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是一篇描写海底世界的文章,通过对深海生物的描绘,展现了神秘而壮丽的海底景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深海中种种奇异生物,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阅读后,让人对深海的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深海》读后感(一)
本来买这本书是以为书中会有各种关于海洋美好神秘景象的配图,真心地,如果能有美丽的配图就更好啦。读书过程中,一直都有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大概是对深海幽闭的恐惧吧。深海恐惧者就不要看了。
整本书是层层延伸不断的向更深处去探索,探索未知,人生的征途就像星辰与大海,有人想要飞的更远,有人想潜的更深。
《深海》读后感(二)
盲人布施威有这个能力姑且相信 但是作者第一次学习就能感应到几英尺以外的物体 太扯了吧 确定不是听到布施威的脚步声才猜出来的吗?这种情况还有别的书提及么 百度也搜不到瞬闪声呐这个词 感觉这个作者写的东西太玄了 我去还不够140个字吗。。。咋整 凑不够字数 还不行 探索寂静的未知 行不行了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深海》读后感(三)
宇宙深藏着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 面向地球外太空,人类显得那么渺小和无知。面对大海深处的“内太空”,我们依然知之甚少。 令人惊奇的是,人类仅凭自己的身体就可以下潜100-300英尺,和鲸鱼共游,体验美好的海底世界。我们都无法想象自己的身体潜能有多大。 书中提到的生物磁感应、生物电场、内火瑜伽、生命总开关以及铁硫假说,都使我们更加敬畏神秘的大自然。普林斯卢说“自由潜水的一切都需要顺其自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如此,我们永远不能强迫自己违背自然规律,如果一定要那么做,那只能迷失了自我。
《深海》读后感(四)
最近关注科普类图书比较多。宇宙、海洋、地理等。
同《人类简史》同感,人类的基因中一直都有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正是通过这种“生命的开关”让人类与这个世界共振。
总有一些人,征途是星辰与大海,也还有一些人,使命是维系与生存。
探险家伟大,那些维系社会秩序的保守派也是伟大的。
开辟道路与守护家园。
《深海》这本书是自己在失业期间读的,作者的人文情怀与历史积淀还有些欠佳,对生命的瑰丽与壮阔表达的也不够深入,但也算是带你认识海洋的科普文了。深刻的东西,等待我们自己去亲自体验一番后方能有所感悟。
突然觉得,感谢祖祖辈辈的耕耘,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我能看到这个世界!
《深海》读后感(五)
这是一本纪实+科普的海洋主题的作品,我花了好几天才断断续续读完,实在不是好习惯,如果可以一天之内读完,就可以跟随作者按照水深,体验水下研究基地-自由式潜水-鲨鱼检测-无极限潜水-抹香鲸声纳定位-深海热液喷口物种起源。作者虽然写着科普,跟着海洋科学家进行性实地研究,但文字还是很浪漫的。讲到抹香鲸被人类发现的百年时间后数量锐减,让人惋惜;而超深渊带的探索如同海底星空,很有画面感。而我最最喜欢的是书本末尾,作者将本书的草稿包裹进浸满硅油大的容器,在大洋深处潜入海中,让它缓慢沉入海底细沙。
书里面还提到一些我以前从没听说过的概念,比如潜水时体验到的“生命总开关”,人类也拥有磁感应,可以辨别方向等,这些有点神奇。
《深海》读后感(六)
虽然对作者里面提出的人类同样具有磁场定位,声纳定位等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无疑作者已经成功的对我植入了对自由潜水的莫大的兴趣。本以为这是一本讲海洋生物的书,没想到是从另一个角度,自由潜水,来表达深海的神秘原始而又充满生机的。很多人对译者的脚注有意见,我实在无法理解,在我看来,译者不仅是对文字面做了翻译,更就一些不确定信息做了考究,是一件很负责很严谨的事,实在不至于"讨厌"。毕竟这不是一本小说,不是一篇长博文,而是一本知识普及的书,译者做出的纠正对将来想去亲身体验自由潜水的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不负责的联想一下,这种喜欢顺溜的阅读全文而反对文章信息进行反思,批判的行为,这种喜文章表面上完美而厌恶对其注释的偏好,是否同潜意识中集体主义思想,及顺从者而非批判者的教育有关?
