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用的思想》探讨了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强调了灵活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价值,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开放心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升自我。
或许有用的思想读后感第一篇
上周六刚去过陈冠中老师在三联韬奋书店的沙龙。3点开始,险些迟到,走进地下一层就看到大群人围在人文社科区。记得《盛世》里写,三联书店地下的人文社科区总是人影寥落,这次倒是颠覆。椅子早就被占满了,我只得站在后边,还源源不断有人走来。总共大约有一两百人吧。
主持人和出版社的编辑先各自做过简短的介绍,陈老师标志性的发型就出现了,一同还有人大的周濂教授。两人漫谈香港文化,从上世纪初谈到当今,提及书籍、音乐、电影(说到张国荣、谭咏麟许多次),也聊到大陆和台湾。客观条件所限,没有谈太敏感的问题,是个小遗憾,毕竟七一上街还没过多久。令我最惊讶的一个点是,香港这么西化的地方竟然还有不少传统民俗和“原始”之处,上世纪北方推行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时,香港居然力保古文。
陈老师的作品给我的印象一向是敏锐而深刻的,没想到这次讲座里很有慈祥长者的风范,并无距离感。周教授中气十足,也很幽默,还制造了不少笑点。
大约1小时15分钟后,讲座结束,进入提问环节。我本来准备了一个涉及政治的问题,但是似乎不让问,我迟疑了一阵,短暂的提问环节就结束了。
之后不少人就散了,但也有些人去签售。我拿了本新书《或许有用的思想》,发现事先已经被陈老师签好了,还很贴心地在名字下写了一行“2014.7”。我排队拿《盛世》给他签(其实家里还有一本《什么都没有发生》,可惜忘带)。陈老师人很好,很多读者刚才没得到提问机会,就在他签名时提问,陈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一一回答。我也问他:请问《盛世》里的角色都有原型吗?他笑着答:可以是好几个人拼凑而成的。我注意到,《或许有用的思想》的书页里,标题是横版,陈老师也签了横版的“陳冠中 2014.7”,而《盛世》里的标题是竖版,他就特意也签成竖排,而且因为是竖排,就不是简略的“2014.7”,而是汉字“二〇一四·七”。
(沙龙的第二天恰逢单向空间新店开张,我猜陈老师大概要去,还想过把忘带的《什么都没有发生》带去给他补签。很遗憾有约在先,最终没能去成,事后看单向空间发的活动照片,果然陈老师去了。只好等下次机会了,希望会有)
或许有用的思想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是我今年读过用时最长的一本书。大概是因为收录的多是陈冠中对诸多书籍、流派、文化现象的总结和评论,一面看一面就忍不住跑去读他在文中提到的书、查他引用的句子去了。
其实读这本书之前腹诽了好一阵子,越是这样沉甸甸含金量爆满、让人读着战战兢兢随时感觉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盲的书,越是让人不敢读。这感觉在第一章“较幽的径”里尤其明显,实在是因为肚里的墨水不够,两腿绵软、脑子模糊,仿佛seminar前一天跑去玩没看完reading list、seminar上却当堂被教授点来讲讲重点时一般心怀鬼胎。
好在第二章第三章的东西还算熟悉的,也终于能时不时看见几个老面孔,勉强能跟上作者飞快的步伐。不得不说像这样快刀斩乱麻地把各派见地一二三各归其位、顺着时间线一路捋清是很让人神清气爽的一件事。宛如老牛反刍,原先消化不良坨在胃里的知识被翻拣出来重新晾晒,被领域学科隔开的知识点互相辉映,仿佛下凡的各路神仙终于归位,终于化有形为无形,变作金灿灿一张光网,脉络分明且往来呼啸有声,一时间仿佛被猛力打通了任督二脉,三万六千个毛孔竞相张开,怎一个爽字了得。
说正事。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三点:
其一,对我这样学艺不精、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的人有个指引,知道什么书看了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后面该接着看什么书。以前看见的硬币的一面该怎么样翻过另一面去,那边还有某个尚未参透的禅。譬如全球化、城市公共空间、绿色和平、公民教育,都是伪文化人时常拿来过招的话题,不管是酒桌之上觥筹之中或是雅思托福作文考场,都不免被考到。既然自己讲不出什么警示恒言,不如干脆偷师各位大家。
其二,梳理脉络。都说人生重要的知识都不是课堂上学的,自学最大的坎就在于能不能把硬邦邦的知识消化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融会贯通的思想。光是把数据放在记忆宫殿里其实并没有用处,“懂”跟“通”根本不是一个段数,然而从“懂”到“通”靠自己参,有时真不知要几年。有个人站在更高的维度上给你捋出一条清晰的线,此乃幸事。
其三,身在负托邦,仍要做些有用事。第三章是我觉得编得尤其妙的一章。思想的弊端就在于若把什么都看得很清楚,往往人就被逼入了负托邦的消极里去,越是知道为什么,怎么来,越是失去了vitality,没有心力或冲劲做一点有用的事、除了出世无可寄托。在书的最后提点一下各位“身在负托邦,仍要做些有建设性的事”不失为明智之举。
或许有用的思想读后感第三篇
或许有用的思想
——陈冠中
书的封面,是我目前为止见到过最好看、最值得珍藏的版本!看书人一般不喜欢看外表,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是值得大书特书!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从表面上就把我给感动了!
《或许有用的思想》这本书的内在内容主要是讲述文化、交流和两岸三地文化发展的故事。书中的篇章,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不羁,仔细阅读实则是很多“循规蹈矩”。一些人无法超脱出自己的母系而自然,很多人无法走出自己的思维局限,但陈冠中的这本书似乎超脱了,也走出了局限。他的超脱提醒在不用自己固有的思维去聚焦某一个事件,而是用客观事实的写了自己用心看到的内容,讲述自己和文化的故事,非常真切!
