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名人传》,感受颇深。作者通过对名人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坎坷经历和不懈追求的精神。书中揭示了名人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和坚持,让人深受启发。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历程,更能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追求梦想。
名人传读后感篇一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这本书讲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经历的苦难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最终都凭借坚强勇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家境贫寒,成年后失聪。虽然饱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磨难,但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凭借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伟大作品。米开朗琪罗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还受到了别人的折磨,他一生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了下来,活到了70多岁。托尔斯泰曾经获得过成功,但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我也要向书中的名人一样坚持不懈、不向困难低头、不灰心丧气,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努力奋斗。
名人传读后感篇二
贝多芬
他向命运呐喊
向生活彷徨
他接受了阿波罗的不朽
将天籁之音传颂于人间
米开朗基罗
他是天才
可他为这火
名人传读后感篇三
托尔斯泰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观察,如面对他所喜爱的人造写不误、毫不顾忌,坦率而无情的分析战争挥之不去的恐惧心理和畏死的情绪、惯于用锐利的目光鞭打。他同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一样都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在军中服役的生活中他作战勇敢。他的思想处于矛盾中,他身上既保守又民主,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一方面意识到战争中人民英雄的指引力量。
托尔斯泰对当代艺术的认识是有限的,因为他一生中有1/3的时间在莫斯科近郊的乡村中度过,这也导致了,他对别人的评判具有武断性 。“最有包容性的就是托尔斯泰的灵魂”无论任何种族和阶级在托尔斯泰心中,我们都是相爱的。他体会到了博大之爱,《复活》《主与仆》等作品具有新的艺术风格,散发着乡村泥土的气息,他热爱人民 ,生活在农民中,体会到了民间语言的精华。
托尔斯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他曾在病危时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生灵在受苦受难,而 你们大家为什么只在这里照顾我一个托尔斯泰?”他的话语始终关心着普通群众。
名人传读后感篇四
“ 他比别人更有理由恐惧,因为他比别人聪明,他的悲观主义让他对意大利的厄运看得更清楚”米开朗基罗并不是没有弱点,他是懦弱的 。米开朗基罗与贝多芬一样,满怀政治思想,他在生存和屈辱之间,他会选择活下去,但当生存与国家命运相反时,他会勇敢的去面对,不再懦弱。
米开朗基罗迷恋一切美的事物,面对他的偶像他会有意识的卑躬屈膝,为了追求艺术美,他也能够忍受一切,同时他也拥有着深厚的情谊,为了卡瓦列里创作了无数美妙非凡的作品。
在执念和被教皇支配,嫉妒仇恨者的污蔑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虽然,米开朗基罗一生幻想过无数个伟大的作品,即使他智慧,坚持不懈但这些作品没有一件能够永存于世。
米开朗基罗与贝多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尽父辈的责任,他们都有对亲情的需要。无论是对弟弟还是对父亲,他明白他们的目的大多数是剥削他的财产,但他仍然愿意为他们所贡献,他是善良的,一直与家庭同甘共苦,悲喜与共。但他也是“自私”的,他不让家人操心他的事情,包括他的健康。
作者在最后表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礼拜。读完米开朗基罗传,我体会到了他的坚强与慈爱。
名人传读后感篇五
