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演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通过修炼自己的情感、意志和品质,演员才能真正融入角色,展现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表演。这本书为我指明了演员修行的方向,让我对演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一)
这本书赤裸裸“抄袭”另一署名“刘杰 译”的版本的封面设计,完全在打擦边球,也就敢在天猫上卖!刘杰那个译本2015年出版的,比这本书早了一年半。而署名“王华 译”的这本书里胡乱“翻译”,看着来气,无法卒读,请问所谓的译者对表演了解吗?知道术语怎么翻译吗?估计也是找的写手攒的稿子。
看好井柏然手里拿的什么书!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二)
思想家写书,是想把自己思想的成果展现给世人;老师们用书作为载体,是为了把人类的知识成果传递给学生;那种既有自己的思想成果,又能像老师一样去做辛苦勤劳的蜜蜂、保姆、快递员的,可谓凤毛麟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正是这样一位。
作为世界戏剧史上不多见的即获得了了不起的表演成就,同时又有着自己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的戏剧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自己的经验、思想、感悟,通过这部著作毫无保留贡献给了世人。他的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他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不仅仅是他艺术理念的归纳整理;这也就是说,他不只是想把自己要告诉人们的说出来,同时也是把自己当做一名教师,在循循善诱,耐心传授自己的经验与感悟。
这既是一部戏剧理论的著作,又是一部难得的手册与工具书。更加难得的是,这样一部著作同时还能帮助人们去完善自我。这才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不光是演员,也不仅仅是那些有志于表演艺术的人,作为普通观众只要你喜欢戏剧,喜欢表演,甚至只是去看戏,看电影,这部著作都能为你提供很多帮助的原因。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三)
在看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时,当时有个段落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老提及了古希腊的荷马,在那些血腥的史诗描写后面,读者可感觉荷马面无表情,只是冷静的描写,不袒露他自己的观点,也不让自己的情绪融进诗歌里的那些血腥里。同样,在一个作家的自叙中,他谈到他创作的一个角色,浸入太多自己的个人情感,最后因为剧情需要不得不把那个角色给写死了,于是他大哭。 在看戏剧表演的书籍时,似乎也有这两种情况,有的演员在剧演中大悲大喜却能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能够在情绪爆发中还能回过头避开观众闪一下眼然后继续在剧情中情绪饱满,有的就不行,若沉浸在角色中戏会演的很好但长久不能脱离剧中角色,若不能沉浸入戏就会演的很干巴。 如果是文学创作呢?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是投票荷马还是那个大哭的作者呢? 有人曾评价过路遥与贾平凹,路遥的作品确实感人,那是生活,和人生的记录;贾平凹就是一种艺术和作品了。这种比较还是有意思的。 这本《演员的自我修养》,更多的是写演员的演技中的技巧,多角度挖掘,如何去更好的塑造剧中角色,值得玩味。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位角色,否则就分不清生活和艺术了。戏如人生,但人生不是戏。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四)
刚读完的时候,拍摄任务基本都是一遍过,可想还是给我提供不少帮主的;但是过阵子之后我好像又有些梦游了,经常拍好几遍都不能使自己满意,我知道我是不够专心 没能产生心流 我也知道书里说的是对的 这应该是我的个人问题。
书,是好书 毋庸置疑。在没入行以前我是觉得怎么国内的小鲜肉演技都这么差 稍微学学那些奥斯卡男女主的演技都能提升不少呀;在入行后才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演技这东西就像是艺术品 同样一出戏 有的人就很烂 有的人就能收获不少掌声。
读完我的收获是,第一:首先你的阅历要足够的广 且不断的加深,无论是纸上还是亲身体验都是自己的一种经历;等到需要用的时候,你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你是拿不出来的。第二: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幻想出这样的经历,就要把自己代入这个角色中 完全把自己当成这个角色(不能因展示自己某个长处而忽略角色的神态,这是本末倒置)演的时候心里就得想着,此刻我就是这个角色,我不是我,我是这个角色。
总结:拥有比较广的阅历、对剧本有足够的了解、自己完全的融入角色!!!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五)
初看这本书,会感觉比较平淡,没有历史书籍的磅礴厚重,没有励志书籍的鸡血亢奋,没有文艺书籍的清新典雅,但慢慢品下来,才发现平淡见真知,主人公通过每天不断思考,由表及里,通过外部的表现影响内心的想法,再由内至外,从心灵的蜕变反馈至表演姿态的变化。主人公每天都在不停思考,不停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不停进步。 主人公的精进,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以“郑重”概括人生态度。他说“郑重”分为两方面,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读后感·而反回头来看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此种人生态度,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书本全篇的每天日记内容,无不反映出主人公如孩童般郑重认真“向外用力”与用尽全力“向内用力”结合,每天用心感受,用力提升表演水平,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书作者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本书他写了三十多年,但修改它,几乎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他比较害羞,觉得自己没有本事教大家演戏,直到最后病情恶化,才同意将本书拿去出版。书的样稿打印出来,编辑去和作者讨论时,他接过书稿那一刻,脸都红了,书本出版后,为日后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奠定了基础,堪称表演届的“圣经”。这样充满诚意的作品,值得好好品读。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如何演绎好我们精彩的人生,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摘自百度 作者 方应全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六)
ps突然发现这本并不是刘杰译本…
以下均为刘杰译本的感想…
这本书看似在传达如何做一个好演员。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现实生活做一名“好演员”也未尝不可。
——摘抄——“匠艺是借用前人惯用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表现艺术在前期通过体验艺术找到一种模式,套路,后期便不再投入感情; 体验艺术是每次都会注入新的感情; 最不应该的是利用艺术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表达艺术。”——摘抄——
就个人的工作生活而言,现阶段不过停留在“匠艺”层面,借用互联网之手搜罗资料,效仿着现有的模式、方法去做到大家都认为的过得去、差不多的状态。 偶尔在学习时会达到“表现艺术”层面,从无到有的去认识新事物,适当的配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便也到此为止了。 “匠艺”培养知识面的广度、“表现艺术”培养对事物认知的深度。二者结合才能让人每次都做到“体验艺术”,信手拈来,随心感受。
—最高任务一章让我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没有名垂青史的宏愿,只希望年迈的我有一口好牙吃四方,一双明眸看世界,一对健步走四方。
Anyway.
