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摘抄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8 19:21:12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08 19:21:12   小编:

《艺术的价值》是一篇探讨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的文章。作者提出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品的价值,还包括了艺术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同时也是启发人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美感,更在于它对人类的启迪和教育价值。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篇一)

首先得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但像本书作者迈克尔·芬德利在第一章开篇提到的,如果白送给人2500玩美元,是买大房子还是买艺术品。其实,我想几乎都会选前者,还不是因为没钱。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哪怕对艺术毫无兴趣,也会购买一些价值很高的艺术品来充当门面。

在引言部分,摘录了艾米莉·霍尔·特里梅因的话,“但要是有人非说自己对藏品的市价不感兴趣,那我反倒是要怀疑他是不是个品格正直的收藏家。”如今衡量艺术价值的最主要标准自然是金钱。即便作者在书里也讲了很多初始价格相对低廉,而后翻了上万倍的艺术品。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变迁,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本真价值都是在变化的。

不过,我以自身为例。很多艺术品的价值毫无意义,因为我连购买廉价的艺术品都很吃力,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对我来说是触及不到的世界。但我又确实热爱艺术,因而会各种参加免费的艺术活动,通过网上了解及阅读来了解相关知识。花钱的展我就很少参加,自然也会有例外。2019年时候,北京有场毕加索的作品展,展览的作品也是囊括了他创作的各个时期,作品量十分丰富。我奢侈一下,买不起,可还是能看得起的。不过这门票钱可能就是我对艺术最大的金钱投入了。

这就也得说,本书引言的最后一段写道,“我希望时下的专业人士会喜欢这本书。不过,从内心来说,我是为爱好艺术的人动笔的。”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没有后一句存在,我可能就抗拒这本书了。我不会像作者那样办公室的墙上挂过几百万美元的画作,几十块的我都不挂。这就也得说,很多人家会往墙上挂些画,这些画其实都影印的罢了,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而存在。我对这种行为就不欣赏,能够挂在我房子里的画必然是我认可的才行。这也算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执着吧,虽然这种执着毫无价值。

艺术品商业价值高是好事,同时也让普通人和艺术相分离。这也导致普通人的审美完全被商家主导,各种风格看多了就变得千篇一律。虽然有助于选择,但模式都日趋固定,就像家装这块,北欧风、美式、中式。可为何不能有我式,我自己的模式。工业越发达,自我的可塑性就越低。想自己做一些艺术品来,也普通人来说变得困难。

说回本书,内容很多彩页插图,对照文本阅读十分有用,而其硬质内封摸起来也比较有质感。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篇二)

翻开《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之前,请诸位先和我一起回顾一下毛姆著名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吧。小说中描写了一位证券交易经纪人神奇的后半生,他的经历始终是我在谈及艺术时首先想到的人物。

毛姆虚构了一位中产阶级证券交易经纪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他拥有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却在40多岁受到艺术的感召,奋不顾身追求绘画,后半生走上一条将整个生命奉献给艺术的不归路,最后在塔希提,斯特里克兰德的绘画也没有变成用现金衡量的价值,并在他死后,他所创作的所有心血和他一起化为了灰烬。读者常常为思特里克兰德壮烈的人生选择唏嘘不已,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为“六便士”而奔波着,没有时间去抬头欣赏天上的月亮。

但小说中有一位画家施特略夫,他似乎没有人们对艺术家所期望的才华,却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画家。施特略夫凭借着少年时代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的那一点绘画天分,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成了一名生活富足的画家。他说:我并不想冒充,说自己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我不是米开朗琪罗,不是的,但是我有我自己的东西。我的画能卖得出去。我把一种浪漫的情调带进了千家万户。

人们往往更加愿意讴歌思特里克兰德那样的壮烈地追求艺术的生命,似乎那才是最值得景仰的艺术家,而提及施特略夫这样的艺术家,往往认为他们的商业气息太浓厚,并不是纯粹的、高尚的艺术。