《深海》读后感(七)
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便读得欲罢不能,走到哪里都带着它争取能够利用起一切琐碎的空闲时间读上几页这本关于深海、自由潜水这些自己很是陌生领域的奇妙书籍。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无比,书中涉及到海洋生物、自由潜水运动、物理学、生理学和海洋生物保护及研究等诸多有趣课题。对于我这个才疏学浅的读者来说仿若上了一堂又一堂有趣而生动的海洋课程。阅读中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闭上双眼想象着书中描写的深海场景,自己浮游其中,感受着海水的温度和压力,看着各种有趣的鱼儿和其他物种从身边游去,享受深海中的那份祥和与寂静,忘却陆地上的尘世与烦恼,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经历啊。这本书也为我揭开了一种神奇的运动--——自由潜水的面纱,让我对这种深入海洋的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在作者详尽的笔触下也为我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由潜水画面。一本真材实料,发自内心强烈推荐的好书。感谢作者为我开启一段段的奇妙之旅,也感谢译者的超强翻译功力让我们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书的内容。
《深海》读后感(八)
自由潜水第一书,写竞技体育,科研,海女,观鲸,潜航器。 看起来要比勇往直潜恬淡,水下三千年严肃,深海探索平静,未来水世界朴实。总体而言,信息量很爆炸。 文以载道,输出的是尊重海洋,敬畏自然,这些平时较少接触的价值观。 生命起源于海洋,胚胎中的婴儿先发育出腮和鳍,再发育出肺和四肢。 鲸鱼能够用强大的声波的来扫描自由潜水员,如同医生在做超声检查。 海底火山口充斥着罕见的生命奇迹。热量加铁硫变乙酸的化学反应也许是所有生命的起源。 海女已近消亡,她们的观点是人类本不应该从水中猎取超过自身承载能力的海洋生物,不公平不平衡。 竞技自由潜水让人盲目地追求数字,为了比别人潜得更深,慢慢很多潜水员忘记了本真,忘记了潜水为的是以自然的方式游弋海洋,而非虚荣与攀比。 水肺潜水就像开着改装跑车外带低音炮上动物园,而自由潜水就像骑自行车上带着礼物朋友家做客。海洋是陆地的延伸,而今却未探索完毕业已荒芜,海洋百分五十的珊瑚正在衰亡,鲸鱼濒危
《深海》读后感(九)
“未读”品牌这本《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跟前两天说的《海洋中的爱与性》一样糟糕:哪怕它比后者语言上更引人入胜,更有趣。 首先从题目到简介,这本书都存在误导:这本书主要不是讲深海的,而是宣传自由潜水。 自由潜水:顾名思义是人类不带任何水肺呼吸器氧气罐等辅助设备进行潜水。书中介绍了很多令人兴奋的“小故事”或“tips”,自由潜水到海面几十上百英尺以下的人会打开一个类似生命开关的东西,获得在水下生存的匪夷所思的“超能力”,有多少多少人都这么做了并取得成功。的确,作者也不断在强调有人失败了死了残疾了,但整本书还是很推崇这种潜水方式,作者像宗教迷信一样,迷信自由潜水可以把人恢复到进化前生存在水里的状态。他讲的故事和假说的确令人兴奋,但没有丝毫严密的实验数据与论证,更举不出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皆备的完整实例,简直就像邪教里说谁谁谁又得道飞升了一样。这些不严密之处令本书算不上科普,更接近于伪科学,而且是能误导人丢了性命的那种伪科学。
《深海》读后感(十)
