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Being Mortal经典读后感有感

Being Mortal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2 15:15:17
Being Mortal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02 15:15:17   小编:

《Being Mortal》是一本关于生死的探讨之书,作者以医学专业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老年人和终末病人面临的困境及对待方式。书中着重强调了尊重患者意愿、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呼吁医疗人员和家庭成员在面对死亡时更加人性化和理性。这本书引人深思,值得一读。

《Being Mortal》读后感(一)

这部书写的朴实可信,不愧出自医生之手。

内容主要是两块:衰老和痛苦的疾病。当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我们需要的不再仅仅只是活着,而是独立和尊严。书中给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场景和问题,无法一一列出。即使关于安乐死作者和我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是他认为死亡在生命中也有它的角色这个观点还是让我明白安乐死需要更多更多的自习思考,而不仅仅是面对痛苦的一种简单解脱。

读之前我带着问题,读完之后,我明白我依然没有解决某些问题,因为那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不是简单的知道的问题。不过心智上的明晰让我感觉自己又多做好了一些准备。感谢这本书,因它带给我的思考和明晰。强烈推荐给所有的人!

老去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挚爱亲朋和我们自己的。

《Being Mortal》读后感(二)

全数读下来有种养老院进化史的感觉,从poorhouse到nursing home再到assisted living,期间穿插着作者的病人及不同时期养老院中的一些老人的故事,这个变化主要受到老人和家人及政府的多方面推动。老人本人对于旧形式的养老院的不满和家人的无奈,但又勇于打破这种冲突,同时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养老院的形式得以完善。

简要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富足(这是目前养老院取得进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有条件有能力考虑年老之时的精神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在人生这段旅途的最后,追求对自己的人生的把控,希望能独立、有尊严的走完这段人生。

我记得有一个片段,是一个老爷爷,在一个养老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可以自己听唱片看书,也可以去客厅和朋友一起交流,当时觉得自己多了一点勇气去面对自己将来年老之时的孤独,身体的衰老不可逆转,能把握的就是自己精神的自由。

作者很会讲故事,多处流下了泪水哈哈~

《Being Mortal》读后感(三)

我一直都對疾病和死亡充滿恐懼,這本書具化了我的恐懼,讓我真切感受到變老是什麼,每邁出一步都有跌倒的風險,吞嚥也要揚起頭才能完成,住進養老院也會有丧失作为人的整体性和意义感的可能。

書裡講人的時間觀念和看重的東西會隨著自己對生命預期的變化而變化,我現在覺得自己能活到一百歲,所以時常以幾年為單位想像自己的未來,希望自己有錢可以旅行和買書。但如果我只剩三個月的時間甚至更短,可能我明天就要飛回家,見遍所有親人朋友,和他們好好道別,並且按小時填滿我剩下的生命。但我的忘性是很大的,剛看完書還會想著好好珍惜身邊的親友,過了兩天就會重新拉長時間刻度,開始奢求未來的好時光。

The battle of being mortal is the battle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one’s life. 趁著我還有完整的自己,行一日愛一日吧。

《Being Mortal》读后感(四)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在基因中对死亡这个词是敬而远之的。当然在所有正常人眼中,死亡是恐惧,直致要对其避而不谈的。

但是我们总要突破,毕竟这是每个人无法避开而要面对的问题。在身体康健之时,可能比在临近其更近的时候,更容易坦然面对和讨论这一话题。所以我建议大家早些思考和面对这一问题,比最终临近时临时抱佛脚,遗憾可能要少一些。

现代医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突发疾病的突发性致死,让大多数人可以享受天年,但是在天年将近时,却也是无力回天。

回天不得,就需要宗教或者信仰,或者从自身思维上给自己解脱。

从自身反思,在自己临终时,做到哪些才会不后悔,感觉此生无憾。

我给自己的答案可能是,有一两本有意义的拙作,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都有所涉猎,有爱自己的人,有不算虚度的一生。

为此努力吧!

