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路向南读后感精选

一路向南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3 06:05:54
一路向南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2-03 06:05:54   小编:

读完《一路向南》,感触颇深。小说以南下的旅途为线索,描绘了主人公在途中的成长和蜕变。作者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让人感叹生活的无常和变迁。小说充满温情和智慧,引人深思。

一路向南读后感篇一

南极探险,一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旅程

一部南极影片在面前循环播放,南极豹的散落,阳光下的舒适。在未知南极探索之前,然而,南极探险之路实际上充满了重重困难,有冰缝的威胁,有极端恶劣天气的挑战,还有物资匮乏的困扰。但是这部影片带来的快乐确是实实在在的。

南极科考路在历史的路上是十分的漫长,许多生命在未知时都化为了乌有,在他们生命的步伐后,后人对南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未知路的探索,一个是对新事物的好奇,而重要的是,新地盘的探索。这不仅仅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是每一个帝国对新板块的扩张。每一个地方的新发现,都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新地方的发现就会被发现者附着于名字。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商业帝国的力量。在 1770 年,国编人员詹姆斯·库克乘坐“奋进号”开启了现代南极探索序幕。1845 年,约翰·富兰克林乘坐“幽冥号”和“惊恐号”探索南极,不幸的是,他们消失了,成为了南极探险史上的一个悲壮的注脚。这些是国编人员按领导要求探索南极。是对板块的新探索,新获得。但是商业帝国却是另一个想法。

在 1775 年,塞缪尔·恩德比父子公司就开启了对南极的探索,当时是以“捕鲸”为目的去探索。他们的探索路程同样充满了挑战,他们的探索结果也同样具有力量。

在南极路上,数不尽的科考队商业队完善了南极板块,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对南极的基础了解,更是对探索人物的敬佩。

罗伯特·斯科特、罗阿尔德·阿蒙森和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他们三人的探索路程远比之前的科考队商业队艰难的多,他们的成就也是瞩目的,只是他们也在这条路上,把生命交给了南极。

如今,南极的温室化让我们开始反思人的生活环境问题。在南极,平静的情况下都会有 4.5 米高的巨浪。当冰雪融化,巨浪的威胁将无法挽回。

这本《一路向南:一部极地探险史》是一部探险史,我想也是一部科普类书籍。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不曾接触到的知识。在另一个方面,是深刻的理解生命的含义。

一路向南读后感篇二

今天,设立在南纬90°的南极科学实验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了国家的荣耀,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进行了激烈的竞逐。最终,阿蒙森队更胜一筹,他们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晚于前者一个多月,于1912年1月18日到达。最后,阿蒙森队凯旋班师,而斯科特队的五名探险队员则在折返途中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脍炙人口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为斯科特悲壮的探险历程激情洋溢地作传。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一幕。在茨威格眼中,“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茨威格的作品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读者也曾一度沉浸在斯科特无与伦比的精神魅力中,被其折服、受其鼓舞。然而,20世纪70年代,另一位传记作家亨特·福德在其作品《地球尽头:斯科特与阿蒙森冲击极点的竞赛》对茨威格的经典作品发起了挑战,他试图澄清一些事实,揭露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史。这部一反常态的著作一改老旧的歌功颂德式的赞誉如斯科特似的悲剧英雄,而是将斯科特与其探险事业的竞争者——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在他笔下,阿蒙森更配得上英雄称号,计划更加周密,准备更加充分,判断更加果断,行动更加迅捷。与其相反,斯科特在性格、人品、学识和领导力等方面都存在缺陷,正是他的一意孤行,才让自己在与阿蒙森的竞逐中败下阵来,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本书《一路向南:一部极地探险史》试图在两种相反的叙事中寻找一种平衡。书中并没有陷入常规著作普遍采用的向南极进发的探险细节,而是更多聚焦诸多探险队为组织探险而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并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对南极探险事业助力支持大费笔墨。作者试图对科考探险事业背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支撑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一个广域的俯瞰,以此来揭示推动南极科考探险事业竞逐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动力。正如其所言,当人类社会已然进入第二次工业文明的“新科学曙光时代”,新兴的新闻传媒行业、出版行业和商业广告代言活动,都对人类最后一次地理大发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种叙事方式显然超越了茨威格过于关注人类精神张力限度的刻画手段,赋予了探险史叙事更多的维度,为历史学家进入这一领域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更广的视域。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插图辅助叙事,读者在目睹这些100多年前的照片、图片时,仿佛置身于那个雄心勃勃、勇往直前的极地探险的辉煌时代。