这本书送给我的三个词。
目标、主动、耐心。
目标不一定要设得太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超出能力一些,可达的目标会更有动力;
主动需要有意识、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了目标去努力、付出;
耐心是时间的沉淀,只要按着目标的方向前进,大踏步或小碎步都可以接受。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七)
这是一本工具书,是表演系学生的必备入门课程。作者从动作、想象、注意力、心理状态、情感记忆、潜意识等方面,对如何才能让表演变得“真实”进行相当透彻的指导。整本书以课堂情境和对话的形式呈现,读来如临其境,将读者学生自身的困扰借书中学生之嘴说出,并得到解决。
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将某种精神内涵以外在的方式生动展现,而要让观者相信这些精神,则需要表演者的专业素养,也就是“真实”。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毕竟演员知道一切都是假的,观众也知道一切都是假的。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让表演力求真实,那么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表演者相信自己表演的一切是真实的。他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表演的那个角色。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所展现的大部分为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有共通之处,所以想要沉浸在角色之中,就要挖掘自身类似的回忆,努力进行情感的再现。
\
很多段子都喜欢用这本书来调侃自己的职业,即无论职业之路走到哪一步,走到后面都要靠演,因为真实的情感大多是崩溃而无法面对的。人活一世,成为无数个角色,戴着无数个面具。他是所有人,唯独不是他自己。这是每个人面对生活时的无奈。
然而,就算我们学到了表演的精髓,真的成为生活的表演者,人生就能顺利了吗?戴着快乐的面具,我们就真的快乐了吗?表演的核心是力求真实,真实的核心就是要相信。可我们都相信自己是快乐的了,并且表演技艺炉火纯青,那岂不是我们真的就快乐了?那表演的意义又是什么,观众又是谁呢?
人生需要表演,但表演却换不来我们想要的结果。毕竟人生不是表演,它不需要相信。它就是真实的。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八)
育华《演员自我修养》读书笔记要点
1. 最有启发的三个点】
1.关于真实的自我,和演出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一定是和自己对话的,和他人对话的,和某个专业技术对着话。这是一种心流的体验。
要表现的美,抓人眼球,这些都是造作的,只有真诚的转递所思所感,才能打动别人。
2.最高目标,我要活出自在和平静。
所有事情剧情的安排,都是经历和破除非限制信念,而让自己活出自在的自己。
3.“在角色的塑造中,也得有父亲,那就是剧本的作者,有母亲,怀上了角色的演员,然后是小孩,也就是诞生出来的角色。
在初始阶段,演员先慢慢了解自己的角色,他们互相接近,互相爱慕,然后也会出现争吵,然后又和解,最后两者结合并孕育新生命。”
启发:觉得特别的美,像我们接触到新学问新技巧看了新书的过程。最后他的到来,给你的启示,通过实践,从你身体长出来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果实。
2.【解析自己人生的财富脚本】
我是一直在港湾等待要驶出的帆船,害怕天气不好,害怕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没有活出天命状态。看见,1.船的使命,一定是在航海上的,
2.带着放松,不用力使劲的身体,去实践去经历,
3.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4.敞开多和同伴交流
5.只要我做了,财富就自然来了
6.要注意,机遇来临时,把握机遇,把握客户的询问,抓住每一次机遇
经历了风雨后,一定可以获得我需要的活出,和自在。而财富就是种下种子后的显化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九)
演员的自我修养
笔记
流派:表现派 体验派 图章 匠艺
动机
“假如”
想象力
集中注意力
由近到远“当众孤独”三个圈
放松肌肉
“情绪激昂要让肌肉放松”
“精确把握那一块肌肉动”
单元和任务
(分段落、大中小目标)
任务以动词命名“我希望”
信念感和真实
想象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真实 “规定情境”
肢体动作和心理动作互相支撑
考虑人物关系、前后逻辑性
信念感“相信自己”(“情绪记忆法”调动感情”
分寸感的把握(从生活上提取真实但要有艺术层面的意义)
情绪记忆
“不要重复一个情绪档案,寻找新鲜的细节”
感官记忆“视听味嗅触”
自然而然的原生灵感、潜意识情感无法控制,但它只是一瞬间,不能撑起一部戏。它的到来会增添色彩。而情感记忆是我们唯一可以干预灵感的方式
“通过意识获得潜意识”
不能摒弃自我,所有角色要建立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上,用自己的过去的类似情感相似点寻找与角色的共同点,不能完全抛开自己。每个人的灵魂里都埋藏着各种性格人性的种子
交流
打开耳朵,找到交流对象,情感的交流,自我的交流,和对手建立真正的交流
外在的交流和精神的交流
(三种错误的例子:1.只是在念台词没有任何情感和外在,2.只是在表现自我并没有体验角色3.只是塑造了角色的外在,声音、肢体、所谓的技巧,但还是没有传达角色的情感内在)
演员每一个器官都是交流的工具
精神交流(发光收光)
适应
根据情境的改变调整自己的状态
注意交流对象是谁、而不是被观众所影响
激发天性,潜意识的自然反应,通过自然反应提取外部元素、但不是机械地城市化图章去表演。(可以通话一种情绪加入情绪色彩,激发天性和潜意识的反应)
内在驱动力
1.情感
2.(想象力)智慧-(创造力)
3.意志力
连续线
构造一条不间断的连续线(过去现在将来)
内部创作状态
(默戏)
真实的我和角色的我
人物小传
最高任务
(大目标)
内部倾向引导演员,并贯穿于演员表演始终。称之为连续体或贯穿动作。贯穿所有单元和任务并引领向最高任务。为一个目标服务
目标—障碍(冲突)—转折—目标
创作的三个最重要特征:
内部舞台自我感觉
动作贯穿线
最高任务
进入潜意识的状态
最高任务(大中小目标)行为贯穿线帮助我们进入潜意识状态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十)
国内好多人知道这本书,应该都是从星爷的《喜剧之王》里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算是演个死人都要演出个性的死跑龙套的。
整本书就像是一个学习“体验派”的整体课程 ,跟着作者一步步的体验表演的魅力。
