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丝路北道读后感100字

丝路北道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2 00:00:18
丝路北道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22 00:00:18   小编:

《丝路北道》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讲述主人公在丝绸之路上的艰辛旅程,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文章中充满了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令人仿佛亲临其境。同时,作者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也十分精彩,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坚持和勇气。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丝绸之路的美丽景色,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对自由、梦想和坚持的思考。

丝路北道读后感(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山行”。投入到文字中,成为这个团的精神丝路人。每个人都是丰富立体有特点的,每段经历都是鲜活生动的,每一个分享也是充满了情感和思考,玉龙杰赤的部分是我的最爱(P291,一座城,所有人所有的努力、抗争、希望和绝望,在文字中浮现出来,感觉作者想尽可能不引导读者,但也忍不住泄露了一点哀伤。书的内容超出我想象的丰富、细腻、有趣,文化和历史部份多得想说够了够了,但是又忍不住拿起来继续阅读,过半阅读后,忍不住赞叹本书英文书名的美妙和有意境,「On The Silk Road Before Dawn」。怕是上帝抓着作者的手写下的吧。不愧是他们,构想出这样的想法、补充背景知识、飞奔投入,以身为例的笑梗(我太爱这部分了,加入诗人的浪漫、史学家般的讲述,认真的记录和编辑,不愧是他们,不愧是他。在打开书的时候吸引我的可能是期待,觉得是风趣幽默的旅程;合上书的时候,是浓重丰富的情绪。感谢作者通过讲述,给我们参与此番游历的可能。看完了最后一页、浏览完了4分钟的视频,听完了《空船》,像是完整得结束了这段丝路旅程,准备登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不经意再细品起当中的文字。

丝路北道读后感(二)

一直都很喜欢去旅行,空暇时间会看看各种游记。去年底在书城遇到了《丝路北道》的签售会,想起多年前萌生的走一趟丝绸之路的想法,何不先在书中先走一趟?于是排队买了一本。

这本书始于西安这个被国人熟知的城市,从年轻人都有过的背包客典型经历说起,让我不禁回想起以前住过的一次次青旅,搭过的一次次便车,捡过的一个个的人。有时候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沉淀是融进骨子里的,还记得第一次去西安,仍能从各处细微找寻到当年的盛世,有一部分留在了从前,也有一部分延伸向了未来。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尝试跟着作者一起踏上这个旅程,尝试在同一个空间看到历史看到现在。前半本读得很慢,可能和我对于丝路的认知过于浅薄有关,在此过程我还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后半本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始渐入佳境,一口气就看完了,还遇到了忍不住记下来的佳句,欲罢不能。我想未来的某天我会去乌兹别克斯坦走一遭,带上这本书,还不知道会不会看到书上的人和物。

这本书像是沿着丝绸之路在现实、文学和历史中缓行的列车,每一站读者都可以选择去了解更多的奥秘。推荐对丝绸之路感到好奇的朋友先让这本丝路北道带你走一遭丝绸之路;推荐对丝绸之路感兴趣的朋友坐上这趟列车,带上自己的思想行囊,一站一站地品味。

丝路北道读后感(三)

龙年读的第一本书,是《丝路北道》,这是近来读的第二本游记。翻开书的时候,我有两个预期。

第一个预期,是奇伟瑰怪的大漠风光和险象环生的异域历险。因为作者通过陆路交通走了一遍丝绸之路,这即使在现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可能是一部现代版的“西域历险记”。

第二个预期,是充满文物探寻和典故讲述的文明追踪,因为这是一条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的线路,兼之北大复旦两位教授推荐,想必是一部“西域文明考察录”。

带着这两个先入为主的预期,我开始读这本书。读着读着,我发现和我想的很不同,是非常有趣的不同。作者既没有以浓烈的笔墨描绘风光之壮美、路途之艰险,也没有引用丰富的典籍,细谈文明的兴衰。他用非常平淡的笔,静静地,缓缓地,很有节制地讲了一站又一站的旅行生活。

