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和方法。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用的技巧,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倾听、表达情感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篇文章对于提升个人沟通能力有着积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
南风和北风比赛,谁更能让人脱下厚衣服。 北风呼呼地狂吹,没能吹掉人们身上的厚衣服,反而将衣服裹得更紧了。 南风轻柔地吹,吹得人暖暖的,人们自觉的脱掉厚衣服,拥抱暖暖的南风。 沟通也是一样,暴力的形式可能不会起到好效果,而温柔和煦的非暴力沟通会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书籍:《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 作者:【德】冈递·加斯勒(著)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二)
我最近经常有这样的经历:下班接娃回家,累得要死,老公却只知道往沙发上一窝,什么都不干。每次我抱怨一通,甚至是大吵一架,对方还是一动不动,一切照旧。我时常感到很无助,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今天读了德国作家冈迪·加斯勒的《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这本书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又一次带到我的生活中。
没错,之前我曾经接触过非暴力沟通,是在樊登读书。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是指一种能够使人情谊相通、互尊互爱、和谐共处的沟通方式。人们既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感受的,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非暴力沟通的四步法,当我们面对冲突时请按照这四个步骤去交流,一定可以找到并满足双方的需求,用更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化解冲突。 第一步:观察。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可见我们大多数人在沟通时习惯性地进行评判和分析,是导致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我们进行沟通之前,首先要观察,然后描述事实,而不能带任何评判。 如何做到不带评判来描述事实呢?举个例子,“我发现地板很脏。”这是讲事实,“你怎么这么邋遢?”这就是评判,还带有指责意味。带入当下的情形,如果换成是你,第一种说法是不是更容易让你接受? 完成了这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要开始“讲感受”,也就是沟通的第二步。感受可以是烦躁、开心、难过、焦虑、害怕等等,我们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事实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还是用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地板这么脏让我感觉很焦虑”而不是说“地板这么脏你就不知道收拾一下?”我们要注重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千万记住,指责和评判对方不应该出现在非暴力沟通的任何一个环节当中。 第三步,找需求。这一步要求我们寻找自己感受的根源,找到是什么需求未被满足?找到需求并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渴望,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还是上面的例子,“我需要一个整洁的环境来辅导孩子学习”而不是说“这么脏我怎么陪孩子学习?” 最后一步,讲要求。请求帮助时,要说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清晰、具体!看到家里的地板很脏,我们可以说,“你可以抽时间打扫地板吗?保证我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中辅导孩子学习。”你看,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要求,对方才知道应该怎样做。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具体做法。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沟通可能不会这么顺畅,你可能会忍不住评判抱怨对方,你提出的意见对方也不会满足,这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只有我们努力运用这种沟通方式,就会慢慢看到效果。 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如何体会对方的感受,也就是共情的方法。那就是角色扮演,抛弃自己的身份,完全沉浸到对方的当时当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这本书主要列举了作者在进行非暴力沟通咨询中的诸多案例,从夫妻相处、亲子互动、师生沟通、自我对话等方面展示非暴力沟通的运用和效果,让我们得以借鉴。相信大家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学到适合你的沟通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三)
一位母亲下班回到家,看到桌子上女儿做的四菜一汤,并没有感激女儿的辛苦,反而埋怨女儿奢侈浪费。一瞬间,女儿所有的等待和希冀全部碎裂,只有无尽的自我怀疑。也许母亲只是因为工作辛苦,或者平时节俭习惯了,可是她的行为却深深刺痛了懂事的女儿。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妈妈上班去了,年幼的我们帮忙扫地,摘菜,满心欢喜的等待妈妈下班回到家的夸奖,而看到隐约的垃圾,或者垃圾桶里大片的绿色,并没有给予我们鼓励,而是斥责我们一点小事都做不好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委屈也瞬间集满。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太多又太小,生气呢又不至于,不发火呢内心有不好受,后来突然发现这种情况也是一种暴力,尤其需要我们学会沟通。提到沟通,不得不提到一本书《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书中首先通过暖心故事来展示非暴力沟通,然后通过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如何应用非暴力沟通,最后把非暴力沟通应用于日常生活。 非暴力沟通本质就是给予对方同理心,同理心说起来简单,其实它分为四步: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把指责换成观察 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总是容易心浮气躁,所以主观感受就是占据我们的内心,看到不满意的事,总会第一时间发脾气。比如你今天下班很晚,提前和老公说让他回家做好饭,然而你回到家发现他只炒了菜,并没有煮米饭,一股委屈充满胸腔,立马大声喊了起来:“你怎么回事,不是和你说了要做饭吗?