一路向南读后感篇三

一部歌颂人类勇气的史诗

《一路向南》

一看到书名《一路向南》,就让我不禁联想起周杰伦的名歌“一路向北”。 这首歌通过描述后视镜中的离别场景、主人公内心的懊悔与对方的决绝,以及一路向北的旅程,表达了主人公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悔恨。但是“一路向北”不仅是一个方向,更象征着主人公想要逃离过去、寻找新生的内心旅程。而“一路向南”恰恰相反,象征着人类的探索精神,无所畏惧,直面困难。

本书背景是19世纪90年代末,这正是极地探索的“英雄时代”开始,无畏的探险家们与遥远南方的严酷环境作斗争,探索南极大陆。本书聚焦于罗伯特·斯科特、罗尔德·阿蒙森和欧内斯特·沙克尔顿这三位探险家的探险行动,他们是首批到达南极点的人,他们的探险故事是本书的主题。

斯科特探险队由英国海军军官和极地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领导。斯科特在1868年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1881年加入英国海军,1891年升为上尉,并开始了他的极地探险生涯。1900年,他首次前往南极洲探险,发现并命名了爱德华七世半岛。斯科特于1911年11月1日再次出发前往南极点。他们最初有17名队员,但最终只有一支4人小组成功抵达南极点。探险过程中,斯科特探险队面临了极端的天气条件、物资匮乏以及精神压力等重重困难。他们曾与矮马一起出发,但矮马在旅途中相继死亡,队员们只能依靠自己和机动牵引车来拉雪橇。斯科特探险队于1912年1月18日到达南极点,但此时阿蒙森探险队已经捷足先登。在返回途中,斯科特探险队的五名队员因物资耗尽和极端天气条件而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阿蒙森探险队是一支由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领导的探险队伍。成立于20世纪初,当时南极洲是地球上尚未被完全探索的神秘大陆。阿蒙森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极地探险家,决定带领一支队伍前往南极,以争取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阿蒙森探险队于1911年9月8日出发,但初次尝试因天气恶劣而失败。他们很快调整计划,于10月15日重新出发,只带了5名队员、4架雪橇和52条雪橇犬。阿蒙森探险队拥有许多优势,包括因纽特人提供的毛皮大衣、熟练的滑雪者以及充足的物资。他们还在南极高原上布设了多个补给点,为探险队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阿蒙森探险队于1911年12月14日成功抵达南极点,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

沙克尔顿探险队是一支由英国极地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领导,成立于20世纪初。于1914年,他们乘坐“坚忍号”(Endurance)前往南极。然而,在即将抵达目的地时,海冰的无情包围使得船体被迫搁浅无法动弹。经过九个月的囚困,“坚忍号”终于无法承受冰压开始解体,沙克尔顿不得不下令弃船,全体成员撤离到浮冰上。 为了寻求救援,沙克尔顿带领5名勇士驾驶一艘救生艇,冒险穿越德雷克海峡,前往最近的捕鲸站。经过16天的艰难航行,他们终于抵达了南乔治亚岛,并成功发出了求救信号。在智利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探险队员被分批救回。

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罗尔德·阿蒙森、欧内斯特·沙克顿……这些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几行文字,但在这本书中,他们成为了有血有肉、有梦想有坚持的探险家。作者彼得·范德梅韦与杰里米·米歇尔用细腻的笔触,将他们的探险故事娓娓道来,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感动。这些勇者们,在极地的严寒与风暴中,用他们的坚韧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段传奇。

我深深地被那些勇者们所感动。他们不仅征服了极地,更征服了自己的内心。在这个看似已知的世界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未知永远存在,而探索未知的精神,正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本书,不仅是对极地探险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一次深情颂歌。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未知的渴望与追求,始终是我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