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霍金传读后感精选

霍金传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8 10:15:18
霍金传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28 10:15:18   小编:

《霍金传》是一部描写天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一生的传记。书中详细介绍了霍金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和对宇宙的探索。通过阅读这本书,让人深刻感受到霍金的执着、勇气和智慧,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未来的探索。

霍金传读后感第一篇

如果我遇到了霍金这样的命运,当年纪轻轻时便被宣判自己时日不多,我该是何种应对,会有机会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吗?我想除了聪慧外,更多的其实是他对于自己的疾病的毫不在意,他像正常人一样旅行,演讲,聊天,表达,虽然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反应都是那么的不容易,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4个月变成了40年,只是因为我们不同的选择,便成就了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每个人拥有的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世间的独一无二,应该学会好好珍惜,好好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霍金传读后感第二篇

#阅读打卡#《霍金传: 我的宇宙》凯蒂·弗格森 计划阅读800min ,实际阅读581min,完成率100%

摘录:

自从人类第一次仰望夜空,第一次看到身边广袤多样的大自然,第一次思考自身的存在之后,人类就一直试图用神话、宗教,以及后来发展的数学和科学来解释这一切。也许实质上,我们并没有比当年的祖先进步多少,但绝大多数人,包括霍金,都认为我们确实进步了。

感悟:

霍金传读后感第三篇

微博中奖得到的这本书,很有份量。

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是一本了解霍金生平很好的读物。英文名字更加确切,直译是霍金的生活和工作。全书也基本上是穿插着霍金的日常生活和科研理论来讲述,当然,生活部分很有趣,理论部分很难懂。

用一篇写在霍金去世时的短文当书评吧。

2018年3月14日 物理学家霍金逝世

霍金的家人在声明中写:“他的勇气、坚持以及他的杰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霍金,对我而言就像许多其他遥远的大人物一样,仿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已经老去,却永远不会离开。现实中,“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只是一厢情愿,说这话的那位老兵也早在1964年离世了。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我读过几遍,每次都感觉似乎读懂了,却在重读时发现离“懂”还差得远。也许物理学的前沿就是这样让人难以理解。很多人(也许是行家)说,霍金在物理学界的历史地位比不上杨振宁,比起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甚至牛顿,更是差得远。但是,霍金从21岁就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丧失语言功能,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数十年禁锢在轮椅上,依然保有足够的幽默感面对生活,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进行如此深奥的计算和研究,霍金的生平,才是最伟大最动人的心灵鸡汤。比起一个物理学家,作为残疾人而拥有如此精彩的人生,才是更值得我们欣赏和纪念的事。

有人说他是脱去肉体,飞向太空;有人说他脱离了碳基,进化成高级生命;有人说他到天堂去给爱因斯坦过生日了。我想,他就像一颗燃烧到极限的超新星,忽然坍缩成一个黑洞,依然待在我们探索不到的角落里,思考着人类的命运。

怀念斯蒂芬·威廉·霍金。

以书中引用的霍金原话结尾,也是最令人欣赏的一段话,代表了霍金的人生观。

“记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要尝试理解眼前的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无论生活看起来多么艰难,你总有自己的方式发光。只要不放弃,就总有希望。”

霍金传读后感第四篇

无论持何种立场的人,都不会否认斯蒂芬·霍金是一个传奇。但大多数人在谈到霍金的时候,总是局限于几个固定的名词:残疾、黑洞、理论物理,轮椅、果壳、《时间简史》。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霍金当成一个符号,而非一个个体。我们只知道他的遭遇、他的成就,却不知道他的禀赋、他的性格。

幸运的是,美国科普作家凯蒂·弗格森的《霍金传》弥补了这个遗憾。这本书完整地介绍了霍金的一生,他的婚姻家庭、他的宗教立场、还有他参与的社会运动,都是我以前不曾了解的。但这本书最令我惊讶的,是霍金的一种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

大约1980年,霍金的同事基普·索恩(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现霍金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用霍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我宁愿选择正确,而不是选择严谨”。他认为严谨不一定能得到“正确”,反而可能因小失大;以至于在外人看来霍金是“倔强地相信直觉”。(第99页)

