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孤独》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绘一个孤独的世界,引发了人们对于孤独的思考。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孤独对人们的影响。文章表达了对孤独的理解和对于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渴望。读后让人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在孤独中迷失,以及如何去寻找真正的归属感。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一)
孤独是人一生中必定会碰到的情绪。失败、家人的离去、情感的失去都有可能导致自己内心产生孤独感。何为孤独感?就是那一刹那感觉在这世上,只有自己一人,没有依靠,没有欢乐,没有颜色,与世界格格不入。
孤独感对人来说是有害的。人对于短期的孤独感是无碍的,但是碰到长期孤独感,那就很麻烦。长期孤独感会导致人轻则抑郁,重则自杀,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举个例子,《红楼梦》里林黛玉就喜欢孤独,她曾说热闹只是一时,而孤独是一世,可她结果如何?内心脆弱,身体不健康,英年早逝,何等的一个悲剧。所以为了自身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人需要及时排除孤独感,充实自身。
因此,就需要读一读这本由俄国作家安娜·贝列佐夫斯基所写的《再见了,孤独 开启幸福生活的五把钥匙》。这本书的分类是“通俗读物/心理”,名字里又带有“孤独”字样,给人一种“这是一本心理专业书籍”的感觉。其实不然,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此书是一本帮你解决孤独的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讲述了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尤其讲到小孩的心理健康问题,且这个问题需要父母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小孩的问题,总是想“我能解决的问题,我的孩子也能解决”。这其实是错误的,小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拥有父母的眼界和能力。这一章很适合许多成年人去看看,去学学,而不是一昧地强迫,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诞生。
第二章讲解了孤独分为几个症状。有“边缘状态”、“恐惧和强迫性恐惧”、“抑郁和冷漠”、“慢性疲劳综合征”、“情绪倦怠综合征”、“惊恐发作”等,并分别讲述了例子及如何解决,很好地帮助人们。可以说此书是一个孤独解决书。
之后的几章讲述了在不同的场景、境遇下如何克服困难。同样列举了例子,并给出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可以说作者是跟上时代的潮流。
其实在读第一章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此书并不是简单的一本心理书。它包含了教育、交流、健康等等。更重要的讲了一点,心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希望大家能多读读此书,还天地一片健康的心理空间。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二)
多年前阿桑淡淡地唱着“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引发无数人的唏嘘;以青春快乐出道的牛奶咖啡后来也开始落寞地唱着“越长大越孤单”。孤单、孤独为主题的歌曲一出来,总能唤起无数人的追捧与感慨。为什么孤独这么普遍呢?孤独的人们又该如何摆脱这种情况呢?
俄罗斯Russian Beauty奖心理类奖项得主、心理学家安娜·贝列佐夫斯基依据其心理咨询、治疗的实际工作经验,撰写了《再见了,孤独》,书里集中探讨了当今都市人在面临孤独时的心理自救指南。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会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己,通过感知他人,以及和他们建立联系来认识自己。虽然我们经常独自前行,但其实并不孤独。随着长大,我们会感受到压力,恐惧,会需要特别的关注,外部因素在加深我们的孤独感。孤独剥夺了我们充实的生活,以及从生命的每一刻获得愉悦的机会。
生活中的孤独有很多种,有自我一个人的孤独,还有婚姻中的两个人的孤独,甚至有时是三角恋关系中的孤独。关系中的孤独感,是现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深陷孤独的人经常独自一人,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很可能也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但其实多一点独处的时间,你是在给自己更多的幸福生活的机会。如果害怕和自己独处,需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如果找不到答案,有时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安娜依据多年的治疗经验分享了开启幸福生活的五把钥匙:首先意识到问题并接受答案,其次停止与孤独作斗争,要享受孤独。第三,正确应对自己非常期待的事情,第四是给自己时间,最后是帮助他人摆脱孤独。
孤独是一种选择,即使你没有选择它,而是它选择了你,你也有办法摆脱它。关心、照顾自己,进入并维系高度忠诚和爱的、新的长期关系,比如婚姻,比如亲子,平静地生活,同时也关爱他人。那么,孤独会主动和我们告别。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三)
打开本书的目录部分,抛去前言和结束语以及最后一章的一则小童话故事,本书共由八章组成。而其中前七章都是在介绍一些孤独的现象以及定义。第八章扣回本书的副标题——开启幸福生活的五把钥匙。尽管如此,并不是说前七章就没有介绍任何方式方法。前面也有介绍诸如“老人和金鱼”等一系列可以实际操作的游戏、活动等。 但是本书的某些视角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割裂的,尤其是第三、四、五章关于婚姻、两性、子女的养育问题的时候,一开始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女性作家所写的。我不知道是我得视角有问题导致理解出现了偏差还是怎么样,很多观点即便我是一个男性都很难接受。 与此同时,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情绪的输出是多于技术角度的。前两章还好,但也是很浅显的罗列了一些心理学上的名词,并没有更加深入的与书本的主题“孤独”联系在一起。 我想应该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这种情感上的宣泄可能更好的引起感性人的共鸣,而理性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就汲取不到太多的能量了。