这本书还是很多年前买的,那时没有疫情,那时可以周游世界。就是那时,在泰国旅游的时候爱上了大海,做梦都是在海里生活。于是四处收集了些信息,发现可以去做个潜水员,近距离的接触大海,便去体验了一下水肺潜水的乐趣,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却也无限开心。但现今,疫情阻隔,好多事情都成为了不可能。于是,人躺在家里,翻出了这本书,想把自己的那段记忆找回。
像书中说的,“这些人到达过另一个世界”,“这扇门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现实的生活阻碍了太多人不能向梦想进发,但是却也可以选择短暂体验。书中讲的是大海,海洋生物和自由潜水员的一些事实和故事,可以收获很多知识,打破一些观念,见识不一样的世界。当然也记录了一些残酷的事情,自由潜水员,不惜自己的生命,去追求数字的纪录。所谓的挑战极限,变成了一种野心追逐。当我们忘记了获取过程中的乐趣,而一味的追求无情的数字时,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不是打破了自己很多知识的盲区。而是让我认识到运动也罢,生活也罢,不要去盲目的追求数字,不要被野心去填满自己,去享受过程就还了,经历过比结果要重要。
当然,这一切都源自于太喜欢大海了,想做大海里的一条鱼,不用很大,小小一只就行,不受空间的限制,上下游动。可以尽情的享受海底五彩缤纷的世界,甩着尾巴,优美从容的四处游走。
《深海》读后感(十一)
看完了整本书书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配图,有些感慨,这本书并不像我曾经想的那样是一本博物志类型的科普作品,它更像是一部传记,讲述了那些致力于探索深海的学者,潜水员和普通人的故事。
海洋和太空一样,是我们远未了解的区域,海底深处是什么样的?海中生活着哪些生物?关于海洋,有许多悬而未解的谜题。相比起备受关注的太空探索,海洋的探索事业似乎更加低调,但对于某些人群来说这并不能磨灭他们的热情,而自由潜水者是这群人中最引人注目的。
百科上对自由潜水的定义是:自由潜水(Free diving)是一种在不携带氧气瓶等辅助水下呼吸设备的情况下,完全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呼吸屏气,尽可能潜入深海的一种潜水方式。这项运动比听上去的要危险的多。试想一下,一口气,海面下几层楼甚至几十层楼的深度,没有可靠的保护措施,一点差错就会有生命危险。自由潜水者热情洋溢的投入这项事业,不论他们的身份目的是什么,不论他们是为了进行更好的深海研究的学者还是追求身体极限的运动员,这种探索未知的精神和无所畏惧的激情都打动了我,在磨砺中生命绽放出的火花最为美丽。
看看这段话:
“我吸了一口气,捏住鼻子,翻身向下,潜入水中,想要追上他们。我先是看到了居伊·加佐。他在中性浮力的状态下悬浮着,双手手指交叉,枕在脑后,就像是靠在一张想象中的躺椅上小憩一样。在他身边,施诺勒伸展身体,像一支指挥棒一样,水平游动着,慵懒地绕着圈。在他们下方,大概距离水面七层楼的地方,普林斯卢和她的心上人马歇尔,围绕着彼此游出双螺旋形的轨迹来,直到他们的身影都消失在暗影之中。”
多么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啊!尤其是当你知道他们面对生活的激情与活力,这赞叹中又会多出几分感动。
对于本书的作者詹姆斯·内斯特,简介中“天生的冒险家和海洋爱好者”的介绍名副其实,他一次又一次打破我的既定判断,当我以为他会选择采访自由潜水者时,他自学了自由潜水,当我以为他会在网上寻找鲸鱼资料时,他亲自下海追鲸,为了一个模糊的传闻,作者前往日本,为了体验真正的深海,作者坐上要签生死协议的自制潜水艇……虽然没见过作者的照片,但我相信,他绝对是一个和贝爷有着相似气质的男人。
热爱生活,向往未知,勇于探索,让我们尽可能保留这些高贵的天性吧。
《深海》读后感(十二)
