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飞越帕米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飞越帕米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20:25:25
飞越帕米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18 20:25:25   小编:

《飞越帕米尔》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作者在帕米尔高原的探险经历,描绘了那里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艰苦的生存条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读者仿佛置身于帕米尔的神秘世界,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意志的赞美。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一)

这是一部聚焦少数民族生活的儿童文学,讲述了一个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家族的故事,他们的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以及完全不同于内地生活的边陲传说。

本书的小主人公为塔吉克小男孩夏提(全名为尼力夏提·艾山)和来自北京的小女孩阿依,两个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人,丝毫没有受到民族、城乡、观念等差异的影响,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了难忘而快乐的时光。

在描述帕米尔的美好风光之外,本书还讲述了夏提的爸爸和奶奶作为巡边员的故事,他们坚守职责,认真履职,只为守护好国家的边疆,其实也是对祖国大美河山的歌颂。

夏提的哥哥库尔的故事,则是另一重表达。库尔不愿再守在这片美丽却又单调的高原上,而是一心向往县城。县城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隐喻,这也是很多乡村/山村面临的现实,年轻人愈发挣脱土地的束缚,渴望更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留下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

在小说最后,夏提不让爸爸卖掉牛马,选择留在帕米尔,则是一种坚守。他肯定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希望能够为其保存火种,这也是本书的主要表达。

当然,本书有艺术化、浪漫化的成分,尤其是奶奶这部分,近于神话,有些夸大。但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本书所描述的那种感觉是十分精准的。在祖国的西部和北部,冬天很冷,十分难捱,但到了夏天,则是凉爽舒畅,风景怡人。面对空旷的大地和绿色的草原,面对浩瀚的夜空和满天的繁星,我会感叹于人的渺小,会发自内心地审视人生,灵魂在不自觉间,得到一场透彻的洗礼。凡是有这种经历的人,或许无法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但个人的生命经验,已然在潜移默化间被置换、被丰富了。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二)

帕米尔高原,在中国的最西端,它横跨了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 这是一个发生在祖国边境的故事。 夏提一家是生活在帕米尔的牧民,他的奶奶和父亲都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护边员,“人们都说牧民是帕米尔的孩子,护边员是有生命的界碑。” 他们一家原本遵循着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牧羊、喂牛、转场……但是夏提的哥哥库尔突然有一天离开了,因为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从北京来的拍摄团队想要记录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小女孩詹佳。 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高原的夏提在詹佳的描述中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没有想过世界原来那么大,他不知道飞机为什么会飞,也不知道地暖为什么会暖。于是他也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向往,可是足下却是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他们也有着他们的传承和信仰。 这个故事中还夹杂了许多塔吉克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如肖贡巴哈尔节、皮里克节、婚礼的习俗、叼羊比赛等等。这个坚韧的民族在不同的时节里,怀揣着对自然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热火朝天的生活着。 当然故事里还有身为护边员的父亲所承担的责任与和经历的危险,他们为了守护好边境,牺牲了个人与家庭。就像不识字的夏提奶奶只会写“中国”两个字——“风轻轻吹过,边境线上的铁丝网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帕米尔在低语。” 生活在祖国最西端的他们,与恶劣的环境抗争,与不法分子斗争,时常要面临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但依旧有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执着的守护着那片土地。如夏提奶奶所说——“真正的勇敢是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正确的事,不用管别人怎么说。”

这本书有着女性作家笔下的细腻与温柔,为帕米尔高原的风景描绘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在帕米尔的晨光中,粉红的杏花害羞地绽放着。花瓣都沐浴着高原的露水与阳光,组成一片粉红色的花海。在微风的吹拂下,如同闪光的绸缎,为春天的大地织了一件精美的礼服。” ——“四月的帕米尔,如同一位不爱说话的诗人,随手撒出一阵风,或是一场雨,都缀满诗意。” 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我也能去这边土地上走一走,我也想去看看帕米尔的晨光,感受一下帕米尔的微风。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三)

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纯正白人血统的民族,他们肤如白雪,五官深邃,鼻梁高挺,外表看去,与外国人无异。

他们住在与邻国接壤的帕米尔高原上,世代以放牧为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他们的民歌,鹰是他们的信仰图腾,男人吹着用鹰骨做的“鹰笛”,女人跳着民族自创的,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鹰舞”。