附:作者好喜欢用长句啊,读的很多地方大喘气

《Being Mortal》读后感(五)

还以为这本书是很哲学很飘渺的那种,其实非常argumentative,作者有着非常强势的论点:现代医学被期待可以无限延长人类生命,让很多人在弥留之际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和意义,承受了本无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

作者从自己行医的经验出发,写了好几个病人人生尽头的故事,当然还有自己的父亲尊严地、自然地结束生命的过程,所有经历过家人病故的人应该都很有共鸣,ICU,呼吸机,胃管,输血等等,现代医学有很多延长生命体征的手段,但什么时候我们选择let go,什么才是有质量的生存。

最开始会觉得作者的观点太过极端,把所有nursing home都批判了个遍,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经历和观点,而且作者本身也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看到最后确实觉得在发达国家可以有更好的结束生命的环境,而且作者主要在呼吁大家改变对医学不现实的期待,接受生命有限这个既定事实,好好享受能掌握的时间,很多时候患者和家人的观念转变能让彼此都轻松很多,患者能有更少的痛苦,家人在之后也能安心很多,医者也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履行职责。同时作者也在呼吁医护人员去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真实地告诉家属们情况,让大家都能更加理性地对待离别。

PS. 这个中文译名还是挺聪明的,毕竟mortal这个词对应中文很难翻,作者确实在呼吁大家做最终生命的结束,做更好的告别。

《Being Mortal》读后感(六)

《最好的告别》: 我真心推荐所有人去读这本书,因为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疾病,衰老和死亡。现代医学的昌明一次一次大显身手打败死神,以致于人们有了一个错觉:没有现代医学治不了的病,死亡离我们很遥远。。。

这本书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当人的年纪大了,身体机能慢慢退化的时候,怎么样的养老才是最好的养老?在养老院里有专人照顾,但是却像坐牢一样,要在规定时间吃饭洗澡吃药睡觉,这样以“为你好”的名义,只保证了你的健康和安全,却无视老年人人权和意愿的体系真的是最好的晚年生活吗?

第二,很多得了绝症的人,太过看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小概率,寄望于自己也可以是小概率的幸运儿,却忽视了“很快会死”的大概率,到了最后一刻还在等待医学的一个大突破能化险为夷,牺牲了最后与家人相聚的时候,让自己全身插满管子,咽着尚在实验阶段的药物,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一次一次的希望又失望地挣扎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样真的是最好的告别么?为了多活一段时间,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第三,当我们最后认清了自己会死的现实,要如何去面对这件事?

这不是个轻松的话题。作者的父母以及自己都是医生,按他的话说,他们家三个的从医经历加起来有一百多年。听到他的父亲得了脊椎癌的消息,他们三个都崩溃了。。。更何况我们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人呢?但是我们多了解一点,以后可能就少走点弯路,少犯一点错误,也少一点遗憾。

《Being Mortal》读后感(七)

真是一本非常诚恳,沉重压抑的同时又温暖治愈的书。

作者以一种充满悲悯的温和笔触,循序渐进地向我们描述生命进入尾声后的几个阶段。尖锐地讨论了我们该如何面对病痛、衰老和死亡。每个阶段里的医者、病/老人自身,还有他们身边的人都要面临选择。作者以讨论不同选择背后的观念为骨架,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为血肉,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Being Mortal的体悟。

社会价值的迁移,家庭形式的变化,使得孤独成了普世体验。

这种孤独对于独立自主的人来说,也许并不那么难忍,可这对于日渐衰弱的老人却可以是致命的。在这种情况下,和自己,也和周围的人,诚实地谈及艰难却重要的话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一章里,作者提醒到无论遭遇何种病痛,最重要的问题都是:“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做哪些交易,不愿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可我在想,这些问题似乎适用于人生的任何阶段。它们帮助我们理清思绪,规划方案,在一片黑暗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星光小路。其实道理不难懂,不直面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逃避伤痛,只会带来更多的伤痛。

诚如作者所言,死亡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就目前而言,死亡是每个人逃不掉避不开的终点。作者用别人的故事带着我们提前走一遭,为我们的心灵披上铠甲,让我们不至于在死神光临时,跟个菜鸡一样被虐得太惨。作者告诉我们即便生活越来越难,留给我们的选择只剩伤痛或是更多的伤痛,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怀揣着勇气,诚实面对自己,做自己故事的主人。

你问为什么?因为I want to be happy! (我想要快乐!)