实在太好看了,随便乱写一点。这是本讲自由潜水的非虚构作品,以一帮热衷于不借助现代设备而进行自由潜水的那些海洋爱好者为对象。他们有的是海洋研究者,有的是环保卫士,有的,则单纯将自由潜水视为毕生事业的潜水运动员。他们选择自由潜水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的是,这种行为本身的冒险因素。詹姆斯·内斯特不止一次刻画自由潜水令人心惊胆战的部分,(氨中毒或者脑瘫这样的名词绝非儿戏)作为一个对海水有着本能性恐惧的人而言,我一边畏惧,一边却开始思考,不是对那些进行科学研究的人,而是书中第四、第五章描写的那帮自由潜水运动员。
想象一下那场景就令人不快,海水中央的白色游艇,运动员在规定的海域内,绑着绳子在众目睽睽下长吸一口气跳入水中,紧接着除了下潜的数字记录,没有人知道他们在下面的情况,几乎所有人从水中出来都会,呃,”七窍流血“,或者浑身肿胀,昏迷,让人觉得这就是项送死的运动,而且是项滑稽的送死运动。比起登山的漫长和可知,自由潜水是迅疾又不可知的,死亡率相当之高,但依然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直到读完这本书我也不清楚为什么。
总觉得比起登山,攀岩,以及诸如此类的”向上“的运动,自由潜水这种”向下“的运动相当不同,前者如果带着某种征服意味,后者则更像是个玩笑,去年读同样令我震撼的强·库拉图尔的《圣母峰之死》时,书中那些致力于攀登峰顶的疯子们让人心怀敬畏,但这本《深海》里的大多数自由潜水运动员都让我觉得,他们到底仅仅只为了那个数字而活吧,他们其实对深海根本一无所知啊,要知道作者无数次介绍,实际上,当下潜到300米以下的时候,运动员们是没有知觉的,几乎属于半晕厥状态,要我说,我是无法相信那些幸存者们所描绘的那种海下世界,觉得大部分都是自我意识的后话。(有的家伙从海水中被捞起来,足足瘫痪数月,连家人都认不到,怎么可能还记得住深海?)
何况几百米的深度,对于深海而言,简直就是玩笑,人类在面对海洋时还是小朋友,深海不可征服,也不要妄图去征服,这些家伙,压根就是群痴迷于记录本身,或者说炫耀狂吧,可这种所谓的记录,大概在深海眼里,也是无稽之谈,那种所谓的绝对意志,只让我觉得你不是在和大海开玩笑,你是在和你自己。
这么想着,我也为那些痴迷于自由潜水的家伙们深感悲伤。
不过,除了对自由潜水运动员之外,我对书中所描绘的其他潜水者都心怀好感,跟踪角鲨的老实生物学家也好,常年累月待在海下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好,甚至是八十岁的日本海女婆婆都相当可爱。
抛开这些不说,詹姆斯·内斯特写的很好看,对于自由潜水的一些锻炼方法让我不由得也想默默尝试,虽然根本不可能实践。
《深海》读后感(十三)
非常系统而又有趣的科普。内容不算特别深入,但是很引人入胜,适合入门,也给我很大的触动。
1.关于自由潜水。
开篇的照片太震撼,太美了,那么宁静又和谐。从没有想过,人类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去亲近、探索海洋,去和鲸鱼、海豚嬉戏,在海底漫步甚至走钢丝。那一刻,人类是属于海洋的。虽然科学家认为做不到,但是事实证明:我们从海洋中来,我们可以重拾本能。
当然作者在大力推崇自由潜水同时,也声明并且如实的描述了自由潜水的危险,还有在自由潜水竞技方面的隐患,当一项运动变成了竞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攀比与功利,设置不顾自己身体的极限,这是使自由潜水变得更加危险的元素之一。但是无法更改的是自由潜水是最好的接触海洋的方式,保持初心,倾听自己身体与内心的声音,那么让自己去融于海洋,让海洋去拥抱自己是那么的美与平和。(讲真我之前对自由潜水一无所知。在我印象里潜水和水肺是必然的搭档。这本看得我也想去学自由潜水,但是作为一个旱鸭子,加上作者描述的闭气的感受,说实话还是挺能击退人的……我觉得我估计还是只能奢望,毕竟惜命又怂,但是有机会的话,想去学习水肺潜水吧)
2.关于海洋研究与环保。
