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芒坡》是一部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乡村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未来的向往。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节紧凑,引人入胜。作者通过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实。阅读后让人深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野芒坡读后感篇一
该怎么评价这部作品呢?很茫然。开头就不喜欢,尤其是继母用滚油去烫幼安的手的情节,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的描写旧社会黑暗的恐怖文学。故事发展到后来,幼安的艺术天赋逐渐显露,可是读来少有令人激动和共鸣的感受。中间的某一部分,让我以为在看《简爱》。可是,整本书又有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也似乎很完整。是什么不对劲呢?故事?还是讲故事的方式?还是作者的潜在写作观?
野芒坡读后感篇二
书不长,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
读完了,内心没什么波澜。
感觉书中描绘的野芒坡是一个很片面化的乌托邦,过于简单了。人物的形象挺单薄的,感觉像纸人一样,人物内心“善”与“恶”的斗争不明显,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也不突出。难道是因为儿童文学的原因?
可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人”,而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书中出现的人,好人光明伟岸,“坏人”则始终不堪。
书中不管是圣母院的修女,还是野芒坡的修士,都是善良与仁慈的化身。书中描写的租界里,繁华干净;而国人居住的街道上,脏乱差,恶臭满天。感觉把外国人美化得过头了。那可是清末啊,各资本主义列强侵占中国,瓜分中国,殖民中国的时代啊。不管从时代背景来考虑,还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都不合理。
真不知道本书是要表达什么。
可能站在儿童的角度会有不同?
野芒坡读后感篇三
这段时间读了两部儿童文学,一个为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个则为殷健灵的《野芒坡》。《草房子》是一部写得很美的书,里面主人翁桑桑的天真,白雀和蒋老师命运的凄美,红门的倒塌都揪住了每个读者的心,让人为之叹息,为之流泪。而《野芒坡》则写了五岁的幼安从被继母虐待,后来被教会开设的孤儿院收留,在野芒坡里生长,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圆梦意大利的故事。 初读《野芒坡》时,老是会忍不住地拿它和《草房子》做对比。它俩虽然都是以孩子为主角,描写的也是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可是《野芒坡》里的幼安太过优秀,他在野芒坡里自律而刻苦,同时还天赋异禀,在几次决定人生转角的时候都有如神助,都能够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方。这样一个从残缺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在身体发育上(左手被烧伤,手指有粘连)却心灵手巧,在性格上也没有产生任何偏执,如此优秀的孩子真的是受到了上帝的眷顾之光。可这样的孩子感觉太不真实,原生家庭对他带来的伤害和他后天性格的形成没有呈因果关系,太富戏剧性。 而《草房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是因为曹文轩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的真实,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动机都是符合逻辑的,这样读者才能在人物身上找得到自己的映射,更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不可否认,《野芒坡》中很多对景色、建筑的描写文字很优美,但相比之下,还是《草房子》更动人心弦。
野芒坡读后感篇四
要说往昔岁月中最让我扼腕的一段,应该是在我记忆力最好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没有读到好书也没有人告诉我应该阅读什么样的好书。不再需要漏液等候在新华书店门外只为一开门能抢到一本世界名著的好时光到来以后,我勉力地阅读那些无可争议的好书并自以为已经补上了少年时没有读到好书的缺憾,可是,一次遇见让我深深抱憾:有些错过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那次遇见的,是德国一个名叫米切尔·恩德的作家。此地都将米切尔·恩德称作儿童文学作家,可是,他的《毛毛》以及我最喜欢的《俄菲利娅的影子剧院》,岂非只有儿童才能阅读的佳作?佳作何以为佳作,此处不再赘述,只说何以扼腕:那么多成人读物都难以读完,哪里还有时间读儿童文学作品?可有时会忍不住偷偷读上几本,比如安房直子的作品,那种蔚蓝色的没着没落,难道只有小孩子才需要的情绪吗?不过,你在少年甚至儿童期读到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就会知道那些如柳絮一样飘忽在半空中的不明所以的难过,不是你独有的,而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插曲,如此,你不就会享受孤独了吗?