曾经看到有位好演员谈论起他为什么喜欢表演的时候,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一个个的角色可以让他觉得自己活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人生。
周国平说:“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表演也是,能万世流芳的作品固然是很好,好的演员也能让你过目不忘。而不做演员的我们能从这本《演员的自我修养》里看到的东西其实也不少。
比如同理心,想要感受你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场景,用“假如”法就很好。
如同现在已经是秋风瑟瑟,但要是你能回忆起夏日的风吹到皮肤上的清爽,一声声的蝉鸣,汗水跟着头发往下滴的湿漉漉的感觉,种种细节是不是会让你回到一个夏日里摇着蒲扇吃西瓜的人生片段中去。书中同时也说到,儿童的“好像是”比我们有魔力的“假如”要强大很多。当一个演员能达到儿童在游戏中达到的境界,也就能成为伟大的演员,其中也就借助了一个小姑娘把一根木头当作洋娃娃的故事。
比如注意力,使用大圈,中圈,小圈的法则,你能感受到人山人海中的孤独,又能和周围互动。
让我想起高中有一年,为了抢救一个英雄(具体因为什么事迹成为了英雄我有点儿忘了),有一架直升机需要降落在学校的操场,那时的我们可从来没有见过直升机这样的稀罕物品,整个班级都沸腾了,虽然在上课,老师学生都往窗边挤,想去看一眼那个直升机的起降过程,我却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的看小说(现在的我连小说名也忘了),身边就是喧嚣的人群,叫着吵着推拿着,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兴奋,我的感觉却是有一个结界横亘在我和人群中间,人群的热闹与我半分钱关系都没有,虽然我能看到,听到,感受到。
比如练习,表演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就如同我们做PPT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些时刻能有很好的IDEA,也能有些好的句子出来,但如果灵感没有出现,就不知道用什么去填满其中的空隙,这也就会引发深深的无力感。书最末尾的时候也说到:歌唱家必须每天练声,舞蹈家必须每天练功,而舞台演员必须每天按照‘体系’的要求去训练、练习,没有坚强意志,是无法从事这门艺术工作的。持之以恒的练习,等待灵感的降临。
比如真实感与信任,有了‘我就是’的感觉,才会是演员舞台上的真实生活。
看过一些激励人生的建议,有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想象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了‘我就是’的念头,你更有可能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从虚假中可以获益,如果能合理对待的话。’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为了某一个原因,说一些虚假的话做一些虚假的事,关键就是能否在关键的时刻敲响那个觉知虚假的音叉,指出真是界限所在。
整本书实际是串起来了一个如何学习表演的过程,比较有触动的是上面的几点,若能有机会,真实的学学戏剧表演,应该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十一)
我不是演员,却也饶有兴致的读完,一时间竟想自问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演员呢,只不过,导演是自己,演员是自己,写剧本的也是自己,而且要终其一身,耗尽一生的时间、精力,只出演这一出戏。当大幕掀起,我们自导自演,即兴创作;到大幕落下,观众反应如何,好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吧,
关于更好的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大概就是只关乎自己的自我取悦的最佳状态。虽然很多人喜欢评判你的人生:成绩好不好,读什么大学,毕业找到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子,孩子又读什么学校...又一轮新的循环。其实,评论你的人,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被别人品头论足,只不过可能他们的内心像玻璃易碎,所以就带着曾经的煎熬,把目标转向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逃脱不了,别人也抢不走,何不走心演完,演技是否精湛只有你自己说的算。当我们迷失了自己,何尝不像是演员在不走心的表演,即便有娴熟的技艺,偶尔也会受到追捧,或表演形式新颖吸睛,或正好迎合着观众,一时间取悦了观众,却终不能震撼人心;就算一不小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印象也不可能持久。口水歌也好,票房电影也好,最后感动了谁?
有人说,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人生没有下辈子,专心把这辈子过好。也有人说,我这辈子过不好,不论怎么努力,总也看不到希望。其实没有梦想又能怎么样,时光这么老,走了一轮又一轮,我们的生命这么短暂,过好一小时就算赚到了,何况好习惯足以让你过好每一天、每一年,那你可不就算赚大发了。所以,就算可能这辈子真的就这样,要完蛋了,可是即使这样我也舍不得死,舍不得健身、看书、学习这些事。这样想来,还是继续努力的过好这一生,即便最后的结果还是这样,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贫穷的人继续贫穷,幸福的人照样幸福着。
舞台上的演员,最怕不专注,当人们受到关注时,我们会局促不安,哪怕是最习惯的动作,也会变得极不自然,所以演员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关注目标。《公主日记》里,女主Mia有社群恐惧症,在她去学校做演讲之前,妈妈告诉她:find a spot, on the wall, and don’t look at the people。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把自己的关注安放在追光的光圈里,就像蜗牛安心地待在自己的壳里一样,这样你才能在舞台上自然演完一出戏。
生活中的演员,同样也需要专注。时常听到有人抱怨工作、生活、学习,然后就是无尽的焦虑。我说,你可以去读书啊。其实读书才是万能药,可以治疗焦虑、彷徨、狂躁、失落、失眠,甚至还可以修饰你的容颜。听有位豆友说,读书是一块敲门砖,敲开门,唤出一个人来,就是你自己。田馥甄说,很多人為了追求心靈上的平靜,可能會去旅遊、去尋找自我,但我不需要旅行到遠方,對我來說,最好、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打開我的房門,回到那個最私密的空間。無論走去多遠的地方,最終還是要走回自己的心裡,知道自己要什麼,你才有力氣去探索更多更遠的地方。想起很久以前在琼瑶的《匆匆,太匆匆》里看过一段话,麻雀是一起一伏飞的,它不能一下子冲好高,也不能永远维持同一个高度,它们要飞高飞低,飞高飞低,这样,才能飞好远好远。生活大抵都是这样吧!