一如回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没有亲眼见过梵高的真迹,却知道他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人们未必能欣赏到画中的蕴意,却知道梵高度过了穷困潦倒的一生,在他有生之年,竟然只卖出了一幅画作,甚至还知道梵高饱受精神病折磨,自己割掉了一只耳朵......当我们谈起梵高的任何一幅画作,都会提到他这令人悲悯的一生,也许是因为身份背景的加持,梵高的画才显现出了独一无二的价值。而对于那些一生顺畅,有金钱加持而创作出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们似乎会认为它们并没有那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阅读《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似乎帮助我们厘清了很多关于艺术真正的价值取向:金钱、社会与美三方面的价值,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尤其不能抛开金钱、社会来谈纯粹的美学价值。譬如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摩根大通银行与花旗银行的艺术品与商业结合的两种经营模式,便能让读者轻松地理解艺术与金钱的关系。大通银行在全球450个办公室中藏了30000件艺术品,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和收入因其作品被列入广受好评的大通银行收藏而得到提升,大通银行得到的是商业价值和国际层面的社交作用。花旗银行采用的艺术咨询服务,为收藏家鉴别、购买艺术品,并设有艺术品贷款项目。以上种种,都让艺术品和金钱交织在一起,对艺术品来说,流通之后广为人知,在某种层面,也达到了艺术普及大众,表达时代心声,抚慰大众心灵的作用,谁能说这不是艺术审美价值的一方面呢?!

艺术品承载的社会价值,艺术品的无用之美,以及如何欣赏艺术品,在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的笔下,每一部分都很精彩。这是我今年读过的解读艺术品最棒的图书。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篇三)

最近忙于搬家,虽然多次捧起这本《艺术的价值》,但也是匆忙读了大概。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能不够深入,敬请谅解。

这本书谈及的艺术的价值包括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

如何估算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格?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如果您最想知道这一部分,可以直接翻到42页去详细看。在这一章,作者解释了要估算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必须要熟知并权衡的5个属性:出处、状况、真伪、公开度、品质。可能是因为时间投入不够吧,艺术的社会价值这一章节的结构我没看太清楚,就暂时不分享了,以免误导您。

下面,我着重分享一下我对于艺术的本质价值的看法。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艺术品的批评分析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是按照某种规范来做全面探讨的。

拿波提切利的《春》来说,之前读这幅画我会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画作的创作时代和创作主题。

第二,画作取材的神话背景及其寓意。

第三,画作中每个人物的着装、仪态,以及人物与前景、背景的关系。

第四,画作的构图、明暗关系、空间深度、透视、色彩。

第五,把画中花神佛罗拉的微笑与达·芬奇《蒙娜丽莎》做对比分析,把画中的美惠三女神与拉斐尔、鲁本斯的《美惠三女神》做对比分析。

最后,可能会做一个升华:这幅《春》代表着人性自我觉醒的春天,是医学乃至科学的春天。

有了这些,对这件艺术作品的欣赏就差不多到位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观看艺术品真正重要的是人的主观体验或自发体悟,理性的方法或许还不够,甚至是在背道而驰。

对于艺术品的理性与感性的欣赏方式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前者是初阶,是大多数人的方法。他们通过历史记述、人物传记、作品比较等方式了解一些知识,间接地享受艺术。后者是高阶,是少数人才能体悟到的。他们通过眼睛、鼻子、耳朵、手,通过情绪,通过直觉、灵魂去感知,去领会作品最真实的一面,去获得某种疗愈。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存在可以唤起人对生命的感受,能令人感知事物,令石头更加嶙峋。”

那么,这幅《春》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人物是妩媚的,表情是哀怨的,整体是和谐的。这种感觉会穿透画本身的载体,直抵人的内心深处,唤醒人对如音乐、建筑、雕塑、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感受的记忆。

这种对艺术品的感受会影响一个人的哲学观,让人意识到,自己做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与整个世界的存在是相关联的,是充满生命力的,而不是孤立的,被物化的。

经常欣赏同样伟大的艺术作品,人一定会深切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自由的,是敏锐的,是宏大的,但它不来自于权力和金钱,而是来自于艺术家的那种创作出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作品的强烈使命感。正是因为这些力量的存在,艺术的价值才会经久不衰,人性的光芒也历久弥新。

