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欧洲之心读后感摘抄

欧洲之心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3 04:55:17
欧洲之心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2-03 04:55:17   小编:

《欧洲之心》是一部描写欧洲历史和文化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欧洲各个国家的探讨,展现了欧洲多元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章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承,让读者更加了解这片神奇大陆的独特魅力。阐述了欧洲之心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欧洲之心》读后感(一)

阅读建议:先看附录和年表,大体上熟悉下整个神罗的历史脉络和皇位传承,再看正文。据说原版是配地图的,但译本没有,因此最好再找几份不同年代的神罗地图,对几个主要公国的区位有一个大体的认知。

简评:

翻看世界地图,欧洲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家,英法德意俄西这些,居然有45个国家之多,但过往所读的历史较少,只知道古希腊/罗马的零星故事,再往后就是几个大国崛起,什么英法百年战争/太阳王/拿破仑/普法战争以及之后的一/二次世界大战。至于神罗呢,因为网上学伏尔泰玩梗的比较多,不屑一顾。

可为何欧洲没有向中国一样走向大一统,为何“黑暗的中世纪”会孕育出统治全球几百年的“先进文明”其实绕不开这一千年神罗的历史,纵然伏尔泰作为法国人不大瞧得上神罗,可是法国国王却又为何要参选神罗皇帝呢?迟至拿破仑,法国人才加冕为皇帝,英国女王要借印度的壳才有皇帝的名号,可见了解欧洲的过去,绕不开神罗。了解西方对国家/国际关系的理解,也绕不开神罗,这本书虽然比较难啃,但确实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许多知识的空白。

《欧洲之心》读后感(二)

我毫不掩饰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喜爱和专注,在我高中时期,在上海书城购买了一版一印的商务印书馆的《神圣罗马帝国》(詹姆斯·布莱斯 著),这本书变成我少年时最爱读的一本书。也许当下这本书不算什么,但这可是在90年代,国内介绍和论述神圣罗马帝国这一重要中欧政体的书籍几乎是屈指可数。

所以,对我而言,对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学习是同成长密不可分,后来我通过百度中世纪吧成为一位业余研究中世纪历史的“民科”,神圣罗马帝国史也是最熟悉和喜爱的,随后由于在贴吧发了一些德语的翻译小品,竟然上了翻译这条“贼船”。

翻译几千字的史学网络小文和动辄几十万字的达到出版要求的社科著作的难度不在一个层次上,由于在德国生活乏味,能有很多时间用来写作或翻译,我也竟然出版到了第七本书了。

《欧洲之心》是我迄今为止翻译的最重要的一部书稿,作者彼得·H·威尔逊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钦定”教授,“The Holy Roman Empire. A Thousand Years of Europe’s History.”也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力作。

本书不是一本通史,对于普通读者并不友好,但是是一部重要的学术力作,作者并不是按照时间线写作,而是按照帝国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结构、内外部关系、民族和宗教、各个部分的区域演变等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我将其戏称为“一份精彩的验尸报告”,对于相关历史从业人员或高层次的历史爱好者们是不可多得的最新研究材料。

威尔逊和传统德意志史学家们的差别在于,他是擅长近代早期历史,而德意志传统史学家一般擅长中世纪历史(我也是这样的),对于帝国晚期是相当漠视,统称为“没有皇帝的悲惨时期”。三十年战争后,默认了帝国的名存实亡。所以,本书能作为一个良好的补充,使神圣罗马帝国晚期的历史发展更为清晰和完整。当然,书中他对德意志传统史学某些论点的批判,我本人也不认同,但英国历史学家作为一个“他者”视角,其观点也可以借鉴。

对于翻译而言,翻译过程非常漫长而痛苦,文本缺乏连续性,作为译者会感到:每翻译完一个章节又会从头来一遍,我称之为“鬼打墙”式写作,作者本人的英语流畅规范文正,合乎学术著作的行文,这都需要译者去拿捏,不能使其降格为通俗大众读本,但依旧要保持流畅和可读性,这需要译者用心处理。