关于生活,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没有对错,只要你的状态是当下最喜欢的,何尝不是一种生活体验。你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总有一天能找到自己喜好。我们像宇宙中任何其他物质一样,活在一颗小星星下,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在自己的房间,我们慵懒,我们疗伤;在自己的房间,我们做梦,我们狂欢;在自己的房间,我们迷失,我们找到自己。但我会一直努力,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就像我,喜欢音乐,却没有走音乐的路,但音乐会一直陪着我成长、坚强!演自己,做自己,没有梦想,那又怎样!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十二)
试问谁还不是一个角吗?
我们都在扮演我们自己,也同时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
当然选这本书的初衷不是为了要去学表演,只是受星爷的影响买了这本书,然而星爷其实也只是看了30多页,所以自己的动力不是很强。然而在《新喜剧之王》里面又看到这个道具,于是提醒我它在书架上已经躺了许久,然后就这样被真正打开。打开以后才发现,我们都要好好学做一名演员。
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想要写的主要还是如何作一名体验艺术流派的演员,当然这是目前世界戏剧表演三大学派之一的奠基之作。“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关注人物的外在,精准地传达出所塑造人物的情感生活。”
全书就像看部电影一样,看电影中的演员如何学习表演,也同时会想到现实中的自己如何做自己。
看书的时候满满想到的都是如何演好自己这个角色,其实从内心和外在上我们都要关注到,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关注,“我们必须让潜意识处于最本质的状态,尽我们所能投入其中。”
原本我只想休息下,看一本闲书,舒缓一下最近在专业上的过渡思考。结果非常有意思的会发现随手拿起的这本书却异常的符合我的专业。也许这就是一种最本质的状态,或者说都是在关注潜意识。
就好比这本书的目录,俨然就是我教催眠的课纲,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从假装、想象、相信到进入另一个现实,这是催眠也许也是斯坦尼学派表演的基本思路。当然如果你现在过的很好,不用去思考这些,也不用去演一个你更想要的“角色”。其实换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是你现在演的很好,现在的“现实”塑造的很好而已。
“‘假如’可以激发我们创造性的潜意识。进而通过有意识的技术实现无意识的创作。”其实“假装”是一个非常好的创造性工具,而这往往也是很多“无法改变”的人最难突破的一关。这种“假装”一定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潜意识的深层源泉才会缓缓地用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很多人会将“假装”所利用的想象力和幻想搞混,“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是有可能存在的事物或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幻想虚构出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事物,它们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在现实中会发现很多人觉得自己“缺乏想象力”,书中分析的非常简洁明了,“首先,你强迫了自己的想象力,没有把它诱发出来;其次,你没有找到任何有意思的主题,只是在漫无目的地乱想;最后,你的想象太消极。”
如果结合催眠的知识去看这本书会非常带感。有很多练习都是可以借用在催眠上,当然也想到催眠的练习对于演员的帮助。以至于现在会更有趣的去思考,如何演好我自己。
“我们利用的是最细腻和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本质上是潜意识的观察力。”当书中多次提到潜意识的时候,我更加确认了所谓“演技”是必须用潜意识真的去做,去借假修真。“潜意识是灵感所在,怎么能用理性分析呢?”只有做了,体验了才知道。
其实这也可以说明一些优秀演员演一个角色不能自拔,和一个人陷入抑郁情绪不能自拔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利用注意力和想象力让自己潜意识都进入且接纳那个状态,同理也能借假修真的走出那个状态,或者说走入另一个状态。
如果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三个关键要素:内在把握、贯穿动作线、最高任务,在书里这是表演。在我的世界里,相对应的类似于潜意识、经验模组、想要的结果,这就叫催眠。
宛如“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将其目标锁定在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线,以及其宽广、深层的含义上。”也许可以以此给催眠治疗师们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给我启发很大的一点,“在情绪激昂的时候,他感觉到的是肌肉放松而不是紧张。”这也许是放松的最高级的练习,也帮助我去更好的解释如何让情绪流动起来。
总的来说,很多理念非常像催眠教学的部分,而且放松练习里面还有一些和费登奎斯工作法的练习很像。当这些学问或思想回归到身体部分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看成,本来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只是大家在用不同的语言去解读。就算你不去学表演,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自我修养。
2019-3-11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十三)
