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是一篇感性而又深刻的散文,通过作者对花朵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文章描绘了花朵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联系和共生关系。读后让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一)
这本书里的图片真的是太惊艳了,尤其是那些充满人文气息的老图片,真的很感人。我一直很喜欢老照片,这本书的选图风格符合我的口味!印刷也不错,不像有些图册明晃晃晃瞎你的眼……选择的一种很暗雅的纸张,看着很有味道。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二)
在常去的一家咖啡馆看到这本书,回来就自己买了,真是两眼喷血啊!里面出现了好几个最爱,三岛,迪伦,川端……汉子和鲜花也很配哦~没想到有些细腻的情感还挺打动人的,花可能不只是一种心情,也伴随着对童年,甚至是人类童年期的一种怀念吧!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三)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来自王尔德。
花最大的功能就是吸引,如同女人的首饰,男人的财富。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四)
带这本书郊游、爬山、看花吧,停下来啃隔夜面包、涪陵榨菜还有双汇火腿肠的时候,和女朋友、男朋友以及Facebook上53种性别的任意一种的朋友,一起翻翻,真是爽极了。
除了花园里大胡子那张之外,每张照片都很美很美………………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五)
新西兰一个没有名字的海岸上,竖立着17岁女孩Kimberley的墓碑,十字架朝向一望无际的大海,墓碑上写道:“我自由了。”
墓碑和鲜花谁都见过,可是这种心情却不曾相识。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墓前也可以鲜花不断,或者长一簇火辣辣的野花,上面也写着:“我自由了。”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六)
看《明亮的星》的时候就迷上了这个女人,真实的她和电影中差距很大,不美,性格倔强,出身卑微。
“如果我感到伤心,我会去野外看看树。和花鸟说话,心情就会变好。”
她那么容易受伤,只是被绘画支撑着活下去,画那些打动她心灵的花草,枝蔓像要漫出画框一样,满眼都是。也纠缠着人的心。
很开心书里有她。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七)
对这本书,我有说不出的喜欢。
非常喜欢!
花朵,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美好礼物。这个世界,因为花朵而美丽。当人与自然、与花朵成为知心的朋友、融合在一起时,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书里的照片拍得巧妙,有意境,有简短的配图文字说明照片所表达的内容。
附赠的《花园世界地图》让你不费力就知道世界各地那些值得一去的“花园”。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八)
非常有内容的一本书
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瞧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棵树、草地、白雪、一片浮云,这时启迪的事情便会发生。说的太对了。
《花朵与我》是一本非常高质量的关于生活细微的收纳箱,有记录、有感悟,世界太大,我们看不完所有的美丽,但是这本书把这些美都带到了眼前。期待以后继续出刊。
最后,我想说,这不是一本花瓶式的简单的视觉刊物,她值得被买回来,被翻看。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九)
大学时毕业论文做的就是利奥波德,能在一个大众读物上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很惊喜。他的《沙乡年鉴》远不如梭罗的《瓦尔登湖》有名,但我觉得前者更诚恳、内容也更深刻一些。在美国,人们曾经经历了“重回荒野”的心理过程,这样的反思在今天的中国同样重要。抄书一段:
“沙地农场,先是被日趋庞大与完美的社会耗尽资源,之后又遭到了抛弃。我们则试图用铲子和斧头,在这座农场上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失去的东西。”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十)
今年我们要做一本内刊,希望是像这样一本内刊——不是资讯报道性质的,而是与其它宣传渠道相辅相成的,功能有别于微信的即时互动、有别于内网的功能查询,侧重于事件、现象的挖掘与探讨。现代人的浮躁也许就源于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断,这里不是要否认“科技改变生活”,想说的是人与人之间有机的联系,更多变成了机械性联系。也许如这期专题所说,多花点时间与自然相处,让外在的占有欲更多的转化成内在的感受力,才能有审美,才能有审好吧。想起很久以前的一句话:花是不说话的疯子。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十一)
