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摘抄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7 09:00:19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07 09:00:19   小编:

小说《龙门的哭泣》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悲剧故事。主人公阿东为了生活不得不背叛自己的信仰,最终导致家庭破裂和悲剧的发生。小说通过描写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展现了现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的扭曲。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一)

《龙门的哭泣》由9个短篇组成,每篇都各有特色。

大头马的《南极》画面感非常强,通过对在南极跑马拉松比赛一事的描写,感受到了非典型旅行文学的魅力,非虚构文学总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朱婧的《书与蛮:东京两记》让我想到《东京本屋》这本书,而作者也在文中反复提到,可见此书对作者影响之大。第2记的东京育儿记则是我熟悉的领域了,但最后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泪目。

向迅《鼠患之年》颇有多和田叶子的《飞魂》的气质,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下了一番功夫,文学性也是这本书里最好的。对“青筋”和“肌肉”的描写,可谓精准的可爱。

后六篇读着没有前三篇吸引我。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二)

很有意思的一个题目。这本来自《青春》杂志社的散文集以《龙门的哭泣》为题目,不知是不是想为小书的读者做心理疏导。果真有适龄适境人读了,那也是一件好事。对了,作者是山东人,做过山东考生。

文开头便抛出“考上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接着是一个没有跳进“龙门”的学生的悲剧故事,接着是一个跳进“龙门”却没有成“龙”的悲剧故事,再接着是对一些“跃龙门”现象的反思和批评,最后以自己的经历结尾,告诉读者,那段青春岁月,除了摸高“跃龙门”,还有很多值得做、值得珍惜的事情,放眼量来,它们甚至比“跃龙门”更重要。一套中规中矩的论述。

认识一个朋友,是“跃龙门”的佼佼者,也是很多人眼里羡慕的对象。听他聊聊近况,发现到了30多岁,工作生活并不快乐,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并且压力很大,生活给工作让步,弄得身心俱疲。这个朋友也许是个别情况,但他应该可以代表一部分“跃龙门”者。可能,“龙门”是个好地方,但“龙门”不是唯一的好地方,“龙门”之外也有好风景。

“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如何,龙门前不要哭。共勉。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三)

从封面来看,精装版,配色比较清新,很符合《青春》杂志社的调性。 体量不大,可以很快读完,读来比较轻快。在读了太多的小说和专业性书籍后,散文无疑是放松身心的选择。不知为何,看到这本书,总会想起上周看的《我在岛屿读书》节目,看到很多作家都在《收获》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就像是看到了年轻时候的余华老师苏童老师,他们都从投稿杂志开始慢慢发展。 读的书比较少,对于散文的阅读和了解更为少,无法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怎么样,但每一篇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我想信,唯有时间证明,几十年后的他们,也会像余华老师他们。 比较喜欢《书与蛮:东京两记》《鼠患之年》《龙门的哭泣》 《书与蛮:东京两记》让我想到小时候学到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鼠患之年》很像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尽管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但妈妈也会在废弃的空地开垦,四季种上些蔬菜瓜果。 《龙门的哭泣》那一篇,最为印象的就是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不优秀。我们必须承认,不优秀也是一种权利。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快,我们每个人都被迫内卷,争当卷王,不断努力变优秀,过程用的焦虑与内耗,渴望成功的念想与外界给予的期望无不压迫着我们这小小的人儿,难以喘息。其实,我们只是随便或者就被对方羡慕的要命。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四)

这本书我看完第一篇算是搞明白了,是南京出版社把九个作家这些年发在其他报纸刊物的文章做了个汇编,其中还有一篇是学术论文,发在学术期刊上。

不知道是作为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必须要有的项目结项成果还是有其他的诉求,这本书就这样汇编完成了。定价56元,不是很低。

