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旧戏新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戏新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01:45:19
《旧戏新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01 01:45:19   小编:

《旧戏新文》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反思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者以戏曲为例,指出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逐渐被边缘化的现象,并呼吁我们要重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文章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一)

拿到书翻翻作者列表:荀慧生 王传淞 新凤霞 李玉茹 张伯驹 张允和 黄宗江 汪曾祺 吴小如 朱家溍 黄裳 高马得 韩羽 叶广苓等40多位戏曲名家及文章名家如雷贯耳。看看主编:陈平原,王鸿莉。漫说文化丛书•续编的一种。原来啊,名不虚传的著名丛书。

我姥爷是戏迷,会去剧院听戏的那种;我爸妈电视的主频道是央视11台戏曲频道,各戏曲名家如数家珍。耳闻目染之下我也跟着了解一点,看到戏曲有关的书会买上几本,本地剧院有戏剧也会去捧场,于魁智李胜素京剧《龙凤呈祥》《凤还巢》越剧小百花《何文秀》《陆游与唐婉》都曾呼朋引伴地去欣赏。 所以读到这本《旧戏新文》时非常兴奋的,汇萃名家名文,老鼠砸进米缸,幸福呵。 《旧戏新文》漫说文化丛书•续编的一种,漫说文化丛书是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30年前编过的丛书,我记得开本比这个小,曾经有过几本,不过只找到一本《乡风市声》,装帧好看,文章好读。 这次续编我先入了两本,这本和《君子博物》,读陈平原君的总序中说“最别出心裁的,当数《旧戏新文》与《君子博物》…有惊艳的感觉。”暗喜暗喜,同道同道,我读这本就是感觉内容很丰富很惊艳。 本书分四部分: 一、唱戏有什么不好。艺人献身说法,谈自己谈成长,都是自己亲身体验,朴素直白,大俗乃大雅,无雕饰无套话无空话。荀慧生《半生艺事》读之心酸,学艺的艰苦时有耳闻,如此真切如此艰辛还是感慨,戏子戏子,命如草芥,荀慧生以跷工见长,练成这成名绝技他真吃了太多苦,太摧残人了,所以现在不见跷工戏也是好事一件。当年他师傅那么刁难他,最终还对簿公堂,他提起师傅还带“师“字,老艺术家宅心仁厚。王传淞先生《丑中笑一一王传淞谈艺录》很见风骨。不要粉饰“不要强加于我”。语言风趣诙谐又坚定。很想找到他这本书回来收藏。 二、京剧是我的乡音。各戏迷名家回忆与各京剧名家的交往。13篇。都是各位亲自经历,读来羡慕不止。

汪曾祺先生《马•谭•张•裘•赵一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汪先生在北京京剧团工作,是《沙家浜》编剧,他与几位京剧大师是同事,接触很多,点评得很到位。吴小如先生那个巧克力段子就是很好笑了,张伯驹孙犁华君武叶广芩张立宪等诸位戏迷心声。我还买了读库那本不惜血本的《张火丁》 三、一方水土一方戏。京剧之外其他剧种15篇,张允和之昆曲魏明伦之川剧,以及秦腔越剧粤剧等,还有一篇忆苏青的文章,原来苏青还做过越剧编剧,为尹桂芳编剧本《黛玉与宝玉》《屈原》。还珠楼主还编过京剧(冷知识,冷知识)。 四、戏台•天地。15篇。戏曲周边,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脑谱唱片电影等。很多难得一见的文章,高马得韩羽的画看过,文章还第一次读。黄裳是著名的文化大家,戏曲评论家,戏迷,我还有本他的《彩色的花雨》。 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一本书承载多少人的记忆。戏中人看戏的人,皆是匆匆过客。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仅是对戏曲表演者台前幕后艺术人生的褒奖,也是对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深切肯定。

戏曲艺术的源起自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其发展兴盛的时期也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有些戏曲种类因为和地域文化关联甚深,能够一直传唱至今,有些则在历史的洪流里载浮载沉,但不管命运如何,这门艺术的根基始终是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可以说是深厚的生活基础滋养了众多戏曲创作者的艺术灵感,他们孜孜不断的创作使戏曲艺术能够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一直延续至今。