《Being Mortal》读后感(八)

With high-tech seeping into every corner of our life, we, as modern city dwellers, have formed the subconscious that everything is solvable and life can be prolong as much as possible. We do have benefited a lot from the medical system,however, how could we through an endures journey to seek for a long lifetim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meaning of life per se? “It is not death that the very old tell me they fear.It is what happens short of death-losing their hearing,their money,their best friends,their way of life.” “Old age is not a battle.Old age is a massacre.”Since we cannot keep aging at bay,what is the meaning of letting a disabled senior lie on sickbed, take an overdose just for a longer but meaningless life?It is hard to disagree with the author that the pleasure of life and the calm attitude towards death are all signs of complete.We all die,so,make every day count.

《Being Mortal》读后感(九)

很久之前就买了这本书,但一直断断续续的没看完,最近借着在地铁上坐车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看来时间长的commute也还是有点好处的!言归正传,这是本很令人感动的书。作者以一个医生、朋友、家人的角度讲述了好几个临终的故事,从养老模式,临终关怀,医学的治疗和选择,到面对死亡,步步深入,引人入胜,读过之后很引人深思。

作为一个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在癌症科室,几乎每一个来我们科的病人都是被下达了死亡通知单的,我们常常面对病人的恐惧和害怕,在治疗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是不断的给病人希望,一线治疗药不行,就换二线,再不行免疫疗法、临床试验、更不用说副作用很长久的放疗。。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想把那个生存曲线划的稍微长一点,哪怕只是几个月,对我们和病人家属来说都是巨大的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数据上,几个月、几天的差距,p value,甚至忽略了病人,作为一个人,想要如何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的意愿。医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扮演着治疗者,给与希望,鼓励病人创造奇迹克服疼痛,拯救一切的角色,可现实呢,即使有这么多的治疗方法,创造奇迹的也仅仅只有几个人,多数人还是逃不过平均值,而我们却很少问患者,如果生命就只剩几个月,一年,他们想要怎么度过?我记得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个老爷爷,当所有治疗都没用的时候,我们建议他去hospice,那天我专门去病房看望他,他还很幽默的和我开玩笑问我缺不缺一个帮忙抬行李的人,他也想去中国旅游。而我在面对他的家人,面对他们殷切的目光时,除了一句I'm sorry竟什么都说不出来。

我一直觉得在医院见过很多绝症病人之后,我能很坦然的面对衰老和死亡这件事。但近几年亲人的离世和衰老才让我渐渐意识到,当这件事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件多么痛苦和想要回避的事情。尤其是过年回家,看着爷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给他敬酒的一瞬间我竟忍不住哭了。医学在面对人类的衰老、死亡真的很无力。书中作者和父亲在面对癌症时的沟通和对父亲生活priority的尊重,给我很大的启发。或许也是时候和家人聊聊这个话题了。

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学医的朋友们。

《Being Mortal》读后感(十)

这本书年初的时候就在kindle上读了,但当时没有highlight单词。这次我听着有声,读着pdf,把单词都标注出来,又是一遍。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人得了绝症很无助,人到了暮年好凄凉。

读着作者讲述美国老人院的发展过程,我就想起了我每周都去的一个老人院。刚开始去的时候感觉很震撼,满眼都是老得不像样子的人,真的有一把枯柴的感觉,花白的头发,满脸的老人斑,佝偻的身躯,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声带颤抖。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神经一抖,人啊,老了就是这个样子。在美国,老了就被送到老人院,当然花的是自己的积蓄或是政府的补贴,儿女可能会时不时的来看看。在老人院,吃集体饭,和人同住,被工作人员教导,完全没有自由。这样的养老方式肯定是老人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要不是生活不能自理谁会让别人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呢。这也让我想起了先生的奶奶,90多岁了,老年痴呆,也无法独立行走,也是雇人照顾着,人生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看了胆怯。

