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故事以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为线索,通过展现他与家人、朋友、爱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影片以真实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让观众从中感悟到珍惜当下、爱与被爱的重要性,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无负今日》观后感(一)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宣传片,但是在片中没有看到真正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精神所在,我们看到的无非是一些名人站台的洋洋自得,看到的是一些象牙塔内的小范围狂欢,具体的人寥寥,接地气的故事很少。从头到尾文人自嗨。莫言,余华贪功利性自我陶醉。
这部电影上座率低,在网上免费都没几个人看。
《无负今日》观后感(二)
“先生,您说的希望是什么?”“是青春,也是恐惧”吾辈自当惜爱年华,无负今日。
短短一小时介绍了北师大的一些历史,鲁迅那几句话,简短中饱含力量! 虽然只是个网络电影,虽然只有短短一小时,但是选角上毫不马虎,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艺术家!
余华老师的亲身讲课一点都没有演技痕迹,应该就是课堂实录,感觉太舒服了,轻轻松松的语境就把《活着》的背后故事讲述了出来,几十万字背后怎么会那么简单!
最后还Q到了莫言在《活着》上签余华跟自己的名字,这一刻太感动了,什么是活着?是生死疲劳。什么是生死疲劳?是活着!
《无负今日》观后感(三)
这部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便是青春这两个字,电影篇幅较短,但是其中渗透的意义非凡,让人知道读书的意义,以及青春是用来干嘛的,面对自己的现状,面对祖国的现状和社会的现状,我们只有不负青春才能更好的向前奔跑。
电影之中的画面感十分的温馨,读书带来的事对于生活的美好想象,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的还有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电影中,老师去寻贫困的学生带他出山读书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男孩对于读书的无限渴望,以及老师励志要将小男孩培养成才的决心。两人对话的场景让自己十分敬佩。
电影在镜头的处理上也十分的惟妙惟肖,特写镜头的运用更是讲小男孩读书的那种渴望展现了出来,更是在小男孩的眼神之中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模样。在电影之中,莫言的个人言谈画面,让人懂得读书的力量,读书给自己以及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无负今日》观后感(四)
无负今日——贯穿整部影片的思想,
从《大学》、《师说》到《青春》,跨越百年时空精神与传承不变。
“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鲁迅先生在竹林前阳光下坚定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屏幕前的我,梁先生的演讲仿佛也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
王梓坤老师将从恩师处点亮的灯火又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耕耘在今日,收货在未来。”老师是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另外一个生命的人。
“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就是现在,但是如果现在没有过去和将来的话,它是很单薄的。”余华和莫言老师站在今天的讲堂和校园中,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记忆,给代表未来的学生以启迪。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
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
何惧流年匆匆,
但求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观后感(五)
看完电影点映,心潮澎湃。 最感动的是王梓坤老校长的故事。老校长呼吁设立教师的节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下一代青年教师能够更加昂扬地在三尺讲台写下属于自己的诗篇。唯有尊师重教,民族才有希望,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对于师大人来说,“师道”就像是一炳光明的火炬,从前辈的手中传来,又递给下一代的后学们。薪火相传,其光永耀。 转眼间,一百二十年过去,一代代的师者仁心,铸就了现在这个厚重的北师大。 今天的师道,由我们来传承。 想起老校歌里的一句话:“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 愿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观后感(六)
吐槽总是痛苦的。
但吐露内心又是舒服的。
运镜很好,鲁迅出现那一刻有些感动,但好到稍微有些出戏,仿佛在提醒观众摄影的存在。演员亦如此,塑造形象呈现了演绎的痕迹,反倒出戏。