好的童话或者成长小说就是这样,能提供给成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比如像《奇风岁月》和《杀死一只知更鸟》。好像鲜有人将《杀死一只知更鸟》归类为成长小说,我却以为是,这是一部极佳的成长小说。
因为从这一类作品中获取过相当畅快的阅读体会,我会时不时地选择这一类书籍阅读,其中包括国内作家的新作。可是现在,我已经很少阅读国内作家的童话或成长小说了,因为它们通常只有一个也许不错的故事,至于这个故事读后能不能让读者有回味?少之又少。基于好的童话或成长小说应该在好故事之外还能让读者感悟到知识的温度这样的认识,我更愿意阅读引进的童话和少年小说。
殷健灵是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会在一些场合不期而遇;说陌生,是因为即便遇见我们也不曾说过一句私语。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读过的文学作品总有几百本了吧?许多已经随时光流逝而淡忘,但殷健灵早年的一本小说《纸人》却像楔子一样在我的脑子里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眼前。我也曾经想过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小说弥漫的那种气质,让我难忘吧。
后来,殷健灵又陆陆续续有大作问世,我虽不是本本关注,遇到评论颇佳的,我总会找来读读,像这本《野芒坡》。
遇到蛮横的后娘和没有能力为他据理力争的父亲,5岁的幼安只好冒险去尝试为自己寻找未来,他离家出走了。幸运的是,他没有暴死街头,而是被圣母院收容并在其年满12岁时将其送到野芒坡学文化学习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直到这里,《野芒坡》还没有跳出“苦儿流浪记”的模式,而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对坊间给予这本小说的好评产生了怀疑。想知道最后的结局,我没有中途停止阅读《野芒坡》,而这本成长小说如玉一般散发出的温润光泽,就在这时开始慢慢生成。
在野芒坡长大的男孩,一到16岁就要开始学习一门手艺以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起先,幼安被分配学习鞋作,这个天赋略超常人的男孩很快就在鞋子制作工艺上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可他志不在此,而是想学习绘画。但野芒坡有野芒坡的规矩,由洗印照片、拍摄照片到拿起画笔靠自己的天赋赢得走进绘画馆的许可,继而得到去意大利佩鲁贾学习绘画的机会,幼安这慢慢靠拢自己天赋和理想的一路,殷健灵写来犹如幼安是她自己的孩子,既舍不得他一点一点地远行又巴不得他能合心合意地长大,渗透其间的拳拳爱心不知道小读者能否读到,就这一点,让《野芒坡》跃出了少年小说或成长小说的阈值,成人可以从中读到育人的法宝,比如,安仁斋神父对幼安捏成的惟妙惟肖的小猪小鸡的态度。
不过,《野芒坡》终究是一本成长小说,读着幼安对米开朗琪罗从认同到痴迷的情节,我有些疑惑:一个16岁的少年能不能达到这样的觉悟?是,我说过一本童话或者成长小说应该在可爱的故事之外让读者感知到知识的温度,读完殷健灵的《野芒坡》,我才知道那有多难,难在温度的度数如何把握。由此,我觉得殷健灵在《野芒坡》中的尝试,多么可贵。
野芒坡读后感篇五
“远远望去,野芒坡的白墙黛瓦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下,它渐渐化作一道疏淡的残缺的笔墨,和大地和天空融化在了一起……”这是小说《野芒坡》的最后一段话,也是我认为整部小说最完整,最精妙的一笔,因为我从里面看出了一个字“光”。 《野芒坡》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儿童文学,它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幼安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的生日就是母亲的祭日,在哑巴父亲和继母的冷漠和虐待下,他的童年沉浸于无尽的黑暗。外婆是他唯一的一丝光亮,忍无可忍的幼安决定去找爱他的外婆,却误打误撞地闯进圣母院。后来他又被送进那个神秘又未知的野芒坡。在那里,他不但找到了缺失的爱,感受到了世间百态,也找到了自己的天赋和信仰。