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个多角色结合体。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仅仅是教师,说明这个教师是不合格的。至少这个做教师的人,是不热爱教师行业的。学生从你那里吸收的也只有你是教师这件事情,这点不用多说。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亦师亦友,说明教师是算的上及格的。因为,做老师最差也要跟学生成为普通朋友,在脸熟的基础上能有过一到两次真诚的交谈。不然教学效果定不会很好,至少不会持续的好下去,更有可能“积劳成疾”,只是癌变的早晚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个会表演且角色切换自如,戏路广的人,才算是合格的老师。学生能够感受到你所饰演的不同角色所带来的感受,就能掌握到阔出教材的知识,至于掌握多少,就要看学生对于你表演的角色追究的多深,就好是比追星。 自始至终,社会对于教师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不论是什么样的布景之下,都要有这种夸张的亲切感,尤其是在当下。而这种极致的依赖需求还孕育着另外一种职业就是演员。二者是有着很大的共通之处的。这里首先要说教师和演员行业一旦从事很难有人不去热爱,人人都享受着被需求和被满足的感受,而教师和演员这两个职业是这两种感受能够达到最大化的职业。当然,这么说也许很难引起广泛的共鸣,也有过分鼓吹教师和演员的嫌疑,但至少演艺事业从事者和教育事业从事者是怀有同感的,尤其是像我这样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并从事着教育工作的俗人,感受更为强烈,因为职业倦怠感在初期还不会显现。 2017年《演员的诞生》(今年叫什么忘了)的热播引来追捧,我也跟风看了几日,开播头几期节目里多位演员都推荐了作为演员的必读书目《演员自我修养》,出于好奇我买来看,这让我第一次觉得好奇心是个好东西。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仔细,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一点,就是对于演技的琢磨完全可以运用到课堂上。目前的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一台戏,(这里,我的立场是这台戏题材始终是积极向上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和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而课堂是这台戏的戏眼,课堂本身便是戏中戏。那么,作为老师对于戏眼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剧本角色(教材)的感知和观众(学生)情绪的感受是敏感和准确的。 因此,我便明白了一个道理。演员张一山以“演员的演技是很难被量化的,通过舞台的展示很难分出第一第二”的理由拒上《演员的诞生》。对于他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但同样想在另一个角度加以反驳,这也是演员和教师应该认识到的一点,不论是演员的演技或是一个老师的课堂表现,通过一场舞台展示都是难以被量化的。尤其,仅是被有经验或得过第一第二的人量化,这是不公平的。这是过于主观和流于形式的表现。也就是所说的仅仅是对于节目效果和教师仪态标准度的追求。 但相反从日常而言,不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教师的课堂表现都是可以量化的,且方式很简单。首先,就像前面说的一个合格的演员或教师对于一场戏或一堂课的把握总是心中有数的,那么随着情节的推进或随着课堂的进行,演员和教师对于自己的表现也是心中有数的。比如,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会感受到角色情绪没有得到释放的束缚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感受到知识点讲授含混的扼喉感。在这一点上与演员唯一的不同是教师在一堂课中没有剪掉重来的机会,学生会直接感知教师的挫败感并同样认定知识点是困难的,教师想要再去消除学生的这种认定更是困难的。 这就要说道,演员演技和教师课堂表现可量化的第二点,观众(学生)的感受。多数观众(学生)对于即时产生的感受是明显的,不易隐藏的。那么,通过观众(学生)的表情和行为,作为演员和教师是天生敏感的,容易捕捉的。所以说,演员的演技和教师的课堂效果是可以被量化的,并且应当正确认识,经常反思和及时改正的。这是最应该做到的自律。 带着私心偏颇的说,各科教师中我认为角色多样化和课堂角色感丰富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既定的剧本,揣度剧本的同时要学会察言观色。从上课伊始就要用强烈的情绪渲染,将学生代入情境。在剧情推行的过程中再让学生参与角色引起共感,发出叹悟。再跳出角色,评论角色,分析心理,提取升华。而要完成这样流畅的表演是不容易的,想要真正完成好角色,既定的剧本是局限的,不全面的,那么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伴随状态,即便是手里一直拿着同一份剧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语文如若是次次都是同样的思考,次次都是同一样的感受,那就不是真正的语文,只有反复的琢磨和次次的升华和萃取才是语文。这就好像演员每次拿到不同的剧本,角色不同但演的永远像最初演过的角色,就不能称之为表演。而这是演员和教师的通病。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十四)
作者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国著名戏剧和表演理论家。《演员的自我修养》是他的代表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了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他继承并发扬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演剧系统,积累了他本人的表演和导演经验,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作实践基础之上经三十多年的探索,创立了“斯氏体系”,斯氏的美学思想在表演艺术上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现代人,他认为要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反映真实的现实要求,对鲜明而质朴的艺术形式的要求和对深刻生活内容的要求等。运用了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成果,探讨了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斯氏说:“……体系就是我摸索到的演员工作方法,这个方法能使演员创造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并且通过美丽的艺术形式在母胎中自然的表现出来。” 《演员的自我修养》是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对表演的讲解。以“我”的上表演课经历向观众侧面展示了表演的真正内涵和要领。作者以每个表演技巧或方法为章节,分门别类的从心理、行动、意识等各个方面的表演要领介绍起。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经历或言语动作,实现对演员各种技巧的讲解。