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黑暗面的小说。通过主人公涅克拉索夫的复仇故事,作者描绘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沦丧现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读后让人不禁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度,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批判精神。
复活读后感第一篇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冰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人的本性的胚芽,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复活读后感第二篇
以前我是一度不喜欢读外国著作的,不习惯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喜欢记那么长的名字。但这本书读完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细想其中的事件,思想,社会背景,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想要了解更多。。。。。。现在的理解还是很浅,我希望我可以补充事件背后的历史,处于一定社会背景之下,才能更好的理解很多行为和思想。
复活读后感第三篇
复活从本质上来说依旧没有解决问题。尽管马斯洛娃最后嫁给西蒙松看上去是解放了聂赫留朵夫,可实际上聂赫留朵夫还是会带着这份罪恶生活下去。因此,聂赫留朵夫最后选择宗教解脱也不足为奇,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能给他以实际的解脱,他永远也赎不清自己的罪孽。他才需要有个宗教来让自己麻醉。但尽管这样,可他还是去赎罪了,罪孽去不去赎是一回事,要不要赎是另一回事。这里托尔斯泰其实是想警示我们这些后来者谨慎选择,关于原则上的错误一旦犯下,就难以赎,也就难以解脱。正是因为聂赫留朵夫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对我们的警示意义也更大。
复活读后感第四篇
历时一周,终于啃完啦。
聂赫留朵夫在玛丝洛娃最完美无暇时“爱”上了她,他的爱并使她由此堕落…西蒙松在玛丝洛娃最不堪时,受过了生活的磨难,经历了人生的堕落后爱上了她,透过不堪的表面发现了她至高的灵魂。一人错失并埋葬了美,一人唤醒了美。一人在为他的爱弥补,一边爱一边怀疑一边弥补一边恶心;一人柏拉图式的爱着,没有任何理由,就是一见钟情,为现在的她着迷,并成了灵魂伴侣。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这一生还能同时遇到两个为她牺牲和陪伴的人吧。
人是会变的,尽管聂赫留朵夫以前很鄙视那些信奉宗教的,最终自己还是向宗教开始寻求帮助了…
复活读后感第五篇
故事的主体典型鲜明,开篇戏剧冲突就很激烈,主人公重遇卡秋莎后从悔恨自己的罪行到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去完成自我救赎,在帮助卡秋莎的过程中从单纯地想帮助卡秋莎一人到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发现社会现存的阶级矛盾,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所在的阶层,并渐渐采取行动希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第一部故事描写比较多,后两部大多是主人公的思想描写。总的来说是托尔斯泰晚年自身思想的表达。主人公作为统治阶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反思是很可贵的,但是后期主人公从宗教中寻找力量支持,更倾向于追求自我精神的修养,在我看来对于改造社会来说没有实际的帮助。
复活读后感第六篇
是贵族的觉醒,从奢靡的生活中觉醒,为底层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或许聂赫留朵夫曾经是十恶不赦的人,但他也只是因为身处那样的环境而被同化,并不是他的本性如此。 他的灵魂是纯净的,虽被玷污但仍拥有自己净化觉醒的能力。 卡秋莎也是这样的,她一直是纯洁有生命力的,被诱骗后仍痴心爱着聂赫留朵夫,甚至于到最后嫁给了政治犯西蒙,只因为不愿意连累他。 我很喜欢西蒙这个角色,因为他是真正的喜欢卡秋莎本人,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因为她是她本身。而且他是爱着人类的,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着。这样的人足够令人景仰! 我也相信着每个人都会遇见自己的救赎,净化灵魂。
复活读后感第七篇
有这么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一生的荣华,他却要与这样的自己彻底的决裂,然而,一生过去了,他还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有什么办法呢,他想把自己扔到无底的深渊里狠狠唾弃,他想把善良苦厄的人们高高举起。 他憎恨“贵族”这个印记,却不可能摆脱,他想,让我死了再重活一次吧!他憎恨没有勇气去出走,的软弱自己。 一个将死的老头又能做什么呢?他只能写下《复活》,用一个文人的方式,放弃一切,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流浪与救赎,彻彻底底地“离经叛道”一把。 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谁不想复活呢?