贝多芬是伟大的,但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中的抗争。在童年时期,父亲就以暴力的方式强迫他学习音乐,17岁失去了母亲,而父亲整日酗酒,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他以后越发坚强。 在贝多芬青年时期,相对于童年的不幸并没有改变,1796年他开始耳聋,他开始了与命运的 斗争。在他晚年,据说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这何尝不是一种坚持?在病痛和失去爱情的双重打击下,他是绝望的,但他强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同时他爱共和原则,梦想着一个英雄的共和国(法国首席执政),于是他写下《英雄交响曲:波拿巴》 。 贝多芬正值壮年时,他的自信力和创造力同时爆发,他的声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往往没有一直持续的辉煌,不幸接连而至,贝多芬的朋友们和保护人散的散,亡的亡,维也纳社会重视政治,他的耳朵也完全聋了,无法进行指挥,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寻求安慰心理的方法,将身心投入自然,把爱倾注给孩子,但有时付出并不意味着会有收获,侄子并不领情。 贝多芬以歌颂欢乐抚慰人们的心灵,我们应学习他在精神上的享受,而不过分的去追求物质,如在《第九交响曲》首演时巨大的轰动,并没有给贝多芬窘迫的物质生活带来任何改变,但他却激动的晕了过去。 即使孤独和耳疾不断着侵蚀他的精神, 但他仍然雄心勃勃不断对自我发起挑战,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作斗争,他创造欢乐给的世界,用艺术为人类造福,他是伟大的。
名人传读后感篇六
贝多芬是伟大的,但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中的抗争。在童年时期,父亲就以暴力的方式强迫他学习音乐,17岁失去了母亲,而父亲整日酗酒,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他以后越发坚强。 在贝多芬青年时期,相对于童年的不幸并没有改变,1796年他开始耳聋,他开始了与命运的 斗争。在他晚年,据说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这何尝不是一种坚持?在病痛和失去爱情的双重打击下,他是绝望的,但他强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同时他爱共和原则,梦想着一个英雄的共和国(法国首席执政),于是他写下《英雄交响曲:波拿巴》 。 贝多芬正值壮年时,他的自信力和创造力同时爆发,他的声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往往没有一直持续的辉煌,不幸接连而至,贝多芬的朋友们和保护人散的散,亡的亡,维也纳社会重视政治,他的耳朵也完全聋了,无法进行指挥,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寻求安慰心理的方法,将身心投入自然,把爱倾注给孩子,但有时付出并不意味着会有收获,侄子并不领情。 贝多芬以歌颂欢乐抚慰人们的心灵,我们应学习他在精神上的享受,而不过分的去追求物质,如在《第九交响曲》首演时巨大的轰动,并没有给贝多芬窘迫的物质生活带来任何改变,但他却激动的晕了过去。 即使孤独和耳疾不断着侵蚀他的精神, 但他仍然雄心勃勃不断对自我发起挑战,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作斗争,他创造欢乐给的世界,用艺术为人类造福,他是伟大的。
名人传读后感篇七
读完《名人传》,我想谈谈苦难对个人长成的影响。《名人传》的核心就是苦难对“名人们”的折磨。那么接下来我就我自身的经历,简单谈谈。
先说第一件事,小学时,由于我运动天赋突出,所以被体育老师挑中当运动员了。对于一个体育生来说,最大的磨难就是训练。其实当时并不是什么专业的系统的训练,我们体育老师选择的是非常简单粗暴的训练方法,那就是跑步。天天跑步。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天天需要做,除非是很喜欢的事情,要不然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懵懂无知的年纪,刚开始对这件事情是很排斥的,但是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我,训练也很认真。我对跑步深刻的理解就是,自己像一个机器一样,天天在操场转,做着毫无意义的让我身心疲惫的痛苦的事情。这种依附于现实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竟然让我看不到一点希望。因为跑完之后,第二天又是新的开始。除非刮风下雨,我印象中的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每天早上在200米的操场跑步15圈,坚持了三年。
这样一个经历,对我自身的成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先抛开运动会的荣誉不说。这个经历起码强健了我的体魄,让我拥有了一个比较健康的身体,其次,就是重塑了我还算坚韧的意志,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世界观。最后就是让我对人生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高三的时候,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选择了体育。高考体育成绩还不错,有幸考上了河师大。所以说很多事情是很荒诞和必然的。大学毕业工作,2014年重拾跑步这个技能,减肥功效暂且不提,我陆陆续续跑步也有近4000km了。当然,现在还在坚持。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反观这件事,又感觉很有成就感,训练,跑步是磨难,但是克服磨难,又让人很快乐,能感受到灵魂升华的喜悦。