为什么只有菜!” 此时的老公,看了一眼灶台上的面条,默默的没有说话,等你洗好手才发现苗条已经下锅了,今天的菜式配面条更好吃。 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 一位丈夫失业后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妻子多次想要与其沟通都被拒之门外,这天妻子下班回到家,如前几天一样敲响了书房的门,丈夫觉得心烦气躁,打开门刚想发泄情绪,却看见桌上摆放着丈夫最爱的小菜和啤酒,转头又对上了妻子心疼的眼神。 那一瞬间丈夫明白了妻子从来都只是关心他,并没有因为失业而对他恶语相向,只是他只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餐桌上两人相谈甚欢,丈夫也重拾了对工作的信心,也更珍爱妻子。 明白需要才能获得回应 一位妈妈特别喜欢女儿跳舞,于是给女儿报了舞蹈课,可是刚开始女儿非常开心,没多久女儿却不愿意再去上课,即使被迫上课也只是应付了事。原来妈妈发现女儿有跳舞天赋,便一心督促女儿考级,然后不断的给家人亲戚展示,忘了女儿只是单纯的喜欢,差点掐断了女儿的乐趣。反应过来后立刻调整,才让女儿再次爱上舞蹈课。 真诚的请求让人心甘情愿 有一对老人家十分恩爱,老先生特别喜欢给老太太做饭,究其原因竟然是为了得到老太太的夸奖。 老夫妻俩年轻的时候也有争执,时常吵架,但是年轻时女士发现先生菜做的不错,其它家务一塌糊涂,多次观察发现他确实只擅长做饭,于是变着花样的夸先生的手艺,不知不觉已经几十年没有进过厨房,而先生也会在太太的一次次夸奖中,心甘情愿的走进厨房。 生活中很多琐事,通过非暴力沟通都会得到很好的回应,不妨也试试吧!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需求,可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对别人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情商。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流和沟通。
如何让我们的想法被别人理解、如何理解别人对我们的要求,这都需要技巧和方法。
心理学家冈迪·加斯勒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用丰富而翔实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简单到不可思议的四部沟通模型,帮助我们摆脱沟通的困境。
冈迪·加斯勒在书中,用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四个步骤的演练,通过彼此之间的角色互换扮演的方法,让人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的沟通。
冈迪·加斯勒曾经遇到一对原本要打算离婚的夫妻,结果最后这对夫妻竟然捂手言和了,这个出人意料的逆转大结局让她很是刻骨铭心,于是她开始投身于非暴力沟通领域。
生活中,我们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家庭、职场。
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经常会觉得一家人之间没必要过于客气,说话更是不注重口气和表达方式。
结果,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我们的家庭关系一团糟糕,家庭的气氛经常会压抑和冷淡。
在职场中,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指责对方,而不是自我的反思和改进。
结果,我们的职场关系变得非常的紧张,工作对我们而言充满的痛苦,每次走进办公室,内心都是充满了烦躁和不安。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的案例都来自冈迪·加斯勒的日常生活及咨询实录,让人觉得书中人物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冈迪·加斯勒通过现场的演练,通过角色的互换和扮演,让人们学会理解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不同心里,学会共情和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在沟通中要学会4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当一位父亲陪着儿子去上吉他课的时候,儿子却说他不想和父亲一起学吉他了,当父亲问为什么的时候,儿子选择了回避,一声不吭的把自己关进自己的房间。
父亲百思而不得其解,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觉得和儿子一起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儿子却回避他。
通过角色扮演,父亲终于和儿子有了共情,他开始改变自己,让儿子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爱,变的容易让人理解和可信。
冈迪·加斯勒在书中用“狼的表演卡”书法心中的负面情绪,用“鱼缸沟通法”练习团队沟通、“长颈鹿的梦想”较大大家正确表达情绪,理解他人需求。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没有复杂晦涩的大道理,只有简单明了的角色互换,通过换位思考的模式,让我们学会如和标的正确情绪、理解别人的需求、让我们在生活中建立起有效的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五)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和对方立场不同的时候,经常会各抒己见,吵来吵去,结果,最后弄得脸红脖子粗,严重者,还可能造成你们两个从此以后,见面就会像仇人见面一样分外眼红? 还有这样一种状况,你本意是想帮助或者关心对方,但是,往往出口的却是伤人的话语,你自己心里还非常苦闷,埋怨自己,自己真是乌鸦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或者,有一件事,明明别人误解你了,自己受了委屈,却不想去给自己辩解,反而和对方冷战,关上了心门,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这一切都是不会沟通造成的,到底该如何沟通呢?有没有方法可以学习呢? 当然有了,《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就能解决你所有的沟通的问题。 这本书一面世,就受到了广大书友的追捧,“奴隶社会”联合创始人李一诺说:“沟通是一个果,它的底层是我们的“需求”。”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冈迪•加斯勒,她是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创办的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的专业培训师。她的这本书一发行,就凭借着生动、丰富意义掌握的案例,在德国掀起了应用非暴力沟通的热潮。 这本书通过夫妻相处、亲子互动、私生沟通、自我对话及情绪修复等情景,让我们懂得如何运用同理心与他人相处,进而化解每一次可能被引爆的冲突。 这本书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暖心故事。第二部分,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第三部分,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 今天我们就家庭生活中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举例两个例子。