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游行》描述了一个小镇上举办的复活节游行,人们身着华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庆祝复活节的到来。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展现了游行中人们欢乐、祥和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节日带来的喜悦和祝福。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篇一)
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和儿时的想像有时大都呈现出截然所不同的现实结果。那些曾想羡慕的生活,钦佩的榜样,总在荆棘满地的生活成长中,慢慢的迷失与消散。
似乎主人公艾米丽的人生也没有多少波澜壮阔的际遇与转折,如同我们大多数人平凡的日常,就这样走入社会,打工忙碌,遇到另一半,结婚生子,然后在琐碎的日常中,消耗着无尽的时光。然而艾米丽从小就羡慕姐姐模样与生活。她内心有着太多的不甘,对姐姐的婚姻与生活也有着种种的不理解。
向左走,向右走,似乎结局都从来没有改变过。独立与勇敢的确让人在前行中短暂的战胜了孤独,拼命追寻自己想要的幸福。然而似乎永远有一张无形的手,让人在欢愉过后,更加的找不到内心的宁静。岁月的本质就是平凡寂寞,想要在无声的世界呐喊,思考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件徒劳的自我消耗。如果走不能内心的路,寻不到自我和解的途径,那或许这一生都没有办法交出一份及格的答卷。
谁的人生不迷惘,都是尽其一生在弥补童年的缺憾,大多数的挣扎都是无意义的心有不甘。短暂的得到永远满足不了内心如藤蔓般早以遍布的欲望。
艾米丽的渴求算多吗,努力摆脱平庸与无聊的人生,是不聪明的表现吗,显然不是。姐姐二十多年看似幸福的背后,隐忍的内心同样痛苦万分,无所诉说。如果我们不想让生活伤害我们,就能躲开伤害了吗?
到底为什么而活。理查德·耶茨继总是善于描写这种真实生活中的隐忍与不可言说的孤独与痛苦。独立女性的心底的精神依托同样是那样的虚无也无所依靠。一切真相都埋藏在这虚妄的追求中。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篇二)
合上这本书几天了,我才尝试记录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有些书,并不是读完马上就能写点什么,反而是放一放之后,会在某一个清晨或傍晚,也可能是任何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点什么。我想,这可能就是书的内容在我的思考里发酵了。话虽这样说,显得我还是有些懒,但我正是对自己的这样“放纵”,才一直有读书的乐趣在。
《复活节游行》,这故事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写了三个女人的人生,恰巧她们之间的羁绊是亲情。一个离婚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她们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她们也以彼此为镜,似乎都不要活成对方的样子,可生活的细节中,又恰巧表明了她们相似的部分。而她们最大的相似是,不快乐!换句话说,人生艰难。
是的,尤其是当我读完全书的时候,回过头去看这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能发现作者早就将一切告诉我了。“格莱姆斯家两姐妹都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回头看的话,问题总像是始于她们父母的离婚。”
从父母离婚之后,母亲普奇所选择的生活,她所追求的那些“范儿”,反而将她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艰难。夫妻两个人的三观显然是不同的,关于父亲的描述总是体现在他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总是会想,如果普奇不选择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范儿”,而是踏踏实实地活在一点点创造美好的生活中,那么她或许不会离婚,两个孩子也可能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可就算离婚,我想如果她更踏实一些,或许生活也会不那么难。
两个女孩,从外形到性格都是完全不同的,这恰恰展现了两种人生境遇,她们的选择也理所当然是不同的。姐姐长相好,没有读大学,嫁给一个表面上还不错的丈夫,生了三个孩子,却遭受了长期的家暴,隐忍和痛苦始终伴随着她。妹妹长相普通,但读了大学,看似有文艺般的生活,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更有文化的人谈恋爱。可妹妹的人生也很孤独,她闪婚闪离,始终没有稳定的关系,她总在醉醺醺之后把生活搞得乱七八糟,老了更是孤独,甚至最后在萨拉的儿子面前说出一堆离谱的话。
我不由得从这三个人物的人生中去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对自己负责的人生选择。