高原环境恶劣,他们出行倚靠牦牛或骏马。他们世代协助中国边境军人一起巡边,就像高原上飞翔的雄鹰,骁勇忠诚的守护这片土地。他们就是塔吉克族——“中国边疆的守卫者”。

《飞越帕米尔》是中国作协会员孙施的蕞新力作。这部小说是新芽大奖儿童文学系列书单,讲述的正是住在帕米尔草原上,塔吉克族巡边人夏提一家的日常生活。

夏提一家遵循着传统的游牧方式。当草原上吹起第一缕春风时,阿爸阿妈带着八岁的夏提和哥哥一起从数百里远的牧场转场回家。

牛马羊是牧民的全部财产。随着牛羊的增多,入冬前,他们要去数百公里外寻找新的牧场,再返回家,带着生活必需品,携家眷一起把牛羊赶那儿,一次转场既是一段长途跋涉的迁徙。

在帕米尔高原上,夏提一家既是当地的原著民,又是那里的保卫者。夏提家有两个巡边人,奶奶与爸爸。巡边工作危险重重,雪山崩塌,万丈悬崖,偷猎者,偷渡者,野兽四伏,他们就是在S亡线上走钢索的无畏勇士。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在山里、边境线上,与高原上的野生动物成为朋友,一起戍守边疆。当奶奶巡边时不幸跌落悬崖,遗体被昆仑拉客克(野牦牛)背上来时,我不禁红了眼眶。

这次昆仑拉克没能上演多年前的一幕,从狼口下救出还是孩子的奶奶。是啊,一路走来,奶奶老了,山里陪着她长大的动物们也都不再年轻。

当传统游牧与现代生活发生碰撞,当哥哥厌倦了整日与牛马为伍,跑进县城寻找新生活,当北京女孩与父亲一起,为了拍摄夏提一家的生活,来到这里暂住半年期间,女孩对夏提讲述外面多姿的世界。

是继续留守在世代居住的帕米尔高原?还是卖掉所有牛羊,举家搬迁到县里生活?夏提一家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境地。

继续留在这里,意味着夏提不能上学,以后的生活除了艰苦的放牧,就是危险的巡边工作。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飞越帕米尔》诠释了什么是爱与成长,责任与担当。塔吉克人带着使命出生,世代守护着帕米尔高原。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四)

飞越帕米尔

评价人数不足

孙施 / 2023 / 中信出版集团

当我阅读李娟的《冬牧场》,向往去体验牧民生活和冬季草原风光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是有一本儿童读物向孩子们展示牧民生活该多好。《飞越帕米尔》刚好弥补了这样的空白。

牧民的生活并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他们要面对的困难比我们要多得多。首先是气候的凶险。一旦气候发生变化,牧民的放牧和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应对恶劣天气,牧民们积累了很多生活智慧。他们会凭借经验知道如何应对猛兽、洪水、雪崩、大风、严寒。他们祖祖辈辈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所以性格普遍坚毅而勇敢。

小说里八岁的小男孩夏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里,非常向往草原之外的生活。哥哥库尔去喀什参加艺术团,引起了他对城市的渴望。再加上遇见一个北京来的女孩,他更加想去寻找更多的机会,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他的爸爸非常支持他的梦想,对他说可以卖掉牛羊,搬家去城里。但是爷爷奶奶习惯了草原的生活,奶奶后来也在草原上长眠,这些让他难以做出抉择。这不是一个小孩子能做出的重大决定。这个问题应该也困扰过很多牧民家庭。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要走的路,有的路是看不见的路,有的路是来时的路。”

当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去看牧民,《飞越帕米尔》这本书以塔吉克牧民的视角来看城市生活。牧民的孩子会面对文化的传承和自然的恶化,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思考,会做出自己的选择。祖辈们靠转场来维持牲畜基本的食物。可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牲畜数量的增多,这样的生活方式没有办法维持了。再加上城市便捷生活的诱惑,牧民的心里也会受到冲击。