首先来看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生活中为什么要打扫房间? 针对这个话题,可能你不陌生? 如果你有孩子的话,你会有这样的一个感受:看着孩子的房间乱七八糟的,心里非常的愤怒。但《日常生中中的非暴力沟通》告诉你,这只是你的一种观察,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在孩子的心里,可能这是他的一种需要,他可能利用这种需要来坦然处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观察,我们要感受到孩子的需求,所以让我们以孩子的角度来适应孩子的一切。 在生活中一定要告诉自己,要学会观察和感受。这是一个生活中的案例。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 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这样,经常隐藏自己的情绪?隐藏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别人就感受不到了呢?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别人不仅感受到,还能发现你什么时候在隐藏自己的情绪。 在这本书的案例中,作者举了她自身的一个案例,她本身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感觉自己做的非常到位了,然而当她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的情绪时,她以为她的两个女儿不知道,当她的两个女儿说出她隐藏自己情绪的表情时,她才明白,情绪是隐藏不了的,它会通过别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被发现。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呢?那我们就需要展示出自己的情绪,然后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六)
在日常沟通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有时候,明明只是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却演变成大打出手?
有时候,明明只是想要关心对方,一出口却变成了尖锐的伤害人的话?
有时候,觉得委屈想要与对方好好沟通,说清楚问题,可反而开始冷战,向对方关上心门?
这都是因为我们不懂沟通的技巧,不知道如何沟通才是有效合适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一词我们都很熟悉,它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展出的具有影响力的沟通原则和方法。
这一方法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
德国心理学家冈迪.加低斯就曾在接触非暴力沟通时,亲眼见到一对原本打算离婚的夫妻握手言和。
从此,她和丈夫便决定投身于非暴力沟通领域。
也因此有了这本著作——《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
书中以真实案例为主线,由角色扮演的方式,把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生活化的对白让读者一目了然非暴力沟通的魅力。
读完以后也似乎亲眼见证了那些转怒为睦的场景。
首先,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我们尝试不带解释和评价而客观公正地描述事情。
这也是非暴力沟通技术的核心。
很多时候,一遇到事情,我们便抢着诉说自己的情绪,以至于说到动情处还开始翻旧帐,还恨不得把对方的台词抢了,自己一口气说完为快。
这种沟通方式不引起矛盾才怪。
明事理的人一听都不太想继续谈下去了。
所以,我们得先把心中的火苗压一压,先客观公正地描述看到的事情即可。
其实,在开口说之前,我们得先好好观察事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描述事情。
其次,通过观察,找出自己的感受。
看到这件事情你的感受是什么。
那么你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你有何种需求。
最后才汇总成请求。
以上也是非暴力沟通的有效四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另外,在沟通中一定要多注意运用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专注聆听,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
还有一定要注意界限。
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个小男孩,看到一只蚂蚁很辛苦地背着东西爬,他就想帮一下蚂蚁,没想到却因为下手没轻重,蚂蚁死掉了。
这就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界限。很多事情明明是出于好心,却帮了倒忙。
最后,一定要记得,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以上都做到后,我们就正确表达情绪以及请求即可;除了话语的沟通,陪伴也一样重要。
此时无声胜有声嘛。
总之,一定要记得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矛盾,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七)
“儿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没有,就那样,和以前一样“。这种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家中上演,一来是想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二来是也想多了解了解孩子。 可是吧,每次都是被孩子一句”没有“给堵回来了。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很是沮丧,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才好。后来,在书店中无意间看到了这本《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一眼就被这个书名给吸引了。 《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是德国作家冈迪.加斯勒所写的,她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马歇尔.卢森堡创办的“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的专业培训师。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举例实证,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生动丰富的案例,在德国掀起了一股非暴力沟通的热潮。 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看了这本书后才明白,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暴力沟通。而那些很容易产生冲突,易让人误会的事情,其实只需要换个方式来说,一切都会很美好。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呢? 