记得我这边子牙河旁边有个小戏园子,有名字后来忘了,室内场的,每天人来人往的很热闹,里面的戏迷也很热情,你坐在那里不用提前做功课,甚至不需要知道唱的什么戏,只要你说没看过,这些可爱的大爷们会从头到尾给你详细的解说加点评,然后你就通透了,也明白了它们为什么会执着于一遍又一遍的聆听同一段唱腔很久很久,后来盖楼征地,小戏园子消失了,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一直有一种论调,传统戏曲将会被现代艺术淘汰,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很多人似乎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从春节晚会上才能看到京剧和一些地方戏曲的折子戏,但这里就要讲一讲圈子文化了,戏迷圈一直是存在的,我加过几个戏剧群,里面年轻人居多,每天讨论名家场次,曲风唱腔,也挺热闹,其实对于艺术种类众多,人们欣赏层次多元化的今天,没有必要强求戏曲要被所有人重新接受和喜爱,只要有人愿意唱,一直有人听,也就足够了。

这本《旧戏新文》是“漫说文化”续编的一本,也是在上一套漫说文化初编里面没有涉及到的话题,很欣喜能够看到这一本,看一看文化名人和戏迷票友们对于戏曲的感受和想法,虽然不能当面交流,但每看一篇就已经对他们执着于戏曲艺术的精神和与戏曲相伴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暗自点了几个赞。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三)

我们这一代人看戏已经很少了,对传统戏剧的了解要么是央视戏曲频道,要么是如《霸王别姬》这样以戏班为背景的电影和小说,戏剧本身离我们已经有一些距离了。 这本《旧戏新文》是漫说文化丛书•续编里的一本,讲的基本都是我不了解的事,但是因为编者的水平很高,选的文章没有看不懂的问题。 辑一收录的是关于唱戏的理由,作者里面有新凤霞、苟慧生这样的名家,文字也近似口述史,讲个人关于最初上台演戏的一些琐事。 辑二收录的是京剧相关,作为国粹京剧有单独的一章,前面几篇光是把相关人的名字或者相关的戏名罗列一下,好几页就没有了。后面几篇单独写一个角儿,写他最出名的戏怎么好怎么好,搞得我觉得应该去搜一下他们的视频,嗯,还是看不进去。这一辑最出名的作者可能是华君武,但写的最好的可能还是汪曾祺那篇。 辑三收录的是其他地方戏,涉及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还包括了傩戏、庙戏这些特殊演出。除了演员的自述,还有一些是看戏的人写的散文。这部分的文比较平,就是正常的看戏体验。 辑四收录的是和戏曲相关的文字,比如介绍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脸谱、唱片、戏曲电影等。天南地北的戏院上演的都是戏,大幕落下都是人,那些人虽然从来没有登过台,但看他们的故事很多都不胜唏嘘。 编者在最前面的序言里面还讲了旧戏和新戏,那个年代的人可能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戏才符合时代,才更先进,是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四)

我们这一代人看戏已经很少了,对传统戏剧的了解要么是央视戏曲频道,要么是如《霸王别姬》这样以戏班为背景的电影和小说,戏剧本身离我们已经有一些距离了。 这本《旧戏新文》是漫说文化丛书•续编里的一本,讲的基本都是我不了解的事,但是因为编者的水平很高,选的文章没有看不懂的问题。 辑一收录的是关于唱戏的理由,作者里面有新凤霞、苟慧生这样的名家,文字也近似口述史,讲个人关于最初上台演戏的一些琐事。 辑二收录的是京剧相关,作为国粹京剧有单独的一章,前面几篇光是把相关人的名字或者相关的戏名罗列一下,好几页就没有了。后面几篇单独写一个角儿,写他最出名的戏怎么好怎么好,搞得我觉得应该去搜一下他们的视频,嗯,还是看不进去。这一辑最出名的作者可能是华君武,但写的最好的可能还是汪曾祺那篇。 辑三收录的是其他地方戏,涉及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还包括了傩戏、庙戏这些特殊演出。除了演员的自述,还有一些是看戏的人写的散文。这部分的文比较平,就是正常的看戏体验。 辑四收录的是和戏曲相关的文字,比如介绍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脸谱、唱片、戏曲电影等。天南地北的戏院上演的都是戏,大幕落下都是人,那些人虽然从来没有登过台,但看他们的故事很多都不胜唏嘘。 编者在最前面的序言里面还讲了旧戏和新戏,那个年代的人可能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戏才符合时代,才更先进,是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五)