艺术所带来的的这种本质价值是让人震撼的,远远超过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所以,如果艺术的商业价值取决于时下的流行品味,艺术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经久的文化根脉,艺术的本质价值则取决于个体的真实存在。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篇四)

2019年华谊兄弟影业公司遭遇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电影、电视剧、影音娱乐投资均以巨额亏损告终,旗下艺人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其公司形象严重受损,股价下跌。危急之时,创始人王中军公开宣称自己已经在拍卖个人收藏的绘画作品解决公司的现金流问题。一时间,舆论哗然,这么大企业的现金流至少需要上亿的资金才能解决公司问题,有心的媒体便翻出以前王中军在拍卖会上的惊天操作。

他2014年11月以4亿元的价格买下梵高《雏菊与罂粟花》,第二年5月又以2亿人民币的高价买下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2016年在嘉德春拍中花费2.07亿买下曾巩《局事帖》,一举创下书法作品最高价格。许多人惊叹这一高价的同时,更是惊呼这些艺术作品的价格何以如此之高,其背后是什么在驱动着艺术作品的价格呢?让我们走进芬德利的这本《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

书中,芬德利详细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推动某件艺术品惊人的原因在哪里;一件艺术品究竟有哪些社会价值,艺术品公开展览之后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其本质价值又是怎样的?最后芬德利提出自己是如何对待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认可的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本真价值的结合体。虽然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三种价值被时代的认可度是有所侧重的,但其本质上是想通的。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件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亦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它在现代市场发展中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平衡中产生的。那艺术品的价格如此之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它的价值本身就很高,它的产生中凝结了创作者大量的精力,制作成本,时间,天赋等等,此时这个时代数以亿计的人类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比如毕加索、梵高、莫奈,这件作品的价格之高昂便是一定程度上合理了。其二便是供求关系了,画就这么一幅,想拥有的人又多,价格便又加了一层。还有一些因素,比如收藏家收藏之后的。你会从一个毫不知名的人那里相信其手中是毕加索的真迹吗???您有钱,您可以去相信,去造哈。99%的人是不会去相信他手上是真迹,只会从著名收藏家那里寻得,而经他们收藏出手之后,价格必然的就翻了一圈了。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稀缺商品在市场中每流通一次就会经历一轮新的涨价,流通次数增加,自然地这件艺术品价格演化到今天就是十分之可怕了。

艺术在创作之初本身也是创作者为了能够与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交集的,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便是作品进入公众视野之中,许多画家的作品在流通时因个人社交能力较差,没有足够资金等原因很难真正走进公众视野,现如今我们所能公开在展览会、博物馆看到的画作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成熟受认可度较高的。当大众看到并且接受这部作品便是它社会价值最大的体现了,我们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展览会,在一幅绘画前停留思考这部作品在画什么,画家画的时候的心境,不论能否画作的意图我们都在与画家本人在对话,这就是一部绘画作品社会价值的体现。

艺术作品的本质价值,如巴尼特·纽曼所说“意义必须得自观看,而非语言”。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社会经历丢开,全身心的去看画而不是画边的标签。看看这幅画能够你带来怎样的心理体验,快乐、焦躁、愤怒、emo等等。因不可说,带有个体的神秘性,感受艺术作品带给你那不知名状的心理体验,去尽情感受与享受,这种精神上的体验正是它吸引无数人为其豪掷亿金的缘由。这价值也是一种内心的驱使,内心的共鸣,因为它只属于你,你抛开别人对它定义的任何价值、价钱、审美艺术,你只用关心它带给你的千丝万缕。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篇五)

但凡去逛书店,笔者都会喜欢看看书籍的外观装帧设计的,因为在笔者看来,去书店或者大型卖场,都是参与一种关于书籍的艺术展览活动。而说到艺术展览,自然也会多在书店的艺术类书架上驻足良久良久,因为笔者在欣赏着书籍设计中最为有艺术感觉的艺术类书籍。

而这里就谈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由佳士得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著作的《艺术的价值》,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这书不仅封面是烫金的、有着覆触感膜,而且内页全彩印刷,赋予最真实的画作原貌,让读者既可以嗅觉到那些伟大作品的油墨香,也仿佛触摸到了那些伟大作品的背后的故事,也更是可以作为读者的一部值得收藏的精致艺术书。

说回内容上,我们常常对艺术这个东西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到底艺术是什么,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跟随艺术展业内大咖迈克尔·芬德利一探究竟吧!