给我种感觉像是读研时参加的学术论坛,会给每一个人一本册子,上面有所有参会人员的论文,只不过论文合集主题还明确,这本书算是一个杂文合集。

这本书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南极》,有严谨扎实的学术研究《20世纪20-30年代的四首汉诗》,有娓娓道来的过往回忆(余下数篇),也有自己在异国生活的经验与风景描述《书与蛮:东京两记》,不同的作家体现出来的风格不同,书写的力度与情感的释放度也不同,总会有一篇会打动你。

虽然是青年作家,但年龄跨度很大。看了作者简介,有一个还是我的老乡,这让我读起来略有共鸣,言语之间朴实有张力,是存在于我们北方城市的典型知识分子模样。

可以读读看看,但不需要单独购买。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五)

《龙门的哭泣》里一共9个短篇,最喜欢的篇目是《南极》《鼠患之年》这两篇。

《南极》讲述的是作者报名去南极进行马拉松比赛的这段经历,作者在人生的低谷期,去南极进行了一次马拉松比赛。令我非常感触的是作者在即将要到达马拉松终点之前看到的一幅画面,作者抬头望去,他看到一个巨大的星球在距离他非常近的地方,那只能是太阳。而作者在这样的一幅画面中,他感受到万物之源的力量。人类并非存在于地球之上,而是存在于宇宙之中。也正是这样的异象之下,作者不受控制地流下了臣服的泪水,而太阳所告诉作者的正是在如此不值一提的生命里,应该做那些稍微值得一提的事情。

《鼠患之年》这一篇的文笔让我想到了日本作家多和田叶子。多和田叶子是非常擅长于使用文字来形象生动的描写事物,而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让我有同样的感受。例如他描写的父亲手臂上爬满了青色的蚯蚓,脖子上爬满了蚯蚓,眼神里也爬满了蚯蚓。这是在描述父亲非常的愤怒。在描述年轻的叔叔健壮的身躯时描写的,看见他的双臂上长出了两只圆滚滚的小猪,两只爬满了青色蚯蚓的小猪。这样的描写真的非常有画面感。

其他几篇的文学性可能没有这两篇强,稍显逊色了。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六)

龙门的哭泣,龙门,在龙门石窟和鲤鱼跃龙门之中,我首先想到的龙门石窟,来自佛像和壁画的哭泣,来自若干年前历史的哭声。虽然事与愿违,但鲤鱼跃龙门也很好,哭泣也很好,能跃过去的鱼和不能跃过去的鱼都有不同的哭声。

那么就从《龙门的哭泣》这一篇说起,它压轴出场,是值得的。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高考是每个人心中的必然,读书学习、辛酸喜悦,能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只需要简单的描写,虽然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读者就能感同身受,谁不怀念那样的青葱岁月。

如果说因为回到高考算是青春文学,那我不明白《四首汉诗》是以怎样的标准跨入这本书的,诚然,这样的书评比我所能写的读后感深入不知道多少倍,但成为一本出版读合集的门槛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能成为一本合集,困扰了我。散文集,那好,什么是散文呢,初中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如果说《龙门的哭泣》的魂是高中时代,《南极》的魂是艰苦忍耐,《鼠患之年》《许先生与青皮橘》是童年和亲情,那《柏林日记》《最后一个夜晚》《书与蛮》是什么呢,总不会是流水账的叙事和平平无奇的人生。

稍微留意了一下作者的年龄47岁到30岁之间,感觉也是一个不小的跨服,也有各自的头衔,我是不够格评判他们的,只能说这可能不是我认识意义中的好书。不由得想到《中国奇谭》,每个故事也是如此这样的画风不一、良莠不齐,文坛和动画事业都是这样,即使有再多的头衔拉出来放在一起,一目了然,会让人期望过高,随后读下来感觉名不副实。

当然这只是散文,并不一定是作者们最擅长的文体,最出色的文章,但是这样拼凑出来,我是不认可的,希望出版读物也是应有门槛的。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七)

很早就收到这本书《哭泣的龙门》,也很早就读完了,原因无他,书籍不厚,选材的文章不多,薄薄的一册,很快就阅读结束,然而因为家里有些事情自己有些事情(不是拖延症找借口,是真的),然后在这个“死线”前才开始写。