第二件关于苦难的事情就是读书。我是一个体育老师,2018年,在学校感觉生活安逸,波澜不惊。我知道,这种时刻是最危险的。因为颓废就是在这样的状态趁虚而入的,会让人迷失自我。于是,我就逼自己看书。具体原因大概就是想给心灵找个栖息的地方。说实话,阳光的午后,喝着茶,翻两页书的静谧的美好感觉,我是一点也体会不到,静坐下来翻书,对于一个不怎么看书的人来说,绝对算是一种痛苦。那种乏味的感觉仿佛在告知我,我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但是已经选择了,就坚持着走下去吧。
于是,从《追风筝的人》开始,走上读书之路。读完后又买了作者的《灿烂千阳》然后又去读加西亚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活着为了讲述》。不想思考的时候,读东野圭吾的侦探类推理小说。生活平淡的时候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怀念童年,读《夏日庭院》。读余华,也读高尔基,读巴尔扎克,也读老舍。总之,在刚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的习惯,断断续续的读了点儿书,大约有120本。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就是,我能够静下来读书了,这是很关键的,要不然像这次的培训,之于我来说,是不敢想象的。其次,读书让我有了和伟人对话的机会。就比如说《名人传》,这里边三个名人,不管多么厉害,不还得在书桌上每天陪着我吗?
生活就是这样,安于一隅,不能是人生常态。我们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矛盾。在解决矛盾中体会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得,才能找到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意义。请相信,所有的付出,终将会有回报。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感觉真的是生活的最大意义。
名人传读后感篇八
作者通过贝多芬自己写作的日记或文章以及朋友间的书信以及外人的评价来展现贝多芬的性格、情绪、经历。贝多芬如此赫赫有名的一个大音乐家,却看起来很是痛苦。情绪的低落以及对病痛的困扰的无奈。
附录部分为傅雷所写,《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了解了罗曼罗兰书写的内容,很想把傅雷所列的贝多芬的作品全部都听一下。然后再来回味两位作者(罗、傅)描写的内容。
贝多芬作品列表……
蒋勋讲述《西方美术史》的时候,讲述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生平以及文艺复兴三杰之间的故事。蒋勋讲的米的事迹在这本书中也有提及,我在蒋勋讲的米的事迹是不是这本书里的故事。时间上推测,是有这种可能的。
之前看了《复活》,完全不觉得这是一部多么伟大的作品,因为我能完全把内容看懂,而且里面的对比写作技巧也让我震撼。蒋勋也讲过列夫托尔斯泰,所以罗曼罗兰的关于列的传记,便也不想看了。
贝多芬是奥地利人,所以维也纳也成了“音乐顶级殿堂”的代名词。贝多芬生于何时?为什么音乐作品那么多,音乐的含金量在哪里?我才发现,我对音乐、对地理位置、对历史的基础认知这么的差!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之前看《美第奇家族》,说是美第奇家族为绘画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后来,有了解“丝绸之路”,据说“丝绸之路”也促进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果然,意大利的威尼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间一站。
中国、丝绸、意大利、欧洲、美第奇、米开朗基罗、地中海,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名词之间也有了联系。
罗曼罗兰名字好像个女人的名字,董羽辉提起过他。百度了一下他的资料,发现他是个男的,竟然和茨威格是好朋友,《约翰克里斯朵夫》,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部作品好想去读一下。听着就诱人!
罗曼罗兰是法国人,茨威格是奥地利人,茨威格和贝多芬是一个国家,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人,托尔斯泰是俄国人。梁启超将一战的欧洲比作春秋的中国,那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又相当于中国的哪些省份呢?
吴军说3-9世纪是个“轴心时代”,好新颖的提法!不知道这个时代和文艺复兴有什么关系?
知识扩充列表:
1、贝多芬音乐列表
2、《约翰克里斯朵夫》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4、欧洲诸国的特色及位置
5、时代久大事件 一战、二战、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十字军东征、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