此书一共有四章,而在引言不就以美惠三女神作为开篇,要知道迈克尔·芬德利是艺术展览行业的专家,对于收藏艺术,他也直言不讳地说明了收藏动机有三:对艺术的真爱,投资机遇,社会承诺。而美惠三女神分别代表的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本真价值。而后来到了第一章,就是关于艺术的商业价值了。这里作者就说到了有哪些因素决定了艺术的商业价值,此外还说到了出名的艺术壁画:肖维岩洞壁画;以及说明在商业价值的分类中又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也提到了在所有印象派的作品中,最流行也最贵的就是莫奈的吉维尼睡莲花园系列油画了。

而让笔者尤为关注的,在这一章中,作者也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遇到的事情,来说明艺术为何价值连城,如在帮客户竞拍毕加索的《鸽子》的案例中,作者已经叫出了35万美元的价位,但结果还是花落别家,导致客户不开心,因为客户的妻子非常喜欢该画作,也是出自毕加索的手笔。这自然就是说明了私人价值的千金难买心头好使得艺术品价格不菲,而也有着名人效应,自然使得艺术品价值连城了。此外,作者也结合实际的拍卖市场,对于有钱人来说,一次误机、孩子感冒或者生意上的变故,都有可能让某些作品创下新高价格。

而在这第一章,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银行家收藏艺术品的情况,就举了里昂 兰伯特男爵,他私人住宅的入口的雕塑就是十分有艺术气质的。这里作者也提到了花旗银行与其他银行的优势是有着艺术顾问服务。这话就为顾客在艺术投资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服务。而作者也非常明确自己的职业信仰,那就是购买艺术品是一门艺术,而非生意,这里有趣的地方就是举了金霍尔茨《132美元》的事例去说明是一种艺术行为。如买家花了132美元购买了该水彩画《132美元》,然后用该画作去买了其他画作《一打鸡蛋》,这看上去是一种物物交易,事实就是一种艺术活动。

来到第二章就是讲到了艺术的社会价值。这里就提到了已故艺术家与社会价值。作者也直言不讳地说明了艺术品成为了社交的借口。而社交水平很少能与艺术品的质量相匹配。而在在世艺术家的社会生活中,作者就举了亨利摩尔的艺术生活,其在英式的乡村生活,他善良踏实,每天都可以吃新鲜的农场作物,这样的社会生活体验,自然使得其创作出了出名的《羊》青铜艺术品。此外让笔者看到非常有美感的,就是塞尚的《盘子盛着四个苹果》了,在岁月静好的居家生活,不管是交友,还是独处,在茶室间看看这样的画作,是很有心旷神怡之感的。而艺术也是贯穿于阶级和社会的,如书中提到的索恩的《火》就是很好的事例。

再来到第三章就是讲到了艺术的本质价值。这里就提到了代表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那就是《海边的母亲》,这里就艺术本真的温暖和母爱的展现。此外艺术是给予人最直观地传达”精神、情绪和感受的”其中作者就典型地举例了赖利的《吟唱2号》就会给予人一种整齐而头晕的感觉。

最后第四章马利的鬼魂,这里就阐明了一个观点,现在的策划人已经不想以前那样唯利是图了,如作者就举例了传奇策划人亨利格尔扎勒的事例去说明了这一点。之后作者也继续讲到当代艺术的商品化的现象,这里也就讲到了品牌效应,如举了形成了艺术、时尚、和商业完美结合的LV手袋出售的事例就说明了品牌艺术的商业价值。之后作者也将杜尚的《现成品》说明了从现成品到工业制造的过程。最后,在这一章中,作者也反思和提出了担忧,艺术品以价格来衡量,就是好莱坞电影以票房收入来衡量一样,重点是明星(艺术家)、大亨(收藏家)和经纪人(艺术品经销商)的浮华生活与怪癖。也批判吹嘘创纪录的价格,也说明了这样创高价格纪录其实是经销商谈出来的,