我觉得书里说得最对的一句话是:研究深海,你就要弄湿自己。中国人是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所以我最佩服的是那些为了自己的爱好与研究,无偿甚至自己投资筹资去亲身研究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研究人员。他们用接近自然的方式去研究海洋,这样才能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海洋。
这本书里讲述的知识对我来说是震撼性的。在看这本之前,不知道鲨鱼也可以这么友好的和人类互动,不知道鲸鱼会有好奇心并且和人类对话,不知道海豚会向人类介绍自己,我也不知道在3W英尺的海底也拥有生命,甚至那里是世界上最生物多样化的地区。
我们只是一味地利用与破坏海洋。我们对抹香鲸一无所知,却屠杀了数以万计的抹香鲸来提取鲸脑油,用于工业、医学等各个行业。(于2019年7月,日本又恢复了商业捕鲸)除此之外还有鲨鱼的鱼翅、食用的鳕鱼,甚至野生的黄花鱼也已经灭绝了(起码中国近海)等等。更不用提石油泄漏、工业污染及全球变暖对海洋带来的伤害。大量的珊瑚与浮游生物死亡,海豚、鲸鱼等大型野生鱼类体内化学工业废料含量严重超标(那个化学名称我实在记不住了……),我们研究海洋与海洋生物的时间正在倒计时。我们研究海洋与海洋生物的时间在倒数,我们要和污染与过度捕猎赛跑。
我们真的对海洋知道的太少太少了,海洋是我们生命的起始之地,但我们却对它一无所知。
3.关于其他。
还有一些冷门的(也许不那么冷门)的小知识。例如人类和动物一样拥有生命总开关、磁感应及回声定位的潜能。人类区别于动物,但终究还是动物,我们一步步进化而来,而我们究竟从何而来,从这些潜能里我们能够小窥一二。(关于回声定位我一定要说:古龙没有骗我,闻声辨位是真实存在的,啊我最爱的花满楼啊TAT)
总之我的文笔太渣了,无法表达出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宁静又震撼的感觉,自然是那么瑰丽又伟大,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去了解、珍惜和保护它。(如果没有意外,这本书会是我今年的非虚拟类的年度最佳了)
《深海》读后感(十四)
一直有种说法,人类对所居星球的了解尚不及对广袤外太空的一半。而对海洋的了解尚不及对月亮了解的一半。
我一直痴迷于物理,它能已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解释宏观到星系黑洞,微观到各种基本场及其粒子。让我能够臆想我能掌握一切。因为已知,所以自负。好似自然无不在掌控之中,尽管对其精密以及神秘有所畏惧,但更多是一种超脱的傲然。
但是《深海》揭示了另一个我不曾考虑的问题,我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我又是怎样特殊的呢,人类真的因为能够探索这一丝自然透露给我们的规律,就高于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了吗?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进步,还是自然愿意做出一些让步而逐渐剥夺我们一些能够更加探索其本质的能力?
《深海》通篇挥下重墨叙述自由潜水作为竞技项目和研究工具所引起作者不同的思考,以及自由潜水中开启的生命总开关和两栖反射对人类潜力挖掘的可能。自由潜水作为竞技项目危险性仅次于低空跳伞,作者旁观的世界比赛看到了一系列悲剧发生,参赛人昏迷状态被救回水面,鼻孔流血,高浓度氮气气泡在血液器官中肆虐,急剧变化的水压轻易撕裂喉咙,造成脑梗。这并不是深海能够带给人的美好回忆,竞技者为了浮标上的数字,一次次所冒的极高的生命危险,对于三万五千英尺连零头都算不上,而对于超深渊区生活数亿年的与我们完全两个生态系统(化合生态系统)的生命来说,我们这种愚蠢的冒险算什么呢?