同时也是一个演员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由于章节目录的顺序是“我”的演技成长历程,同时也是表演的重要技巧的一个递进过程。所以我们很轻易就能从目录中窥见表演的核心要领。 那么一个成熟的演员应当具备哪些品质或者说是技巧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了“体验”这一方法,他认为一个演员想要演好这一角色,就应当深入去体验这个角色的内在心理与情绪,了解这个角色的处境。但这个角色毕竟不是演员的自我,因此,就要求演员在把握了这个角色的心理行为基础上塑造一个更贴近原剧本原生活场景的形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本书中强调了演员应注意的以下要点:这些包括:一个演员的演技的艺术观、一个演员对他自身动作的把控、演员的自我想象(对角色本身和角色所处环境的想象)、注意力的集中、对自己身体的把控、对自己每一段表演所具有的自我意识和目的、对所扮演人物的真实感、情绪记忆、与其它角色,观众,甚至是环境的交流、对场景人物环境的适应、演戏时的内在动力、对于自己的表演有一个连续持久的方向、对自己内心的反思、舞台行动的最高目的,以及下意识的起点等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详细讲到了近乎所有体验的细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个学习体验派演技的人都应该对这本书有着深入的研究。 那么何谓修养呢?我们一般指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而演员的自我修养则不仅仅是对观众、对舞台这些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对自我所扮演的角色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些我们在书中可以窥见一斑。 意大利名优沙尔文尼曾说:伟大的演员应该充满着情感,对于他所表现的事物尤其应该感应。他不仅在研究自己的角色时把一种情绪感应了一两次,以后的每一次演戏中,他仍然多多少少在感应着原来的情绪,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一千次。 这种情感的影响对演员个人来说将逐渐成为他的一种本能,一种下意识的东西,我们虽然无法探测到下意识,但可以从自我意识入手,这样激发的灵感才是最自然、最本真的东西。很多演员渴望去实现艺术感,但他们忽略了最本真的东西,即自身的情绪与情感。从每个剧本中时代、时间、国度、生活条件、背景、各种学说去入手,去研究,去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悟人物,这才是真正的实现艺术过程。 青涩的演员一开始的演技被称为机械的演技,它不必要求一种生活化的过程,即使有这种过程,也只不过是偶然的。机械的演员凭借其面部、手势这些,不体验情感,只注重同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观众的反应来进行自己的表演。他们不关注自己的演技同整个剧本和其他演员的配合,久而久之,会逐渐沦为取乐、僵死的表演,失去了本真,自然也谈不上精彩。一个建立在真实之上角色会茁壮成长,而刻板的角色则只能逐渐凋萎。在各种表演程式中,虽然有很多既定的规则,但我们仍然能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体验感进行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台上的表演中,演员的每个动作、每句话、甚至舞台的每个物品,都应当有着它自己的作用,或抒情、或表意。没有无目的动作,哪怕是下意识的动作,在个人潜意识中,也应当有着自己的一种目的与动机。 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一个剧作家,对一个演员的要求是在规定的情境下情绪的纯真、情感的逼真。这就要看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和对情绪的体验了。很多时候一个演员在适当的情境中所表演的只是他个人以为的那样子,既缺乏对剧作的审时度势,也没有自己情绪的真情流露,更多的是一种假的、做作的情绪,这些在很多浮夸的演技中我们都能看到。自然,是不可取的。 作者还提到了想象,在能指与所指中想象一般伴随着实物来进行延伸发展,而演员的想象决定着他表演的高度。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演员往往能创造出很多不同的创意与想法。想象不是幻想,他是有一定理论依据作为支撑的,一个剧本往往不能很全面的将人物各种细节尽数到位,这时候就需要整体的想象力来进行补充。 注意的集中可以说不仅是演员,而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事情时应该做到的基本常理。作为演员,一定要有一个注意的据点。在大的舞台上,由于对象过多,演员很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分散,走神,收到观众的影响,因此保持一个集中的注意力,这才能更好的吸引观众,而不是自身被观众所吸引。同时,借助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将关注点不断移动,使得观众视觉不会产生疲劳感。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筋肉的放松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放松,才能做好事情,如果抱着紧张的心态和紧张的肢体,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会呆板僵硬,全无生气。在艺术的领域,放松是一名艺术家必备的心态和技能,只有放松下来,心才能平静,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色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书中介绍了很多放松筋肉的方法,对于一个成熟的演员来说,这些必然是熟记于心的。 演技也好,生活也罢,全然都应当有目的和目标,作为一名演员的话,对戏的整体把握就要求着他能掌握每一段、每一部分的主要目的。这些目的影响着他的整个表演体系,如同马拉松冠军定好的小目标一样,一点点去接近,一点点去完成,最后自然是水到渠成。目的应当是纯真的、活的并且具有人性,它不单指程式的、剧场的目的,它们以一种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推进演员的角色,具有极高的价值。 情绪记忆和交流的章节在个人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因此我也很容易能够理解作者在书中解释的演员交流要领。关于情绪记忆其实也很简单,我个人更倾向与中国化的解释,即熟能生巧,经历的越多,这些才能越发牢记于心。 演戏的内在动力和持续表演方向以及演员内心的反思在书中是以例子为叙述过程进行展开的,更多偏向一种领悟,方法性虽然少,但也有迹可循。关于这些的讲解更应该是一个演员在达到一定层次和水平后所要积累的内心沉淀。 如果说以上的这些或许无法完全领悟,那么你只需要牢牢记住舞台行动的最高目的,这就足以让一个演员走向正确的方向。在斯氏表演体系中,所有的体验方法,可以说完全是为了最高目的服务的。在一个剧本中,许多个人的较小目的的总流,一个演员全部想象的思想、情感和动作,应该汇合起来去实现剧情的最高目的。甚至那最不重要的细节,要是与最高目的无关,都会显出多余或错误的。 读完全书的我虽然很多地方仍然有迷惑不解,但对于演员的整体了解却加深了一个层次。从刚树立了艺术观的演员开始到领悟下意识境界的演员,随着主人公的视野,我们也逐一梳理了要点。借用书中的三个重要特征:1、内在的把握2、动作的贯穿线3、最高目的。 斯氏的表演体系,为后来者写下了教科书式的模板,尽管它还有诸多不足,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意义与价值。