作者在《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步骤来实现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 第一步,观察。这一步骤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正确不带任何解释地去描述事情,不带任何主观看法去观察。 在我们生活中引起争吵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做家务、上床睡觉、看电视、整理房间....等等。 就拿打扫卫生来说,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总是乱丢辣椒,这时,我们就需要不带任何主观情绪去观察。 比如,沙发上有一本书,地上有一个玩具,桌子上有一支铅笔。 第二步,感受。通过客观观察后,接着就需要明确自己的感受。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把一时的情绪化成自身的感受,比如愤怒、紧张、无助....等。 就像我们看到孩子乱丢垃圾的第一感受愤怒,并且会毫不客气地训斥他们,“你怎么又丢垃圾?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老是不听?” 这时,我们则需要认清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有这样的情绪,思考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弄清自己的真正感受是什么。 第三步、需求。认清自己的感受后,才能精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当然了,表达自身需求的话术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我们可以将“因为你....."的句式,换成”因为我.....“;”我缺少......“、”我没有......“换成”我渴望.....“。 比如,我渴望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下生活,这样我的心情每天都会很开心。 第四步,请求。请求就是向对方说明能够满足需求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不过,这步一定要在对方能够真正互相倾听、理解的情况下进行。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运用同理心来帮助我们练习非暴力沟通。而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书中,作者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工具,比如,”狼的表演卡“、”鱼缸沟通法“以及”长颈鹿的梦想“等来帮助我们练习非暴力沟通。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夫妻关系、亲子互动、师生沟通还是职场人际关系,非暴力沟通对我们的人生都起重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生活过的舒畅、顺遂,不妨看下这本书,相信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八)
谈到沟通,相信大家都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可是,大部分人还是存在一个问题:读了那么多沟通类的书,可是到了实际生活中,感觉总是用不上或者不会用。 其实,存在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只是汇总了一些解决沟通问题的干货和方法,没有结合具体实际去应用,也就是说:我们只是纸上谈兵,没有进行实操,没有理解具体做法。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不妨看一看《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它是德国心理学家及“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专业认证培训师冈迪·加斯勒所著。 她将日常培训案例及自己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非暴力沟通实例汇总出来的,成为很具有指导意义的一本使用手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步骤,让我们也能在生活中践行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四步: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简单的八个字,用到实际的沟通中并非易事,好在本书中运用大量案例给我们具体讲述了每个步骤如何应用的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如果你也要在生活中慢慢开始使用非暴力沟通解决问题,那么请你准备好四个卡片,上面分别是写上观察,感受,需求,请求。每当要实施一个步骤时,先将卡片放在自己面前,用以提醒自己按照步骤进行。 观察时一定要真诚且细致,不要带有偏见。例如书中说的,父亲陪儿子弹吉他一段时间后,儿子很反感父亲一起陪同,也回避告诉父亲自己反感的原因。 父亲在培训师的引导下,观察到儿子的行为是坐在地上的,低头的。那么父亲就儿子这一行为就要谈一谈自己感受,这一点特别重要,看到儿子的动作,谈自己感受就是要与儿子产生共情。 特别注意,看到儿子坐在地上,父亲可能会有很多感受,比如,生气,惊讶,无奈和难过。我们一定要找到最最触动父亲的感受。 这也是非暴力沟通中说感受这一步骤的难点:说出最能与人共情的你的感受。也就是说,这位父亲只有站在儿子的角度去说儿子的感受,才能触动到儿子,才能为后面的沟通做铺垫。 第三步,谈需求。这里一定是要用“因为我……”的句式,比如,看到你坐在地上,我很难过,因为我一直很期待和你一起弹吉他。 当然,需求可能不是一个,还可能衍生很多,这就需要分析具体是什么满足了你的需求。 还是拿弹吉他举例子,父亲的需求是期待和孩子一起弹吉他,那么一起弹吉他有满足了父亲怎样的需求呢?可以是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可以是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的乐趣。总之,需求可以进行延伸。 接下来就是说出自己的请求了。说出请求是要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心声。再进行请求时可以使用一些请求句式,例如:“你听到后有何感受?”“你现在感觉如何?”“你能明白我说的吗”。 这些请求句式的使用是为了给出对方反应的空间。因为,只有当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倾听时,在行动层面寻找具体的方法才具有意义。 经过这四个步骤,当然有时候可能有些步骤还需要重复,就可以了解到双方真实的想法了,那么下来的沟通就会比较顺利了。 书中大量的案例手把手儿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具体生活中琐碎事儿的非暴力沟通,通过案例,我们会学到一套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方法和思路,一点点在生活中使用非暴力沟通,慢慢地,我们也会具备非暴力沟通这项技能。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九)
在日常沟通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有时候,明明只是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却演变成大打出手?