读着作者讲述对绝症患者的治疗和关怀时,我脑子中就浮现出当时妈妈生病去医院的经历。肿瘤科的医生们见的病人多了去了,一个个都是像作者所说的“权威型”或“信息型”的医生。有的告诉你必须要做手术,有的就直接给你开化疗的单子,没有人静下心来跟你谈。病人和家属听到诊断的消息就懵了,急切地想听听医生的建议,但没有人从病人的生命和生活角度出发,来一次交心的对话。美国的医生这样,中国的医生更是如此。医学界和其他领域一样都是被巨大的利益驱动着。而忽略了人们对医生这一群体的感情需求和伦理要求。

在衰老和绝症面前,医学很无力。作者作为医生,也反思了从病人的角度看医生的职责到底应该是什么,从老年人的需求角度看社会又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说到底作者反思的是一个医学和社会伦理问题。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我都很佩服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思考和研究。有一点让我觉得心寒的是,作者的爸爸在生命快到尽头时几次提到想见自己的孙辈,但作者就是没有把他们带到老人身边。老人住在俄亥俄,作者一家住在波士顿,相距很远。作者作为儿子,当然随叫随到,这个从伦理上说是应该的。但是,他竟一次都没把孙辈带到老人身边,尤其是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这无论在中国和美国都是说不过去的。不知作者和他妻子是怎么想的。

《Being Mortal》读后感(十一)

看being mortal之前,以为此书是描写如何面对生命的逝去. 看完之后,发现他其实是在提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生活.

现代医学给了我们很多夸大的错觉. 并且相关的人,医生,护士,保健人员,并不告诉我们这些夸大错觉下面的真相. 在小病小灾面前, 喝口水, 吞个药片, 稍事休息一下就康复. 这种习以为常的期望, 使我们面对严重病痛的时候, 也以为程序会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即使当事人意识到了这会是一个和以往都不一样的过程,也没有人告诉他足够的信息,使他做出稍微安心的选择.being mortal告诉我们,病人生活在一个只知道信息,却不知道信息的意义的世界里.从而,病人并无法做出自己理解的选择. 大多数时候, 在病人询问医生更多信息的时候, 病人给与的回答只是一串串并不make sense的复杂单词.如果解释意味着用一个深奥的词汇解释另一个深奥的词汇,不如不解释.

与其让人们自然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期,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在拼命使用各种手段来延长生命,几个月,情况好的话或者短短几年. 是的,在这个意义下,生命是靠延长的.仿佛在争取一些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这儿开始,事情有些本末倒置了.我们本来应该追求的是如果过好生活的每一天,特别是生活的最后几天.但是因为争取那些更多的"可能"的时间,我们把心思花在了无穷无尽的治疗上,并且需要去忍受昂贵的花销和生理的痛苦.最终,being mortal告诉我们,大部分的患者逝去在痛苦中.书中指出,我们对医学的理解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建立在对药的研究上.却忽视了根本的核心,即医者仁心,是对患者负责的心,而不是对药物的迷恋.因为医学很多时候被定义为,或自然地认识,是对药的研究和发挥,我们很多的措施举措都不是以人为本的关怀,而是科学的衡量效果,作用,时间.病患成为了医生们积累经验的过程,而不是终极目标.

用两千多年的前孔子的话可以很好的总结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未知生,焉知死.既然死是茫然无可知的,那么就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生上吧.享受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享受世界各地的趣闻,享受春来秋去,松叶梅花,雨酒甘露,燕子纷飞.然后可以安心地说,i'm ready.

《Being Mortal》读后感(十二)

经历过身边最熟悉的人分别因为不治之症和年纪大这两种原因的离世,除了很痛心也会很后怕,会想是不是自己以后也是这样没尊严的离去。

这本书给了很多建议,让我知道了自己可以有的选择。

我的外公和奶奶均是因不治之症--癌症离开我的,发现时都是晚期,但即使他们当时都年纪很大了,但还是依然坚持要尽可能救自己(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他们都分别经历了手术、化疗和放疗。从一开始的坚信会有希望的,到最后在痛苦中很无助的离去。