我是个“编外”的戏迷。

具体的原因很难说清,大约我天生就对所谓的旧诗,旧戏,旧事这些感兴趣吧,加上受家里老人的影响——爷爷年轻时就爱唱戏,爱串戏,据说《霸王别姬》唱得颇佳。反正从小我就喜欢听戏。

而之所以自认“编外”,是因为我不追”角儿“,也不参加什么”组织“和集体活动,更对当前饭圈化的看戏与追星(戏曲演员)的行为敬而远之,游离于所谓的”圈子“之外,故以此自嘲。

当然,这不耽误我看戏的热情。

同时,平时看到一些和戏曲相关的书,我也会翻翻看看。

这本《旧戏新文》,是陈平原老师主编的“漫说文化丛书·续编”中的一本。

“漫说文化丛书”第一辑10部,多年前我还在求学中读到,就曾被“迷住”,尤其极爱《读书读书》《闲情乐事》与《男男女女》三编,甚至至今仍能找到当初的读书笔记。

续编在第一辑的基础上,有继承,亦有发扬,汇集关于读书、戏曲、博物、边境、家庭等社会、文化的多个领域的12部小书,仍采取“以小见大”的原则,从个体的、具体的方面,来记录和呈现世间百态与人文情思。

这本《旧戏新文》收录和戏曲相关的文章50篇。作者既有戏曲大师及从业者如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评剧大家新凤霞,昆曲名家蔡正仁等等,也有张伯驹、孙犁、汪曾祺、吴小如、吴祖光、叶广芩、张立宪等文坛名家、文化界名人,以及各行各业的戏迷爱好者如张允和、贾植芳、叶辛、任溶溶等。

这些文章涵盖广泛:有作为亲历者回忆旧社会学戏的艰苦,身在梨园的遭际,戏曲演出的感悟;有从不同的视角和身份谈论戏剧文学、戏曲表演,戏曲演员、以及戏曲舞美、舞台等的杂谈。

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也有数十年。从中不仅可以看见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变化,亦可借以管窥数十年间社会风气、文化思想等的嬗变。

不管是对于爱戏人来说,还是人文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本小书都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文化的底蕴、内容的新奇,阅读的趣味,皆有可观。

也难怪主编陈平原先生认为,这本《旧戏新文》,在全套”漫说文化丛书·续编“12册中,堪称惊艳之选。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六)

戏曲历来是吸引着绝大多数普通人观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古代,没有我们现在流行的电子产品,没有着如此多的娱乐活动,戏曲就是人们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同时也通过戏曲传递着思想。 这也是古今中外有着大量戏曲流传于世的原因,这也是很多戏曲名家备受推崇的道理。莎士比亚,引领了英国戏曲的巅峰,那么我们中国呢?也有着关汉卿、王实甫等等优秀的戏曲名家。

可是随着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戏曲好像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影响也越来越低,相应的从业者更是不断的流逝。 但戏曲依然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依然有着大量学者在其中努力耕耘着。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虽然是戏曲日渐没落的40年,但关于戏曲的反思也依然大量存在。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编纂的这样一套“漫说文化丛书·续编”就专门收集了与戏曲有关的大量文章,形成了这样一本合集《旧戏新文》,带我们走进老艺术家们的生活中,看他们为戏曲发展做出的努力;带我们走进对于戏曲的思考之中,从学者们的思考之中重新认识戏曲的意义;带我们走进各种戏曲形式之中,发掘着戏曲应有的魅力;也带我们走进与戏曲有关的世界,看到戏里戏外真实的人生。

