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母女关系中的矛盾和挑战,并提出了超越这种折磨的方法。作者认为,母女之间的矛盾源于彼此间的误解和沟通不畅,只有通过坦诚的对话和理解,才能超越这种困境,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关系。
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读后感篇一
大多描述仅仅是看起来:患者看起来这样表现的、这样想的
它描述如果你有一个bpd监护人你可能的第一映像,主观感受是什么。为了描述准确还对这种人格障碍进行了莫名其妙的二级分类,而本书的另一看点恶意解读童话故事则来自一本抹黑刘易斯·卡罗尔的传记,真的没人吐槽这个吗?
我不想否认作者的成书动机和补救湮灭的家庭功能的尝试,但同样对他的方法不抱信心。
找不到电子版买了实体书,当抒情散文看吧
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读后感篇二
如果有长期和一位边缘型母亲生活的经历,那你一定很能理解这本书里说的四种类型的母亲:流浪者型、隐居者型、女王型、女巫型,边缘型母亲往往会在不同情境下会四种病态兼而有之。心痛自己和那些和自己有一样感受的你。
正如书中写道,童年时期缺乏持续的温暖、体贴的照料,将改变一个人的大脑生化过程,但是,科学家也发现,大脑具有可塑性,个体对新的情境与体验做出反应时,新的神经通路将持续发展。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但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决定我们的一生,父母皆祸害也应该只是一句埋怨而已,也只应该存在于我们的早年生活,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更多的是由人际互动中决定的。不要用母亲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而且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母亲也会改变。我的母亲是典型的流浪者和隐居者,她的人生是浸泡在苦水中的,在我所有的回忆里,她没有笑容,没有活力(除了发脾气外),大家小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小心呵护着她的脆弱,但近十年来,我们都累了,老人们老了,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了,不能象以前那样处处照顾她,时时以她为重,于是,她也学着自己长大了,整个人好多了。可能我们无意中做到了如书中提出的生存方案:确认分离(我是……),创建规则(我会……),澄清后果(我会……)。
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适合普通人了解亲子关系,虽然主流媒体经常说父母有多爱子女,但确实有部分父母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比如边缘性的父母,处于抑郁状态的父母等,爱是一种给与安全感的能力,当自己都惶惶不安时,又如何给与别人安全感?
边缘型指患者的精神状态介于精神病与神经症之间,精神病患者没有现实检验能力,神经症患者有不错的工作,自我照顾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人际关系,但内心有冲突从而有很多的不愉快感。边缘型介于两者之间,虽然没有丧失理智,但非常的不稳定,情绪变化非常快,边缘型父母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觉得父母前后矛盾,令人困惑,从而无所适从,很难理解父母和世界,像暴风雨漂浮在海面上的小舟,没有灯塔无法锚定,感觉支离破碎。边缘型的父母因为有过被抛弃的经验,会极度害怕被再次抛弃,从而不顾一切的去控制孩子,家庭内部规则模糊又僵化,有时会威胁要抛弃孩子来达到自己的控制。他们也会有莫名的焦虑感,很难真实的看见孩子,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虽然书中具体描写了四类边缘型母亲:流浪者型,隐居者型,女王型,女巫型,但她们都有以上特性,如果感觉和父母的关系让自己痛苦,可以翻阅这本书学习如何自救并维持自我的心理空间。
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读后感篇四
(打开这本书之前很担忧自己再次被记忆拽回到那种受害者心理的状态,所幸的是即使阅读引发落泪和难过,这些情绪也不像过去那么威胁到自身生存了。)
楼上有评论到本书对bpd贴的这些标签有污名化的嫌疑,大概是因为我们长大了(遗忘了),又或者我们的成长环境从来没有像bpd子女那般艰难。如果站在那些正在受这类母亲无意识迫害的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标签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经历。总之,对bpd的治疗是一回事,对bpd子女的体验的确认是另一回事,所以这些标签为了后者姑且先用着吧。