书里针对得这样不治之症的人的采访,他们的回答是宁愿不要治疗也要尽可能的争取无痛苦,有尊严的在自己认为有安全感舒适的地方跟自己的家人告别。书里提到大量的案例是选择放弃治疗的病人,临终关怀服务对于他们是最好的选择。在我看来也真的是最美好最有尊严的告别方式。病人可以选择去临终关怀中心居住度过生命的最后,也可以选择临终关怀的护士来自己家照顾自己,主要是持续的注射无痛,让病人尽可能舒服的同时也让家人尽可能的少受累,减少看着自己的亲人受苦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奈。我曾经就坐在奶奶的病榻前,看着她躺在床上痛苦的样子控制不住的大哭,这样的行为除了让病人心里难受再来就是让亲人们身心也同时备受折磨。奶奶最后是在医院全身插着管子痛苦的走了。如果可以选择,我会让奶奶像美剧《THE BIG C 》里面的女主角那样,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让她回家同时配备护士,给她24小时的无痛,在她尚能行动的时候做能让她开心的事情,在舒适环绕着亲人的家里有尊严的走完人生。

书里也提到了对于那些没有患有不治之症的老人们,他们因为年纪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慢慢的无法照顾自己日常。诸如上厕所,从椅子床上起来这样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易如反掌的事情,对于他们可能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并且,他们独自努力做这些的时候风险还很大,随时都会摔倒,而摔倒对于他们而言是致命的,可能会导致瘫痪。然而,养老院也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老人家们会认为里面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进去就是等死。有临终关怀的护士驻扎进家里为老人们料理日常,而不是一味地将这些责任强加在不是专业的亲人身上,对于家人之间的感情是有促进的。有了这样的帮助,老人会有很好的生活质量,亲人们之间能够更好的联系感情。

我们都会老去,都会有束手无策的那天,那为何不让那天到来的时候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有个有尊严的告别呢

《Being Mortal》读后感(十三)

这是一本关于“人之已老”和“人之将死”的书。围绕着高龄者,晚期(临终)病人和他们的家庭,探讨了如何选择,如何维持,如何放手等等话题。

这是一本(目前为止)Goodreads评价4.4的书,在接近一万个评价中,几乎所有的人给了五星或四星的评价。

有书评说:这本书不适合的读者是没有年长的亲人,没有见过任何老人或者处于病痛中的人的生活,以及,没有想过自己也会变老的人。

我深以为然。如果本书出中文版,强烈推荐对此类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看一看。

这也是一本不容易读的书。

之所以说“不容易读”,并不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名词,包括人体器官,临床术语以及平均长度为4.1个音节的药物名称(想象一下befacizimab, temozolomide,和thalidomide),

而是因为养老,死别这类话题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拷问内心的艰难选择实在太过沉重。

回到三年前,我对类似的话题不会感兴趣。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意识到人生近半,“人无远虑”的日子不会太久。同时,长辈的健康状况每年都在变化,迫使自己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些始终在有意回避的问题。

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不在于Assited Living或是Hospice这样的关怀体制(更不用说美国之外的国家是否存在完全一样的制度,尤其是中国),

而在于体会哪些是对高龄者和晚期病人真正重要的,又如何才能帮他们(自己)做出当下最适合的选择。

正如书中所说,现代医学和药物毫无疑问延长了人的寿命,可无形中带来一个悖论:

当人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或者陷入重病以后,依靠现代医术仍然有可能生存很长时间,但如果这一段延长的生命没有质量的话,则对本人来说可能是漫长的折磨。

作者无意去解决这个悖论,而是从病人本身的角度出发,发掘什么是对他们自己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能够使他们最舒服,最体面地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书中提到一组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透着一股残酷的仁慈,被医生用来直面重病者的内心:

1. 如果你的心跳停止是否希望被实施心脏复苏术?

2. 你是否想要激进的治疗,比如插管和人工呼吸机?

3. 你是否想使用抗生素?

4. 如果你无法自己进食,是否想使用胃管或者静脉营养?