作者的眼光会放在很日常的小细节上,包括包车司机的穿着、小餐馆的装潢、旅伴开电话会议的忙碌。这种日常让人非常放松,既不用为古人担忧,又不用为行者揪心,就那么一天天地跟着作者往西走,竟生出一种“过日子”的感觉。

尤其令我喜欢的,是作者在不经意间细微体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比如车坏在途中:“路上找不到其他车带我们走,事实上这个点这里几乎看不到任何车,田边只有些白杨立在雨中。”

比如一个旅伴在途中开电话会:“他在电话里谈论着效率,谈论着策略,谈论着一些宏大的目标,看上去是世界上顶顶重要的事。天山在他背后一声不吭,风呼呼地吹,野草发出共鸣,感觉马上要召唤出一些在这里安排过大事的人,可旋即又悄然停息。”

这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既不是“啊人多么伟大,竟征服了自然”,也不是“啊自然多么伟大,人一定要敬畏”。这些观察里面没有“我”,没有知识分子的自鸣得意,也不试图生发出什么振聋发聩的哲理,只是平静地看着自然与人,这种克制令人尊敬。

作者在后记中感谢妻子:“虽然她从未踏上过丝路的土地,但在这条路上已和我同走了无数遍。”这本书表达之真诚,的确会让读过的人仿佛真得同走了一遍那条古老而遥远的丝路。

丝路北道读后感(四)

其实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都带着一丢丢复杂的情绪的。有一些懊悔,接连错过鼠总张罗的大trip;也有一点嫉妒,看着这些文字从公众号上的一系列文章变成了一本厚实的书。可读完之后,我觉得它真是一本可以扬着头底气足跟别人推荐说“这是我哥们儿写的书,挺有意思的,值得一读”,而且我还挺感动于它成型的过程。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封面上就概括得特别好:它是一组21世纪的年轻人给这条千年丝绸古道留下的现代记忆。虽说诗雪还有其他几位初稿读者不喜欢那种“话被塞到嘴巴里”的感觉,但出奇的,我对这些塞到嘴里的感想都觉得还挺好“下咽”的,可能是因为我和鼠总对这些沧海桑田的感慨非常接近,总觉得心有戚戚焉吧。花一个月,从陆路从西安到德黑兰,既游览了雪山与沙漠;也目睹了沿途的历史名城里有的还熠熠生辉,有的只成为土堆中依稀的痕迹;还体验着每个区域如今的样子,有的更伊斯兰更宗教,有的更世俗,有的跟自由,有的封闭。真的想不出有什么比这样的旅程更能体会“历史”二字了。

当然游伴的出现,也真是对整个旅程非常独特的调味剂。收到过Nathan关于行程的一些计划邮件,从文字里都能感受出那份大J人的靠谱。然后看到丝路北道行纪里,这个美国大块头男生一会儿成为无人机巡航的标志识别点,一会儿肠胃不适在“火水”之下昏睡,竟然觉得特别亲切。当然,如清呀、娜娜呀、朱总呀、小葛呀,这些生活里就认识的朋友出现在书中时,八卦和窥探之心也突然涌了出来,好奇着他们的体验和感想,想知道在旅途里为着什么而欣喜而落泪。

在香港跟鼠总聊起这本书成书的过程,挺让人感触的。说实话,周围有体验有观点,愿意输出,善于写作的人真不少。但终究更多的人是囿于自己996的“主业”。鼠总告诉我他成书的过程里,每天都要在极高强度的trader工作结束后,继续榨取大脑2-3小时,在书桌前写这段故事。这其中透露出来的自我约束力和驱动力,真是让我惊讶。因为我知道他的daytime job对头脑的需求会有多大,以及将心比心,我真的做不到一天劳累后还为写作这么个“兴趣”投入这么多。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多付出写这本书?他说,我想“留下点什么”。突然我想起一段喜欢作者的话,”我相信自己的写下的字,因为需要用它们建造自己观想中的一座塔。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写作是造塔,不用管其他人怎么说,自己默默盖起来。我喜欢这个比喻。“