这种观点放在普通人身上很正常,但出自科学家之口就有点大跌眼镜。这就好比一个登山家只追求攀登半山腰。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转变,本质上就是从确定性到可能性的转变。的确,在霍金研究的那个领域,许多理论根本不可能得到100%的结果:电子并不会固定在某个轨道,而是随机出现在某个地方。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科学观仍属异类。

到2002年的时候,霍金又重申了这一态度。他在剑桥大学庆祝保罗·狄拉克百年诞辰的演讲上说,“物理学中有些命题是正确的,但无法证明”。这是一种公开的宣言,表示他放弃寻找严格的数学证明,而只追求较大的可能性。(第221页)似乎科学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科学家只需要“坚信”某个理论的正确性,而不必去证明。这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也许这对于霍金来说只是一种权宜。我们知道,科学越往高处发展就会越抽象,科学家需要面对摸不着、看不见、想象不出的画面,因此追求极致需要耗费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无论考虑到身体的残疾,还是名人身份带来的诸多事务,霍金似乎都不可能做到。因此他提出了一些很合理的观点,也发表了一些很著名的论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他似乎主观或客观地没有要追求极致。而那些没有得到确证的科学发现,也许就是他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原因。

霍金的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直觉的科学态度,帮助他完成了不少发现,也让他犯了不少错误。关于霍金有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之一就是他喜欢就科学问题和人打赌,而且总是输。例如,霍金曾与人打赌,认为彼得·希格斯预言的上帝粒子永远不会被发现——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上帝粒子于2012年被发现,彼得·希格斯获得了次年的诺贝尔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虽然大多都是开玩笑,并不会损害霍金在科学上的地位,但打赌本身就是用“坚信的正确”替代“实证的严谨”,是不可取的。科学家当然可以“坚信”理论的正确,但万一他错了呢?事实上,在这个赌约中,彼得·希格斯就批评了霍金,指责他滥用了“作为名人的公信力”。

霍金的这种“只追求80%的正确”的态度也反映在他的生活中。除了作为物理学家,霍金最重要的身份是科普作家,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长年霸榜。在某种意义上,科普创作也符合霍金的这种态度:只追求较大的正确性,而不追求严谨。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时间简史》的编辑、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西蒙·米顿,曾劝说霍金删掉所有的方程式,因为“方程每增加一个,读者就会减少一半”。因此,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全书只有一个方程:E=mc2。科学家用符号和公式说明理论的意义,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有些困难,因此科普作家喜欢用比喻和类比来说明问题。这在大多数时候不会有错,但作者进行一番比喻、读者进行一番理解,意思可能就千差万别了。大多数物理学科普书都会有一幅插图,电子绕着原子核在轨道上运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在轨道上公转。但实际上,这幅图相当具有误导性:根本不存在电子轨道,有的只是电子云。

当然,我并不否认科普的重要性。我只是想说明,科普往往就是牺牲了严谨,而这符合霍金本人的科学态度。

1997年,霍金在一次论坛上结识了英特尔集团的创始人弗农·摩尔。摩尔宣布,今后,霍金需要的所有电脑都将由英特尔公司提供。英特尔的团队经常与霍金沟通,协助改进霍金轮椅上的电脑。然而,霍金对新技术却表现得很抗拒,不愿意冒险尝试。(第289页)事实上,霍金也是很晚才开始使用twitter等社交媒体。这当然可以理解为霍金对人工智能或其他新技术的保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为没有必要追求极致、“够用就行”的哲学。

我们可以说,霍金的境遇造就了他的这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又塑造了他这个人。他的不追求极致,给科学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题。站在科学史的角度,我期待能够看到,那些只追求80%正确性而得到的结果,未来会有交代。

霍金传读后感第五篇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你总会有自己的方式发光,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他身患顽疾仍自强不息,仅用几根手指就能做出常人不能完成的事;他思维敏捷,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偶尔他也会用轮椅碾压他人的脚,展现自己调皮的一面。他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巨人——霍金。

《霍金传:我的宇宙》的作者凯蒂·弗格森是一位获得过诸多奖项的畅销书作家,也是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一书的顾问。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将物理学、宇宙学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给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们。