首先感谢豆瓣算法选择我来写这本书的感想,本来想夸夸这本书的好的,比如这本书装帧精美是我喜欢的,编辑校对很负责是我喜欢的,封面设计素雅是我喜欢的,可搜刮了下脑袋里的好词佳句,却发现词穷了...我夸不出花来,喜欢的人自然是喜欢的,不喜欢的朋友可以再换一本书看嘛,毕竟,每年全国出版这么多书来着。

于是我打算往内涵方向来找找,看看有什么好的东西“安利”下大家伙、各位书友们。书是九篇文章的集合分别是“南极”、“书与蛮”、“鼠患之年”、“20世纪20-30年代的四首汉诗”、“煎饼姑娘”、“在维斯比的最后一个夜晚”、“许先生说青皮橘”、“龙门的哭泣”和“柏林日记”。要说内容读起来像是正经文章,或者说是把话说囫囵圆了,好像也就是第一篇大头马写的南极,好像是比较正经的,有卖相的,是尊重读者的有“服务意识”的作品,其他的完全就是,恕我直言就是自high,而这种自high却没带给读者们什么好的感受。

有句成语叫“东施效颦”就是这么个意思,我理解的那种青春的哀愁,就是很俗气,就是长得很不错的年轻人们因为命运的捉弄爱而不得怅然若失的空虚感,而书里描写的那种青春,就是很假,很不接地气,像个明明很丑的女孩(下面说的话可能不太正确,求女拳放过我),却硬要学别人漂亮女孩来凹造型,让人很不舒服,哭的越多就越假,看也下文章的来源,都是南京市某个基金会搞的文章,感觉有点醒悟了,原来,某个圈子里的大佬,就是这么一种审美,这也可以理解嘛,毕竟世界这么大,什么人都会有的,我这么安慰自己。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八)

这本书怎么编的?质量良莠不齐的,难道是集合各种文本形式,学术论文、散文、短篇小说、日记?只能说是大杂烩,编者玩花招可以,但是质量还是统一的好

《鼠患之年》最好,很有魅力很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刘亮程《凿空》的魔幻乡土的感觉。然后是《南极》《龙门的哭泣》《夜晚》《四首诗》,有一点星光之感。其余别说了。

下次不在沙堆里淘金了。

《南极》 作者的开篇和结尾都写了,关于南极,我一个字都不打算讲,确实,只有零星的地名去感知故事发生的地方。故事分太散了,人物刻画比较单薄,跑步比赛那部分还是很精彩的。 《书与蛮:东京两记》 书,就是日本的书店,介绍了书店的构架、功能、来源历史以及现实意义。 蛮是作者女儿的名,东京育儿记,写得是一段温情的回忆,有很多感怀在其中。 《鼠患之年》 一个农民父亲的故事,从土里长出来的生活。田地、粮食、牲畜、暴雨、鼠疫。人和自然的相处和对抗,写得很有生命力,传统又真诚朴实的叙事方式,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却又恰到好处。 《20世纪20-30年代的四首汉诗》 这是一篇专业的文学论文,写得深入。 《煎饼姑娘》 或许想表达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事情总会让人忽略,要珍惜。但作者乱结了尾,不够真诚,敷衍。 《在维斯比的最后一个夜晚》 比上篇好太多了,描述中有作者的情绪在,所以变得生动,而不是模式化的。甜点、教堂,风景、人与人的交谈,组成了一次美妙的旅行。 《许先生与青橘皮》 亲人之间的小故事总会让人有所感怀。 《龙门的哭泣》 成功学教育,为了社会默认的模板中的成功,为了一个既定的龙门,也许极端过了头,总是容易出事。刚过易折,除了大多数人的标准,或许应该还是要有自己不确定的的精彩。 《柏林日记》 真的是日记诶,流水账,我居然看完了诶,也许流水账看上去更加顺滑,不费力,目光在纸张表面流转,一眼到底。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九)