复活读后感第八篇
在审判之前,坐着简单的介绍了,厅长,法官,宪兵。
为何得出一个玛丝洛娃的罪证,这是根据六个条件的结果。
其中之一,是熟悉诉讼案件的厅长,他完全可以说一句话,来解释玛丝洛娃没有杀人动机。
但是因为他急着要去见从瑞士来的姑娘
坚持为玛丝洛娃辩护无罪的出去了,回来以后就通过了,他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知道结局的时候已经晚了。
朵夫因为兴奋,也忘记在后面补充一句了。
复活读后感第九篇
我觉得现实主义的世界名著是有阅读门槛的,如果你的阅历不够,对于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是无法理解的。书中每一个角色都具有代表性的人性,然而人性又是复杂的,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主角的思想冲突、反复尤为深刻和突出。书中涉及的人物从高官到农奴甚至囚犯,只有你接触过或者了解过这些身份的人,你才能知道作者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有多么真实。书中有大量对于社会制度,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极其深刻的探究,看序言说作者深入穷苦大众的生活,去监狱,农村等地方取材,正是由于作者亲眼目睹了人们的苦难,而且深深地同情饱受压迫的底层百姓,才能够有如此伟大的作品诞生。 不可否认作者的思想无法脱离时代的局限性,但要求一个文学家能够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否有些要求过高,如果本书真的提出了完美的社会制度,那托老的头衔可就不止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了。
复活读后感第十篇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他的晚年之作,文字精炼,意义凝重。历经一生坎坷的托尔斯泰,在这部史诗之中留下了他对世间最后的沉思。十年伏案,《复活》这部著作映照出他的一生。托尔斯泰反对沙皇专制,试验理论改革,调查贫民境遇,探访监狱状况。他亲身所历之事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重现。在书中,聂赫留朵夫就是托翁的缩影。
《复活》是一部讲述背叛与救赎之书。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自相见开始就纠缠一生。在那一夜,他与她缠绵悱恻。第二天得到的却是他的离开。之后,不同的生活境遇逐渐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遇玩弄与抛弃,历生活重压,经七年之久,她已不再相信善;偶然的巧合,内心的自责,最终的决心,他走上了自我救赎之途。”聂赫留朵夫所做的一切救赎,复活了她,复活了整个社会,也最终复活了他自己。
伟大的文字不囿于言辞的精美,却能在朴实之中酿造伟大。读罢,我只能说:“我的笔下能流转出精巧的文字,可我却写不出这样伟大的文字。”
复活读后感第十一篇
这本书是这个学期读的印象还很深刻。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聂赫留朵夫的感觉吧,长大后变成了自己年轻时所讨厌的样子,但是能够完成救赎的恐怕屈指可数。
很多时候,社会的黑暗让我们无法再相信光明,就像卡秋莎为了逃避现实而去堕落,这是很多人的常态吧,但唯有面对现实,才能改变自己的现实。一味地逃避毫无意义,只是不断麻痹自己那就是虚度生命了。 这本书是真的让人感受到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无论是上层的贵族,还是下层的农民,无一不透露恶俗。上层贵族是自甘堕落,下层农民是被逼无奈,温饱尚不能解决,何谈善良?