当然,本书中还举了大量的作者在实务工作中所遇到的例子用以佐证其观点,这些例子是十分直观有效的。同时其中的一些小练习,虽然并没有详细拆解说明,但是实践起来应该也是有所帮助的。就像出版方的短评所说,“心理学家写的通俗易懂的小书,不讲理论,只讲现实。”读了这本小册子,并不能让你在心理学层面上有所精进,但是可以让人在情感上被抚慰。 书中比较有趣的是最后一章的童话故事,将沉闷的心理学著作和文学创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其实在物理上来讲,我算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是在精神上来讲我又不觉得自己孤独。这本书通篇读下来,我有些明白了,孤独并不是物理状态,而且孤独也并不是仅指当前状态,孤独应当是由过去的某些诱因导致的一直延续到未来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还不仅仅是内在的,经常还会外化出来。 总之,如果你想要的是一本心理学读物,那这本书并不推荐。而如果你只想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寄托,那么这本书应当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抚慰。愿每个人都不在孤单。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四)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一个天生而非偶然离群索居的人,要么不值得我们理会,要么不属于人类。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任何不能过共同生活的人,或者自给自足到不需要过共同生活、并因此不参与社会的人,要么是野兽,要么是神。” 无论从动物学的角度还是神话学的角度,我们既不是野兽,也不是神祇,因此我们有对社交生活的需求,我们会害怕孤独。
《再见了,孤独》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安娜·贝列佐夫斯基根据其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丰富经验出发,提出了如何对抗孤独、战胜孤独。正如副标题所示,贝列佐夫斯基总结出了开启幸福生活的五把钥匙:
其一,意识到问题并且接受它。如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呢?作者建议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潜水”练习,向自我发问,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我感到孤独”,从而找到自己感到孤独的动机和原因。
其二,不要与孤独为敌,而是享受孤独。孤独并非只是一个很负面的状态,人不能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独情境中,但也不时需要孤独来放空自己。就像作者说的,“不需要与任何人进行斗争。在战斗开始的那一刻,你已经输了。应该接受这种情况,然后走出去,关上你身后的门。”
其三,允许自己处于孤独的幸福中。这并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无法对抗孤独时消极地接受无能为力的现实。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在孤独中寻求幸福的可能。比如当一个人身处空屋时,可以尝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健健身、读读书。
其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去完成我们的基本义务,去履行我们的职责,这样我们便能收获持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让孤独化于无形。
其五,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这是最重要的“钥匙”,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意义,这也是一种自助,因为在治愈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治愈自己。
去年国内上市的一本新书备受好评——《正午之魔: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正午之魔作为共享的概念,不仅可以指向抑郁,也可以指向孤独。人类进化到拥有如此高度智慧与发达文明的阶段,怎么依然还会被无聊这种负面体验深深困扰呢?这既是生物学的难题,也是心理学的追问。读了《再见了,孤独》,或许我们不一定能立即摆脱孤独,至少我们学会了正确地看待孤独,也掌握了战胜孤独的钥匙。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五)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一个天生而非偶然离群索居的人,要么不值得我们理会,要么不属于人类。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任何不能过共同生活的人,或者自给自足到不需要过共同生活、并因此不参与社会的人,要么是野兽,要么是神。” 无论从动物学的角度还是神话学的角度,我们既不是野兽,也不是神祇,因此我们有对社交生活的需求,我们会害怕孤独。
《再见了,孤独》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安娜·贝列佐夫斯基根据其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丰富经验出发,提出了如何对抗孤独、战胜孤独。正如副标题所示,贝列佐夫斯基总结出了开启幸福生活的五把钥匙:
其一,意识到问题并且接受它。如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呢?作者建议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潜水”练习,向自我发问,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我感到孤独”,从而找到自己感到孤独的动机和原因。
其二,不要与孤独为敌,而是享受孤独。孤独并非只是一个很负面的状态,人不能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独情境中,但也不时需要孤独来放空自己。就像作者说的,“不需要与任何人进行斗争。在战斗开始的那一刻,你已经输了。应该接受这种情况,然后走出去,关上你身后的门。”
其三,允许自己处于孤独的幸福中。这并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无法对抗孤独时消极地接受无能为力的现实。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在孤独中寻求幸福的可能。比如当一个人身处空屋时,可以尝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健健身、读读书。
其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去完成我们的基本义务,去履行我们的职责,这样我们便能收获持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让孤独化于无形。