这个春天,和这本书同时发生的还有两个和花相关的小故事。
办公室来了个浇花大爷,大概是租赁绿植的绿化公司派来的,每周三都按时来侍弄屋里的草木。工作累了,每次大爷来都和他就着花草闲聊两句,慢慢大爷就把我当成了知心人,常送来花籽、废料,还精心教导种植方法。
出门办事做出租,北京的蔷薇开得正烈。我坐副驾驶,司机师傅问:那个花开得那么漂亮,你不照两张?我说:隔得太远,下次吧。师傅于是猛并两道,让我去拍花。不忍负了好意,拍完后问师傅:您也爱花?师傅说:这花开得自由自在的,但我还得东奔西跑,情愿它们不开呢。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十二)
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世界美在色彩对比,春天、夏天是红与绿对比,秋天是黄与蓝对比,冬天是黑与白对比。”他在《花园和小道》中描绘了普罗旺斯闪闪发光的花朵,每一种花都对应一种图形变换,组成了光线、色彩与形状的和弦。
但革命毕竟是革命,总有失败者,梵高和西斯莱德画一直卖不掉,最后在贫穷中郁郁而终。从梵高的信中能感受到他的绝望,他说自己在画杏花时生病了,病好转以后,杏花已经全部凋谢了。
有一次,马蒂斯造访了皮伊的工作室,碰巧看到了花瓶中一束正在枯萎的花,这让马蒂斯有些动容,好像触碰到了他的某根神经。他便开始创作一支快要枯萎了的紫色郁金香。然而这幅画几乎没有销路。“它非常悲伤,甚至像个葬礼。”皮伊说。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十三)
在这特别的时期内,有时间的时候会整理整理自己房价里的东西。找到了一箱没开封的书。正好这套书在一个交流群里也提起,想想当初买了一直没空看这次抓紧时间翻了起来。
一套书的第一本是《花朵与我》。文字搭配着图片,不仅仅展现了美丽的花朵,更在文字的帮助下,图片更充分的解释了自然和人的互动。人应该怎么对待自然,对待自己周围的世界。而世界又是怎么反过来影响人自己的。
这个世界里有得不仅仅是人,也不仅仅是花。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都不同。看法不同使得与世界相处的模式也不同,不同的相处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周边。每一页我都在想我可以做点什么,我能坚持做什么。
这是一本很温柔的书,让人想起还能自由在公园散步溜达的时光。 自己最近也在种葱,下次试试养起来更复杂的植物。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十四)
当这本书拿在手里时,居然让我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我是爱书的,但仅局限于书的内容,而不在意它的形式,但是这本书竟让我有些痴迷了。我把它捧在手中,感觉沉甸甸的,反复端详,似乎百看不厌。我像抚摸宝贝那样摩挲封面,手指尖上有种舒服的感觉。我将书半卷,快速翻动书页,任由每页的图文在眼前闪过,这时仿佛有有种清香从书里飘出挑动着我的嗅觉。书的质感使人愉悦,图片精美而不华丽,排版精细而不放纵,我真的迷上这本书了。
我把它拿在手里,只是浏览,不忍细读,我怕太快读完就会失去它了。
我想未来的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柔和美丽的颜色、纸张的触感、整体的感觉、甚至气味都精致到无以复加,给读者以独一无二的感觉,这些都是电子书所没办法实现的,我认为这就是纸书的未来。
这本书讲的是花与人,但不仅仅讲花与人,还讲自然与人生。书中的每幅图片都精挑细选不同凡响,每篇文字都是平淡悠远而耐人寻味,不煽情不做作,脱俗而动人。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选“精致”。这是一本精致的书,自然也是一本值得阅读和保存的书。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读后感(十五)
经常想浪漫一下,于是就养盆花,但是浪漫得不好,于是花死了。
完全没有办法沟通。
水多了要死,水少了要死,土质不对要死,太阴太阳、太冷太热都要死。
当然美的时候也是很美的,美得无遮无掩、青筋毕露,看到它们开得蕊心赤裸,发达、鲜嫩的根系从土里拱出来,我有点替它们害羞。
它们是沉默、任性的异族,你不能理解一朵花,它们在理解之外。从DNA上讲,花真的离人类很远,比泥鳅和蟑螂离我们更远,所以彼岸的是花;从来没有传说讲人是花朵变的,它比泥和水离我们更远。远有远的好处,人们便可以尽情给它塑形。
人对花的喜爱永远是一场单恋,它们在爱情之外。单恋也有单恋的好处,能看尽一个人的性情,在花朵与人之间,有大片的空白可供人填补。你可以假装驯养它(当然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喊它的名字(尽管名字是不存在的),你可以享用它的色彩和芬芳,你可以赋予它各种意义再向它学习,你可以消费它、修剪它,不过这一切都跟它无关。
终于可以提到这本《花朵与我》了,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看似在讲花朵,其实讲的是人,讲在单恋花朵的几千年岁月中,许多许多的爱花人是怎么以花的名义暴露其本性的。一本纯粹的关于花的书我觉得有点无聊,但是人就不一样,人可以沟通、可以有除单恋以外多种的恋爱方式,也不会随便死掉,吊死之前还需要哭一哭、闹一闹,留一封洒着玫瑰花瓣和清泪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