我真心希望在自己生命的末期,可以有机会做这样的选择题。

《Being Mortal》读后感(十四)

作者的笔触一直比较冷静,最后两章直接让人泪奔 从作者在医学院时解剖尸体时不知mortality为何物,再就伊万之死提到临终关怀。 在面对死亡,作者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we are always trotting out some story of a 97 year old who runs marathons”,但实际上死亡本来就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remember that for most of our hundred thousand year existence, all about the past a couple of hundred years, the average life span of human beings has been 30 years or less”。 现代医学的发展把死亡逐渐搬到了病房里,但很多病人其实需要的不是病房里的导尿管和呼吸机,也未必愿意给还要继续活下去的亲人留下巨额费用,他们需要亲人的陪伴,需要平静而有尊严的死去。 许多老人逐渐失去body ability,但他们并非是病了,只是老去的过程中必须要失去一些东西,文中介绍了许多人为老人服务做出的努力,比如nursing homes,还有更加人性化的assistant living。对于重症病人,选择居家分hospice,也许是比徒劳治疗争取更多耗在医院里的时间更有意思。 letting go和courage两章太多提到hospice,让我产生一种在售卖服务的感受。但当作者最后的笔力全部转向自己的父亲时,我确实感受到了hospice,或者说是临终能平静的离去,平静的为自己的story画上一个句号十分的美好又不易。在父亲难忍疼痛过量服用药品开始陷入昏迷,作者已按照父亲指示不再抢救,但父亲悠悠转醒之后愤怒的问儿子为什么还要救活自己。但明显父亲已无更多时日,作者加大了止痛药的量,希望父亲能无痛的离开,全家人推着父亲的轮椅一同散步。当父亲再一次呼吸停止,众人都以为只是再一次的呼吸暂停吧,but no more breaths came,父亲死后,作者按照父亲的遗愿将其骨灰洒向了恒河,“In bringing us there,my father had helped us see that he was part of a story go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so were we.”

《Being Mortal》读后感(十五)

从小到大,死亡和疾病就断断续续的出现在我周围的生活里。外婆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外公是个爱抽叶子烟 话不多的人,在我小学的时候过世了;奶奶和爷爷住在老家,一年就见个一两次,奶奶从我记事起就患有帕金森,一直需要别人照顾,在我高中毕业去厦门玩的时候去世了,直到一周后回家爸妈才告诉我。现在只有爷爷还健在。

小时候的我以为死亡只适用于老人,直到三年级的时候,平时一起上下学、住我家楼下的小孩意外坠楼身亡,才知道死亡其实并不遥远。初中的时候同桌男生得了罕见的疾病,平时每天都在操场打篮球的他突然休学回家,后来回来班上见过我们一次,那时的他非常消瘦虚弱,后来没多久就收到去参加他葬礼的消息。大学的时候,妈妈被查出肺上有阴影,幸好筛查的早,做了微创手术,术后花了好长时间才恢复体力,但是再也没以前那么有精神。再后来,一起工作的同事突然得知患有癌症,刚开始他还很积极乐观还有很多笑容,后来在各种药物和治疗的作用下,他好转了一段时间之后病情再度恶化,很快就走了。去年四月在妈妈的生日之前的几天,突然得知舅舅去世了,走得很快,送去急救转ICU 第二天就走了,没有给舅妈和我哥留下一句话。

一直以来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知道死作为结局这一个点,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从病到死之间这条线上普通人具体的病痛、折磨、挣扎、难以抉择,和最后的释怀。除此之外,书里也提到各种各样、品质不断提高的养老院,怎样让weak,frail的老人感到生活的意义。以及临终关怀这个现在慢慢得到更多关注的话题,希望越来越多的老人能远离病痛 得到安宁吧…

这本书断断续续20天里读完,一共花了6个多小时。读的时候几度哽咽,每一个被描述的对象都很立体,每一次病情好转和恶化的感受都描写的很具体,看着他们经历各种痛苦的治疗,服用大量的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到最后该选择在病床上痛苦的生还是放弃治疗 回家度过余下的时间,以及何时做这个决定,让我感觉都是人生很难的命题,然而这个世界上每个时刻都有无数人在经受这样的苦难。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生中平时接触不到的一面:长期受病痛折磨的生命,也让我对生死对临终关怀也有了更新的认识。生命真的好脆弱,人生也真的好短暂,健康的身体好宝贵,珍惜当下吧,不留遗憾的活着。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