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丛中鸟》经典读后感有感

《丛中鸟》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5 17:35:24
《丛中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9-05 17:35:24   小编:

《丛中鸟》是一部描写青年艺术家成长历程的小说。主人公在追寻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经历了挫折和困惑,但最终通过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人生的坎坷和成长的艰辛,同时也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丛中鸟》读后感(一)

引自本书——美国作家皮蒂说:“无论我走到哪里,鸟都在提醒着我还有另一个世界,尽管有时与我们所在的世界有交集,但我们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那个世界。它们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使者,那个世界与我们相关而又超越我们,让我们这些被地球所束缚的人们无法看穿。”

当我们观看鸟类飞翔的姿态,聆听它们鸣叫的声音时,不得不对自然所造就的丰富多彩感到由衷的赞叹。英美观鸟前辈们的经历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观鸟的魅力。

《丛中鸟》读后感(二)

语言流畅,描写详细,阅读的感觉很好,拿起就不想放下。作者的语言生动有趣,举的例子也很有吸引力。读完之后,对观鸟的历史和标志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从鸟蛋,羽毛,鸟的标本,到近代的望远镜观鸟,累计自己观鸟的数量,或者只是观看鸟的形态而不追求数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生态,社会方面的描写,也有人文关怀,比如女性,亚非裔,同性与残疾观鸟。正如作者所写,观鸟属于所有人。鸟也确实是世界上特殊的存在,不论何时何地战争和平,鸟都能带给人无限慰藉。从书中,也能够感受到,一个好的自然爱好者,应该是平等包容的。书还有意思的一个点是,只写观鸟的事情,当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件事都与人类文明进程不可分割。看观鸟的社会史,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而带给人无限的启发。愿每一只鸟,都能够在飞速发展,对它们的生存环境极其不友好的人类主导的地球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平静的度过一生。

《丛中鸟》读后感(三)

□ 郑渝川

“观鸟热”近年来热度不降反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及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正在经历整体性的老龄化。许多老年人有闲有钱去发展自己的爱好,观鸟就是兴趣之一。此外,技术进步使人们掌握了更为先进的分类方法,能够更清楚地判断鸟儿的种类。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目前拥有逾百万会员,科学家认为,观鸟能够帮人们摆脱抑郁症等各种心理和生理的疾患困扰。

需要注意的是,观鸟这种行为对鸟类生存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游动观鸟、出国观鸟蔚然成风,很多人踏足生态脆弱地区,使鸟类的栖息地受到威胁;而另一方面,因为“观鸟热”,鸟儿受到的重视程度就越高,它们越可能被纳入法律和国际公约的保护。

英国作家斯蒂芬·莫斯所著的《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向读者展现了观鸟这种休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观鸟方式及相关的逸闻趣事等。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吉尔伯特·怀特、托马斯·比维克、乔治·蒙塔古、约翰·克莱尔四个英国人引领了观鸟方式的发展。怀特倡导将自然看成是人们可以欣赏享受的东西,可以供人消遣并助人恢复精力。他通过观测鸟儿在不同环境、场境下的生活得出相应的观察结论,并因此写成了一本当时的畅销书《塞耳彭博物志》。托马斯·比维克出版了《英国鸟类研究》,书中的插画相当细腻完美,成为了观鸟爱好者的指南。乔治·蒙塔古则致力于进一步的细化鸟类分类。在前人基础上,诗人兼作家约翰·克莱尔更加细致地观测到了多达145种鸟儿的活动。

本书简要地回顾了人类早期文明史上鸟类图形出现在不同文明的壁画、文字典籍的相关记录。在近代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存在的理由似乎只是被猎捕食用。观鸟作为休闲活动是在博物学、生物学获得极大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同时,粮食供给的压力变小,人们才开始获得闲暇。尽管如此,19世纪的英国仍然流行着猎捕鸟类的风潮,就连鸟类爱好者也喜欢举起猎枪来收集制作鸟儿标本。类似的情况也出现美国及欧洲大陆国家。斯蒂芬指出,博物学民间社团和俱乐部在英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北美地区,19世纪后期也逐渐出现了鸟类保护运动的新潮流。一些社会组织向企业、时尚界提出抗议,反对为了给女士帽子提供羽毛而大规模杀害鸟类。斯蒂芬也指出,这些抗议浪潮在当时的影响还不够强,美国自然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在当时仍在持续受损。

到了20世纪,包括光学仪器在内的新技术和装备被投入到观鸟,刺激了公众的参与。一些家庭开始让孩子通过观鸟来学习有关鸟的习性等自然知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等参战国的鸟类爱好者被征调入伍后,他们也意外获得了在其他国家观测鸟类的机会。

随着观鸟活动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鸟类科学家与业余观鸟人之间逐渐出现了分歧。一些科学家鼓励读者关注本地鸟类,而不是一味地追随潮流远涉野外去找寻珍稀鸟类。但这种观点遭到了普通爱好者的反击,他们认为观赏珍稀鸟类并不属于科学家的特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