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桑贝在纽约读后感摘抄

桑贝在纽约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7 21:10:35
桑贝在纽约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17 21:10:35   小编:

《桑贝在纽约》是一本描写非洲难民移民在纽约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桑贝的经历,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非洲难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作者精细地描绘了桑贝的心路历程,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难民们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这本小说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对生命的热爱,值得一读。

桑贝在纽约读后感(一)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特别想念桑贝,还蛮意外高兴的,这是真喜欢呀。

可惜我手边一本桑贝也没有,都在深圳的家里。就跑到豆瓣上来查看当时我做的标记,闻闻味道也是好的,到底是些什么吸引我。

竟然这本最吸引我的没做什么记录。果断又下单再买。

这本比马克的采访对谈比“所谓友谊”里好多了。看到桑贝说第一次听人说起《纽约客》,他四处寻找,看到惊呆了,连纸张都那么好,幽幽的闪着光。

桑贝自己从小就难,外加法国人的特质,所以对人对画就会有特别的体谅,自己画的幽默都不能强加于人。

或许过一段的某天我又会特别想来看看他吧。

桑贝在纽约读后感(二)

读书:《桑贝在纽约》

做为一名思想贫瘠的工科女,那么,桑贝是谁?桑贝:法国国宝级插画大师,长期为《纽约客》杂志供稿。和勒内.戈西尼共同创作了《小淘气尼古拉》

《纽约客》呢?《纽约客》:1925年2月17日第一期出版后,就在出版业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地位。《纽约客》的封面一贯采用幽默漫画,除了杂志名之外,再无其它文字。同时代最伟大的漫画家和当时最有名的作家供稿,撰写深度报道了短篇小说。

让-雅克.桑贝从1978年开始成为了少数能为《纽约客》杂志所用的法国艺术家。

是在三联推荐看到这本书的。出于对三联的信任,连简介都没看完就下单了,还蛮贵,还不参加满100-50活动,霸气的很。书回来之后,略略一番,有些懵:精美的封面、柔和的画风、很少的文字……这显然不在我的认知范围。就像一双精致的芭蕾舞鞋摆在一个村姑面前:你能感受到那些艺术气息,你能感受到它很美,可是,你很绝望的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懂。但抚摸着精美的封面,凝神那一幅幅画作,慢慢的,似乎有什么东西进入到自己的内心,既温柔,又有些暖意,想微微笑,又有些想幽幽的叹口气,舍不得离开,又不能太快,努力捕捉每一丝感悟。看到栏杆上的那只猫,背后是扩散的灯晕;看到黑白的钢琴师,会心一笑他的陶醉与丝丝的炫耀;看到 那只似乎发着光的属于桑贝的独一无二的母鸡;看着几个女人在拉提琴,散落的茶盅和另一个桌子上散落的未完成的手工编织……似乎有什么一点点浸入到自己的内心,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你被迷上了,身边的一切慢慢消退,沉浸在一个遥远的纽约,沉浸在一个陌生的世界。

那是一种与自己的灵魂更接近的感觉。

桑贝在纽约读后感(三)

双十一终于购入购物车里放了很久的《桑贝在纽约》,几乎是读了一点点,就决定马上去买这个系列其他几本。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刷新闻什么的特别难受的时候,就看一会儿桑贝的画和访谈,看他绘出的纽约。桑贝并没有在纽约生活很长时间,但画家拥有怎样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啊,几乎每一页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都画出了专属于那座城市的奇妙。我觉得亲切,大概也因为我对纽约的感受与桑贝一致,比如他在访谈中说,纽约的色彩是特别绚丽的,高楼也并不令人觉得压抑。这本册子里收录了他从1979年道2006年给纽约客做的封面,这些画好像都很日常、随便、琐碎,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内容,但每一张都充满生动的细节,在颜色和线条之中,流动着时间、味道和声音,甚至时间也在转动。北京这段时间空气坏多好少,加上工作多,我常常窝在光线很差的屋里,有时候点起蜡烛,开一盏小灯,翻看桑贝。这些画面给我支起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是正常的生活,有好奇,有爱,有烦恼,有促狭,有点点伤感……但无论如何都是正常的生活----可以去敏锐感受而不会因此受伤,可以拿出谦逊的心灵而不用担心被践踏,可以让生命力和创造力充分地展开而不必压制。