有时候,明明只是想要关心对方,一出口却变成了尖锐的伤害人的话?
有时候,觉得委屈想要与对方好好沟通,说清楚问题,可反而开始冷战,向对方关上心门?
这都是因为我们不懂沟通的技巧,不知道如何沟通才是有效合适的沟通。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我才真正意识到沟通是有方法和技巧的,无效的沟通只会让矛盾和误会升级。无论是工作、生活和学习,都需要人与人互相接触交流,高效的沟通不但可以让关系更进一步,而且还可以减少无谓的口舌。
这本书的作者叫德国心理学家冈迪.加低斯,她就曾在接触非暴力沟通时,亲眼见到一对原本打算离婚的夫妻握手言和。从此,她和丈夫弗兰克一同在生活中实践非暴力沟通并教授相关课程。也因此有了这本著作——《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用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方法,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使个人生活重加和谐美好,而且也解决了众多冲突和争端。
非暴力沟通,听起来不太容易让人想到它的具体方法,也会有一些困惑,如何才叫非暴力的沟通呢?作者在带领学员练习的过程中,使用了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我们和别人交往时,先观察发生了什么,了解对方的处境,这样更容易建立共情。共情到别人,才会愿意去倾听。此时反过来再看一下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感受自己的状态,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继而表达出我希望怎么样。
比如自己和伴侣说了一件事情,你观察到对方开始急躁,开始给你出主意。此时你感受到自己也有一点焦虑,那该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呢?可以说:我看到你有点急躁,我知道你是为我着急。我自己也有点急躁起来,我跟你说这些话,只是想倾诉,说出来就会让我很轻松很多。我想要你抱抱我。这样四步走下来,就会避免两个人吵起来。相爱简单相处太难,原因就是相处中我们都少了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而是被情绪裹挟,常常直接攻击起对方,说对方不对,不该……
书中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非暴力沟通的案例及运用,比如“幼儿园小孩因为一只球发生矛盾”“因为母亲病重时没陪在身边,父子俩关系紧张”“青春期少女和父母相互不理解,无法好好沟通”……
看似完全不同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沟通出现了问题,而一旦学会使用非暴力沟通,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真的太实用了,强力推荐所有不会沟通的人、情绪不稳定的人都去认真读。学会正确沟通,很多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
日常生活中,“非暴力”这词已不再陌生,它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战争、恐怖袭击和犯罪事件的报道,这些暴力行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和痛苦。
然而,除了这些大规模的暴力行为,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小规模的暴力,如家庭暴力、校园欺凌和网络暴力等。
这些暴力行为,同样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伤害,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面对如此普遍的暴力现象,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暴力会如此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其实,暴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的复杂产物。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为了争夺资源、地位和权力,很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从而导致暴力的产生。
同时,个人的心理问题,如压力、焦虑和抑郁等,也可能导致人们采取暴力行为来宣泄情绪。
然而,暴力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事实上,暴力往往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当我们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反抗,导致矛盾进一步升级。因此,要真正解决暴力问题,我们需要从内心做起,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以及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在这方面,冈迪·加斯勒的《日常生活中非暴力》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论述,引导我们认识和接纳自己内心的暴力,并告诉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才能真正实现和平。
例如,在职场中,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冲突,往往源于彼此的不理解和尊重。如果我们能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职场环境也将变得更加和谐。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和亲子间的争吵,往往源于彼此的不理解。如果我们能学会倾听和沟通,用爱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用暴力,那么家庭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
比如,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房间脏乱,一定有烦燥,怒火,失望等情绪涌上心头。这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此时的感受是什么?我们要的是什么?我们关心的是什么?如果房间整洁了,我们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可能我们会觉得整洁干净,让人很放松,很舒服,很惬意……可这也不是全部。
我们还需要努力,包容其他生活方式和观念,如果孩子觉得不收拾房间,更好找东西或是更让他们放松,也没有什么不可的。
因为你的容忍度提高了,不再纠结房间的干净程度。反而会跳自己的认知”死局“,对方也会适应着去变化。
其实,如果我们把时间花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以冒犯或反击的方式做出反应,接下来可能会出现你想要的结果哦!