在故事的最后,虽然他们一家人没有搬到城里去,但是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会一直在夏提的心里。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五)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四海为家……”小朋友们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也是要学会和家长分离的过程,在这个成长的阶段,孩子内心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结。《飞越帕米尔》也是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讲了的少年夏提的成长故事。 《飞越帕米尔》是儿童文学作家孙施的作品,以小主人公夏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风光,还有塔吉克族传统的习俗和牧民生活。在故事的层层推进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唯一一个白种人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和传统文化,也能感受到牧民生活的惊险刺激,还有重大节日的习俗特色。 夏提和他的一家都是传统的牧民家庭,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帕米尔高原,感受帕米尔高原的雪山、戈壁、星空……库尔哥哥的名字有山的意思,他对夏提而言也像山一样,库尔言语之间总是流露出自己对帕米尔高原外面的世界的憧憬与向往,他在梦里梦到过那些看不见的路也象征着外面的世界。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也可能会想,是库尔要飞跃帕米尔高原吗?可是帕米尔高原这么高这么大,要如何飞越呢? 故事的开篇就借库尔哥哥之口说出了小说的主旨,有看得见的路,也有很多看不见的路。每个人对“路”的看法也不一样,库尔对未来的追求,就是去外面见识更广阔的天地;阿依姐姐想让夏提去城里见见更大的世面;爷爷和奶奶比较传统,就应该担负起守护帕米尔高原的责任;爸爸则觉得去城里更好,因为不用再挨饿受冻;詹叔叔觉得不要走看不见的路,而要走来时的路…… 是要走一条祖祖辈辈已经熟悉的路,还是自己重新选择的路?是要迎接全新的生活,还是保持一如既往的态度?这些人的不同想法,都影响了少年夏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选择。少年夏提最终下定了决心,他决定自己要留在帕米尔高原,守护这片神秘的土地,要像爷爷奶奶、像爸爸一样留在帕米尔,做帕米尔最厉害的雄鹰,走属于塔吉克人的路。小朋友们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可能也会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如果有未知的路,会选择哪一条呢?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六)

帕米尔高原位于新疆西南部,古代称为葱岭,向来有世界屋脊之称。

帕米尔高原到处是嶙峋的山谷、坚利的冰川、牛羊没有路可走,人更没有路可走,边境线嘛,那不是寻常人能走的路。

《飞越帕米尔》的作者孙施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员。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小说,以八岁的小男孩夏提为第一视角,讲述了一个在边境线家庭日常生活的故事。

在帕米尔高原上,夏提的奶奶和父亲是义务护边员,奶奶寻边的时候偶尔会带上他一起,这时候虔诚而认真的奶奶,在夏提眼里有一种从未认识过的认真。而夏提,在奶奶去世后,也渐渐明白了那个一直困扰着他的疑问:“护边员的工作那么难,为什么奶奶和阿爸会那么喜欢?”

从夏提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边境线家庭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八岁的夏提,不知道什么是肯德基麦当劳,连日常喝的奶茶都是加盐的,只因为盐巴比糖要便宜。

我们能看到塔吉克族的风俗和传统节日,有转场的迁徒、有撒面粉花,有饮水节、播种节、吻手礼和叼羊比赛,有皮里克节,

我们还能了解到帕米尔的珍宝雪莲花、红景天、黑枸杞、布孜蓝其、还有新疆特有的紫草。

书中许多对帕米尔风景的描写,随着不同季节与天气的变幻,将帕米尔的美景用不同的文字描绘成一幅幅画卷,让孩子们心生向往。

最为重要的是,从这本《飞越帕米尔》中,除了温情的日常生活,故事中还穿插了护林员的艰险,抓捕盗猎贼、面对高山雪崩。让孩子们能了解到“护边员”这个神圣的职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着千千万万人在默默的为我们的平稳生活而努力着。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七)

在我国新疆西部,有一座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的高原,名为帕米尔高原。这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山体纵横交错,环境异常恶劣。在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我国的新疆地区,生活着一群高原民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这便是塔吉克族。

《飞跃帕米尔》以塔吉克族牧民的视角,还原了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如何应对文化的传承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年仅八岁的塔吉克族少年夏提和家人们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山脚下,以放牧为生。每年牧民们都会带着畜牧进行转场,寻找更加适宜的草场,然而随着牧民们牛羊数量的增多,这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帕米尔的草不够牛羊们吃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外界花花世界的诱惑,夏提的哥哥库尔选择了离开,他来到了县城,以表演节目为生。库尔还告诉夏提,要尽快离开这里,不要当牧民了,甚至连村主任哈斯木也告知大家,准备退牧还草,种植沙棘。