对编剧和导演最不满意,感觉作为片子的作者他们内功撑不起教育之内涵。
何谓教育,我想教育的起源是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类幼崽的热爱,基于此热爱对纯净白纸的思想的呵护和疼爱,从对方开窍眼神中获得的成就感。
倘若此根源无法阐述清楚,仅一味喊口号是不行的。
我不知道是否人和人不一样,但我讨厌喊口号,喊口号像狼来了,用多了就皮了。
我觉得讲最大的道理要于无声中才能振聋发聩。
《无负今日》观后感(七)
·文学与爱的碰撞 《无负今日》是由赵小溪,赵小鸥执导的剧情片,于2022年9月10日在全平台上映,该片讲述了在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发生的意味深长的交响,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而成,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长歌。 许久不看这类相关的文艺片了,对于我自己来说,接触这部影片,是一个比较新奇的体验,再次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魅力,情感与文字的迸发,我深深被吸引。 看完整部影片,愈发发觉像北京师范大学的宣传片,影片分为三个篇章,联结性并不是很强,余华与英言的出现更让我觉得这部影片只是为了宣传北京师范大学。 影片立意是好的,大学、师说、青春,以“无负今日“这个主题一以贯之。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即是无负百年。 看着弹幕中大家在讨论的问题,我也不禁有了些许思考:现在的老师与那个时代的老师为什么不一样?《师说》里曾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时的老师也许才配上这些,其实不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好老师也有很多,他们所说的贪污问题,会有,但一定不是全部。
无负今日,希望不管之前或者未来思想的传承,都能够指导我们活好当下,无负青春,
《无负今日》观后感(八)
下午闲来无事就打了这部电影,之前也没有做功课。
如果仅仅从电影的角度来定义它,那它不足以让人满意。
如果说是从它的立意和思想来看,这不到一小时的片子传达了很深的意思,让我有点回味。
开篇是黎锦熙的讲解文学的授课画面,这个画面也一直延伸到片尾。这是一部歌颂教师的电影。
鲁迅对同学说的话,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的就是希望。
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王梓坤还拿着短短的铅笔写字。他的老师黄少诚点燃了希望的灯笼带着他走出了山村。
讲台上余华讲解着活着背后的故事,其中,提到怯懦是一种美德。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穿插三个时代,不负今日,不负韶华。
那场演讲,不论是学生、学者、工人或者农民都有参加,有男有女,他们希望能够更多的人了解知识、学习知识。
解放前的黑暗,学习对于山村里的孩子还是一种奢望。王梓坤是幸运的,他走出来,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也是他在八十年代,任职期间提出了教师节的倡议。并且被采纳。
新世纪,余华、莫言或者说更多的学者接下了这一棒,继续着传承的使命。
知识从只有小部分人群接触到普及教育,这一段路走了几十年。一代又一代人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使命,这中间无私奉献的人,值的我们记得。
可能现在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一种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它背后承担的责任深远绵长。
教育在当下,影响在未来。
没想到周末消遣的时间里居然看了一部立意很深的片子。
《无负今日》观后感(九)
这个电影90%的信息量都在余华上课的那部分。其实就留下余华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头说就好了,甚至都不需要下面的学生在那里装模作样。如果这样,我会给电影打8分。
电影中那些老师,一副安逸享受怡然自得时光静好的样子,那些学生,尽力弄出一副努力听话老师就给小红花的小学生的乖样子。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鲁迅余华莫言。大学生的知识的吸收和探索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一看就不真实,端着,端着会很累,思想绷着的不放松,不可能产生观点碰撞,我甚至觉得那些学生很做作,假学习,乖学生努力学习陶醉症。见过真正知识的吸收和探讨的人,我说的这些,懂得都懂。
另外,附上余华年轻时的一张照片,两眼里透露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寻求人生深层意义的渴望,很有人生阶段的代表性,这个眼神才是最真实的二三十岁的年轻生命的样子,而不是那种底下的学生提问时装老成装好奇看上去很有把握的提问的样子。
明眼人一看便知真假。
除去余华,这电影就像是一部官媒拍的宣传片。初心是好的,但没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个初心,只有理把这个初心产生的内在价值支撑,和延续下去的逻辑关系,以及产生这个初心的时代背景讲清楚(余华在忠于自己,尽力讲这个),才会避免产生一种思想的空洞感。
《无负今日》观后感(十)
《无负今日》,这部电影是北师大的宣传片,也讲述了教师节的来历。当时选择是因为看到总监制竟然是余华和莫言(他们都是北师大校友)。