总的来说,非暴力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暴力有所认识,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他人充满理解和尊重。
因为,正如冈迪·加斯勒所说:“和平不是一种施舍,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力量。”让我们一起,从自己做起,用非暴力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一)
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可是,你有没有过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一句感谢,反而被挑剔、被埋怨。你的心里难免会感到委屈,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
其实,这并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别人的错。我们只不过用错了沟通的方式,从而造成了误会和不满。就像德国作家冈迪·加斯勒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所提倡的那样,沟通是一个果,它的底层是我们的“需求”。
作为冲突化解的专家,她在这本书里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理念和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便于实践的沟通方法。在沟通中,第一步就是观察。
我们需要正确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指的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比如,“你把杯子打碎了”。而评论指的是那些带有主观色彩的看法。比如,“你真粗心”。由此可见,这两个动作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有人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深以为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学会了正确区分观察和评论,我们在谈话的过程中,才可以很好地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和朋友聚餐,不是AA制就是轮流请客的情况。假设这次你的朋友约你吃饭,点了一桌子饭菜后,朋友才发现自己忘记带钱包了。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些许会有些不高兴。毕竟,这次请客吃饭是对方邀约。
这个时候,你需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区分开观察和评论,很可能你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观察: 你的朋友忘记了带钱包。
评论:你的朋友真粗心,我们今天不能一块吃饭了。
当你抱怨朋友粗心的时候,这种表达方式很可能会让对方感到被指责和攻击。因为“粗心”这个词通常包含一定的批评和指责的意味。这样的评论可能会使对方感到尴尬,不满或产生争执。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区分观察和评论,我们就可以更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观察:你的朋友忘记带钱包。
评论:我们需要想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没有对朋友的粗心行为进行指责,而是客观地指出问题。
所以说,正确区分观察和评论非常是整个沟通过程很重要的第一步。学会了它,我们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通过正确区分观察和评论,我们可以在沟通中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当我们能够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带有批评和指责的色彩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减少彼此之间的压力和不满情绪。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写了很多化解冲突的沟通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互相理解与共融,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从今天开始,请试着用正确的方式去与人交流,用真诚和尊重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二)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你听懂我说的话了吗?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无数次的沟通,有时候,只是双方立场不同,为什么争执到后来却擦枪走火,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明明是想关心对方,为什么脱口而出的尽是伤人的尖锐话语?有时候,受了委屈却不想与对方沟通,反而开始冷战,向对方关上心门?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倾听,却往往以失败告终。
惹人喜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招人讨厌的表达方式却绝对有以上三种。在这种错误的交流方式下,“沟通刺客”们渐渐陷入了沟通困境。
冈迪·加斯勒的《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通过作者对夫妻相处、亲子互动、师生沟通、自我对话及情绪修复等日常生活情境的描绘,与丈夫弗兰克共同发展出“长颈鹿的梦想”教导大家正确表达情绪,运用“鱼缸沟通法”练习团体沟通,理解他人需求,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到非暴力沟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冈迪·加斯勒,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创办的“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的专业培训师。
加斯勒最初接触非暴力沟通时,见到一对原本打算离婚的夫妻竟然握手言和,这种结局逆转的经历让她刻骨铭心,促使她与丈夫决定投身于非暴力沟通领域,一同在生活中实践非暴力沟通并教授相关课程。
非暴力沟通通过将注意力聚焦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重新构建表达和聆听的方式。
书中一开篇,通过暖心故事——《弹吉他》来让我们通俗易懂地了解非暴力沟通的四步骤。