桑贝有很多喜欢的主题和手法,比如窗户,比如舞台(很多时候是音乐会),比如芭蕾,比如提琴手和号手。他很喜欢画傍晚这个时刻,我想作为艺术家他一定深深痴迷暮色时分,这是所有人脆弱又敏感的时刻,也是自然中极为美好的时刻。我特别喜欢的一副,是金色的夕阳中,一个男人身着一丝不苟的西装,提着公文包,坐在秋千上望着落日,微微笑着。你会想,这个人应该是上了一天班,可能刚刚完成是什么重要而困难的项目,他下班了,可以松口气,但又不想马上回家,于是信步乱走,就走到这片草地,看到空无一人的秋千,就很自然地坐上去了。他有点累,可能因为夕阳想起了某个人,或者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但也算不上伤感,他就那样享受着这一刻的平静和无所事事,虽然他平时都是一丝不苟的大忙人。

他画过好几次公寓里的猫,早年有一幅,是公寓里一只猫坐在椅子上,望向窗外。过了十几年,他又画了一幅有窗有猫的画,但这次,窗外是高楼大厦,可以看到写字楼密密麻麻的窗户里,对着电脑工作的社畜们;而窗内则是一张双人床,主人不在家,床边堆满了书籍和人类的用品,但猫咪呢?这次猫咪没有向窗外看,它把自己展开成一条猫,正在洁白的床单上呼呼大睡。

还有很多喜欢的图,一一细数只怕会显得太唠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集子里摘录了几页《航空信》的内容,看得我哈哈大笑,这也让我意识到桑贝不仅仅是画得好,也很会写。他擅长讲故事,抖包袱的时机拿捏得极好;观察犀利,但是讲得时候不刻薄不傲慢,很有不着痕迹的温润。这个系列我手头还有两册没读,简直有点舍不得一口气读完。希望上海译文能出全桑贝的画册,让我好好饕餮一番。

桑贝在纽约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我看到就会微笑的书。长备案头,不用翻开,只要看到它的封面,内卷的快节奏就会慢下来,心里涌现出一种愉悦的感觉。

明亮缤纷的色彩,轻松随意的笔触,高楼大厦间一个个努力生活的小人儿,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儿。这种温暖的氛围感并非雅克.桑贝有意为之,他只是把借用画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表达出来。无意于彰显,无意于教育。就如同一个笑眯眯的老头儿,吹着口哨,叫着:“这才是生活啊!”不经意间,你就会被他打动。

桑贝的画看上去毫不费力,似乎很容易模仿。我很享受这样的晚上,用铅笔勾出轮廓,用美美的水彩把画面填满,再留下一些合适的留白。线条简单,色彩丰富,创作者享受绘画,模仿者也享受画画。

线条、构图虽容易模仿,但他的画里的那种天真自然、飘逸不常的意趣,我却画不出来。常常显示出一种用力过度的笨拙。我觉得,桑贝的自然和老庄的自在有一种共通的东西,用国画的品评术语来说,可以称为逸品。

而且他的画往往聚焦于生活中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场景,这些场景到了纸上,就具有了一些神奇的魔力。为啥他能捕捉到这些时刻?我往往忽略掉呢。

桑贝画里有穿西装、拎着公文包的人。有的在林子里踢起一地落叶,有的下班后坐在秋千上看日落,有的坐在露天广场上一边工作一边喝茶吃东西,有的在青花瓷店的窗口前驻足吃着冰淇淋,有的脱掉外套和爱人一起躺在高楼前的草地上,有的正认真欣赏一幅画……人的个性从程式化的职业服饰中跳脱出来,穿着西装的人的面孔也变得丰富多元。

桑贝的眼光是开放的,并不固执一端。他画闲暇轻松,也画认真努力。他并不夸大社畜的辛酸辛苦,而是肯定工作时的成就感、幸福感、价值感。他画那些自信的高光时刻,也不回避那些灰头土脸的瞬间。他的宽容亲和从笔下散发出来,安慰着画面中那些失意的人,让共鸣于这些失落的我们也倍感温暖。

音乐感常常流动在他的画里。在他的采访里,他说过自己喜欢爵士乐,漫画与爵士乐有共通之处。所以,在他的画里,我们频频看到那些认真快乐地弹奏乐器的人,那些陶醉与幸福让我们都跃跃欲试。印象最深的是,他画过餐厅里的钢琴师,快乐地看着一桌又一桌伴着自己音乐进餐的人们。当然,画弹奏乐器的人,并非是他画中音乐感的唯一来源,他有一种天赋,能轻易就挖掘出、展现出生活中的音乐感。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在《桑贝在纽约》这本书里,收集了桑贝自1987年以来为《纽约客》杂志创作的封面图。喜欢他的人可以看个够。我自己的这本书已经翻了很多次了,一直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

这本书还收录了他的一篇采访,桑贝说了自己与《纽约客》结缘的经过以及《纽约客》封面的创作风格。还是有一些金句。比如,“漫画如同彩虹,是生活中的奢侈品”之类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