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外之国的少女》经典观后感1000字

《外之国的少女》经典观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3 19:00:12
《外之国的少女》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23 19:00:12   小编:

《外之国的少女》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在异国他乡的成长之旅。她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勇敢地与新环境融合。影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深情的音乐,展现了少女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部电影令人深思,引发人们对于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思考。

外之国的少女观后感篇一

看完这70分钟的剧情,被结尾的爱尔兰民谣给治愈了。

有时候,世界就像故意将一些元素堆砌到一起,在对比中发现别样的美。

孤独的黑之子与纯净的灵魂相伴,一个世界的死亡能够换来另一个世界的苏醒。我在观影过程中,感觉那个忘却自我的黑之子,他怀表的刻字是“希瓦”,即是那个小女孩的名字。如果我从父女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爱尔兰风格的故事,在希瓦的影响下,黑之子接受了她的存在,并且也要成为她的光。

这是一个治愈的故事,同时也是奉献与牺牲的故事。通过水下长长的甬道,回归母体的黑之子,似乎也是放弃了一种轮回的形式。从开篇的阴暗走向结局的灿烂,人与人之间彼此拯救、彼此相信,才能到达和谐完满的彼岸,即便在故事里是一场梦。

于是,在真心交换真心的故事里,为他人着想的善意又显得弥足珍贵。诅咒本身可以理解为“不被认可”,而置身其中的人们,在他人的目光中可能会以“怪物”的形象出现。当承受者自身已经被“怪物化”时,他就会无法容忍弱小的“他者”重蹈覆辙(这里让我想到了那个偷东西的孩子养家,却不允许他的弟弟偷东西的新闻)。

解除诅咒的方式虽然没有明确,但是我想是对他人的善意以及想要付出的心。如同结局希瓦将白色的布留给狗形的黑之子,我们在之后也能感觉到那些黑之子的快乐。

想到这里,或许天堂和地狱并无二致,属于自身领域的存在都可以在相应的环境中快乐地生存。再进一步理解,痛苦本身是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来自于那些误解以及不满足的事物。

外之国的少女观后感篇二

很美的动画,每一帧都美的可以当壁纸。虽然没看太懂,但是看得心里很温暖。

希瓦是纯粹而又干净的灵魂,老师是具有安全感且温暖且善良的灵魂。在充满诅咒的世界里,两个孤独的人很幸运的靠近了彼此。

所谓的“诅咒”表现的形式是大家都会变黑、长角,甚至最后变成树。但是并不是无解的,那个士兵是在老师之后被诅咒的,却提前变成了树。一方面说明老师本身的强大,另一方面说明希瓦也救赎了老师。

而且希瓦本身应该也被诅咒过,却一直保持着少女形态。是对过去的执着和对人性的坚守,让他们拥有人的灵魂。老师是有灵魂的,而且是很温暖、善良的灵魂。

在遇到希瓦之前,老师已经开始麻木,开始不会思考,不会睡觉。希瓦让他的人生重新有了光。而在遇到老师之前,希瓦醒过一次,却选择了继续沉睡。过去的事情,希瓦也忘得差不多了。在士兵变成树的时候,希瓦想起来了,原来村子里的人都变成了树,只留下希瓦一个人孤独地沉睡着。

幸好,他们遇到了彼此,幸好,不管他们最后变成什么样子,起码两个人可以一直在一起。

开始的画风,有点阴冷

最后很温暖

很温暖

两个人一起,走过很多路,并且会一直在一起,成为彼此的光

外之国的少女观后感篇三

昏暗丛林,明灭火光。纯白的女孩,漆黑的怪物。不难理解《他之国的少女》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种画风。尤其是片头,一黑一白两只手,伴随着零碎的画面,颠倒、闪烁、旋转……指尖的若即若离看似近在咫尺,仿又相隔万里。