演员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十五)
正好是昨天晚上刷朋友圈动态时, 看到一张《喜剧之王》里面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拿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的图片。 就是下面这张图:
恰巧我又变得心情不太好,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睡不着,所以就搜了这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连夜阅读。 虽然我不是演艺行业从业人员,但是毫无疑问,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强,这本书以最浅显的语言给我们表述了,如何成为一个演员,如何演戏,如何尊重艺术。 由此我又想到了《喜剧之王》尹天仇! 所以这篇书评前半部分讨论演员的自我修养,后半部分说一些我对《喜剧之王》对周星驰的一些感想。 因为我发现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特别能够带入到尹天仇的那种情境当中。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和《喜剧之王》不能分割开看,他们应该是一体的。 先说《演员的自我修养》的笔记: (一)利用艺术的人是艺术的死敌。 我们的艺术经常被人利用,演员利用他展示自己的美貌,满足自己的私欲,赚取可观的钱财,吸引更多的关注。 利用艺术的人,是艺术的死敌。 我们要知道学艺术,是为了艺术献身的,还是利用艺术满足个人的目的。 做演员首先要学会做人,最起码的例子就是不要迟到。作者举例说去排练,但是他迟到了,被副导演狠狠的批了一顿。 我其实在想,在生活中不管是对谁,首先要遵守承诺,要有时间意识。这是生活最起码的素质,但是说回这本书里面,也许学艺术搞艺术的人,他们更加的感性,所以更需要注意这些东西。 学表演艺术要保持新鲜感,不要一直在一部剧上死掐,那样子会丧失激情。 做演员,首先不要露怯,在舞台上能够收放自如。然后根据剧本融入进去,沉浸式表演,下意识表演,忘我的表演。 表演艺术也不能完全依赖灵感,要防止情绪敏感瞬间,和交替表演的瞬间出现。 还有一种表现艺术,他们先揣摩剧本,然后把握住人物的内心需要表现的形式语调和情境,然后再用机械的表情和方式流水线般的表演出来。 这一类表现形式算是技术派,表演艺术里面的表现艺术,在国内我想到了一个人物就是韩雪,我看过她在我就是演员里面的有几次表演情境,感觉她就属于典型技术派。
书中举例说,演员凭借着想象力塑造出一个模特儿来,然后再像画画一样把这个模特画出来,只不过是画在自己身上。 但是演员表演要防止机器表演,要防止自己的表演机械性,但是机械的表演在利用一些技巧辅助也可以达到很好的表演效果,给观众很好的观看体验。 但是机械式的表演,千万不能走向陈式化的表演。否则就会变成过火的表演,过度的表演。 特别是那种过度的表演,夸张的表演是在利用艺术。不能向观众卖翘,最终成为利用艺术谋取私利的极端。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为艺术服务,为艺术献身,还是想利用艺术谋取虚名和私利。 (二)舞台动作和内心力量。 在舞台上做动作要真实,而且要有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内心世界的助力。 比如第二次找胸针这个情节。 第1次的表现形式是为了找胸针而找胸针。第2次导演给他施加了压力之后,她是真的在找胸针。 她表现了焦躁痛苦,但是又认真急切的去寻找那枚胸针。 我又想到了《演员请就位》,里面郭敬明导演的一个短剧《AI》,里面的男主角最开始找不到情绪,导演郭敬明就刺激他,说了很多难听的话,然后这个男主角再接着表演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演员的自我修养》这里面的找胸针这个章节,异曲同工之妙。 (三)想象力和注意力和放松的形态。 想象力,建立自己的想象力,对演员非常重要。在想象力也分主动和被动。 比如说你想象自己坐在飞机上,这就是被动想象力。 如果你是想象自己在飞机上拍摄地平照片,或者你就是飞行员在开飞机。这就是主动想象力。 而作为演员是必须要走向舞台的。 站在舞台上的演员,面对前面的观众席一片黑洞,该如何保持专注力?该如何避免注意力游离? 或者假如说观众席上坐了很大的一个人物,台上的演员会不会因此分散它的注意力?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舞台上面洒落了钉子,然后集中注意力去捡钉子的那个时候,全然投入到了捡钉子这个事情上,就没有在意观众席的反映了。 所以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样子就不会导致因为其它方面。
看过《演员请就位》,或者《我就是演员》这两部综艺,一定会对里面的演员们的表演有很大的区别。 有的演员在表演时没有注入情感,有的演员在表演时就像在背台词,有的演员仿佛用力过猛的表演,有的演员一看就像是技术技巧派。 但是目前为止, 我认为真正的表演天才一个没有。 对比星爷的话, 还没有出现演技能超过周星驰的演员。 所以我认为周星驰是一位表演艺术家。 (四)信念与真实感的情感表达。 真实感,说白了就是临场反应的技巧。 比如说舞台上面出现的临时细节上的问题就需要加入真实的情感,然后用真实的感受去处理它。 或者把一个大的东西分成多段来进行处理,然后达到让观众和自己信服的程度。 就算是城市化的表演方式,如果能够运用到真实感,那也能达到非常好的表演效果。 不光说表演,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各种一个状况,需要考验临场反应的时候。我们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融洽自然真实的,把这些状况合理的切过来。 表演就是身体表现形式,再加上精神表演形式。 如果是肢体僵硬不叫表演,如果是干巴巴的念台词也不叫表演。 只有当理解到剧本人物之后,构成的身体的行为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后,对剧本人物的揣摩构成了精神世界,形成的真实情感。 角色进入到悲剧的时候,并不意味着精神要进行痛苦,但是不能进行机械式的表演。 要把这种痛苦进行流畅自然真实的表演出来就是好的表演。反映到喜剧,其他的什么都是一个道理。
