读者》第一季系列图书分为三册,是《朗读者》第一季十二期节目的全记录,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续还出版过第二季,同为三册。除了平装版,还有精装版、青少版,满足不同年龄阶层读者的需求。
朗读者第一季全三册平装版采用锁线胶订方式。锁线胶订比单纯的胶订要更加牢固,即便日后因某种原因使得书脊部分开胶了,也不会出现一张一张掉页的情况。当然,多一道工序,印制成本就会相应增加,一方面是提高图书质量,一方面是控制印制成本,两者要左右衡量,以求达到相对平衡。每一本书的呈现都摆脱不了这种寻求平衡的过程,并且只可能相对,不会绝对。
三册图书的封面主图选用的都是董卿的个人形象照,文字做了不同的烫金与烫银工艺。书的版式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从单元主题页开始,接着是嘉宾访谈,随后附上嘉宾朗读文章的读本,以及名家对读本的解读。书中图文形式统一,又因嘉宾和读本内容的不同而变得丰富多彩。
这套书很容易读完,但又舍不得一下子把它读完,总期盼着“遇见”下一个单元,下一位嘉宾,了解更多不同人生的经历。
如果你看过《朗读者》第一季的电视节目,再次翻阅这套书籍时,对其中的访谈部分一定会记忆犹新;即使你没看过电视节目,只是阅读书中的文字,相信也会浮想出画面感,且能从不同嘉宾访谈的话语间,心生感悟。读者与嘉宾并不相识,却可以通过文字相互“遇见”。
遇见是一种神奇的安排。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朗读者·第二辑读后感(三)
6月中旬以后,好像就没有特别沉浸式的去看一本书,虽然也有在阅读本书,但因为都是很短篇的采访故事和文本阅读,章与章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性,文本与文本之间也是。都是董卿拟定了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邀约嘉宾,嘉宾再在这个主题上去发散,看看自己的人生与这个主题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哪些文本能说出这些故事的感受。
所以大部分阅读时间都是碎片化的,比如等地铁时、排队核酸时、睡觉前半小时……其实不喜欢这种阅读状态,因为久了就会很难再静下心来长时间阅读,总是读一段时间就想去干别的。所以下本想看看中长篇小说,类似于看一章就停不下来那种。
这本书如果是在上学时,我应该会很喜欢,因为它里面有好多名人、好多名言、好多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现在我一月能写一篇内容就不错了。
看时最大感触就是人生真的有好多选择。你可以几十年如一日进入到敦煌壁画的世界,去把这些画做成数字档案,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永久地流传下去;
你也可以成为航天员,集全国之力去探索宇宙;在此过程中,你能看到飞船在微重力下,所有的灰尘“噗”的一下全都升腾起来,还能飘在宇宙中看到地球的全貌,以及一天看40多次日落;
你还可以在人生已经被医生判处死刑之后,选择带着爱人与全部家当上路,没钱了就留在某地打上两个月的工,钱攒够了继续在路上,你能凭借着爱与乐观,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奇迹;
你甚至还可以不拘泥于一种人生模式,不想结婚就只谈恋爱,迷恋什么就去尝试什么,就算你已经在一个行业取得成就,但你永远都不会失去重新开始的勇气。
也正是有太多选择,所以人都会有纠结和困惑。前年我特别想拥有一个超能力,我想穿越时光来到10年后,我想看看那个时候我定居在哪个城市?做着什么样的工作?身边陪伴的是怎样的人?因为这些目前对于我来说都是未知,不过知道又能如何呢?我还是先把今天的工作干完吧……
ps:打开本书不是因为董卿,而是因为朗读和文本,所以看到书里大量董卿的视频和美图不太喜欢,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