如果你因为书名,期待从书中找出step1、2、3,那可能不太能满足你的期待。关系造成的问题需要在关系中解决,除非你天赋很好。本书关于“该怎么做”的回答穿插在字里行间,没有专门的汇总。
我想.......如果你需要对自己经验与尘封的情绪感受进行确认与言语化,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会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本书就是这样帮助我的。那些不被允许的情绪、难以言表的细微感受,被别人用文字呈现,这本身就是照进我内心幽暗角落的一束光亮。
即使接受分析两年了,我以为苦水吐干净了...在我个人发展裹足不前之际,我想回头望,这本书还是细腻到给了我很多启发。
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读后感篇五
真如作者所言,虽说也算是小薄本,但却辛辛苦苦看了七天才看完。很多章节都让我浑身瑟瑟发抖。感谢作者的研究,借助作者的视角,我也就此放弃无畏的挣扎和徒劳。从【流浪+女巫】为典型的母亲搭配【隐居+渔夫】为典型的父亲身上,好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如作者开篇序言所说,了解自己从了解母亲开始。
书中无数的案例和描述都戳中了我灵魂深处的要害之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从父母身上继承的【流浪、隐居、女巫和渔夫】的气质,通篇都让我寒凉刺骨,又振聋发聩,如木心先生所言:作者的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雷霆万钧般的刺骨。
我想边缘型人格并非人群里的大多数吧,边缘型母亲也各显神通,子女都是百花齐放。如果以后有缘分,确实可以组织长期的边缘型子女互助团体,让大家彼此在恐惧深渊中互相支持彼此。
如果我们不幸遭遇了边缘型父母,一定要感谢自己千千万万次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停止所有的自责和自我评判。
1、认识到生命中的界限和规则犹如建筑物的结构一样是生命自我建构的核心,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为自己建立人际的界限和规则,永远把保护好自己放在第一位。勇敢地与父母、家人、朋友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身体反应,即使有冒犯到他们,也请他们尊重自己,无论任何时候,爱护自己、保护好自己是生命第一位的。在表达界限和规则时,可以借用作者建议的【自然和逻辑结果规则】,自然规则就是【你饿了,表示你需要好好吃饭;你渴了,需要喝水;你困了,需要睡觉;你累了,需要休息娱乐;】,如果你丧失了基本的进食、饮水、睡觉的感知功能,至少【你感觉尿憋了,自己会去卫生间】一样,那么【如果你难过悲伤,就勇敢地邀请自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如果你生气、愤怒,就勇敢地大吼大叫大骂】,【如果你感觉孤独、无助、无力,就鼓励自己向他人寻求支持,请他们陪伴你】,【如果你付出了,就需要回应和反馈】,告诉自己,无论任何时刻,感受自己的身体,尊重它的发声和表达,允许它自然地呈现。也许确实是人类历史一直被物质生活的匮乏所笼罩,所以大多数人总是会停留在只看到身体的疾病,而看不到自己的情感,其实情感需要和身体需要一样重要。其实身体也是神灵,一直保佑着我们,我们不能总是忽视它,直到它给我们发出警报。
2、区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他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恐惧】的区分,冷静地捍卫自己的认知,守护自己的悲伤、难过。不要去试图拯救任何人,只管【静坐守护好自己】。不与其他任何人事物粘连。即使你身为【助人者】相关职业,也不需要背负拯救的职责和义务。人世间的悖论好像恰恰是你越是做着什么职业,反而需要学会放下这个职业所谓的岗位职责,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如果你一心想当个好母亲,恰恰会耽误孩子,一心想做好的咨询师,恰恰占据了来访者的心理能量,时时体会到一切都是梦,还是需要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梦中,但不执梦为实。