不禁回忆起书中对竞技自由潜水者潜水时的描述,深吸一口气,头朝下倒入水中,踢水向下。为了尽一切可能延长在水下的时间,闭上眼睛以防大脑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而消耗氧气,双手贴于身体两侧以跳伞运动员的姿势自然落下以减少阻力。随着大脑供氧的减少,产生幻觉(粉红迷雾)并不可怕,尽管在幻觉中已经忘了潜水的目的。
生命总开关在这个深度开启,血液回流大脑心脏,肺部某种程度上以科学无法解释的方式塌缩而不受损,心跳减缓至理论上无法维持意识的地步,但是水压与此同时给了第二次活力,至彻底昏厥前感觉不到对氧气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人类能在水中获得更久的生命,有些人声称产生第六感预见未来(量子意识与之结合颇有深意)。人类的两栖反射如此神秘,对于已经可以用更先进的科技来代替潜水工作的人类来说,能否算是折掉双腿安上轮子?
当自由潜水作为研究海洋生物工具时,作者又给了很多有趣富有深意的观点,回声定位,海豚鲸鱼的交流,觅食,导航方式,是否也是我们本应算天赋而被文明发展所退化的一种人类的能力。鲸鱼与海豚复杂的沟通系统,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社会构成,又预示着我们所居星球70%面积中有着最复杂大脑结构的生命是怎样的存在。对此类生物的研究可算空白,但是人类造成的污染也大大减少了可供研究的时间,一组组数据触目惊心,不作累述。
对超深渊区的研究已经不再是非专业人员可涉足亲身体验的范围,不过已发表出的成果也一次次颠覆我们想当然的认知。没有阳光照射,温度近于零点的三万英尺水下,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鱼类,单细胞生物,水母比之阳光照射区域没有更加荒芜之说,海底热液产生的热量和化合物与八光分外的光源没有高下之分。铁硫假说如果能够彻底被学术界接受成为可靠假说,那么生命诞生于热液,而人类最初的进化选择生活于30%的陆地,是进化的胜利还是被自然的抛弃。
生命诞生于水,更确切生命诞生于海洋,深海。海底热液喷发高压下作用出构成生命的基本有机物,一切开始于此。我们选择征服高山,征服天空,征服外太空,来证明自己身为人类的权威。却不能够以任何方式回归到生命最初的起点,无隔阂的去感受。我们创造了量子物理,去假设多维宇宙的框架,去寻找引力波,去探索黑洞的奥秘。我们的视线穿透宇宙尽头,但自身却无法回归原点,也是可悲可叹。
是我们选择去改造自然,还是自然悄然无息的选择退化了人类?答案是未知的,如果我们还在地平线以上思考。
《深海》读后感(十五)
简单而言,《深海》讲了一个记者,偶然间报道了自由潜水的国际竞赛,看到了潜水运动员们仅靠憋着的一口气潜入数百米的深海再折返,从而激发了他对潜水、大海与海洋生物的兴趣,进而引发的一系列探险与求知。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从浮躁生活中抽离的感觉
在每天赶地铁、查邮件、画deck、应对偶尔难缠的老板和客户、纠结去哪里吃午饭、刷购物网站…这粘稠琐碎的生活碎片把我包围的时候,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抹香鲸正在从深达一万英尺的深海缓缓游向水面、自由潜水运动员深吸了一口气潜下不透光的海洋中层区、乌贼发出光芒像是海底的焰火、巨大水母的触手在灰蒙蒙的海水中散开像是浩渺太空中星系的旋臂、海洋生物的残骸被浮游生物分解,像是永不终结的碎屑的暴风雪,飘飘洒洒的沉入深海…
像是打开新世界大门,非常奇妙
以前看到过一张照片,是一个女潜水员和一条抹香鲸在海水中相遇,潜水员完全舒展着身体,而抹香鲸也完全没有攻击性,两个跨越物种的个体在相互打量,但是又互不干扰。当时感觉非常震撼,像是生命有了实质,被包裹在沉静的蓝色水体中,spiritually very inspiring.