手头《龙门的哭泣》是本散文集,收录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的9位作家的作品,打个比喻,像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良莠不齐。

大头马《南极》,描述了作者参加南极马拉松前因后果。人总有觉得虚无的时刻,“时常感觉自己身处一片巨雾,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只能看见现在,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往正确的方向走,不知道走下去会到哪里,也不能停在原地。”用一场又一场的慢跑的“无聊”去抵御生活的无意义。在最后5公里时,大头马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只是在机械地维持行走的状态,但南极的奇异风光和那一轮普照世间恩泽万物的太阳却给了她完赛的勇气和力量。

向迅《鼠患之年》,最具文学性的一篇,人与鼠的战争,没有谁对谁错,都是为了生存。对夜深人静时老鼠在阁楼玉米堆里肆虐的描述,极具画面感。

李黎《煎饼姑娘》,体现了日子的细碎,写了女儿吃煎饼的琐事,平平无奇,“它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总是会被忽略,让人记不起什么。”日常事物总为人们所忽略、轻视,却成了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俗事让我们交集,因此要珍惜每一件疲惫不堪的事”。

余幼幼《在维斯比的最后一个夜晚》,一则在瑞典小岛的日记,同为诗人,要比几十页后春树的《柏林日记》要丰富的多。

庞羽《许先生与青皮橘》,写出一份温情,我们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也曾看到,作者应该有意的模仿:“然后我看见许先生努力地在马路上飞奔向远方。我只记得,远方是青色的。不远处一个身影在颤动时,天空还是青色的。许先生终于一步步跑到了车窗前,把一个青皮橘塞到我的手里”。结尾处患了认知障碍的许先生却还记得青皮橘,记挂着她的乖宝宝,令人动容。

房伟《龙门的哭泣》,一脉相承与其高二时的报告文学作品《上升中的坠落——当代中学生忧思录》,对高中生涯的追忆,那些早早陨落的学霸,自己的高考不利,反思所谓的“成功”和“优秀”的标准,揭露血色而非金色的龙门。作者认为“不优秀”也是一种权利。有尊严地、快乐地活着,不贪图富贵权势,不为追求“优秀”丧失人格,恪守做人做事的底线,体面地追求平静的人生,这不是一种失败。

春树《柏林日记》,其中有一则“国内的诗友突然发来一首诗向我发难,‘你写的,和你喜欢的诗,基本是,打油诗,你们共同的特点,是不知,斯宾诺莎是何人’。”作者的朋友对她的定位还是对的,诗人写的流水账日记毫无诗意。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十)

我阅读的第一篇也是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便是朱婧的《书与蛮:东京两记》,这自然是有一定私心的。朱婧是我大学写作课的老师,回想起来只有“温柔”一词可以形容。我还记得在先锋书店参加《譬如檐滴》的新书分享会,张怡微笑着说她是最有女性气质的人,彼时女性主义还没有成为一种风暴性潮流,女性气质的使用并未招致无端恶意。

我喜欢文章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讲访学期间带着“蛮”(作者的女儿)一同去日本的事情。家人朋友一开始诸多担忧,担心其访学生涯全然论为育儿过程。不过孩子的生命力倒是很旺盛的,蛮在鹤卷幼儿园很快融入,我第一次知道日本有的学校规定是不会配备给食物加热的工具,于是到了中午孩子只能吃冷食。如果是在中国,或许会被家长拉横幅谴责吧,虽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加热。作者询问是否可以用保温容器带热汤热饭,幼稚园负责人说这是不符合规矩的,看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日本人微笑而坚定“刻板”的脸。

文章里面有好几个动人时刻,一个是蛮发烧,作者抱着她奔走于医院,除夕夜好转之时,母亲递上一颗草莓看着她缓缓吃下。另外便是蛮和父亲在跷跷板上玩耍 ,这“几乎是最好的时光”。