说起来,超脱的原因之一还是文化的融合成就了这么一个被追逐的梦想。陈冠中大名经常入耳,却少有涉猎其作品,究其原因是因为对香港和台湾都不熟悉,犯不着去找一个香港作家的台湾经历来阅读就假装很懂台湾和香港一样。台湾是美丽的,香港是绚丽的,在文化背后则都是沉甸甸的都在寻找哪一个“偌大一个中国,竟然放不下一个安静的书桌!”的这样一个境界。一个中国,却又有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继承。全世界范围来看,香港、台湾在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承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个地方保持了中华最原始的精华——知行合一,也宣扬着中华名族的良好美德。所以,这本书里面的那些如述家常的简单文字,深深的埋藏着中国人的智慧,宣扬着有着一些举世的美德。
香港的文化我完全不曾了解,读过一些港人写的书,感觉心态都很沉稳、不急不躁、不那么张狂。在商业小说、商业名人传记的书籍中,香港是一个物欲横流,只认钱不认人的地方;而在香港电影里面,则深深的被“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这样的感觉所吸引。香港人动不动就去让人艳羡的欧美旅游、免签,更随意的来玩内地和东南亚各国,啊,他们的世界是那么的宽广,出入是那么的自由,选择是那样的繁多,而幸福是那样的安静!香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如作者在《或许有用的思想》里面所说的,两岸三地一中文!
书名来自一篇文章,非常有意思。什么样的思想是有用的呢,什么样的思想又是没有用的呢?或许吧,这书里面的思想是有用的吧。一种淡然,一种洒脱;有用与否,或许为未可知啊。也只有陈冠中这样的作家,才有这么淡然的认识吧。不然,怎么会是“两岸三地一中文”呢?这几年读书的世界关注较多的是梁文道,但梁文道是否也在两岸三地寻找着陈冠中的脚步,去发现这世间文化,大而不同!
读这本书,就像每年春节回家听老人们讲故事——安然、惬意。或许很多故事我们都未曾听过,又或许很多人和事情我们都不曾知晓……但这些所谓的无知丝毫不影响作为阅读者的我,此刻真诚的沉寂在作者笔下的那个时节与时空。那样一个年代,安静、真诚、友善的记忆,或许就是我们追求的所谓幸福吧。
或许有用的思想读后感第四篇
世界因交杂而精彩
——评《或许有用的思想》
廖立湖
精装本,赭色封面,中间横着一行楷体字:“或许有用的思想”,这就是陈冠中的这本评论集了。书名很别致,给了我不少好感:作者肯定很谦虚,至少不吹牛。事实上,这本书也的确没有令我失望,整本书里的文章都有着思辨色彩,有着作者对现实的反思和追问,有着对整个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忧患意识。
读这本书,我几乎每页都做了批注。这是我今年到现在为止读得最认真,也感觉最有用的书了。陈冠中独特的个人经历,应该是他写的这种文化评论有着深度和广度的根本原因。“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在台湾居住,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与美国波士顿大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现任绿色和平国际董事。”看看这个介绍,就感觉他自己本身就是一本书。
《或许有用的思想》里,对他人的评论的确很有思想。对骆家辉,他说,一个后生不用张扬就诞生了,因为“才情是会自己推销自己的”;对香港作家邓小宇,认为邓小宇笔下的香港是本土是外省也是洋派的,只有邓小宇的粉丝才懂;他认为巴宇特成就了杂志《万象》的特色,认为巴宇特的文章,抽丝剥茧,旁征博引,既是休闲阅读也是对读者的补课;而对《办公室》一书的作者胡晴舫,他认为胡算稀有动物,把“不泄露办公室生活秘密”的格局打破了,晒出了办公室里的两种人:一是恨不得整天呆在里面,甚至恶毒的要求别人也陪着他或她,二是无时无刻都在想逃离办公室的,而胡晴舫就是如此的一个人。看看,我罗列了这么几个,相信大家可以管中窥豹了。
《或许有用的思想》里,对世界经济文化的认识相当深刻。你对“全球化”这个词抱何态度?陈冠中先生认为,“全球化”是从时髦词到诅咒: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似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道德制高点,因此驯服全球化更需要公平、理性沟通出来的国际共同协作。再如他对美国的看法,他认为,上世纪60年代头几年的美国是神奇的,光是开创潮流、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的非小说类英文书就影响深远,里面的思想或许至今还有用。陈冠中先生对美国这个年代的作者、书籍、思潮,那是真正如数家珍。杂取百家,合成了他一个包容无限的大脑。
《或许有用的思想》里,对城市建设方面的论述发人深省。印象比较深的,有他对建筑师的六种面貌的分析:建筑师是一个城市主义者,一个社区主义者,一个环境保护者,一个脉络主义者,一个吹警哨者,一个档案保管员。看了具体内容,也许大家都会明白为何梁思成受人景仰,为何有那么多人参与保护古城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对于城市建设,他认为理念上有两大取向:奇观城市?宜居城市?抑或是两者兼顾?这之间关系真的很微妙,但陈冠中先生阐释得很清楚,也令人信服。他对城市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而两岸三地,都离不了一个根:中文。
《或许有用的思想》里,还有很多论述很有见地:动物的权利、消费者运动、打保龄球、社会制度、技术哲学……我真想一一复述。怎奈何文笔拙劣,又哪能都叙述明白?陈冠中先生,因为学识的丰富而让这部作品精彩纷呈,而交杂的思想,又让此书、此作者闪耀出某种光芒来。或许有用的思想,也许某一个时刻,就成了你我真正有用的思想了。
12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