面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哥哥的劝解,夏提陷入了苦恼之中,他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同时也热爱着自己生活的土地。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夏提的想法,让他下定决心走一条艰难的道路。

原来这里的牧民都是义务的巡边人,他们围绕着国境线,四处巡逻,对意图不轨的偷猎者和偷渡者进行打击。夏提的奶奶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她给山里的动物起了名字,连野牦牛王见到她都异常温顺。夏提的奶奶在一次进山巡逻后意外去世,这让夏提异常悲伤,同时也从父亲和巡边人的身上,感受到了沉重的责任感。

于是,夏提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了留下,虽然这里已经不再拥有往日的荣光,但是人们的根还在这里,只要有人的地方,故事就永远没有结束。夏提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延续祖先们留下的传统,守护在这片虽然严酷但并不缺乏温暖的地方。

其实,库尔的选择也并没有错,作为年轻一代中具有长远眼光的人,他已经清楚牧民的生活将会愈发艰难。他们的存在,代表了一大群渴望走出深山,走出贫穷生活困扰的年轻人,社会在发展,唯有随机应变的人才能够笑到最后。库尔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祖先们的技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唱响高原上最后的牧歌。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八)

书名:飞越帕米尔

作者:孙施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山海经·大荒西经》里的这个不周山,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在很多年前的中学地理课上,第一次知道了我们国家最西端就是帕米尔高原,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而唐僧在其《大唐西域记》中对这片土地也有所记载。帕米尔高原环境恶劣,但依然有倔强的生命在那里顽强地生活,有牦牛、雪豹、旱獭、金雕,也有世世代代以帕米尔高原为家的塔吉克族人民。

《飞越帕米尔》这本书中,讲述了塔吉克族夏提一家三代人守护边疆的故事。夏提的哥哥库尔为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离开家来到县城工作生活,而北京的纪录片团队来到夏提家记录牧民的衣食住行,融入夏提一家的生活。这一去一来,给夏提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和思考,自己向不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拥抱未知?还是跟爸爸奶奶一样,继续留在故土?

全书的节奏是前缓后急,以夏提的视角来写,前面更多的是书写夏提的日常生活、节日欢乐、以及帕米尔景色,比如牧民转场、肖贡巴哈尔节、叼羊比赛、塔吉克族婚礼、以及各种高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相处。全书后半段开始,逐渐展现出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险象环生”,夏提与爸爸妈妈奶奶等亲人一起经历的考验:突降暴风雪、追捕盗猎者、与狼群战斗、雪崩救援等等,这其中更是有人付出了生命。紧张激烈的情节使人读后倍感在那里坚守的人们的责任感,那种融入血脉的崇高信仰。

而夏提也在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事,喜事哀事发生后,有了自己最终的选择,”重要的不是走上那条看不见的路,而是找到自己来时的路”。

其实,除了边防战士,很多塔吉克族的牧民也是护边员,他们虽然高鼻深目,不似黄种人,但却愿意用生命来守护祖国边境,意志世代传承。就像书中夏提的奶奶和爸爸都是护边员,“这些义务护边员,既放牧又巡边,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巡边。人们都说牧民是帕米尔的孩子,护边员是有生命的界碑”。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九)

小时候看《冰山上的来客》,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男女主人公的能歌善舞以及女主人公具有异域特色的美貌深有体会。然而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戍边的士兵们并非普通的战士,而是生活在中国最西边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人。守边战士日常和族人们生活在一起,也难怪敌军会让间谍来冒充男主人公的未婚妻。

影片上映距现在已有60年,塔吉克族人的生活,或许相比其他地方变化更慢,依然保留着他们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但毋庸置疑会受到外来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的影响和冲击。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塔吉克人,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新一代人与他们的父辈,有有怎样的改变?