那么这样艺术发展,发展到了2020年的现状是这样的呢?原来现在并非所有艺术家都是痴迷于高价了,如作者就举了琼斯的《白旗》本来打算可以200万美元出售的,但琼斯不卖,就一句”不值”。由此看来,这种艺术的发展,还是健康平稳下去的。作为商业市场的艺术行业,作者也谈到了中国艺术家张洹的作品《为鱼塘增高水位》,就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充满活力和具有创新性的艺术特色。如今,我们知道艺术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在作者的后记中,作者就举了《帕里斯的最后评判》的例子,去表达作者的观点,艺术的本质价值最好是私人化。为了理解艺术,应该将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放一边,学会沉静地专注于我们眼前之物,这就是很傲的艺术感悟。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就是艺术有三重价值,保持或者增加商业价值的可能性,志同道合者的社群,欣赏作品本身的私人享受。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在艺术层面是有所熏陶的。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篇六)

其实有一段时间我觉得逛博物馆是一件挺无聊的事情,因为大部分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我都看过了,也去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展览,所以一般去了博物馆除了看比较有意思的展览以外,在常驻展厅里面瞎逛的时候也就会看一下标签说,“欸,这个艺术家还画过这种作品,挺有意思的。” (比如下图莫奈画的鱼)。 但是在博物馆里面就特别迷茫,不知道对着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我到底要干嘛。

《艺术的价值》这本书最让我有启发的不是关于艺术品市场那块的讨论,而是作者对于艺术本质的价值和如何欣赏艺术品方面的思考。

首先,作者说我们应该用看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时间来看一幅画,其实我很久没有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艺术品欣赏了。在艺术史学习刚入门的时候,我们会接受作品赏析的训练,就是用3-5页纸的长度来描写一件艺术品,从颜色构图手法到创作的内容形象物品。写作时候的要求是让没有见过这个艺术品的人,读你的文章能够大致想象出这件作品的样子来。当时写的时候就被迫要很仔细地看这件艺术品,揣摩和研究每一个细节元素,在写作期间也要不断反复回去看作品,而且每次都能够发现之前没有察觉到的元素。

这是一个很新奇的体验,在写完文章以后总觉得和这幅作品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不少。现在想想,这也是训练如何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方法。在大博物馆里面因为艺术作品太多了,经常让人目不暇接觉得每一幅我都要看一看,实际上最后只能走马观花每一幅都草草略过地看,没有真正地去“阅读一幅画”。

作者说,在早年大都会博物馆还没有什么人的时候,他总是坐在一幅画前面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你会慢慢地被作品吸引,入迷, 然后和作品对话。当时也没有那么多展览标签和有声导览来干扰你,你能够完全沉浸于作品中。

这里也要引出另一个作者的观点,那就是现在大部分展览实际上都没有引导观众真正用心欣赏作品。经常有人问我要怎么看一个展览,或者说,你怎么能够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展览。我总是说,要看这个展览能不能更好地帮你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比如我最近去过的塞尚的水彩展,塞尚的那些研究石头的水彩草稿真的是让我直呼相见恨晚。我在南法居住过一段时间,还去过塞尚的故居,但是塞尚的作品在立体主义以外,给我的感觉就是南法惨白的太阳照在对面灰扑扑的山上。但是他的水彩完全给了这些石头,树木,甚至光影以动态和生命,整个画面都活了过来,在你的眼前生机勃勃。

再比如几年前在芝加哥的梵高卧室展,把三幅梵高的卧室画借来放在一起比较,并且打造出了一个真实大小的梵高卧室,和那些作品放在一起。所有观众都在这些作品前久久停步,研究这几幅作品zuoz之间细微的差异。

作者在书中就说了,现在大部分的展览因为人流拥挤,大家都只能跟随着策展的流程从一个展厅走到下一个展厅,一群人挤在展览标签前面,然后快速地看一眼艺术品,再被拥挤的人流推向下一个展厅。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我最近去很多展览的感受,大部分观众也许是害怕自己没有经受过足够多的艺术教育,或者是对艺术家不熟悉,目光总是首先被作品边上的标签,墙上的介绍,或者是宣传册子上的文字所吸引,而不是从艺术品本身开始看起。