从此,幼安走上了追寻艺术与灵魂的漫漫长路。 这是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故事,它以“土山湾孤儿院”为原型,将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在书中,你同样能看到侮辱,欺骗与不公,但却始终怀有希望,哀而不伤。 幼安从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是哑巴,继母的虐待令他从来未曾在童年感受过丝毫的母爱,幸好外婆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外婆接他去南汇县,带他上街赶会,给他做兔子灯,那兔子灯被撕扯后仅存的一小块兔脚也是他一直带在身边的至宝。外婆那大大的,暖暖的拥抱就像一把大伞,挡住了幼安头顶的暴风雨,外婆也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和最后的希冀,是幼安走投无路后所想投奔的终点,也是他即将远走他乡时唯一的牵挂。如果没有外婆,幼安就不会有爱,不会有日后的发现与梦想,外婆这道光虽然微弱,时明时暗,但在黑夜中却焕发出强大的力量。长大后的幼安曾经多次在梦中梦见一张面庞,他猜测那也许是母亲、卓米豆,但最终才发现那竟是多年不见的外婆,就是那道温暖的光,那把遮风避雨的大伞,那座可依可靠的港湾。 野芒坡是一个小世界,在那里,冷与暖,爱与恨,诚与欺,信与弃都会发生,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铸铁厂的学徒徐阿小自称掌握了幼安的秘密,以破坏他与若瑟、菊生的友谊为手段,逼迫幼安将每日定量的伙食留给他吃。好在有若瑟和菊生两位挚友的信任与帮助,才让幼安走出恐惧,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虔诚遵循内心的声音。若瑟是一个说着上海本地口音的爱尔兰与中国混血儿,他与幼安一样,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还在父亲来接他离开孤儿院时偷偷跑调。若瑟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运动,也不能参加男孩们蹦蹦跳跳的游戏,但上天是公平的,若瑟拥有超越他年龄的思想,灵动,深远。他坚贞地信仰上帝,内心干净的像一张白纸。若瑟是幼安最好的朋友,是那种可以倾心相见,帮他排愁解忧的朋友,他对上帝虔诚不渝的信仰深深影响着幼安。以至于在若瑟因霍乱去世后,幼安有很长一段孤僻,自闭的时光。若瑟闪烁的蓝眼睛明亮而清澈,他就是一个天使,一道圣洁的光,在幼安与众不同的少年岁月里诠释了友谊的真谛。 郁郁苍苍的野芒坡是一个在战火纷飞的乱世里建起的相对安宁的家园,而成就这一切的,是一群形色各异的中外修士。在这里,既有高尚伟岸的安仁斋神父,也有偏执但善良的葛修士,还有浪漫风雅的艾尔嘉修士,才华横溢却古板的刘振山修士,以及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洛伦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教学方法,却在野芒坡这个天然大学校里汇聚,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安仁斋神父是野芒坡群像中最耀眼的存在,他千里迢迢从法国而来,接过上一任神父的重任,管理并塑造野芒坡。是他建立了为孩子们传授手艺,教他们劳动与尊严的工坊,也是他筹集资金为秋浦河重建慈云桥,泽被一方水土。还是他在霍乱暴发时,坚守疫情隔离区,不顾生死地救治一个个生灵。他尽自己所能给予幼安和所有孩子施展才华与能力的机会,并且欣赏,尊重幼安稚嫩的梦想。安神父是一道伟大的光,照进了幼安的心,照亮了野芒坡,照耀着他献出了一生的中国。 《野芒坡》就是一个寻找光的故事,幼安在寻找艺术与梦想的光,若瑟在寻找上帝与信仰的光,安神父在寻找救赎与道义的光。也正因为有光,幼安走出阴霾,决定了到意大利追寻艺术殿堂。若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了天堂的模样。安神父和他的慈云桥,秋浦河,野芒坡一起,将永远被人们记在心上。也许,我们能做的并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了最初的自己。那么,请让生命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