生活中总是携带着诸多不幸,最好的时光在作者后来书写看来也是“需要生命极大的眷顾才能实现”。因为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下”我在朋友圈已经看过,我的心自然开始慢慢紧缩,所有前面的美好叙述都染上了一丝丝凉意,我似乎是在等着,等着一切被打破。那一刻缓慢推进,作者带着蛮离开幼儿园时留下的眼泪也变成了虚幻的预兆,对幼儿园的“告别”和“再见”总是在命运三女神的丝线下缠绕着爸爸的花儿,我等着它们的落下。请允许我直接摘录文章的最后几段

樱花盛开,前面作者叙述了两人相伴多年的心意“认识的 16 年,婚姻的第 10 年,经历如巨兽吞噬灵魂般的动荡的人世波动,我们始终未放弃过保护对方的心意”,而悲剧的属性之一便是“只是彼时我并不知道”,我们可以自然说出“你是有福气的人”,这份福气在那一刻宛如天赐,樱花的色,香像是神的启示为两人的爱情和生活抹上光泽,是不够虔诚么?导致最后的未再醒来。

文章的最后三段,字数越来越少,在有限的段落空白之间,我的呼吸开始延长 ,思绪蔓延,悲伤回溯侵蚀我的感官。黑色的墨水在“福气”和“落了”成功袭击了我。我抬起头来,看着星巴克的甜品碎渣,让自己吃掉剩下的所有,甜腻腻的感觉抚慰了我,悲伤在胃里生长,蔓延又蔓延。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十一)

不知道为什么有几篇会特别短,不太平衡的感觉,合在一起好像也不是内容贴合,不过单独来看,还是有些乐趣的。看完一篇就写下简短的读后感,自动保存的功能真好用。

《南极》有好多没听过的地名,看着有点迷糊,作者描述的是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的人生经历。去南极跑马拉松,很酷呢,特别是还要邮件来来回回,还要花时间训练,路途也遥远,从沟通那一步开始我可能就放弃了。复活节岛人人都能认识这种感觉像是村里面一样,只要来一个新人,不到一天,个人基本信息全村都能知道哈哈,况且作者的信息网上都能查到,想要知道的话还是蛮简单。现实生活中这种友好和善的交流,感觉比在网络上打字交流有温度许多,有机会想体验一下。

《书与蛮:东京两记》从题目到结尾都令人意想不到,蛮是作者可爱的孩子,开始还以为是与书代表的文化对立的那个蛮,是我过于惯性思维了。介绍了东京的几个书店,对book and bad很感兴趣,我住在一个小地方,没有多少书店,更多是买教辅资料的书屋,图书馆倒是修得很大很漂亮,可是太远,有24小时书屋,就是上厕所不太方便,如果设施一应俱全的话我应该会直接住在哪里吧。作者做出求学的决定好有勇气,蛮性格很好在学校适应得很不错想必也很欣慰,只是在告别老师时的描述我已泪目,没成想结尾更令人伤感。希望作者和蛮健康平安,继续携手前进。

《鼠患之年》作者的简介就令我佩服,文笔也是佩服,对于父亲的描写让我感觉惊奇和深刻,对蛇的描写也很生动形象,包括抓蛇的那种恐惧和紧张,读的时候很有代入感。写生活场景很能引起共鸣,让我想到了很多往事,随着年纪地增长,我好像变得越来越爱流泪,又是看哭的一篇文章。有鼠但不尽是鼠,有猫有玉米有人有情,是非常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更多的细节请在书中去阅读。

《20世纪20—30年代的四首汉诗》四首诗的分析,其中三首是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学习过的。作者很厉害短短的诗能分析出好多内容,引经据典时代背景人物介绍,将诗歌内容和个人体会进行拓展。诗人也很厉害,短短的诗作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析,韵味悠长。