令人意外的是,我翻译到第一章的时候,就突然意外怀孕,最后决定把孩子生下来,但由于翻译工作极需心力,担忧会影响胎儿发育,所以我暂停了一年,后来是一边抱着孩子哺乳,一边用mac打字的方式把书一点点地完成,中间非常辛苦。

本书后面章节有些地方我能处理得更炫技或细腻,但是由于时间和各种问题,只能如此,请读者们见谅。

关于本书的地图和族谱,我翻译了大约三分之一,但出版社决心放弃。在国内,地图审核是一件麻烦的事,也许编辑是好心,为了让这本书尽快问世,在此造成的“不完美”请大家谅解。

如果有懂制图的朋友,我可以义务劳动翻译完毕,放在网上。本书是全译本,正文无删减,建议读者先看完书后的年表,获得历史发展的脉络后再开始阅读本书,否则本书的循环抽丝剥茧式分析,容易造成理解上的一些困扰。

作为一位译者,一生能够完成的有学术价值的大部头重要译著的数量是非常少的,尤其是我对神圣罗马帝国历史有我自己的喜爱和研究在此中,我不是一个单纯的译者,而是一位可以自己写作的业余历史研究者,我写了中文世界的第一本皇帝腓特烈二世传记。能翻译《欧洲之心》,是件美好之事。就像一位演员能得到一个合适自己的角色和剧本一样的幸事。

但愿这本书能够得到读者们的喜爱和认同,真诚感谢,也欢迎和我探讨神圣罗马帝国历史。

王顺君

2024年6月8日于德国普法尔茨 Annweiler am Trifels

《欧洲之心》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让我看完合上书后第一反应是“失语”的书。绝不是说不好,而是与其妄加评论,还不如反思反思自己看懂了多少以及现阶段需要看懂多少。

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能写出这样一部书:单拎政治可谓一部政治史、单拎社会可谓一部社会史、单拎经济可谓一部经济史……范围极广也就罢了,作者还写的极细致,我觉得如果你有积攒对神圣罗马帝国疑惑的话,几乎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对“以当今民族国家角度理解神圣罗马帝国产生的失真”的矫正。

目录的二级标题在我看来已经不足以指示和索引这本书浩瀚的内容了,于是我边看第二遍边手打了一套三级标题,如图,供书友参考判断是否要入手这块砖头……

作者从各个角度、各个阶段陈列了神圣罗马帝国丰富、细致的剖面,而是不是站在当下视角的回看和审视,而是试图把你带回当时,让你设身处地的去观察和感知。比如:

-当我们认识到斯陶芬家族不是在寻求建立单一的国家,而是在不同的土地上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时,他们的政策就变得更加清晰了

-直到文艺复兴盛期的文化战争爆发,语言才逐渐接近其现代角色即决定民族身份的关键因素

我再举个以往让我混淆和迷惑的例子,即神罗各诸侯可能通过继承、战争、联姻获得领地,但这些领地并不必然是帝国的领土:

-荷尔斯泰因让侄子奥尔登堡当选为丹麦国王,当荷尔斯泰因绝嗣后,奥尔登堡继承了前者,就既是荷尔斯泰因的帝国王公、又是丹麦国王

-瑞典作为三十年战争的战利品,以帝国封臣身份接受了部分土地,但瑞典其余的土地仍构成一个主权王国

——但丹麦和瑞典的德意志地产仍是受帝国法律约束的帝国封地。

-哈布斯堡1526年获得波西米亚和匈牙利之后,也没有意愿将其纳入帝国框架而是维持在自家家产的范畴里,构成了平行的王朝-领地帝国

——因这些“帝国外土地”获得巨大资源优势,得以在未来3世纪里几乎不间断的把持皇帝头衔

读完再看伏尔泰那句“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充满了启蒙时代的轻浮、狂放和无知

即使不愿意深入每个细节,但如果读完《欧洲之心》能对单一线性叙事的史观产生些微反思,我觉得甚至都是足够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