(五)演员的潜意识状态。 演员的表演,慢慢的会形成情感记忆。 但演员也是人,演员是有自己的情感状态的,所以演员要做到收放自如,在表演状态下是别人的情感状态,但是也不能迷失自己,能够收住自己的真实情感状态。 当脱离角色的那一刻,演员就回归自我,当进入角色时,演员就会进入夸张虚伪的表演状态。 演员应该运用技巧,或表演艺术的方式去发掘那些因素,运用自己的情感记忆, 而眼睛是心灵的镜子,眼神是演员的镜子。演员必须和他的那个角色像吸引两个人才能化2为1,然后表现出来。 但是他一分心就会露出马脚,这样完全机械的表演角色,如果眼神在空洞没有内容,那么就会毁了这个角色。 必须在精神世界当中,把原本生活的自己和角色里面的人物区分开来。 比如说皇帝专业户,如果一个演员,除非他是特型演员。如果一位普通演员,那么他必须区分剧本世界和真实世界两种人物。 专注一个角色或者一个定位的演员,皇帝专业户,那么最终他的剧本精神人物,就会不自然的带入到现实人物身上。 这就导致他们身上产生出的帝王气质,当然他们是特型演员专业户。抛出这些专业户,其他一般演员必须要区分开角色和自身。  讨论《喜剧之王》尹天仇柳飘飘: 《喜剧之王》周星驰张柏芝在这部电影里面的表演真的很让人动容,里面的很多镜头语言还有两个人的表演技巧让我很佩服这两位表演者演员。 如果说当今中国电影界有哪些是能够称得上表演艺术家的? 我想我首推的就是周星驰。 他在《喜剧之王》当中致敬《演员的自我修养》,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中的经典。 我想只有在看了《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之后,再去看《喜剧之王》,那么代入感会很强,会很理解里面的主角。 也可以理解里面主角对表演的认真态度,进而联想到周星驰在电影圈的各种传闻,我想周星驰是真的,艺术家他对表演就是吹毛求疵。 他是真的艺术家,他是为艺术而生的演员。 相比之下,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他这种执着于表演的演员,自然不会被那些利用艺术的人所完全接纳。  这个经典镜头,让我泪似泉涌,想起我的伤情事了,镜头语言胜过千言万语,再配合两位演员精湛的演技,呈现出的影视效果不言而喻。 比如《功夫之王》,现在很多人在推演里面的镜头语言,《喜剧之王》里这种镜头语言一样的很有力量。
忍不住谈一谈柳飘飘和尹天仇的爱情: 我一读到《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浮现出尹天仇和柳飘飘,这两个人的爱情,一直让我动容羡慕。 而尹天仇这个角色定位,现实生活中身边很多人都是“尹天仇”。 虽然世俗糟粕,现实窘迫, 但尹天仇和我一样,我们都心怀理想,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保持着自身的优秀品质,也有一丝执着。 在尹天仇面对柳飘飘时,尹天仇是自卑的,但是因为爱情的冲动,他又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人物。 我也是如此,现实情况很糟糕,但我遇到心动之人,我也大胆的告诉她了,让她知道我喜欢她。这样,死而无憾。没有成功,我觉得值了,至少我让她知道我喜欢她。
说到这里,我找配图时,发现张柏芝颜值巅峰时的这张剧照,我觉得还是没有我之前单恋的那个女孩漂亮。 那真的是仙女啊!一眼就把我心都勾走了,再也摞不开眼睛。 哎呀,我发现自己又矫情了。 因为知道她不会看这篇文章,就算她无意间点开看了,她也没有耐心浏览到这下面来的,所以我说话就有点肆无忌惮。 就是看她朋友圈发的尹天仇看这本书的图片,所以我正好闲着无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哈哈哈哈哈…… 我前面有文章说了,把她算做我的初恋了。好悲催的恋爱,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睹物思人,虽然知道缘分这个事情很奇怪,但我也没有这么快就真的放下了。写到文章里,算是发泄一下心中情绪,不然要把自己憋死。
这张照片,我感觉她和她长得有点像。 关关雎鸠,美人已乘舟远去, 窈窕淑女,君意未曾动卿心。 我像是尹天仇,她却不是柳飘飘。 这篇书评感悟,参杂了影视作品,还有我看到尹天仇和柳飘飘,酸了,所以最后还随带写了些关于自己的酸话。 说回主题,《喜剧之王》这部电影,等我以后心情好了,专门写一篇影评,并在影评里详细讨论一下《演员的自我修养》和《喜剧之王》的关系。 反正,我认为不单单是拿着一本书致敬,这本书肯定是影响周星驰了,并且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能看到他努力磨合的影子。 《演员的自我修养》是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的戏剧理论著作,首版时间是1938年。「百科」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什么是忠实的表演角色?这就是:当站在舞台上时在角色的生活条件下,与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充满逻辑地、按照顺序地、像人那样思考、希望、追求、行动。演员只要达到了这一境界,他就接近角色了,开始同角色一样去感觉 。这个过程和确定这个过程的文字在我们的艺术中具有了完全独一无二的头等重要的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 最后,《演员的自我修养》是一本好书,非常好的书。不仅是演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并学习书中的一些技巧。 毕竟, 生活中, 我们都是戴着面具的演员。 昨晚上连夜阅读,今天下午才看完这本书,写完这篇读书笔记 + 影评 + 生活感悟,稿子都懒得再改了,我怕我改稿子时,看到尹天仇和柳飘飘,又想起我单恋的那一枝花。 佳人已逝永不回,怕自己多想,怕自己又心动,怕自己更加深喜欢她,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我知道这样念叨她是不理智的,应该接受现实。 所以,以防心乱,不改稿了,懒得改。 但这篇书评,我自认为是目前为止,写得最用心的一篇,书里面都是满满的干货,有心理学知识,有感性知识,有理性分析,干货满满的书,我当然也要用点心思写篇干货满满的书评咯。 作者文风通俗易懂,读者也不晦涩,反而越读越有趣,建议大家都读一读。 看完这本书,我对演员,有了新的定义。 演员是要献身艺术,服务于艺术的;那些利用艺术谋取私利的演员,是在侮辱艺术。 利用艺术的人,是艺术的死敌。 以上是对俄国剧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浅显的感悟和笔记。 如果文中思考,有不妥之处,一家之言,请勿见怪。 点击关注「微笑凯哥」公众号 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一起喜笑厌苦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