这其实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无论是架上艺术还是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或者是装置艺术,都应该以观众自身的体验为主。这种体验可以是视觉的冲击,情感上的响应,或者是对思维的鼓励和启发。

佳士得在卖达芬奇的《救世主》的时候拍摄的宣传片就很有意思,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作品的镜头,只记录了不同的人群在看到这幅作品时候的反应,你可以看到懵懂的孩童,热泪盈眶的老人,惊讶的年轻人,虔诚祈祷的妇女…… 这个角度非常非常的巧妙,让观众对这副“最后的达芬奇”更加产生了兴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The Last da Vinci: The World is Watching看这个记录片。

当然了,不是说展览的标签或者是导语不好,相反,很多的展览文字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欣赏的脉络,甚至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帮你理解这个作品,但是最后去博物馆看展览的目的仍然应该是回归到欣赏作品本身上面去。

书里说毕加索在创作《阿尔及尔的女人》的时候,每个月都会去罗浮宫研究德拉克洛瓦的原作。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什么正常的中国艺术家创作,因为他们无论是中国传统艺术还是西方经典艺术,都看得太少了。没有过那种对一幅作品的原作每天看着端详,在脑海中思考解构消化再重建,然后再反复不断去看的过程。

经常看到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浮于表面的对波洛克,塞尚,德库宁等人的形式上的模仿。前阵子朋友给我发了幅他觉得不错的,我一看说,这不是低配版塞尚吗。我以前一直觉得这些是文化上面的粗暴借鉴,低劣模仿,现在想想也是因为没有深入接触和理解过原作以后产生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书里面也说到每个国家的艺术发展也和富裕阶层支持本土艺术家有关,“作品的地位是主题,历史以及作品与当地传统的关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可能有些日子没有这个传统了,导致当代艺术作品没眼看。

最后还是来讲一下艺术市场这块的讨论,作者毕竟还是佳士得前部门总监、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见多识广。书里从对于艺术市场从大概1980年代起到2012年左右的分析,到各种收藏界的小道消息和八卦都面面俱全。艺术品投资界有很多作品价格一飞冲天的神话,但是没有人意识到大部分的艺术品投资都是亏钱的,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界。对艺术品投资和鉴定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写过的这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598542/

我身边的朋友们也陆陆续续开始购买艺术品,大家也会一起去逛画廊和类似于军械库艺术展之类的大型艺术摆地摊活动。但是我观察下来发现,无论当年对艺术有多么热爱,大家买画的时候仍然免不了俗地会跟朋友说,“这是达利的复制品,这是毕加索工厂生产的盘子,这个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博物馆办过展,这个艺术家据说特别有前途作品马上就要被这个博物馆收藏了。”

包括我自己,会首先考虑这个作品的尺寸是不是和我的客厅大小符合,到底是挂在早餐厅还是挂在正餐厅,我墙上其他画的风格会不会和这个作品不一样,这个颜色摆在自己家里会不会不够显眼不够活泼……

意识到艺术收藏和艺术欣赏仿佛是两件割裂的事情以后,我开始去跳蚤市场捡画了。

《艺术的价值》读后感(篇七)

在聊手中这本《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之前,想先摆两个关于艺术品价值的案例。

2019年曾有一则颇为轰动的艺术新闻,意大利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在Art Basel(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国际画廊Perrotin展区内展示了他的作品《喜剧演员》(Comedian):

《喜剧演员》(Comedian)

对,它就是一根能吃的,会坏掉的香蕉。

这根香蕉是艺术家在市场上购买,成本大概0.3美元左右,但是当他把香蕉如上创作为艺术品后,它以1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而卡特兰还制作了这个作品第二版和第三版,都以差不多价格售空。

再往前一年。2018年也有一则发生在拍卖会上同时震惊全球的新闻。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女孩与气球》(Girl with Balloon,2006)在伦敦苏富比以140万美元成交,但落槌后数秒,画框突然变成“碎画机”,画作突然自我销毁:

《女孩与气球》(Girl with Balloon,2006)