第一, 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这是首先做出符合自己,且愉悦自己的选择的基础。这是一个基准,比如,有些人就是很明白自己是i人,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就尽量不去找太e的工作。想要让一个人在性格上突破自己,是真的非常的困难,也是给自己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第二, 长期主义
这个主题讨论的很多,如果只看眼前的得失,必然就会看不到更远的。故事中的母亲追求短期的“范儿”就是一个例子,忽视了长远的幸福。有本书《长期主义》,我当时看完之后,也觉得对做选择很有启发,这里就不展开。
第三, 责任与后果
对家人、亲人、朋友负责,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负责,每一个选择都有后果,且也是必然要承担后果的,这是无法逃避的。可是故事中的三个女人都在自己的人生中选择不同程度的逃避,这些逃避,注定了她们是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生活,且无法真的给生活找到好的“出路”。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篇三)
当下也许是最适合读耶茨的时代。
当格子间的打工人对着电脑屏幕深深叹出同一口气,当无数观众对着《再见爱人》或真或假的婚姻片段争论不休,我常常想起那部十多年前让许多人内心震颤的电影《革命之路》。三十岁出头的凯特·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将April和Frank这对夫妻的婚姻,近乎完美地演绎出来。故事里埋藏得更深也更让人心痛的是,天知道为什么我们处心积虑地要去改变、去创造,最后却总是成为自己当初最瞧不起的那类人。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正是理查德·耶茨,初现文坛就带着这本《革命之路》,用他的文字一点一点铺陈,写尽婚姻与人生的普遍困境:
我们曾经相爱,却在不断的妥协中互相吞噬;我们自命不凡,又渴望达到同样乏味的成功。
理查德·耶茨
耶茨说,“我对成功的人士不太感兴趣,我想我对失败更感兴趣”;他还说,“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生于经济大萧条时代的耶茨,一生都在反复书写中产生活的缓慢崩溃,描摹都市里普通人的内心焦虑和孤独,被称为“美国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布面精装耶茨作品集,将包含他最经典的九部作品
封面特别采用“美国孤独的视觉游吟诗人”爱德华·霍珀的画作,以全彩布面呈现,极富质感。两位大师的相遇,碰撞出属于现代都市人的独特心绪。
率先推出的两种是短篇集《恋爱中的骗子》和女性小说代表作《复活节游行》——
《恋爱中的骗子》
这部出版于1981年的短篇集,是继耶茨的名作《十一种孤独》后又一部短篇力作。
如果说《十一种孤独》是描摹都市中那些孤独的失意灵魂的话,那么《恋爱中的骗子》则是以他者的视角,去观看那些在生活和爱情中遭遇挫折的女性:
插图作品: Morning Sun, Edward Hopper
儿子眼中,雕塑家母亲为何失意?两个一同合租的离异妈妈,她们的生活将去往何处?父亲最偏爱的那个女儿,却冷静地向父亲宣告不再爱他?想去巴黎追求自我的妻子,能否拥有真正的新生活?……
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耶茨长篇作品里的各种切面:想去巴黎的女人,内心互相瞧不上的夫妇,尴尬的友谊,虚无缥缈的“艺术脓包”……爱情可靠吗?梦想又可靠吗?耶茨给我们营造了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心碎时刻,又不断让笔下的人物做出一些寻找希望和出路的努力。
《复活节游行》
继早期推出影响力巨大的《革命之路》和《十一种孤独》后,耶茨的创作生涯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复活节游行》再次展现了耶茨不凡的创作实力,这部作品包藏了惊人的广度和分量。平淡节制的叙述中流淌出耶茨惯有的文雅与悲剧性视角,将两姐妹的命运与梦想一点点撕碎,“既残忍,又温馨,既令人心碎,又严酷无情”。
孩提时代的萨拉和艾米丽便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在艾米丽眼中,理智的姐姐总是高高在上,她嫉妒姐姐与爸爸(爸爸因为离婚而离开了她们)的关系,也嫉妒姐姐后来看似美满的婚姻。艾米丽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并不那么安全也异于传统的道路,所有的风流情事都无法真正满足她。虽然联系姐妹的纽带一直存在,但是她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直到最后,一起悲剧事件使得她俩的关系成了风暴中心……
插图作品: New York Movie, Edward Hopper
一边是稀稀拉拉的观众,放映的电影看不清;另一边是闭着眼、独自站立的引座员。《复活节游行》里的两姐妹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人和自己的热闹场中, 既是参与者,又是局外人。
姐姐将命运交给婚姻,妹妹追求知识与自由,却都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究竟是人的困境,还是唯独女性如此?
冯内古特曾如此评价《复活节游行》:“自福楼拜以来,鲜少有人像此书作者一样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妇女表达出那么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