其五,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这是最重要的“钥匙”,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意义,这也是一种自助,因为在治愈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治愈自己。
去年国内上市的一本新书备受好评——《正午之魔: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正午之魔作为共享的概念,不仅可以指向抑郁,也可以指向孤独。人类进化到拥有如此高度智慧与发达文明的阶段,怎么依然还会被无聊这种负面体验深深困扰呢?这既是生物学的难题,也是心理学的追问。读了《再见了,孤独》,或许我们不一定能立即摆脱孤独,至少我们学会了正确地看待孤独,也掌握了战胜孤独的钥匙。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六)
“孤独是一种选择,即使你没有选择它,而是它选择了你,你也有办法摆脱它。”
19世纪的英国作家爱德华‧布尔渥·利顿曾说:“闲人把爱情当作正事,忙人把爱情当作消遣。”
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中,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命运脚本的一部分。
幸运的是,人是有主观意识的高级动物,具有改变自己意见的特性。我们的思想塑造着我们,但我们能改变思想。
倘若你在一段关系中,总是能感受到如影随形的孤独,那么就请及时地结束它,走出这段关系。
摆脱孤独的第一个秘诀,就是意识到问题并接受它。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清晰的自我和自己的真实生活时,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摆脱孤独。
其次是停止与孤独做斗争,要学会享受孤独,认清自己,有意识地认真对待自己。如果害怕独处,多问自己几个why;再次是,不要与任何人进行斗争;允许自己处于孤独的幸福中,给自己多一点独处的时间,给自己更多制造幸福生活的机会;最后,我们可以帮助TA人摆脱孤独,但是请不要挽救已经破裂的婚姻和关系,我们都不是救世主,要学会拒绝能量吸血鬼!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小朋友出生后,其实TA意识不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幼儿一般通过音乐和玩具等,分散对孤独的注意力,丰富日常生活。当他们长大后,才会逐渐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
而父母一般通过爱和爱抚,帮孩子隔离孤独与不安全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适当培养孩子适合其年龄阶段的独立性。要是父母和子女的情感联结,最初的亲密连接没有处理好,父母健全的家庭中,也可能会出现心理有缺陷的孤独的孩子。
当我们长大后,品尝到孤独的滋味,迷失在孤独陷阱里时,可以尝试着把主观的消极情感变成客观的,专注自己,允许自己当一个弱者,赞扬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活出自己积极的一面,就是要学会不在乎别人的观点,可以通过写日常生活观察日记,制定每天的计划,记录每一天快乐的事情,找回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活在当下的快乐。
另外,冥想、淋浴、按摩、创作、散步、观察自然等,也是停止内耗,不再精神焦虑,放松自我,摆脱孤独的方式。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七)
书名《再见了,孤独》,副标题是“开启幸福生活的五把钥匙”,结合起来看,好像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要想获得幸福,必须要学会摆脱孤独。
古今中外,对孤独的讨论已经太多太多了,敏感博学的思想者们从各个角度描摹着这种人类特有的情绪状态,文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等等等。如果稍加留意我们还会发现,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孤独”依然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热词,甚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频繁地被讨论。
在这些公开的表达中,即使是那些鼓励我们学会享受孤独的篇章,也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先来打消人们的疑虑,然后再从一个高深到刁钻的角度引导我们重新看待孤独。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吞噬人们活力的孤独,不如学会一些应对孤独的技巧来得更实在,因此,这本蓝色封面的小书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意外之喜。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了孤独综合征以及孤独在人身上引发的具体问题,这种严肃而郑重的讨论也许会让我们更加认真地看待自己遭遇到的孤独问题,从而尽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
除此以外,作者还聚焦于一些特定情境下的孤独者,比如处于婚恋关系中的人、单身抚育者等。作者耐心地分析了孤独者的处境,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贴心地给出了一些有助于趋利避害的建议,很有趣,但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也许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其中某些建议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对这部分持一定的保留态度。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将孤独的话题以一种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的视角郑重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真正地“看见”孤独,“看见”不同情境下我们遭遇的孤独,“看见”对我们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的影响。
出于某些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我们好像羞于关注和表露自己的情绪,羞于承认自己内心的孤独。但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看见自己的孤独,需要正视它,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无病呻吟的矫情。唯其如此,摆脱孤独收获幸福而充实的人生才成为可能。
那么,摆脱孤独的秘籍是什么呢?