《煎饼姑娘》唔,好短,内容跟其他作家的相比也太少了。女儿吃过的煎饼不能继续吃吗?我小时候经常吃我妈吃剩的面条汤,总觉得她的那碗更好吃,到了高中大学吃同学吃不完的饭和菜,可能不太理解这种操作。煎饼也可以自己手动分嘛,很好吃的不要浪费啦。是对女儿的小记录,作者自我评价很中肯,当女儿鞋子的想法不错。

《在维斯比的最后一个夜晚》篇幅同样也很短,国外的随笔,同样是我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地方,我应该一辈子不会去的地方。遵从女权的国家有哪里不一样呢,想知道。

《许先生与青皮橘》完全无法抵挡这种亲情的描写,特别是老人,香芋冰棒那里就开始流泪,想外婆了。

《龙门的哭泣》非常好的青春文学,龙门原来是鱼跃龙门的龙门,或许是整本书最贴合青春杂志社的作品,不过其实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风格,单纯看名判断。对于学习对于高考对于成功,要有自己的判断,随波逐流虽然心理轻松,但容易迷失自我,特立独行也需要坚定的内心。人生有很多美好,成功不止一种并且谁说一定要求追求成功呢,享受生活吧。

《柏林日记》真真是日记,很日常生活,带娃,约会,吐槽,参加活动,蛮有意思。突然想到以前室友喜欢看在国外的中国人做饭的视频,可能就是我看这部分文章的感觉吧。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十二)

当我不再年轻的时候,我不懂我的女儿了。她跟我说的词语,我听不懂;她买的东西,我欣赏不了;她听的歌,我也不喜欢;她的想法,我也无法理解……

我知道这是“代沟”。听说现在的代沟已经缩短到了5岁,何况我这个中年阿姨。但是,我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要干什么,于是,就找到了这本《龙门的哭泣》。

拿到书一周了,我却没有去看,腰封上“青春”两个字,让我有些恍惚。做了一下心理建设,翻开这本淡蓝色有些雅致的青春文学,就像推开了一扇当今年轻人世界的大门,有些好奇,有些忐忑,也有些留恋。好奇的是龙门为什么会哭泣;忐忑的是我能看得懂吗;留恋的是我曾经鲜活的青春。

看书名,以为是一部小说,原来是一本青年作家的散文合集。九位青年作家,都是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的签约作家,成绩斐然,也是文坛耀眼的明星。

在他们的笔下,我随着大头马从皑皑白雪的南极走过,未来就像这无垠的雪天一色,空无而又荒凉;然后跟随朱婧来到了东京的各色书店,看见她的女儿在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又横渡到了瑞典的一个小岛,和余幼幼在那里欣赏完美丽的日落,转到柏林,与春树一起记录着2019年的一段琐碎时光。

最终,跟着向讯回到国内,并跨越时空,回到小时候的村庄,看见连绵不绝的雨,消灭不尽的鼠患。在那个贫穷的时代啊,有多少淳朴善良的人,默默地努力地与生活较着劲。

虽然生活有点苦,但是也有甜的时候,你看庞羽的外婆,即使不认识人,依然还记得曾经给过外孙女一个青皮橘。有些人,有些事,我们可能会忘记,但真正的爱,又怎么会忘呢?

就像那个爱吃煎饼的姑娘,从小吃到大,那些早晨的烟火气融入了骨子里,日子就这样,在李黎的笔下,和女儿一起走过朝暮。还有什么比陪伴更加美好的事呢?

如果有,那一定是读诗。我又跟着李丹去欣赏了冯至的《蛇》、戴望舒的《我的记忆》、陈敬容的《雨后》、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四首20世纪20-30年代的诗。没有一种文字,不是刻画着时代的烙印。当我徜徉在四首诗的赏析里时,就好像又回到了青春,那些读诗的日子。

唯美、杂糅、精妙、感伤、呐喊……诗人们的情怀,在李丹的笔下更加深邃和透彻。而房伟的哭泣,更让人心痛。那些要通过高考这个“龙门”而成就自己的学生们,又有多少遗憾和悲伤呢?