小说从帕米尔高原一个村子里七八岁的小男孩夏提的视角,记述了高原雪峰上连复一年的转场,迁徙途中的歌唱;春天到来时肖贡巴哈尔节上祈福的仪式、撒面花、各种各样特制的馕、欢乐的歌舞和在田野里玩“野火”的小孩子;骑马巡边的守边员与高原上的动物如野牦牛、雪豹、金雕等的情谊,山峰上包含各种寓意的石头堆;三月里开犁放水,迎来饮水节和播种节;塔吉克族见面的礼节,依据年龄和身份分别吻手背、手心、面颊、额头或眼睛;古兰丹姆表姐婚礼上的欢庆活动和正式仪式;夜晚激动人心的叼羊大赛。

夏提跟随家长转场,跟随奶奶巡边,跟爷爷学习吹奏鹰笛,从中看到了高原和冰川的美丽,领略到帕米尔过去的风景。库尔哥哥离开村子前往县城去走一条“看不见的路”,让夏提模模糊糊看到高原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詹佳和拍摄队的到来,则让他进一步直观地接触到外面世界的新事物,从外部人的视角去重新发现和打量塔吉克人古老而悠久的习俗。

时代变化,塔吉克人的生存环境也在变化。就连八岁的孩子也从大人的交谈中体会到了维持传统生活方式的艰难。风雪的侵袭让新生的牦牛无法存活下来;好的牧场日益稀少,转场时无法让羊群吃饱;偷猎和偷越边境线的行为依然时有发生,老一辈守边员逐渐衰弱,新一代人有自己的追求。有人像库尔哥哥一样,去参与旅游开发,为游客表演塔吉克族的传统习俗,有人响应退牧还草的号召,发展新农业,种沙棘。代表塔吉克族旧时风景的奶奶去世了,爷爷最终妥协,同意离开牧场搬到城里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最终的选择是由夏提做出的。他曾经踏上那条“看不见的路”,但现在他决定去走自己“来时的路”。塔吉克族人将继续他们的生活。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十)

对于城市中生活的孩子们来说,世界或许就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逃不过的补习班和交通堵塞。

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身临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很难有机会与不同的生命物种产生共情。

城市的孩子仿佛一出生就被规划好了路线,如何从小学读到大学,参加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我们很难有机会去思考,高原上牧民的孩子从小到大会经历怎样的成长过程。

《飞越帕米尔》就为我们呈现了遥远神秘的帕米尔高原上,传统牧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为孩子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羊群、马儿、牦牛

阳光、白云、草场

曾经以为牧民的生活会很简单,像草原上的歌曲一般浪漫,看完这本书之后,才了解牧民要应对的气候变化和各种凶险,是城市居民无法想象的。猛兽侵袭、洪水突发、雪崩灾害,还有边境线上的各种危险情况,这些练就了牧民勇敢的性格。

书中,传统牧民家庭中八岁男孩夏提,也会向往草原之外的城市生活,尤其看到了哥哥库尔去喀什参加艺术团之后,又跟北京来的女孩詹佳短暂相处,更加重了他对城市的渴望,他想看清那条“看不见的路”,去寻找更多的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他的爸爸也尊重孩子的意愿,多次对他说,可以将牛羊卖掉,搬家到县城里,为他安排新家和学校。

然而奶奶在草原上长眠,爷爷也不愿离开,懂事的夏提明白牧民的使命,也对帕米尔那份感情无法割舍,这让他一直在做出艰难的抉择。

这个选择,对于只有八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太艰难了!

最后的最后,夏提明白了詹叔叔那句话:“重要的不是走上那条看不见的路,而是找到自己来时的路。”夏提看清了来时的路,决定走向属于自己的路。

夏提和他的爸爸、爷爷最后还是留在了高原上,小说以一家人转场去夏牧场收尾,很喜欢作者最后对于雄鹰的描写。

希望夏提能成长为雄鹰一样,令塔吉克人骄傲的英雄少年!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十一)

小主人公夏提才8岁,但这本书不仅适合8岁的孩子读,还适合10岁、12岁乃至15岁、18岁的孩子读。因为这是一本让孩子“向内看”的书。

夏提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小男孩儿。一年两次的转场、一家两代人风雨无阻的巡边工作,肥美的草原、健壮的牛羊,牦牛叼羊等娱乐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所看到的世界。

在夏提眼中,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都不会离开生他养他的地方,他会继续父辈的工作,守着帕米尔过一辈子。但这一切都因詹佳的到来发生了变化。

从詹佳口中,夏提得知原来世界不仅有雪山、草原、牛羊,还有高楼、游乐场、麦当劳、汉堡和薯条。

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去县城生活?如果留在这里,夏提未来的生活将会延续父辈的工作:一年两次的转场和成为一名护边员;如果离开这里,夏提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的生活也会发生变化。是走还是留,成为夏提和家人共同要面对的问题。