那么这些文章作者都是谁呢?他们讲着怎样的有与戏曲有关的故事呢?书写着那些戏曲人生呢? 戏曲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都扮演着反抗者的角色,演戏的人也就是有着自己思想坚持的强者。所以也就有了彭俐侬的文章《唱戏有什么不好》,给我们讲述着曾经田伯伯不畏强权,不为了粉饰太平而修改戏剧的故事。这是戏剧人的坚持,这也是戏曲人坚守的本心。

而成为一个戏曲人,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也是现在从事戏曲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有着无数的血汗和泪水。 新凤霞在这里讲述了她成为知名演员的心路历程。“跑龙套”就是她必然要经过的人生阶段,也是每一个知名演员成长必然需要走过的道路。

所以现在很多演员寄希望于一夜成名,其实这也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够一夜成名,也因为基础不牢靠而会迅速的陨落。“连个龙套都跑不好,你还想当角儿”,这应该成为戏曲人人生的座右铭。

那么关于一部部具体的戏曲呢?它们又有着哪些的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呢?现代人看戏,往往感觉会看不懂,其实也是因为我们对于戏曲的了解太少的原因。所以在这本书中也有着大量关于戏曲的分析文章,带我们走进对于戏曲更深层次的洞悉之中,带我们对于戏曲有着更好的理解。

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样一本《旧戏新文》阅读,深入了解中国的戏曲艺术,了解戏曲艺术背后那些人和事,了解中国现代戏曲最真实的状态。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七)

漫说文化丛书共有10本书,其续编有12本。《旧戏新文》是续编中的一本。在阅读中了解戏曲文化以及戏曲和艺人背后的故事,受益很多。 现在电视连续剧,电影,卡拉OK,演唱会,舞会等,都在与我们的传统戏曲争夺观众,而且现在的人们很少接触戏曲文化了。但是我坚信戏曲作为一项历经时世涤荡的文化传统,历史的尘埃遮不住它的炫目光彩,凝聚着几代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是无法被取代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听一听戏曲,我们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收获。 在22年的冬季,我们学校有一些川剧折子戏文化的票要送给同学们(校车来回接送),我很高兴获得了一张。这个时候我对戏剧没什么兴趣的,甚至可以说感到枯燥,但是那几天我刚好有空,便想鼓励自己去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那天晚上我观看了川剧高腔《王熙凤诓尤》,川剧灯戏《滚灯》,川剧弹戏《三祭江》,川剧昆腔《满江红》,川剧高腔《托国入误》等,现场真的十分震撼,艺人他们的做功、身段、唱腔,十分精彩。我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一直都很专注,不会觉得无聊。 我从书中知道了艺人他们为了台上的顺利展现,在背后日复一日的练习,虽然辛苦,但是他们从不会抱怨,因为他们真正热爱戏曲,为了心中所爱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旧时戏院中,是没有女伶的。髦儿戏班中是没有男伶的,所有武生、花面、须生都由女伶充饰。因为当时风气还很闭塞,认为男女混杂一起演戏有伤风化,所以被禁止。后面这项规定废止了,虽然情况好多了,但是艺人他们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在很多人眼中,这个职业不被他人敬佩,甚至有的人会瞧不起艺人,虽然戏曲给他们带来了快乐。有点讽刺。 戏曲缺乏青年观众,这一点我们青年应该改变,请尝试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吧。我很敬佩戏曲演员,他们为了艺术,为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发展,守住清贫和寂寞,很伟大。 我们在看戏时也从侧面认识了人生、历史、政治、社会、世情、民俗以及艺人个人的人生经历。戏是有深度的。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八)

在《漫说文化丛书·续编》中,编者说有两本书,令他惊艳,这其中的一本,就是就是《旧戏新文》。

这题材相对有一点冷,但是编选者把它写得热闹有趣感人。

50篇文字,作者或为做戏之人,或为听戏之人,总之都是爱戏之人。沉浸在50篇文字为我们塑造的氛围中,我们也能亲身感受为戏之不易,看戏之风魔,进入到这一个独特的世界中来。

我们在这里能看到荀慧生先生踩着高跷走路练出来的苦功夫;能看到诸位名家沉迷于戏剧,把戏剧当作自己的乡音;也能看到各种有趣有特色的地方戏剧,从庙戏到傩戏;