事实上,自由潜水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死亡率仅次于低空跳伞,大概1/200的死亡比例,主要是缘于极端闭气和巨大水压的环境下,引发的肌肉痉挛、意识昏迷和脑部死亡。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进行这项运动呢,除了部分人求名求利之外,大部分人是因为可以在海水中得到宁静,可以进入深度冥想的状态,这里摘取书中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
“…这个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口,陆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已经被测绘,大部分已经被开发,其中太多已经被破坏,只有海洋保留着最后一篇人类不存见过的、没有触碰的以及尚未开发的旷野,是这颗行星最后的边界。在海中没有移动电话,没有电子邮件,没有推特,没有电臀舞,没有会丢失不见的钥匙,没有恐怖主义威胁,没有被遗忘的生日,没有信用卡欠费的罚单,没有工作面试前会踩到的狗屎。生命中的所有压力,所有喧嚣、所有让人分心的事情,都被留在水面上。海洋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我觉得社会像个飞速运转的机器,而我只是其中微小的颗粒,经常都被烦杂的工作、被觉得underpay的薪水、被市区的高房价、被同事老板随口的一句话、被星巴克店员写错的一个名字…这些可大可小的世俗的压力逼的心情烦闷,偶尔觉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的格局太小了,只看到自己周边的一小方寸空间,所以我总是焦躁,很少能真正平静下来。
但是在海洋里,尤其是深海,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虽然大多数陆地上的生物都局限在同一个水平平面上,然而生活在海洋中层、也就是睡眠和海底之间地带的生物,可以向任何一个地方行进。这篇世界毫无特征可言,而且亘古不变。这里没有山脉,没有天空,没有地表,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帮助分辨左右和上下。夜晚永远不会变成白天,没有四级的变迁。这儿的温度几乎是恒定不变的。这里也没有动物们的固定家园,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没有需要达到的目的地,有的只是一成不变的漂流。在这里,我感到一种深重的,关于生存的悲伤;这是我到达的最黑暗、最荒凉的地方…”
“…栉水母、行走的鱼类、一大群闪闪发光的乌贼、垂直捕食者…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都像是罕见而古怪的珍稀物种,但是事实上,它们代表着这里的生存准则。深层带以及下方没有阳光的深海中,生活着百分之八十五的海洋生命,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大的生存空间…当我坐在这个狭窄的金属球里,透过窗户窥视这一片很少有人看到的栖息地时,我感到胸膛空荡荡的。这是呼吸无法填满的。这才是真正的地球,百分十七十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是它的样子 – 胶质的、斗鸡眼的、笨拙的、发光的、闪烁的、隐藏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每平方英寸都被超过一千磅的压力所挤压…我们从太空中所能看见的蔚蓝色圆球不过是一个假象。我们的星球其实并不是蓝色的,它并不是充满了叶子、云彩、颜色和光线。它是黑暗的…”
以前看BCC的海洋纪录片,看到一种鲨鱼叫格陵兰鲨,是一种独居生物,只生活在冰岛冰冷阴森的海水里,它们是游动速度最慢的鲨鱼,而且从出生开始,眼球就会被慢慢被一种寄生虫腐蚀,逐渐失明。想想看,一条鲨鱼,每天都活在比昨天更黑暗的世界里,每天从冰冷的海水中层区来到浅水区觅食,结束之后再缓缓地沉入到黑暗的中层区,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200多年。
当时觉得怎么会有这么悲惨的生命存在。但是现在想想,每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可能对它而言,在狂躁的大路上,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人类,才是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生物吧。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尊敬的人,比方说日本伊豆的80多岁的海女,仍旧可以徒手潜下深海,并且尊重海洋的规律,从不过多捕捞;比方说放弃了木材生意,专门从事海豚研究和保护的DareWin创始人;比方说为了更好的探测大海,长年累月待在60多米深度的海底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他们都非常可爱,值得尊敬!
还有一些很实用的takeaway,比方说如何练习闭气、如果理解窒息的一系列人体反应(这个我希望没有体验的机会…)、如果在绝境中保持镇静、了解颜色的波长、了解生物的磁场反应等等,很长见识~
--------------------------------------------------------------------------------------------------------------------------------
记录一个跳了三场Bachata后肌肉酸疼的,被好书治愈的,安宁静谧的周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