《弹吉他》的故事内容是:几周以来,父亲和儿子一起上吉他课,但在上节课结束后,儿子却说不想再和父亲一起学吉他了。父亲想知道原因,儿子却选择回避的态度,最后在父亲一连串追问下,儿子躲进了自己的房间,于是父亲要求作者一起模拟他和他儿子的对话,想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孩子的理解。
①讲事实,聚焦在观察: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是我们看到的客观发生的事情,评论是我们个人主观的看法。非暴力沟通提倡我们描述观察时,清楚地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境。
②讲感受,聚焦在体会并表达彼此的感受:我们要区分感受和想法。还有些表达被误认为是感受,实际上却是我们对他人的想法。允许自己表达感受、袒露脆弱,也会有助于化解冲突。
③讲原因,聚焦找感受的根源,什么需求未被满足?我们越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他人就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所以故事里的父亲在通过作者的同事引导下,唤醒了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采取讲事实、感受、原因的三个步骤,将以前对孩子说的一堆模糊的胡言乱语变得清晰明了了,他写下的内容:“当你这么坐着的时候,我会感到难过,因为我非常喜欢和你一起经历一些事的感觉。”而父亲的寥寥几句不会让扮演儿子的作者感到内疚自责。
④讲要求,请求帮助时,要说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现实中,人们习惯于使用含糊、抽象的语言将自己的愿望暗示给他人,却不提及希望对方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当我们用模糊的、负向的语言提出请求时通常会引发两个问题:①人们往往搞不清楚我们到底请求他们做什么;②负向的请求很容易使人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在沟通中要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故事中的父亲问:“你从我刚才的话里明白了什么?”这个请求可以传达理解,在儿子心中觉得,爸爸非常想和自己一起做一些事情。
通过这样的演绎,父亲和儿子还在一起上吉他课,有时他们还会为家人一起去演奏。
正确运用好非暴力沟通的四步骤,既化解可能会引爆的冲突,还修复了亲密关系。
书中还有日常生活中及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运用好非暴力沟通法。
我们一起打开这本书本,用好非暴力沟通。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三)
“情绪稳定”已然成了择偶的重要指标,因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轻则伤心,重则伤身。
其实任何关系中,情绪都直接影响这段关系的质量,有人会辩解说:“关心则乱,我那么激动,还不是在乎你。”
但关心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要用最伤人的方式?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很多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
想想看以下场景:
有时候只是立场不同,就吵得面红耳赤,闹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时候明明想关心对方,伤人的话却脱口而出,说完自己又后悔。
有时候受了委屈,赌气和对方冷战,结果小矛盾演变成了大冲突。
……
真的,千万不要以为会说话就是会沟通。几乎人人都会说话,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懂沟通,尤其是非暴力沟通。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作者说,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任何还想经营的关系中,学会非暴力沟通,能化解每一次可能引爆的冲突。
「你真的懂我吗」
很多父母会问孩子:“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孩子往往回答一句:“还行”,就结束话题了。如果父母继续追问、或责怪孩子不爱交流,孩子大概率会不耐烦,亲子关系必将剑拔弩张。
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卸下”大人的身份,进入孩子的角色,可以问:“上了一天学,很累吧?放学回到家,你是不是想好好休息一会儿?”这样循循善诱的沟通,才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孩子觉得父母是懂自己的,才会和父母交心。
「你真的关心我吗」
现代的人压力大,抑郁、焦虑等问题越来越普遍,有人出现问题,家人只会责怪:“你太玻璃心了吧”“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么做除了加重病情,没别的用。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这样说:
“你还好吗?需要我的帮助吗?放心,我一直都在。”
“不要躲避我好吗?这样我会担心。我保证只是陪着你,绝不会试图把你拉到我的世界。”
“虽然很担心你,但或许这对你来说也是件好事,起码可以休息一下,就像我感冒时身体会疲惫无力、需要休息一样,对你来说也是这样吗?”
这样的沟通方式,感觉抑郁都能立马好了一半!
书中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非暴力沟通的案例及运用,比如“幼儿园小孩因为一只球发生矛盾”“因为母亲病重时没陪在身边,父子俩关系紧张”“青春期少女和父母相互不理解,无法好好沟通”……
看似完全不同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沟通出现了问题,而一旦学会使用非暴力沟通,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都将引刃而解。
对了,必须多提一下,这些案例之所以这么接近我们的日常,是因为它们都来自作者加斯勒的日常生活和咨询实录。
书中,她还以“狼的表演卡”抒发负面情绪,并运用“鱼缸沟通法”练习非暴力沟通,还发明了“长颈鹿的梦想”,以达到“教导大家正确表达情绪,理解他人需求”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真的太实用了,强力推荐所有不会沟通的人、情绪不稳定的人都去认真读。学会正确沟通,很多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四)
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大学老师,都会有个深深的体会,原本以为大学生已经长大了,各种礼貌也好,沟通技巧也好,一定是掌握了的,但事实常常打脸。
仔细想来,并非大学生们不想做的更好,而是缺少经验,缺乏锻炼。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作者冈迪·加斯勒在书中,记录了他在培训过程中经历的一些经典时刻和典型案例。
非暴力沟通,听起来不太容易让人想到它的具体方法,也会有一些困惑,如何才叫非暴力的沟通呢?