当贫穷、敏感、自负这些因素,让一个学霸无缘大学的时候,我们也要看见,那些曾经在被窝打着手电筒、在半夜溜进教室点蜡烛看书的同学的努力。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是遇到失败,也不气馁,永远朝气蓬勃,永远不服输。龙门也许会哭泣,但是,哭完以后,重头再来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越过龙门的是骄子,但是,人生不是只有一个龙门。越过龙门之后,有人依旧会迷茫,空虚,在路上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也有人不甘平庸,继续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有人在平淡的生活里,过着不平凡的人生。

看完全书,我也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有思想、有活力、有眼界、有见地,愿意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目标和答案。

这些已经足够了。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十三)

《龙门的哭泣》 是《青春》杂志社策划出版的一本散文集,书名取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共收录了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的9位作家的不同类型的作品——长篇游记、论文、文化随笔。这部作品集内的文章类型多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总有一款适合你。

例如,喜欢游记的,那么大头马的《南极》,大概会击中你的心巴,起码会让你有全新的体验。南极旅行虽然小众,但近些年人们多少应该有些耳闻。5年前,曾阅读过毕淑敏的《破冰 北极点》,读后内心是深深的感动和艳羡,而大头马的《南极》简洁、短小,像是一篇极富人文气息的南极马拉松攻略,阅读起来如同朋友的视角讲述ta一趟略有些特殊的旅行一般轻松。尽管,她在开篇和结尾都在说,“关于南极我一个字都(也)不打算讲”,带着一股丧丧的腔调。

在《南极》一文中还有有趣的发现,比如作者提到了一本书——《巴托比症候群》,而卡夫卡、塞林格都用巴托比症。

如果有人想要全面了解大头马的旅行故事,可以去看她的作品《东游西荡》。

同大头马一样,《龙门的哭泣》收录的其他作者都有自己的作品,但基本上知名度还不够让人叫得出姓名。

但是,这一点恰恰印证了创办于1979年的《青春》杂志社的办刊宗旨,即“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

无论是哪个领域,都需要有“真功夫”,作家也不例外。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作者而言,只有写出作品,交到读者手中获得反馈,才是检验写作能力的唯一标准。

作为一部作品合集,收录的作品篇幅不一、写作风格迥异、文笔相差悬殊。有评论家说:叙述上的“青涩”、生活面的单薄成为困厄年轻写作者的两条勒绳。

太过晦涩难懂的专业文章或者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文章,都很难获得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而从叙述的成熟度和故事性来检验,向迅的《鼠患之年》无疑是作品中的佼佼者。

仿照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调侃的话:没有挨过打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没有和老鼠共处一室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向迅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农村家庭生活的窘迫和变化,简单的人物关系和简单的事件,好像一比一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当看到“我们和那只猫一起长大,却只有猫留在家里”,你就知道,故事快要结束了。

不好看的作品,再短也嫌长;优秀的作品,再长也意犹未尽。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十四)

《龙门的哭泣》 是《青春》杂志社策划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的9位作家的9篇散文,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读到了作者们的出游见闻以及他们对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回忆,更有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

最喜欢的是大头马的《南极》,因为挑战十足的南极马拉松就足以吸引我的所有目光了,这样的经历是特殊的,也许是我们许多人这一生都不会去轻易尝试的,所以在读起来的时候,我甚至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阅读。这是一场冒险的旅程,当然需要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但不得不说,这的确很酷。尽管作者在开篇就说“关于南极,我一个字都不打算讲”,但她所讲的每一个字又都让我们觉得新奇。比如当她用耳机听音乐时,那种南极给她呈现出来的降噪耳机效果会带给她怎样的震撼?比如在雪地上跑马拉松到底是一种怎样特殊的体验?比如在这样一条无法掉头、只能坚持向前的赛道上,心中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其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热爱,就已经足够了。