这个世界里,就有些人有更好的规划能力用几年时间安排一趟旅程,去纪念一段古道;更开放开朗的欢迎各式各样的伙伴去一道冒险;然后用着更好的自我驱动力,去盖好一座塔,去能留下点什么。

丝路北道读后感(五)

“我换不同的交通工具,走了七千公里陆路,见到了海一样的山,山一样的废墟,和没有定形的沙漠。 ——彭英之

2015年,彭英之和朋友开始策划这场丝路北道的中亚之旅。 丝路北道是指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沿着天山北麓,经过高昌(今吐鲁番)、乌鲁木齐、库尔勒、疏勒(今喀什)等地,最终抵达地中海东岸,连接了罗马各地的一条长达7000公里的主干线。 2017年9月底,作者只身出发,开启了丝路的旅程。其间有朋友加入,有朋友离队,最多时这个队伍有近十人。他们从西安出发,在新疆经霍尔果斯出关,旅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最后进入伊朗,在德黑兰启程返国。 几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结伴重走丝绸之路。行前有研究,有预案;行中有观察,有应对;行后有感悟,有思考。他们的钩沉和体验使悠远的丝路变得邻近,古老的文化变得年轻。他们的叙述还展现了当今和未来。 2022年,作者动笔将这段难忘的旅程变成了文字。在厚重的历史书页与轻快的旅途见闻中,作者努力寻找着那个适合叙述丝路的视角,而在文字中,作者和同伴们成为了丝路上的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带你漫步雄关古道,也让你感受历史的漫漫风沙,穿越空间与时间,过去与现在,地理与人文,东方与西方丝绸之路,如诗如画,串联起古今的美丽,蔓延在千山万水之间,重温丝路北道,感受大漠孤烟的苍凉与壮美。

丝路北道读后感(六)

丝绸之路一直被列在待打卡的旅游清单中。还未出发,这条充满传奇色彩和文化底蕴,又有着绝佳风景的古老的贸易路线,就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里。

梦里有皑皑雪山,和翡翠般治愈的湖。天空澄澈得不可思议,四周是安静的风声。梦里也有驼铃声声,沙丘起伏,月色苍茫,以及辽阔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

而这本《丝路北道》,就是作者彭英之对丝绸之路的探访。啃历史书、做笔记、在旅游论坛寻找攻略……

为了这趟旅行,作者彭英之和耐森一点一滴敲定着规划,筹划了近2年的时间。在这段旅程结束后的5年里,作者彭英之也依然在通过不同的方式,重访这条古老的路线。

穿越千年的时光,落笔成画面感十足的铅字。一场漫游,思想与文明的碰撞,波澜壮阔的视野,风景与故事中的历史。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到的:“数千年来它的故事性始终充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纷纷在这里留下印记,直到今天也未曾停过”。

总的来说,《丝路北道》是一本适合沉浸式阅读的游记。书中既融入了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又不失灵动的思考与启发,既展现了一路辽阔的、壮美的自然风光,又见证了丝绸之路所独有的长盛不衰的魅力。

如果你沉迷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对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充满了无限遐想,你能够在这本书中,更深入地领略它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

如果你不满足于故纸堆里的所闻,更想了解丝绸之路的现状,你也会在翻开这本书后,让思绪更好地与现实接轨,如临其中地遇见丝路的发展。

如果你想要来一趟丝路之旅,你亦会从作者的亲身经历中,寻得自己所需的攻略和经验,完善自己启程的规划。

丝路北道读后感(七)

《丝路北道》,一位朋友推荐读的。朋友一开始说,中亚地区的一本游记。我说,哦。潜台词:本人懒,不爱旅行,游记也不想读。朋友接着说,作者数学专业出身,不是职业写作者,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我说,喔?潜台词:有点特别,看看去。

翻开自序很快读到这位叫彭英之的理科男说他喜爱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读了不止一遍。隔空握了个手,心想那文字也差不了。