我们也能看到因为喜欢戏剧,所以对戏剧周边的热爱,比如说对脸谱的收集…… 选一篇我特有感受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酸”、“冷”“饿”与“三小通用”——向著名川剧小生曾荣华老师学习心得》,这是两位上海昆剧团的演员写出的向前辈学戏的欣喜之情。

前辈告诉他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综合特点,比如在塑造吕蒙正的时候,要抓住吕蒙正酸秀才的特点,元杂剧中称秀才们为穷酸恶醋,能把秀才们特有的酸劲儿演出来,这秀才也就成功了一半;再加上此时是大雪天气,穷秀才衣衫单薄,舞台上不可能像电影电视一样把大雪天气展现出来,这种冷的感觉,要通过细致的小动作,让观众们感同身受。秀才不仅仅冷而且饿,但是他的饿不想让别人察觉,他的冷也要在别人那里掩饰,秀才的语言是酸的,骨气是硬的,底下的观众看着他又要有好笑的感觉,又要有敬佩的感觉,又要有心疼的感觉,这人物仿佛不是历史中的人物,而是活生生地就在你眼前。

看得我都忍不住去看这出戏了。 这就是这本书的感染力了。

定一个小目标,集齐这一套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九)

漫说文化丛书的每一本都非常棒,现在新出的漫说文化丛书·续编更加不容错过。提起戏曲,你会想到什么?其实我对戏曲的了解非常的少,“戏”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的印象中,戏曲好像只存在小时候村里的大戏台上。好像总是嘈杂的,台下人接着人的。我也是看完了这本《旧戏新文》,才真正意义上系统的了解了戏曲。 书中以戏曲家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戏曲的变更。书中介绍了几位戏曲大家,他们对戏曲的理解更是非常独到。在舞台的一方小天地上,老艺术家们在上面大放光彩。他们用一生向我们展示戏曲的魅力。 其中有一节《京剧是我的乡音》对我的触动非常深。,他从小就听着戏曲长大,长大后奔波于各地,他深深地怀念着家乡,也怀念着他的乡音-京剧。听过许多的戏曲,黄梅戏等等,他去过世界各地,他惊叹世界是多彩的。他从不评判戏曲谁最佳,他一直都在单纯的欣赏着艺术,欣赏着戏曲。他来到暮年时期,耳朵最常听的便是他的乡音京剧。京剧伴随了他的一生,从出生成长到垂垂老矣。 现在的我们好像很难理解戏曲对老一代人的羁绊。现在社会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民间戏曲失传问题日益显著,如何促进戏曲更好发展,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今年的我们也开始慢慢的接触戏曲,喜欢戏曲,我希望戏曲可以发展的更好。 我们看的是一出出的戏,演绎着他们的人生。掀开帷幕,轰轰烈烈的演绎一生,帷幕落下,戏曲散场。但戏曲永远不会消散,戏曲刻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漫说文化丛书#120年我们变了吗#文学为经文化为纬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十)

曲:若论国学精粹何在,戏曲自当首屈一指

自古以来,戏曲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娱乐和消遣,还能够传递价值观和教育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变。领读文化出品,陈平原主编的漫说文化丛书的《旧戏新文》中收录了五十篇文章,记录了这种演变过程中的精彩瞬间。

毕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扮演了许多角色,如娱乐、教育和社会交流。《旧戏新文》本册收录了五十篇文章,以不同年代、背景和性别的作者为主题,呈现出戏曲令人着迷之所在。

这些文章来自于各个时期、各种背景的作者。他们有些是知名作家或学者,有些则是普通人。但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都对戏曲充满热情,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探索这个主题。

第三辑“一方水土一方戏”中,收录了关于京剧之外其他剧种的散文,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戏曲文化。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戏种,都是当地文化发展和历史演变的产物。它们通过表演形式和内容,向观众传递着本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例如,魏明伦的《川剧恋》中介绍了川剧,四川地区独有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被融入到了舞台上;而任溶溶的《记粤剧“小生王”白驹荣》则以婉约细腻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舞姿,展现出粤剧独特的生活风情。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听不懂这些语言,但蒙它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戏剧依然多姿多彩。戏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其音乐、舞蹈和表演技巧,更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它通过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探讨,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念的思考。《《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前记》,通过名家的回忆,展现了名家在舞台上的风采。