我很喜欢夏提的奶奶。她是一个平凡却充满智慧的女人。她深爱着这片土地,尽管这片土地上的草不再充足,尽管巡边工作是一件充满危险的工作,她依然没有想过离开这里。

当得知大孙子库尔去县城谋生时,她只说了一句“库尔就是一只一心向往蓝天的雄鹰,让他飞吧,飞不动了他会回来的。”

当看到夏提对生活产生迷茫时,她告诉夏提,“真正的勇敢是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正确的事,不用管别人怎么说”。

夏提的奶奶是村子里三十六名护边员中年纪最大的护边员。他们每个人负责六块界碑,共同守护一百多公里的边境线。

护边员的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夏天可能遭遇洪水被困山上,冬天可能遭遇雪崩连人带马被雪埋住,除了恶劣的自然因素外,还很很多突发情况,比如狼群、偷猎者、偷渡者。身为一名护边员,不仅要对地形异常熟悉,还要拥有能够应对一切突发情况的睿智与勇气。他们才是帕米尔高原上真正的雄鹰。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夏提也是如此。库尔去了县城某生活,阿吉哥哥被艺术团录取,他们都像雄鹰一样飞去了自己向往已久的蓝天。而他自己也向往着可以飞向自己心中的那片蓝天。

“重要的不是走上那条看不见的路,而是找到自己来时的路。”最终,夏提找道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最后

世上的路有很多,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什么样的路最适合自己、自己最想走的是哪条路,是每个人都该好好想想的问题。这本书很适合静下心来细读,然后慢慢儿地品一品。届时,你会知道最想要的那条路是那一条路。

而孩子也会在故事中明白小主人公夏提的内心纠结和最后的释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路”的含义。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十二)

提到草原,你会想到什么?在迎来冬至即将开始数九的寒冷日子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牛羊,而我想到了读过的草原故事。去年夏天读的中信童书的《克鲁伦河》,那本书主要讲了草原上的夏天。

近期中信童书新出的《飞跃帕米尔》,讲的是高原上的冬天。帕米尔的牧民也养牛羊,每年换场两次。这里地广人稀,村子大到骑马走一圈,十天都不一定走得完。而每个居民点之间也隔着一天的距离。

今年网上段子说,56个民族,似乎只有汉族不是能歌善舞的。而这本书中主角尼力夏提(后面简称夏提)是塔吉克族。他随着家人们因季节变迁而转向不同的牧场。途中无事时,他们会放声歌唱。书中有十来首歌词简单的歌,歌词凝聚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我感觉应该是奔放豪迈的曲调。

第一章中埋下了两个伏笔,明面上的伏笔是夏提会吹鹰笛。后面他家迎来了拍摄高原生活的詹叔叔和因生病休学而随他来的女儿詹佳。她让他帮他取一个塔吉克族的名字,夏提不假思索说出了“阿依比比”,寓意是美丽的月亮。因她比他大几个月,后来他就一直叫她阿依姐姐。

暗地里的线索是夏提的哥哥库尔因无法忍受高原枯燥的生活,加上高原上的草少得不够牛羊吃,于是他选择自己偷偷去两百多公里外的县城。他寄回家的信,讲述了外面的世界,这让夏提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了起来。

但先让夏提兴奋起来的是肖贡巴哈尔节,他吃到了不同口味的馕,看得我都饿了。节后奶奶带他去巡边,路上讲了自己的动物朋友们,它们是野牦牛昆仑,雪豹拉克、金雕拉克、雪鸡拉克及其他动物拉克。因奶奶觉得拉克这个名字好听,所以才给很多认识的动物取了这个名字。

奶奶教给夏提的道理是关于分别的,“别人心里记着你,就不怕分别”。这让我想到了关于死亡的说法。每个人都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死亡,第二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记得你的人。

詹叔叔来帕米尔主要为了拍塔吉克族的引水节和播种节,恰好遇到了叼羊比赛。这是高原牧民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野兽作斗争而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能,后来就演化成了叼羊比赛。这次夏依爸爸所在的队伍获得了胜利。

在叼羊比赛期间,夏提会和爷爷一起吹一些曲子给大家助兴。夏提的好朋友阿吉哥哥很是称赞夏依的吹奏技巧,“他吹奏的曲子,马听得懂,想让马跑马就跑,想让马停马就停”。夏提的吹笛技巧,最终在爸爸巡边的工作中帮了大忙。