作者在带领学员练习的过程中,使用了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有些人常常是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没有前面两步的铺垫,这些需求听起来就像要求,而不是请求。
我们和别人交往时,先观察发生了什么,了解对方的处境,这样更容易建立共情。共情到别人,才会愿意去倾听。此时反过来再看一下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感受自己的状态,这样才能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继而表达出我希望怎么样。
比如自己和伴侣说了一件事情,你观察到对方开始急躁,开始给你出主意。此时你感受到自己也有一点焦虑,那该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呢?可以说:我看到你有点急躁,我知道你是为我着急。我自己也有点急躁起来,我跟你说这些话,只是想倾诉,说出来就会让我很轻松很多。我想要你抱抱我。这样四步走下来,就会避免两个人吵起来。相爱简单相处太难,原因就是相处中我们都少了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而是被情绪裹挟,常常直接攻击起对方,说对方不对,不该……
生活中有陌生人偶然相遇,能否使用非暴力沟通呢?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怀揣着一颗助人之心,温暖处在困境中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到同样的温暖。作者在停车场帮助一位东欧的大巴司机解决了停车的问题;在超市看到五岁的小男孩从购物车上摔下来,作者仅仅是表达出男孩可能有的心理感受,就让孩子停止了哭泣。
生活中与陌生人接触,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付出一份温暖,也会收获一份温暖,整个世界都会笼罩一层温柔的薄纱。
家庭中使用非暴力沟通,效果出乎我们的想象。作者发现,丈夫出门时又把咖啡杯随意的放在厨房里,而没有按她之前的要求,放进洗碗机里。一瞬间,她很生气,但随即想起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作者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她向丈夫询问起这样做的原因。丈夫说,他想在离开家时也让家人感受到他的在场。作者突然很感动,原来如此,原来丈夫的做法只是想留下自己的痕迹,让家人感受到他的存在。
非暴力沟通思维下的转念一想,真的很奇妙!
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温暖,也会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
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沟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和陌生人进行交流,表达我们的需求、感受和想法。然而,有效的沟通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实现。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争吵、误解和冲突。为了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甚至需要去学习怎么样更好地沟通。 世界上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沟通方法就是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 NVC)。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日常生活中又怎么样应对各种挑战呢?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作者冈迪加斯勒作为“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的专业培训师,凭借自己多年的培训经验和经历,写成了这本书,满篇生动又贴近生活的事例,鲜活又启发。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沟通方式,它强调在交流中寻找共同需求,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它的基本原则包括: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关系。
1、倾听他人。倾听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聆听对方的话语,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在实际表达过程中,往往绕过事实,直接跳到了评价和看法的阶段。就比如“小王这个人上班总是迟到”这句就是看似事实,其实是评价的说法。真正客观的说法是类似“小王一周五个工作日,有3天迟到,这个月迟到了11次”,只有数量没有“总是、一直、很多”等等这样的模糊表述。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作出更有同理心的回应。
2、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时,我们应该使用“I”语句,如“我觉得…”、“我需要…”等,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这样可以避免指责和攻击性的言辞,有助于建立更和谐的沟通环境。虽然网上有个调侃黄晓明的段子“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有点不近人情、自我主义。但并不能否认,我们需要在合适的节点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感受。很多矛盾的产生甚至激化就是因为双方都比较含蓄、隐晦的表达,没能表达清楚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希望对方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自己的一个眼神对方就能知道背后隐含的意思,情侣之间最是容易出现,也最容易情绪崩溃,比如网上流行的段子:
女:你根本就不懂我,
男:你不说我怎么懂你呀
女:真正的懂不需要说
男:你说了我不就懂了吗?
女:说出来有什么意思呀?我不说你也应该懂。
男:我又不是算命的,我哪知道你什么意思。
女:我没什么意思
男:确实没意思。
女:对,现在我说话你觉得没意思了,是吗?
男:是我说的没意思吗?
女:那我说没意思就是没意思吗?
男:那你倒是告诉我你到底几个意思?
3、发出请求,寻求共同需求。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共同的需求和目标。通过关注彼此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越是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方越能知道需求之间的偏差,才有机会向共同需求努力,否则除了情绪激动的吵架外,原本出现的冲突和问题仍然没办法解决。需要留意的是发出请求要有平常心,不管对领导还是对孩子,既不要低声下气也不要趾高气扬,平等交流才是更好的态度。
看似简单的四个原则,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做到很完整。作者在书里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也在不经意间传授了一些我们自己锻炼的方式方法,比如把“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四个阶段制作成4个卡片,每说一句话就站在对应的位置,刻意引导自己按照四原则思考。再比如,放弃使用否定词汇,选择使用正面积极词汇等等。
好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来自于日常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期待你能从中发现更多宝藏,毕竟这可是全世界都在推荐的“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