这是一本由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史蒂芬·霍金亲自授权传记,集权威、完整、丰富、值得收藏为一本的经典引进版霍金传记,从追溯他的出生,到出席他的葬礼,还原霍金的真实一生。

霍金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被誉为“另一个爱因斯坦”,很多人说,霍金走了,人类的一个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回顾霍金的一生,人们久久不能释怀,因为霍金的身体虽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遨游在宇宙,从霍金的故事中人们可以看出,霍金一直在努力艰难的生活,而他传奇的一生,亦能永远地影响着当下年轻人们的思想。

他是一名伟大的科学思想家,他的伟大不仅表现在理论物理学上的巨大贡献,他还给予了人类最触动人心的精神力量的传播。

虽然大半辈子都被困在轮椅里,但霍金其实从头到脚都是戏,他出生在伽利略的忌日,去世于爱因斯坦的诞辰,光这两个日期就充满了戏剧性。

他因为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和霍金辐射奠定了自己在科学界的地位,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贡献则是在科普领域。作为最难读懂的畅销书作者,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长期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只能通过电脑合成声音发声,他却是各种科学和社会活动的常客,还热衷在影视剧里客串出演,这给他带来了名声和粉丝,也引发了争议和指责,但霍金自己对这一切却安之若素。

由于他对宇宙尽乎狂热的爱以及对宇宙无限的想象力,导致霍金在后期经常会说出许多惊人的言论。

霍金曾经做出过很多预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2032年会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变化;2060年之前人类必须能够掌握离开地球的技术;2100年人类将会出现新的人种分支即新人种;在2215年的时候地球将会步入毁灭的大门,原因是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还有外来行星的威胁;到了2600年人类的故乡地球正式走向死亡,成为一颗火焰星球。

人类对于霍金的上述预言都感到无法理解和担忧,但霍金是个公众人物还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他所说的话不仅具有权威性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有人认为霍金的预言过于夸张,直到全球变暖开始变为现实,很多科学家不得不对地球的命运开始重视起来,同时更加在意霍金的其他预言,但随着预言时间的接近,人类真的能够如他所说的做到改变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吗?

如今,他在圆周率日离我们而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欢笑和启迪,却可能一直流传下去。

霍金传读后感第六篇

按:拙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1年3月11日书评栏目。

为霍金立传的难度在于,若试图摆脱肤浅的身残志坚式的科学家形象去理解他,就必须面对霍金终身从事的宇宙学研究。但是宇宙学研究本身脱离人类的经验世界,或者说更脱俗、超然于一般的科学研究,这给传记作者造成了很大难度。

2021年的春节假期,我全心在读美国科普作家凯蒂·弗格森的《霍金传:我的宇宙》,沉浸在霍金的世界与他的探索宇宙之途。传记的末尾写道:霍金葬礼上鸣响了76下钟声,然后剑桥乃至整个宇宙都安静下来,少了霍金都显得空荡荡的。

大约20年前,我读大学时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但全然没有什么印象了。至今我依旧觉得那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并不成功,当然它在商业上的确做到了极致,但与我所理解的优秀科普书有些不同。

从那时起,除了霍金去世时关注到他的消息外,我从未“走近”霍金,弗格森的这部传记算是做了一个补偿。

科学家传记的功能或意义,无非有二:存史或教化,通俗地说就是史料价值与科普意义。

前者像韦斯特福尔的《牛顿传》、德雷克的《伽利略传》、达尔文的《达尔文自传》、派斯的《爱因斯坦传》等,这些已经成为科学史中“人物研究”的经典文献。后者诸如伽莫夫的《伽莫夫自传》、费曼的《别闹了,费曼先生》、沃森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双螺旋》等,均已口碑载道。

对以比较严肃态度撰写的科学家传记而言,这两种功能往往兼而有之,比如台湾学者江才健的《吴健雄传》,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史料,同时也是适宜普通公众的科普读物。