其实还是很难简单说清。分享一个书里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当你意识到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时,你就摆脱了孤独。
也许这就是作者想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秘密,摆脱孤独意味着我们要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可怕的孤独是与自我失联。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八)
这对我来说一部很有意义的书,不仅是因为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因为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我自己竟然如此的孤独,而且心甘情愿地被孤独奴役着。
这本书的前言,我几乎是流着泪读完的,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多的行为,都是因为我太孤独了。
看到这句时,我就在反思自己,我很不愿意与人发生联系,不愿意别人闯进我的世界,很多时候,朋友都是主动联系我的,我却很少主动联系他人,为此我失去过很多友谊。
正如作者所言,“因为内心完全孤独而疏远了所爱的人和整个世界,将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但这些情感应该是客观的,暂时的,不要让它们充斥着自己的全部生活。”
我不是很懂经营感情的人,明面是我觉得麻烦,但是本质上大抵是为了沉浸在孤独所带来的的独特感之中,因为这会令我与众不同。
而与众不同,才会带来更多的关注,我才能从更多的关注中,逃脱孤独。
而一旦从孤独中被解放出来时,却反而觉得解救我的人,很麻烦。从而依然让自己反复的进入到孤独的境遇中去。
人们总是在痛苦和无助中,疯狂塞进高热量的食物,并觉得这会给自己提供能量与热情,而这正是孤独的显性症状。
如果常常不设限制地塞进大量“孤独”,便会产生自怜的情绪。
而自怜会触发了更大的孤独深渊,自我否定、低价值,从而因为“感觉”自己总是一个人去面对很多事情,便愈发觉得他人与我毫无关系,随即变得愈发冷漠与乖张。
书中也写了很多孤独事例,比如在婚姻中的孤独导致了出轨、独自抚养孩子却始终不肯投入新的感情、三角恋爱中三个人各自的孤独。
对作者解释的一个出轨原因以及是否需要原谅,感受到了极大的共鸣。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前任3》中,林佳看到孟云最新交往的小女友时,她说她第一次感觉到威胁感,那种无所畏惧的眼神多么熟悉,因为那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却早已失去。
就像书中阿尔比娜对她爱人所说的那样:“你的情人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没有留下口红印,她给我展示了你缺失了什么东西。”
最终阿尔比娜从孤独中将自己释放,爱人也从婚外情中回归到了家庭。因为阿尔比娜找回了丈夫想要从她身上获得的,她也不再是孤独一人。
一切的不幸都来自于孤独,而从孤独中走出,确实需要勇气。也许,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心甘情愿被孤独所奴役,但没有人想要长期生活在孤独之中。
当你终于想要从孤独中,将自己释放出来时,这本书也许是最好的指南。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九)
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KTV。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还记得这个,多年以前在网上很流行的关于孤独等级的排名吗?