3、永远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内心的善意、慈悲和生命指引的智慧。如同我一位好朋友经常所说“生命是智慧的,生命是慈悲的”。很多边缘型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感受就像人生是从一个恐惧的时刻活向另一个恐惧的时刻,他们只活在每分每秒正在进行的生存之战中。无论遭逢母亲的任何投射和迁怒,都不要为母亲的命运怀有愧疚和怜悯,因为怜悯就是将自己置身于他人之上的自负、自大,而愧疚会驱使我们扛起父母的命运,这是生命远远无法承受的重量,所以无论发生任何事,无论你有任何想法,哪怕是想抛弃父母,断亲止损,永远对自己怀着慈悲理解自己,相信生命需要自我保护的善意和智慧,停止愧疚、停止羞耻、自责和怜悯。
4、把自己从父母的视角解放出来。放下父母的恐惧和自怨自艾。设定边界,学习安抚自己的恐惧。练习正念,觉察自己与皮肤外部世界和皮肤内部世界的连接方式,感受自己每时每刻体会到什么,无论任何一个念头、感觉、想法、体验冒出来,都看见它,表达它,呈现它。练习【放松地观看、觉察】仅仅需要观看、觉察、体验。享受生命地过程,而非控制或抓取什么。感受自己的直觉,连接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尤其是双脚踏在地上的感觉。
5、学习了解自己、体谅自己。每当我们好像陷入【同一个坑】,可能伴随连绵不断地挫败感,告诉自己“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护父母,是因为我们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父母能否生存下去,而现在,我已经成年了,我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我自己能否保护好自己。”如果遇到问题,把困难和干扰情境看做是生存技能的练习过程,而非是一种恐惧的感受,如同平时感冒了,我需要休息一下,睡一觉,或是爬雪山,偶尔往下滑了一下,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常态事件,不要让自己屈服于恐惧或焦虑。用【安抚和保证】来照顾自己。任何时候,你有权利对父母感到烦躁、愤怒和挫败,而不需要去照顾他们的情绪。不需要为他们的情绪负责,更不需要承担他们的责任。向他们的命运鞠躬。
6、无论父母何许人也,都要竭尽一生的努力,与他们分离
(1)一遍一遍告诉自己【我是……】,永远以【我】字开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我有能力、我有权利决定怎样对自己更好。】无论任何时刻,从自己的感知和生命直觉出发,全然照顾自己,无论父母多么焦虑、恐惧或无能,都不必为自己与父母分离的渴望和行动感到内疚自责。没有必要为任何人而放弃自己的直觉和信念。永远都为自己加油打气,把自己的感受、身体和需要放在第一位,即使过程中由于直言不讳让父母有被抛弃的受伤感,那也是他们需要经历的生命历程。
(2)父母的一生,无论是活在无尽的地狱深渊里,还是活在孤独恐惧里,或是活在孤芳自赏里,都是他们的选择。无论他们的人生吃了多少苦,命运带给他们多少不公,都不是我们导致的,不是我们的错,更不需要我们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保护他们不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唯一的责任是保护好自己。真实、诚实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感受内心充满慈悲、善意和全然接纳、充分认可自己的自我。永远不要为任何人牺牲自己的生活。
(3)任何时候不将自己置身于对立面,不与父母谈判。保存自己的情绪能量、保护自己的健康、保护自己的理性、保护自己的认知空间、保护自己的心理时空。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可能会感受到心理咨询就是一台时空穿梭机,我们如果能够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全然信任自己、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具有保护性的自我 始终保持 连接的话,我们其实是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的,但是因为连接断裂了,所以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开启保护自己的心理时空。——为自己而活,从内疚、羞耻、内耗、自我要求、自我压制中解救出来。
7、远离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之人。欲望和记忆在人际之间如同空气传染一样,所以时代的精神需要越来越迫切,对抑郁、焦虑等等精神状况最好的方式并不是不停地满足恐惧,就像欲望不断地得到满足,只会造就欲壑难填的社会共相。停止在人际间传播竞争、比较、价值排序、阶级意识等病毒,是对净化自身以及承担社会责任首当其冲需要被意识和行为化的,如同本书的结尾,当我们在社区、机场、公园等公共场合,看到孩子被指责,我们是否坐视不理,视而不见?当然不是,如同邪恶的诞生唯一倚仗的就是善良的沉默,在邪恶的审判面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