然而还是意外,意外地好。蓬松,幽默,真诚,竟然像读一部公路小说,又不止于此。

作者一个人从西安出发,在新疆经霍尔果斯出关,这之后,陆续有他的朋友从世界各地飞到中亚加入旅行,这些朋友不同肤色不同职业(律师、工程师、程序员、互联网创业者等等),最多的时候旅伴有10个人。旅行持续了一个月,旅行后半段,朋友们陆续离开,最后又只剩下作者一个人进入伊朗,在德黑兰启程返回中国。

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结伴重走丝绸之路,古老与当下,风景与活生生的人,可以想象,这一路发生的事足够丰富,充满张力。难得的是作者既是参与者,又能以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这一切。

游记其实很难写吧,尤其在什么都可以一键搜索的今天,有耐心读完一本十几万字的旅行书的读者大概不会太多,但这本是真的好看,有趣,想一直读下去,而且收获不少。除了把文化、历史、当下勾连得丝滑有光泽,作者还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了人物身上,也可以说,他一直贴着人物在写旅行。

他写同伴:一直在移动办公,无论到哪里都电话不离手的互联网创业者,年纪轻轻小事犯迷糊大事不糊涂的律师,坐在车上几个小时不睡觉只发呆的程序员;写当地人:总想回家见老婆的导游,需要20头骆驼就可以娶回家的土库曼斯坦女孩,波斯地区国宝级的细密画家,在沙漠中的城市里迷恋钓鱼的地陪;他还写在历史现场那些消逝于时间之河里的人物,帝王贴木儿,数学家花拉子米,甚至阿凡提(在新疆之外是另一个名字)……每一个人,我们都通过文字看见了一段他们的小型人生。

印象深刻的一次探访,是去乌鲁木齐东面200公里外的唐代北庭都护府遗址,作者一路写了很多有趣的见闻,遇到的人看到的景,还给读者普及北庭的历史,然后提起岑参的边塞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类)。他的车走啊走,到北庭了,看到四个字“遗址施工,暂停参观”。虽说有失望,但这一路的经历(文字)已足够精彩,最后那扇没有打开的门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习对遗憾的接纳。

作者也在全书三分之一处,不经意间写下了一段在我看来是全书之眼的文字:

“遗忘本是宇宙的常态,记忆才是奇迹般的存在。但拥有长情的记忆正是人类与其他动物间最不同的地方之一。在湮灭一切碾压万物的遗忘面前,与过往建立联系的努力好像无边黑暗中的荧光:微弱,但顽强,仿佛一件最有人性的挣扎。”

每有同伴离开队伍,作者都会拿出摄像机,请TA对着镜头说几句话,其中一个女孩的话,无意中与这本书呼应上了,那个女孩说:“我觉得如果再继续走下去的话,其实就已经很像是在生活了嘛。所以希望你们能继续享受你们的生活。”

长时间的旅行确实会给人一种奇妙的生活感,这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才意识到的一点。很丰富,很美妙。

哎,再懒也该出去走走,实在不行,就读读这本书,让勤快的人用好文字带着你走。

推荐。

丝路北道读后感(八)

手绘的线路图

在湮灭一切碾压万物的遗忘面前,与过往建立联系的努力好像无边黑暗中的荧光:微弱,但顽强,仿佛一件最有人性的挣扎。

……

我换不同的陆路交通工具走了七千公里陆路,见到了海一样的山,山一样的废墟,和没有定形的沙漠。到头来,这一路上最令人着迷的还是人。

——彭英之

作者的这场旅行中,不断有朋友加入或者因为各种不得已的原因提前回归现实世界,作者对于朋友的着墨也没有很多,但是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的鲜活,喜欢其中的每一个人。

作者在第一章中写了他们聚在一起的过程,从朋友被吸聚的过程,你就开始期盼这场旅行。

西行的“同谋”,彭英之的师兄、同事、好友——耐森:

其他旅伴因为彭英之的描述,在一个酒店闲聊的夜晚,就决定加入了:

此刻已经深刻感受了彭英之的魅力,以及可以想象这场旅途的精彩。

一段有底蕴的旅程,加上一群性格各异的好友。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