很多时间,一个人的状态,其实是自我选择的一个结果。一个人选择去做什么,并非一定是要有伴的,更多的时候,你一个人可以更自在,做你想做的事。
比如,跟朋友一起结伴旅行,对方可能是一个甩手掌柜,旅行攻略,你做;机票酒店,你定;出门要准备什么,也是你安排;所有的事情好似都是你的工作,一句话:“你安排吧,我没意见”。
如果你当真了,那后面的事则将远远只是个开始。旅途中很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对方会向你抱怨这不好,那不好的;然后你都不知从何说起,很多事情明明也不在你的可控范围之内,并且这一切的发生,也理应是对方会想到的。
所以,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任何一句的“随便”都是不靠谱的。
如果是一个团队,就让大家一同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出一个合适的项目;如果真的不行,那不如原地解散,让每个人都去做自己想干的事,不好吗?还不需要顾忌到个人的感受,独乐不如众乐。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发现一个圈子不合适,那也没必要强逼自己融入到其中去,何处多多享受一下独处的机会。
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可以做更多你想不到的事。
《再见了,孤独》,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不管你是否是一个人,还是处于复杂的关系当中,让你正确地认识到孤独的含义,理解并找到破解的方法,重新回归到幸福的生活。
“孤独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在经历孤独期时,一个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受不到被需要。”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否定自身的一切,找不到内心的真实情感。
就像一个性格十分开朗的人,你怎么都没想到她会得抑郁症一样,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来,让人忽略了她真实的内心和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网红海扬在自媒体上自曝被经纪公司骗并且得抑郁症的事,一下子有了那么大的反响。因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他过往精彩的人生,背后走过来的是一条怎样艰辛的道路,其实没几个人关注,有的只有真正关爱他的人,而这样的少之又少,还有舆论的压力,生活的压力,都加重在一个成年人的肩上。
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压力,导致自己的情绪和身体都处于一种极度紧绷的状态,而忘了生活的路还很远,未来还将继续。因此,你需要让自己放松,从孤独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意识到你的状态,明白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才有了开展的下一步。
作者安娜在如何摆脱孤独的秘诀上给了我们提示,分别是意识到问题并接受它、停止并享受孤独、允许自己处于孤独的幸福中、给自己时间、同样也帮助他人摆脱孤独。
一个人的孤独,你可能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你真的没有朋友嘛?那可未必。
如我,以前也会尝试着认识一些新朋友,尝试着加入一些新的圈子,可这一切真的是你内心想要的吗?其实并不然。更多的时候,你只不过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合群而已,生活更热闹,而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
那是你没有发现独处的好处,其实可以带给你更多,就像如今的我,减少不必要的社交,静坐下来看书写字,有时健身,发现可以做的事很多,更多的是与内心的对话,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
因此,希望你也可以找到孤独的答案,拥有你的幸福形式。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十)
2009年由邓肯·琼斯导演的科幻电影《月球》中有这样一条剧情线:山姆·贝尔已经在月球上一个人孤零零生活了三年,还有两周就要离开月球的时候,遭遇了一场事故。醒来后,公司高层拒绝了他重返地球的请求。山姆在逃出这个地方的时候,在事故发生地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这部电影中,详细描绘了山姆独自一人在月球上,孤独的心理给他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而当他以为自己可以逃离孤独的时候,事实却让他更加迷茫。就如同楚门,和楚门一样的山姆没有楚门幸运,楚门可以走出去,山姆却被困住。
孤独的人,终其一生在试图解决或者逃离孤独的感觉、孤单的人生,充满了慌乱和无助,却鲜少有人愿意停下来认真思考:为什么即使你身处熙攘世间,却依然倍感孤独。
安娜·贝列佐夫斯基,俄罗斯大学教师、心理学家。2017年度俄罗斯Russian Beauty奖心理类奖项的得主。她在《再见了,孤独》这本书中,根据自己在心理咨询、治疗中的实际经验,集中探讨了当今都市人在面临孤独时的心理自救指南。
《再见了,孤独》封面
或许你此时对“孤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孤独,并不是想逛街闺蜜没空、想喝酒兄弟有事等等状态。而是即使你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被爱、被需要,可你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你感受不到自己和其他人的联系,你总是觉得恐惧、疲劳、沮丧、空虚,有人评价你冷漠、不合群。
你已经陷入到了健康和抑郁之间的“灰色地带”——孤独。
在《再见了,孤独》中,作者解释,孤独是一种特殊的边缘的心理状态,不具备严重的病理特征,但是任由向坏发展,可以发展成神经症、恐惧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孤独的,因为“孤独”的状态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我们同妈妈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人生中遭遇到的第一种不舒服的感受,就是孤独。