莫言出现在电影的最后,北师大的一位女学生在校园里偶遇正在看着花园里的猫发呆的莫言,交谈见,莫言向学生解释了手中那枚铜骆驼的来历——是启功老师的镇纸,传到他这里来,象征了学者的治学精神是一脉相承。
最后女学生想让莫言签名,结果女学生只有余华《活着》这本书,她小心翼翼拿给莫言,莫言大大方方在书上,先签“余华”再签“莫言”…据说这是真实发生(女学生是粉丝),也有说是剧情设计的。
采访他们的一些短视频也有提高这个给余华粉丝签名的故事的,他们的反应都非常机智幽默。
记录下签字的时候莫言说:“活着”等于“生死疲劳”。
说到余华,余华鼓励北师大学生说:
你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在不同时候遇到不同的困难,当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你们要进步了。记住这一点,当你们在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们觉得一帆风顺,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其实你们可能是在原地踏步。所以不要害怕困难,遇到困难就意味着命运在向你招手了,让你们走向一个更好的地方,更高的境界。所以要迎难而上,要感谢困难,然后才能无负今日。
马上开始进入工作模式,以“知之行之,无负今日”勉励自己,24年要将知与行的距离拉近一小步,值得做的事情多去做20%。借编剧梁振华老师说的,也许这也是知与行的方法,梦与想的坦途吧…
一切都刚刚好,往前走,边走边修,知行合一,心脑合一…为今日的自己鼓掌,又是成长的一天呀
《无负今日》观后感(十一)
教师节,看到*共*青*团*的视频号发了短视频,用《无负今日》的片段讲明教师节的由来。这才意识到,就像我们身边所有的习以为常都并非与生俱来,教师节也同样是在前辈们的争取与努力之中才设立,让尊师重教的观念与所有由老师们言传身教才潜移默化融入我们生命的基本修养一道,成为一件几近凡俗之事——我们可能习焉不察,但当我们追根究底,探究自己的生命基底,总能找到与这些几近细枝末节之事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喜欢的,还是《师道》篇章。老师提灯在深山游走,游说一个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继续读书。没有繁复的话语,就只是“越穷越要读书”,就只是很多无言的支持,像是把母亲表达谢意的鸡蛋又笃定地交给孩子——强烈的情感就在这种交互过程中涌动。而那一盏灯,把孩子的脸庞照亮,把一个贫寒的家庭照亮,把前路照亮,把山间照亮。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和同桌玩脑筋急转弯。我们猜,怎样才可以最快填满一个空屋子。有人说让一只大象进去,有人说向其中注水,直到有一个姑娘说,只要在这个空屋子中点一盏灯,就可以让光亮盈满房间。而今,已经记不清答案究竟是什么,只记得这个回答是如此动人。
《无负今日》观后感(十二)
一般般,不感动。
1.穿过斑驳的树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
2.众人同行,愿为星光。
3.秋意已浓,匆匆流年人生庸碌,吾辈自当惜爱年华,无负今日。
4.只要你抓得紧今天,再远的路你都跟得上。
5.师者是什么,耕耘在今日,收获却在未来。
6.抓紧今天,所有的未来都有可能。
7.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8.写作,想的很清晰,就缺少了一种意外的惊喜。
9.写作像水龙头,摸到开关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写,写的不对再换一段,再换一段。
10.遇到困难的时候,说明要进步了。一帆风顺的时候,可能是在原地踏步。所以不要害怕,遇到困难,说明命运在向你招手了。
11.活着就是生死疲劳,生死疲劳就是活着。
12.青春是此刻的欢欣是欢欣自如,是体验未知的茫然和兴奋,是勇敢的奔走,也是生长着的无拘无束的希望。
13.小秤砣
14.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驾驭之。
15.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
16.今有一语赠诸君,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17.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观后感(十三)
《无负今日》里,乡村老师黄少诚提着油煤灯去少年梓坤家里的场景,一下子触动了我回忆的闸门,令我想起了我生命里那位梦想启蒙老师,那位为我点灯的人。 我算是零零后里少数的在山区乡村长大的孩子,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不易、上学路的艰辛和乡下教室的简陋,才更懂得知识的可贵,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六岁那年,爸妈进城务工,留我一人在爷爷奶奶家。那时候没有沥青马路,家里也没有钱坐车上学,在多雨的山城,我每天早上要走一个半小时泥路才能到学校。在那里,学前班和小学合并为“白家乡小学”,没有幼儿园,没有大班小班之分,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也是在那里,我认识了我的语文老师刘凤萍老师,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方向。 刘老师是从县里师范学校来的支教老师,那个二十岁出头素面朝天的扎着马尾的姑娘在六岁的我眼里简直是上天的天使。有一天放学雨很大,别的同学都有家人来接,而我家没有电话,爷爷奶奶也联系不上,我就一个人在教室里写作业,任由肚子咕噜咕噜叫着。那天,是刘老师路过教室看到了我,她帮我联系了村子里的支书,把我带到她的教师宿舍,给我泡了一桶泡面。