水彩有一种迷离感,朦胧中带着倔强,颜色的交织不是妥协,而是互相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炭笔粗糙而细腻,憨憨的外表似要装作浑不吝,却难遮掩细致的表达欲,故而更显温柔。马克笔直来直往惯了,浓艳的面目下面是满满的孤独感,很难描绘故事的底色,却能添色他人的梦境。三者错落有致的交汇、相顾无言的合作,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动画国度。

电影的场景是细致的,画风是唯美的。场景切换的梦幻感尤令人惊叹,一切在荒诞和现实间的衔接,几乎快要让人抓不住每一帧的精美设计。而水彩涂抹的远景和光影,炭笔勾勒的人物和幻境,马克笔描绘的静物和建筑,时而如噩梦般阴暗,时而如童话般讨好。配之以氛围感十足的背景音乐,观众很容易进入到电影中的世界,仿佛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

而梦似乎正是这部电影想要营造的效果。

梦是蛮横的,它不会给你铺垫,不会讲述背景。突兀的身处于某个臆想的空间,天马行空的设定从一开始就被梦中的自己所接受。这部电影如是,外之国和内之国,诅咒和怪物……转眼拼杀过来的旅人,紧张兮兮的士兵……我们只能从人物碎片而没有逻辑的对话里,拼凑出一个幻想的国度。而若有若无的结局,似是而非的拯救,更像是梦醒时分,遭遇现实的人们分不清现实与梦境,抓不住转瞬即逝的那一丝真相。

但很不幸,电影不是梦境,导演也永不是造梦者。电影更像是一本书,当我们打开它时,一页一页的翻动,纸张粗糙的触感,或优美或晦涩的语言无不提示我们这是一本书。而导演则是这本书的作者,他需要设计封面、目录、排版、逻辑,来将读者引入他编织的故事。他是一个讲述者,一个带路人,而剩余的路需要读者自己去走,无法越俎代庖。

观众渴望陶醉,但观众始终清醒。所以当观众试图去了解梦境的逻辑和背景,梦就幻灭了。《外之国的少女》在外壳上无疑是有特色、着了心的,但一旦依靠画风和场景变化营造出的梦幻感遇到了观众终究会到来的审美疲劳,外壳下的东西才是真正支撑着它的灵魂。

但很可惜,这部电影外壳下的灵魂远没有它应有的丰满。简单的故事,直铺的剧情,在没有一丝波澜中,无惊无险的迎来最后的结局,主角诉说着躯壳和灵魂,畅谈着拯救和光明,但在没有足够剧情的铺垫下显得苍白无力。

当华丽的外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让人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的梦境期,清醒的观众便开始想要知道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感情脉络。但很遗憾,这些在这部电影里都经不起认真的推敲。或者说,这本不该成为一部电影,20分钟的短片更契合它的定位,用绚丽的外壳简短的包裹住一个简单的灵魂,让观众在短时间的迷离中不再执着于故事本身。就像《言叶之庭》般,当观众即将从唯美而现实的画面中剥离出来时,影片直接迎来了高潮和结尾,戛然而止的同时断了观众细究的念想。

而电影讲述的恰好就是外壳和灵魂的故事。漆黑而丑陋的怪物,中了诅咒的纯白少女,二者在影片里跨越外壳的灵魂交流,在影片开头塑造的充满杀戮和不幸的大环境中,显得尤为宝贵。而当主角不惜一切拯救少女时,终于明白了少女对他的存在,正如漆黑外壳下的纯白灵魂,带给他黑夜尽头的光明,无谓之中的意义。拯救者终被拯救,没有人是当然的救世主,每个人存在的意义,都是在和他人的牵连中实现和证明自己。

所以外壳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当国度、阶级、种族、信仰片面的将人类划分为内之国和外之国,当任何的接触都被妖魔化,当异己者被视为怪物,外壳下的灵魂也提供了畅通无阻的理解通道,而最可怕的,是我们忘记了,尽管外壳千差万别,彼此的灵魂,却不曾掺有杂质。没有人需要被拯救,所有人都是所有人的光明。

而对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外壳重要,奇特的画风让我们想要沉浸在梦境般的世界。但外壳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灵魂永远是它讲述的那个故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