两个主人公都是让人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说不清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本书是真正能够触动内心的。
最后的结局是好的,虽然两个人没有在一起,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叭,但是他们都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无论环境怎样,我们都有不被他影响的能力吧,看的是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抹光。
复活读后感第十二篇
这是一部故事简单,内容丰富的小说,它是一个好的小说,但不是一部好读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将他所有的思想全部涵盖其中,可故事却又无法足以支撑起来,显得繁琐臃肿。我理解这部小说在文坛上如此之高文学价值的原因,它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文学提现。故事看似关于救赎和宽恕,借以体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完成复活,使他们几乎成了“托尔斯泰主义”的体现者,但它跟多是以此对沙俄社会进行批判,对当时宗教、法律和土地制度进行抨击。
《复活》比过去作者的任何作品都更为深刻揭露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度,但却又相对主观,即便小说里提出了大致解决方案,但最后也不了了之,我相信他自己也许都为想的透彻,没能够说服自己吧。在艺术上,《复活》也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善于通过男女主人公活动的主线,把各个阶层的人物、各个社会生活的侧面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广泛地反应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黑暗,鲜明的暴露出社会的矛盾。
复活读后感第十三篇
前些日子,我突然对做许多事情的意义产生了质疑,总觉得太过于功利,甚至想要去寻找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去反抗功利。虽然我也想出了许多观点去开导自己,却一直找不到一个能完全说服自己的理由。
《复活》的一个片段(第1部40章,关于信仰的论述)让我突然意识到,我有些混淆了功利和意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不一定是功利的,它们或许是有目的性的,但这种目的性也是帮助自己进入更高境界的动力。(真正跳出来才发现,当时纠结那么久的问题其实如此简单)
现在看来,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功利的人,大概也是那些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拼尽全力维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人吧。他们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了符合他人对成功人士的定义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刻意迎合,失去自我,最终沦为最初最不齿的世俗的一部分。
我们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因为别人犯过错而带着嫌恶或是憎恨的态度。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不堪的想法时,才能真正学会宽容,学会释怀。“经常及时地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就能变得更善良一些。”
复活读后感第十四篇
简单的介绍了监狱的生活环境,臭味、闷热让进去的人不免得感觉疲惫不堪,睡意大增;聂赫留朵夫正躺在洁白的床上,准备起床,清洁。单单用的昂贵的,奢侈的个人护理用品和玛丝洛娃的生活环境形成天翻地覆的反差。
人类的罪恶在第一部分前几章彰显的淋漓尽致,玛丝洛娃的出生及成长环境,是在罪恶里生的,在罪恶里长得。聂赫留朵夫正不知道如何面对他的的未婚妻科尔金娜,因为他正在和一个本地县长的妻子发生了关系,这女子暂时还没有准备好要分手。
庭长和妻子的关系,也是混乱不堪,互不关照,各人玩各人的。他急匆匆的在准备当天的审判玛丝洛娃,因为中午还有一个瑞士的夫人,从南方来,到彼得堡去,要经历莫斯科,他们还有个约会。
法官是一个正派的人,但是他妻子说如果不给钱,晚上就没有饭吃了。搞得他神情比较凝重。他的内弟确实来告诉他了,今晚不做饭。内弟的坏笑好像告诉他,今天他们要到小酒馆去吃饭了。
复活读后感第十五篇
对于托尔斯泰的三部曲,已经算是久仰大名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开始阅读,大部分原因是望而生畏,不知从何开始罢了。 这一次也算是缘份到了,从某多平台上无意中看到了《复活》正版译本,索性手指点了两下,下单成功,拿到手里后并没有马上开始,而且在箱子里尘封已久后,并且跟着我飞过了几千公里来到西安,我才开始翻开阅读的。 大概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吧,每天睡前读几十分钟不等,就这样跟着聂赫留朵夫体验着精神上的复活,书籍封面上的玛丝洛娃非常漂亮美丽,我想聂赫留朵夫肯定也是仪表堂堂,他们两个都是善良的人,他们后来的堕落并不是自己的原因,而且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罪过,就是由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善得到了激发,他们才开始各自的复活之旅,也是书中的西伯利亚流放之旅。 最能引起我深思的是这本书的结尾,也是一直困扰聂赫留朵夫的问题得到解答的地方,到底该不该信教,应该怎么样新教,我想聂赫留朵夫最后给出了答案,也是作者托尔斯泰对于这个问题思考了一生的解答。
最纯粹的善实际上在福音书里都有记载,如果人人都这样行为处事,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处处充满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