科学家传记的写法异彩纷呈,没有什么程式。派斯的《爱因斯坦传》学术气息浓厚,一般读者会读得有些艰涩;而《别闹了,费曼先生》写得诙谐、生动,童叟可览。

一些知名科学家的传记往往不止一种,像爱因斯坦的传记,市面不下几十种,对一般读者而言,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以及国内学者方在庆的《爱因斯坦画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杨建邺的《爱因斯坦传》都是不错的选择。

现在回头接着谈霍金的传记。在弗格森的这本传记译介之前,霍金前妻简撰写的《音乐移动群星:霍金传》、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克里斯廷·拉森的《霍金传》、英国作家迈克尔·怀特与他人合撰的《霍金传》均已译介。笔者无意就这几本霍金传记做一番对比,单就弗格森这本谈些看法。

弗格森是一名科普作家,早在1991年便为霍金写了一本传记《霍金:探索万物理论》,她还是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一书的顾问。她善于在主人公生活事件与科学内容之间取得平衡,本书延续了她的这一风格。

当然,若从该书的英文名字(Hawking’s life and work)看,“生活和工作”更直白地体现了这种平衡。

为霍金立传的难度在于,若试图摆脱肤浅的身残志坚式的科学家形象去理解他,就必须面对霍金终身从事的宇宙学研究。但是宇宙学研究本身脱离人类的经验世界,或者说更脱俗、超然于一般的科学研究,这给传记作者造成了很大难度。这也是笔者在本文开头认为《时间简史》并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我仍然记得当初我读完之后的混沌状态。

弗格森在书中尽可能用一些日常生活的比喻、一些形象化的图表去阐释涉及到的科学内容。

比如她在处理“世界线”时用到的例子和图表,就非常有帮助。但不得已的是,整本书依然充斥着时间、空间、维度、人择原理、暴涨理论、虫洞、量子扰动、事件视界、奇点、熵、P维膜、M理论等专业术语,弗格森显然尽可能地试图避免它们给读者造成的心理负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示读者可以跳过一些内容进行阅读。

但在许多必要之处,弗格森不吝惜笔墨,比如霍金患上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之后,他与轮椅以及语音交流系统之间的故事。这是霍金行动、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和系统,在它们更新或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往往也体现了霍金的人生态度。

书中还透露了霍金与其前妻简为改善英国残障人士便利出行付出的巨大努力。有一次,霍金为一种叫“量子爵士”的轮椅代言,呼吁公众关注残障人士对新技术的需求,他不失幽默地打趣道:“我的护工们跟着轮椅跑就能健身。”

霍金是一位在逆境中创造奇迹,还一直保持乐观态度生活下去的勇士。他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并勇于接受挑战,在“零重力”公司体验失重,他一连进行了8次失重循环体验,每次持续25秒,令人瞠目。

面对新技术,霍金有时显得有些矛盾。当被问及是否可以复制其大脑以延续生命时,他对该项技术持乐观态度;可对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他又忧心忡忡,一次演讲中他悲观地声称人类在地球上的时间不会超过1000年。

科学史上以“赌”为乐的事并不鲜见。在吴健雄验证宇称不守恒的实验之前,泡利准备押很高的赌注以证明上帝不是一个弱左撇子,结果他失败了。但很少有像霍金那样乐于“赌”,并且屡赌屡输的。

上世纪70年代,霍金与好友索恩(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打赌,天鹅座X-1并非一个黑洞。后来的观测数据证明霍金错了,他坦然面对现实,在索恩的办公室,他留下了一张按有手印的认输字条,并且按照赌约为索恩订了一年的某知名杂志。还有在希格斯粒子能否被发现的问题上,霍金也栽了跟头。

弗格森很注重对霍金个性化的描述,将霍金的个性化生活行为与方式穿插在整本书中。比如霍金从不说“去办公室”,而要说“去工作”,办公室里长久摆放着彩色的玛丽莲·梦露画像,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冒出来的霍金式幽默等等。

2017年11月21日晚,霍金在剑桥大学做了一次题为《我的简史》的演讲,其中一段话大致是其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世人最大的精神遗产:

过去50年来,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改变了,我很荣幸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我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激动和热情。记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要尝试理解眼前的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无论生活看起来多么艰难,你总有自己的方式发光。只要不放弃,总有希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