高原上的生活是贫瘠的,但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丰满的,每个人的家中是有爱在流动的。因高原上的草不够牛羊吃,加之爸爸的风湿加重了,于是他决定辞去巡边的工作,卖掉家里的牛羊,多陪陪家人。但是在牛羊贩子为了低价买牛羊而贬低牛羊价值时,夏提决定不卖羊了。他将和家人继续转场去夏牧场。他想起了詹叔叔说过的话,“重要的不是走上那条看不见的路,而是找到自己来时的路”。他选择走属于自己的路。

可能因本书的作者是女生,我感觉书中的诸多细节既细腻又唯美,如帕米尔景色和风土人情,写得让我颇为向往。美中不足的是,本书开头的插画只有三幅,我只能在脑海中想象那些精彩的故事。

这本书适合5岁以上的所有人看,孩子们看了可能会学到夏提的责任心,成人看了可能会找回自己的初心。总之这是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十三)

这本《飞越帕米尔》是新芽大奖儿童文学系列中的一本。

这个系列真的很优秀,作者们用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属于中国少年的美好故事。

这本《飞跃帕米尔》讲述了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少年夏提一家三代人守卫边境线的故事。

帕米尔高原在我国的蕞西面,也是蕞接近天空的地方。

那里,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嶙峋的山谷、坚利的冰川,牛羊没有路可走,人更没有路可走。

在自然残酷恶劣的地方,夏提一家遵循传统,过着游牧生活。

唱歌跳舞吹鹰笛、骑牦牛牧羊看星空、喝奶茶吃肉干和馕,高原的生活跟内陆的生活完全不一样。

广阔的天空、圣洁的雪山、人烟稀少的大地,想想心情都变得开阔了。就像书里说的,“星空下的我们是那么渺小,但心中的期盼却宽广如海”。

但是,和热闹的城市相比,生活在高原的他们还是有缺憾。

夏提的哥哥库尔去了县城,阿吉哥哥也要去喀什参加艺术团,在接触到北京女孩詹佳后,夏提更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提出想去县城生活,去看更大的世界。

是延续爸爸、奶奶的工作,在边防巡逻,转场放牛牧羊还是去寻找更多可能?

在经历奶奶去世、追捕盗猎分子、雪中救援等一系列事件后,夏提做出了选择,他将继续留在高原,延续父辈的路,“我看清了我来时的路,我还是喜欢走属于自己的路”“那条路从数千年延伸至今,也将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护边员的坚守与奉献,恶劣的自然环境、偷猎者和野兽的威胁都不会让他们退缩,可能有过动摇,但还是一直坚守。

除了精彩的故事,塔吉克斯坦族的民族风情也是书籍的一大看点。肖贡巴哈尔节的载歌载舞、皮里克节的大火把、叼羊比赛的盛大……,每一项都很有吸引力。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十四)

库尔哥哥说:“帕米尔高原到处是嶙峋的山谷、坚利的冰川,牛羊没有路可走,人更没有路可走,边境线嘛,那不是寻常人能走的路。”奶奶说:“我们牧民的根在这里,在这片高原上,我们得守着牛羊和土地过日子。”

孙施的儿童文学作品《飞越帕米尔》中,主人公塔吉克少年夏提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是继续在帕米尔高原放牧,还是进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个选择,对于夏提来说,不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他个人成长和自我认识的重要转折。

“阿米儿,冲!”多少年前,《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的这句台词,让同样是少年的我印象深刻,从而第一次知道了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的塔吉克人。帕米尔高原,充满神秘气息和历史韵味,唐僧西天取经也曾在此穿越。这里有的不仅仅是壮丽的山川和广袤的草原,还有那些流传已久的帕米尔雄鹰的传说和塔吉克人的故事。

这片土地,对于夏提来说,就如同他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与牛羊和土地紧密相连,这里既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命运之地。夏提的家人,他的奶奶、爷爷以及全家都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他们守着牛羊和土地过日子,这是他们作为牧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然而,随着夏提的成长,他开始对这种生活产生疑问。他开始思考,他的人生是否就只能在这个高原上放牧,或者他是否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进城开始新生活,对于夏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然而,他也深知这意味着离开他的家人、离开他的故乡、离开他所熟悉的一切。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这条路。