可怕的是,我们从小长大遇上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能把我们推向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有的父母在孩子三岁左右就开始培养他们独立习惯,减少了对孩子的亲密抚触,孩子总是在面对不安全感和孤独。
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坚强品质,尤其是对待男孩子。孩子试图通过哭喊来得到父母回应,父母在一旁冷静看着他,要求他平复情绪后再沟通,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期待父母的回应了,他们会闭嘴在心里默默“想念妈妈”,孩子已经在失望中适应了孤独。
那么,当这些孩子长大成年后,他们在恋爱、婚姻的亲密关系中,将会无所适从。
他们逃避自己的生活,对伴侣给予的爱不信任、也不自信能处理好亲密关系。因为他们自己就处在孤独中,让他们再去承受其他人的空虚,那将是莫大的心理负担。
就像是《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最终选择赵敏,而放弃周芷若。因为张无忌本身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周芷若也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们都想从对方身上索取太多的关注。可他俩同样贫瘠的内心,谁也给不了对方更多的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再见了,孤独》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从出生开始就不是孤单一人,你只是有时一个人独处”。
既然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避无可避,孤独者的世界向左一步是健康、向右一步是疾病,可偏偏谁也帮不了谁,那么,我们该如何救赎那个孤独的自己?
安娜·贝列佐夫斯基告诉我们:现在、立刻,停止和孤独做斗争,
《再见了,孤独》读后感(十一)
前几天翻看了一个2018年播出的综艺节目,蔡康永主持的《你说的都对》。其中有一期几位嘉宾一起讨论“孤独”和“陪伴”。
陈铠杰说了一段话,感触特别深。因为他的父母一直都很忙,从小他就经常自己一个人呆在家,他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后来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弟弟因为不乖,一个人被锁在地下室伤心大哭。他就在想为什么人们会害怕“独自一人”?原因是缺少父母的陪伴,所以才会对“孤独”产生恐惧。
而陪伴是什么呢?陪伴不是物理实体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孤独”是一种情绪,一种内心的感觉。
日本作家三木清曾说:真正的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个人,而是在许多人中间。
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即使有恋人,有家人也会感觉到孤独的原因。
俄罗斯心理学家安娜·贝列佐夫斯基,在《再见了,孤独》书中说,孤独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如果我们主动允许它存在,它是可控的。
孤独有两种,一种是客观上的孤独,一种是主观上的孤独。
引起孤独的主要和真实的客观原因有:亲人去世,只有自己才能处理的复杂情况,重病,同心爱的人分手。这些原因都会引起暂时的孤独感,但绝不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会把客观的事实和自己的主观世界混为一谈。因为客观事实,感觉到自己不被需要,不被关注,继而否定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彻底封闭自己,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管是工作中因为压力感到孤独,还是家庭,婚姻关系中不被理解的孤独,“孤独”很多时候是你的自主选择!
如果你想和“孤独”说再见,作者给了5把开启幸福的钥匙。
前面说到,如果我们主动允许孤独存在,它就是可控的。我们可以通过“潜水”练习来找到“孤独”的原因。
找一个适合独处的空间,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为什么感到孤独?
当你理清是什么原因导致你陷入孤独,是什么情绪和经历征服了你,以及你要如何独自面对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一旦你觉察到了陷入孤独的原因是伴侣的不理解或家人的不支持,这个时候你可以同他们摊牌,提醒他们对你的伤害,但作者并不建议这么做,因为事实已经不可改变,这样做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时候转身离开,关上身后的门才是明智的选择。
享受孤独的过程。你不光拥有过去的记忆,你还拥有真实的现在和真实的未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我们的潜意识有时候会跟我们开玩笑,它会为我们备份数月的记忆供你体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用忙碌来逃避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相信我们永远有选择,你随时可以拥有新朋友,开始一段新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慈善机构,帮助别人摆脱孤独,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得到滋养。
最后,你要记住,孤独是一种状态,如果你身处其中也没关系,其实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一切都是你的选择,你可以允许它的存在,跟他友好相处,也可以跟它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