带我诸多感触的是《许先生与青皮橘》,这个讲述了作者与外婆之间的故事也许不够深刻,但足以打动你我。或许,是我们总是会被亲情所打动,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忙碌的节奏让我们都变得不再与父母长辈像儿时那般亲近,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渴望在别人的文字里重温那些不敢也不忍提及的记忆深处的温暖吧。

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好像都对于书店有着不一样的感情,那么,东京的1300家独立书店足以让你目不暇接。这些书店都各有自己的精神和趣味,对于我们来说,当然不可能一一到访,但如果将书店与旅行结合在一起,也未尝不是一种独特的经历。是啊,当我们熟悉的内容以另一种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许,那种熟悉的感觉,也让我们与世界建立起另一种密切的联结,而在这样的联结中,我们也会看到更加真实的自己。 青年作家们的笔触也许还不够成熟,但那深藏在文字中的思想与情感不但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文学修养和生活志趣,更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展开自己的思考。

龙门的哭泣读后感(十五)

《南极》

关于一个丧丧的青年人在南极跑马拉松的经历。虽然他说关于南极他一个字都不打算讲,但这段经历依然被他描写得趣味横生。就像某些人虽然表现得很丧,但心中充满了希望。

《书与蛮:东京两记》

内容真就被文章名字概括得很全,前半段介绍各式各样的东京书店,后半段讲的作者在东京的育儿故事,“蛮”是她女儿的名字。

本来以为就是一篇象牙塔主妇的人生随笔,看的时候还暗暗在心中对作者酸柠檬,谁知居然是个悲伤的故事。如果这是本小说,那作者可谓深谙先捧得高高的再把你推落深渊的刀人之道,结尾短短一句话就转换了读者的情绪。可是这是一篇非虚构类的散文,这么一想就更难受了。

《鼠患之年》

鼠患之年承载着的,是作者贫穷破败的童年回忆。不愿服输还总是充满怒气的父亲,惶惶终日却依旧勤劳的母亲,堆放红薯土豆玉米的破屋,还有阁楼上永远不停跑动的老鼠...这些想必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能让读者即使没有经历过,也能从字里行间跟着作者看到画面。

《20世纪20—30年代的四首汉诗》

很有水平的四则短评,对于应该如何鉴赏一篇文学作品很有启发,只能说教授就是教授,能逐字逐句地分析作品好在哪里,不像我在这里写书评,只能干巴巴地“我觉得”、“我认为”,全唯心论,毫不客观。

高中过后我就没读过诗了,实在不感兴趣。但跟着作者,让我重新领略了诗歌的魅力,把这四首汉诗的原文找来细读了一番。

《煎饼姑娘》

一个父亲对于女儿忽然爱吃煎饼这件事突发的感想。内容短小、空泛,就像父爱。

《在维斯比的最后一个夜晚》

作者瑞典随记。

《许先生与青皮橘》

可能是都有橘子的原因吧,总觉得通篇都看到了朱自清《背影》的影子。

以上三篇真的不是用来凑数的吗?

《龙门的哭泣》

书名,也是写得最好最深刻的一篇。

看标题我还以为是写龙门石窟没落的佛教文化作品,谁知此“龙门”非彼“龙门”,是鲤鱼跃龙门的“龙门”。

在中国,这道龙门让多少小镇做题家含恨折戟沉沙,却又不得不拼着头破血流也要迎难而上,因为这是底层人民想要上升的唯一捷径。

作者写下了许多被龙门拦下的人生,他以一种近乎悲怆的基调写下对于社会如此追求“成功”的批判。他和近期最火的日本作者上野千鹤子一样,用文字告诉年轻的学子:“不优秀”也是一种权利。

遗憾的是,作为“不优秀”的一员,我还是会让我的子女拼尽全力去跃过那道“龙门”。但我希望这种声音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子女的子女不用再承受这种恐惧和焦虑,能够真正自由地体验人生的美好!

《柏林日记》

这篇充满娇妻文学味儿的流水账日记,真的不是编辑开后门塞进来的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