尽管班克斯声称,作品没有被毁掉,而是成为一件全新艺术品并命名为《垃圾桶中的爱》,且由班克斯之认证代理“Pest Control”发出证书确认,但苏富比及在场的拍卖者们都觉得“被骗了”,不管如何,这幅“被毁掉重生”的作品已有它的新主人。

它们都会是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到此,是否感觉到自己不懂艺术了?是否觉得抱在怀中的那些家喻户晓的所谓艺术经典,只是装13的基本款?所以,谁给了他们勇气,在艺术展和拍卖行上“肆意妄为”?谁定下的艺术品市场价格?为什么这么高价,却依然有人欣赏和购买?这些问题都指向了迈克尔·芬德利在《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中首先要说的“哪些因素决定着艺术的商业价值”。

艺术的价值要在交易中产生,即它作为商品。但要注意,艺术不是实用性的物质,它的市场价值/商品价值不视乎它的实用性而定,那么就要看围绕它而形成的市场。关于艺术诞生及成为商品的历史,在艺术通史中就能了解,在此不赘述。艺术品的市场,根据迈克尔的介绍,分为一级及二级市场,前者与艺术家直接交易(或向他/她下订单),后者则进行脱离艺术家的二次或多次交易(如艺术经纪、画廊、拍卖会等),在这个环节中,参与者会随艺术家的知名度与市场需求程度而逐渐增多。总言之,决定艺术品价格三要点:供给、需求与营销。

要记住,“物以稀为贵”是艺术品保证在市场中的价值的法则。

不过有意思的是,迈克尔还提到,一旦某些富豪有钱了,就会忘记上述这个法则,他们甚至不拒绝复制品,只要自己舍得,开足够大的价格,“和XX博物馆中XX的作品一样”的画作,依然能购买并挂在家中。

不禁要问,为什么要重金购买艺术品(这么无用的东西)?

如果你还停留在为三餐奔波烦恼的人生阶段,毅然决然不会选择花光积蓄购买一幅艺术品或一件雕塑摆在家中(画痴等特殊案例除外)。事实上,艺术鉴赏确实本来就是少数人(上层精英)的“游戏”,它也与各国自身的文化有关。比如欧洲,艺术品鉴与收藏的训练有其悠久的历史,中国精英阶层也会关注某些古玩,在此不得不再提起宋徽宗这个“败家皇帝”,虽然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他艺术收藏的造诣堪称一绝,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曾对他收藏系统进行过梳理和研究,发现他自身建立的藏品系统堪比现在的美术馆/博物馆系统(详见Accumulating Culture: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当然,迈克尔还是吐槽了一下美国人那暴发户的收藏行为——美国人收藏艺术品的经验不长,以前有钱了也是只疯狂购买看着实在的物质(房子车子船子飞机子),以国家为单位,美国的艺术品开支比其他国家高出许多仅是因为他们拥有的富豪数量多。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重点在于,这些都反映出迈克尔所说的“富裕阶层支持本国艺术家”“所有艺术品市场都是这样起步的”,没有富裕阶层的支持,无用的美可能只能一直被“白嫖”,直至艺术家们饿死。

不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也是迈克尔揭示的:

注:经销商,我更倾向称之为“经纪人”“代理人”或者“代理画廊”。

不可否认,“圈子文化”在艺术市场上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非完全决定艺术品的市场。所谓书籍、艺术杂志、网络社交媒体其实都只是接收信息的第一步,艺术展览是艺术参与者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包装艺术家、炒作确实能为艺术品带来关注度和热度,价格有时候也会为之影响,上升到可观的数字,也会下降到足以退出市场。不过,艺术真正的价值不是这种短暂性的市场操控来决定的。流行品味、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其他客观因素,才是影响艺术品价值长久性的关键。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既然没有重金也舍不得花光积蓄购置艺术作品,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关注艺术品价值和欣赏艺术吗?

有。艺术品是人类精神层面关于对美的感悟的体现,它是人类情感与想象力的结晶,比起“我对艺术一窍不通”的拒绝与艺术交流,敞开心扉去学习艺术,认识艺术,接受来自它对自己的陶冶——逛逛博物馆与美术馆,不费多少金钱,但能收获巨大的美——何乐不为?

Just take it easy and enjoy it~(放松点,享受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