他知道,重要的是在于选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找到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夏提的成长与变化。他从一个对生活充满疑问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勇敢面对未来的青年。他的选择并不容易,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对自我认知的深化。通过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成长,夏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从而做出了勇敢的选择。

夏提的爷爷告诉他: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历风雨、历经磨难的人们。他们并未被困境打倒,反而因为那些伤痕,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他们的生活之路也许并不平坦,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走下去。生活不仅仅是选择走哪条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坚守。就像詹叔叔对夏提说的那句话:

《飞越帕米尔》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坚守和自我认知的故事。能够读到生活中的艰辛与美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坚韧和勇气。不仅看到了夏提的成长,更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我们都有过选择,都有过迷茫,都有过挫折。但是,就像夏提一样,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我们的生活将会迎来新的开始。

飞越帕米尔

评价人数不足

孙施 / 2023 / 中信出版集团

书名:《飞越帕米尔》

作者:孙施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3-9

页数:224

《飞越帕米尔》读后感(十五)

帕米尔高原,中国的边境地区。

雪山、草原、骏马、牦牛、羊群,一片异域风光。

小朋友们,知道帕米尔高原吗?这是咱们中国的好地方。

这本童书让小朋友们身临其境感受雪域高原的独特风貌,塔吉克族的生活、礼节、食物、雪域草原各种动物植物、节日活动,都融汇在书中。

就像看一个纪录片,最细致地还原了帕米尔人们的节日活动、婚礼流程、竞技比赛,小读者读完这本书,就会对“帕米尔雄鹰”塔吉克人的生活有非常多了解啦。

都说要涨知识、扩充眼界,小朋友如果不能去帕米尔生活体验,不如通过这个故事来体验,非常不错。

故事非常有深意,年轻的哥哥离开了牧场前往城市当了民俗演员赚钱、草场的草不够牛羊吃邻居劝他退牧还耕种沙棘、人们为了发财盗采雪莲等稀有野生植物。。。这种现实的矛盾和外界的侵袭让人揪心,塔吉克人该何去何从呢?

现代化的发展和原始传统矛盾冲突,醇香的奶茶与城市里的肯德基麦当劳的冲突,小朋友稚嫩的双眼如何看待这一切?是应该拥抱现代化的便利,还是遵循父辈的足迹守护这块原始的家园。这都留给孩子去思索。

北京的一支纪录片摄制组的到来,带来一种双向的交流契机,摄像机下的一家人,又紧张又新奇。摄制组带来的故事,给淳朴的牧民带来外界的想象,有大铁鸟肚子里可以装人带着人飞上天的飞机、有叠在一起好几层的立交桥、有一按下开关就喷出火的煤气灶。。。

镜头下记录了节日上的叼羊比赛,就像哈利波特里魁地奇比赛一样,刺激激烈。也让城市中的孩子感受草原的生活。

牧民是帕米尔的孩子,巡边员是有生命的界碑。帕米尔的牧民们都是义务戍边员,守护祖国的边疆。

巡边道上有很多路,有看得到的路,还有看不见的路,寓意了过去与未来。

故事并不平淡,每章都非常吸引人,激烈精彩,巡边是有风险的,阿爸每次巡边都让孩子牵挂担忧,边防战士与牧民在悬崖附近巡视铁丝网,2个偷猎者狭路相逢。。。

小朋友从偷猎者捕猎夹下救下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

阿爸骑着黑旋风的大马,拉起孩子到马背,一起飞奔追向偷猎者!一直追到了边境线,如果偷猎者跑过边境线就无法抓到他了,紧急时刻,孩子吹起了口里的鹰笛,马儿似乎能听懂鹰笛的指挥,怪石嶙峋的,碎石的滚落,险象环生,追捕的惊险刺激感一定非常吸引孩子。

作者对于激烈的动态场面刻画非常抓人眼球,就像看一部武侠片。

孩子经历了很多之后,长大了,有了自己的选择,他热爱这片自然的土地,像阿爸一样,引领着牦牛和马儿前往了夏牧场,继续守护帕米尔高原。重要的不是走上那条看不见的路,而是找到来时的路。

这本童书,给人一种平衡感,将异域风情的美感、保护环境和传统习俗的呼吁、保护家园土地的责任,都融入其中,有趣、刺激、涨知识,让小朋友读者在纸上过一段塔吉克牧民的生活,也让孩子体会祖国的博大。很不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