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吃到泡面,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她笑脸盈盈地对我说,“xxx,你今天的那篇作文写得很好,继续加油你以后可能会是作家哦!”我当时开心极了,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但是被老师肯定的感觉太幸福了,后来就一直坚持着写作的习惯,在心底埋下了语文教育的种子。 后来,爸妈打工安定下来后把我接到了城里,我也再没有见到过那位刘老师,但她的话一直在我心里。我慢慢的努力,高考考上了汉语言文学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后又保送到了全国最好的师范院校攻读文学,这一切都是因为曾经乡村教师刘老师的鼓励。 感谢天底下像黄老师、刘老师一样的乡村教师,给无数个孩子带来了梦想的种子。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故事还在继续,灯还会继续亮着。
《无负今日》观后感(十四)
2022年9月8日,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2022年9月10日,是第38个教师节。如此特殊的时刻中,《无负今日》的播映,的确是一份包含了深长意味的祝福。正如我们看到的,《无负今日》是一份轻盈、精致又温暖的礼物。 《无负今日》没有按部就班地陈列一百二十年的风云变化,避开了惯常艺术形象类影片的叙述窠臼,而是以三个篇章串联起三个时代、三个故事、三代师者。《大学》《师说》《青春》的互相勾连与相互诠释,构成了一种巧妙的互文性关系。细心看来,一个场景内出现的意象,皆是不同篇章中时时内烁的身影。青春梦想、大学之道与师者情怀,或许是一个同义的故事。 感动人心的故事下,自然是交织了浪漫与现实的情怀。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文学讲述的故事。诗意盎然的艺术氛围之外,它更有坚实的现实素地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从鲁迅的《故乡》到余华的《活着》;从大山走出的校长,到走进大山的学生。巍巍师大,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文脉,一种文心,一种情怀。时空的措置,经由故事镜头的千回百转,方才让历史和现实成为了一首动人的现实诗篇,向过去、也向未来。 尽管我们有无数种想象过去与未来的方法,但仍不能忽视今时此刻的意义。漫漫长路上的拼搏与奋斗固然可贵,但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难能可贵的是“进取不忘其初”,惟有不忘其初,方能拼搏、方能进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负今日》展示的是“伟大的平凡”与“平凡的伟大”。如何不忘其初,如何方得始终。一如鲁迅的《故乡》,它从第一句开始,从最后一句结束。跨越历史的长河,师者的精神,才是北师大赠予天下人的礼物。 一百二十年过去,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两个甲子的历程。如今,我们正是站在今日,也是第三个甲子的开始。今时此刻,北师大校园内的猫儿仍在菊圃悠游。历史正如那只贯穿全篇始终的猫儿一样平易近人、亲切可感,它辗转腾挪在阳光之中、在希望之中、在每个人之中。
《无负今日》观后感(十五)
白鸽和喜鹊飞过百年前的宣武门城楼,意气风发的少年从写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楷书校牌旁跑过,梓坤校长在大雪纷飞中穿过师大红楼,小帆和老师在曦园前与百花合影……影片《无负今日》用笔墨书写柔情,用镜头定格时间,师大的人文气息悠悠显现。随着场景一幕幕流转,让初来师大的我想要去寻找,寻找时光远走后百廿师大的今日景象。 作为一名新生,我来到师大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室友在校园里散步。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风光就是曦园的百花,曦园也正是《无负今日》第三章节《青春》的主场景。听着电影里孙老师说的关于青春的注解:“青春是此刻的欢欣自如,是体验未知的茫然和兴奋,是勇敢的奔走,也是生长着的无拘无束的希望”,我一下子明白了曦园所承载的真正含义:尽享芬芳,珍惜时光。 我顺着影片,又走到了牡丹园里的启功先生雕像前。第一次见到这座雕像只觉先生笑容慈祥,带着圆框眼镜甚是可爱。而看了《无负今日》之后,看见百年还在前谈笑风生的启功先生,转眼间已化为一尊青铜塑像,遗憾、感慨和憧憬之情都涌上心头。我和影片中的小帆一样在铜像深深鞠了一躬,这是我越过时间河流对先辈们的致敬。 路过东操场,我看见师大青年正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年轻的生命活力跃动在百廿的和风中。当看了《无负今日》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正是当年梁启超先生发表演讲的地方。若能穿越回去聆听一次梁公的演讲,也算是此生无憾了。我想,能写出“无负今日”的梁公,势必仍是朝夕必争的少年,对未来充满期盼,肩负无与伦比的使命感。从此以后,每每走过东操,我都会想到梁公的教诲,让迷茫懒散的我一下子充满干劲,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我想,初来乍到的我或许未能寻找到全部答案,但对前路已经不再彷徨焦虑啦。世代师大人的文化传承才有了今日历史悠久的书香校园,从曦园到牡丹园再到东操,师大的每个角落都是先贤的足迹。时光流转变幻,不变的是古老的建筑、优美的风光,和师大人身上永远炽热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