再如追忆京剧的第二辑“京剧是我的乡音”,梅兰芳大师九十诞辰的纪念,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一代伶人,究竟是以什么态度来应对这个世界,也看到了黄宗江在《京剧是我的乡音》里叙述的,京剧是如何一步步浸润了他的生命,而吴小如的《武松打虎》,汪曾祺的《演唱艺术》,同样,但是让我感慨不已的文章。

没有哪一个时代可以完全复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在全新年代里的留存与映照。

即使像今日的时代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讨论票房时,《黄梅调》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有些演员会在演出时自己购买门票,以便让观众看到他们的名字。这种行为虽然不符合职业道德,但也反映了演员对于名利的渴望和观众对于知名演员的追捧。

曾几何时,戏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庆祝节日还是迎接新年,戏曲总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

《旧戏新文》还给读者展现了戏曲的文化魅力。戏曲不仅仅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瞩目。它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因其独特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而备受赞誉。京剧《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清朝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在昆曲《长生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文化,从未走远。

尽管戏曲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但它并没有因此而过时或陈旧。相反,它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领域。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戏曲事业中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许,再读《旧戏新文》,你独到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

《旧戏新文》读后感(篇十一)

作为重度戏曲爱好者,拿到漫说文化丛书的这本书,简直太开心了,简直要开心的飞起来!这本书是漫说文化丛书的续篇,收录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戏曲故事! 从小在妈妈的影响下,对京剧越剧昆曲情有独钟,每年都要抽空去北京天津听几次戏,天桥剧场,滨江道边的戏院,还有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在我心里,那是满满的回忆和对戏曲的爱! 老戏文里的人生智慧,老戏文里的历史故事,名家名角的一招一式,咿咿呀呀中饱含人生百态,唱念做打中尽是文化底蕴,真的让人回味无穷!

本书中的各位作者,大抵也和我有着一样的看法,本书收录了多位作者对于戏曲艺术的感叹和亲身经历,从戏曲艺术的发源、流传,戏曲中的道理门路,戏曲中的各种功夫和角色,文武老生,大青衣,大花脸,铜锤花脸,小花脸,就是老百姓俗称的丑角,再到各位名家名角的奇闻轶事,再到听戏看戏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每一篇每一句,都浸透着四个字“热爱、欢喜”,满满的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爱,满满的都是人间烟火,戏文里、戏楼里、舞台上的离合悲欢。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以下几点: 一是老戏新唱,新戏更迭,传统文化要跟得上时代发展。 本书里在书序和节选的多篇文章里,都提到了这一点,正如本书所说“新文不新,并不意味着戏曲之老”,传统老戏当然要好好保护,中国京剧音配像、中国京剧像音像,都体现了对保护传统戏曲的重视,而这几年涌现出的《三堂会审伽利略》、豫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屈原》…等新戏,都体现了戏曲艺术旺盛的生命力,戏词唱词也越来越贴近现代,每一年的戏迷家庭封箱戏,更是年年用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各类戏种、名角互相反串,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二是戏曲演员对于艺术的执着、努力和追求 本书里收录了多篇讲述戏曲演员刻苦练功、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文章,让人读来感慨唏嘘。 其实作为老戏迷,看到这些文章,更多的是感慨和回忆,听戏多年,听过很多自己喜欢的名角名家因为练功,因为练习受伤的事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到的大武生的精彩演出,我们看到的小花脸的矮子功、甩发功,我们看到的大青衣的端庄秀美,我们看到的老生的高喉大嗓…,无一不是努力练习得来的!

三是各位名家名角的奇闻轶事。我们常说德艺双馨,各位名家名角也身体力行的做到了。马连良先生、程砚秋先生、梅兰芳先生、周信芳先生、姜妙香先生…,无一不是为戏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唱腔自成一派,到留下经典名剧,从心系国家民族,到日常品行高洁,博览群书,将自己的人生智慧流传下来,名家名角,不仅仅是唱的好,更是要德艺双馨! 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关于戏曲的百科全书,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舞台上不曾想到的事物,看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不易,看到了戏曲传承的希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