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读后感锦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8 10:20:3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0-18 10:20:37   小编: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是一部详尽而精彩的学术历史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变革和演进。书中不仅呈现了学术思想的变迁,更深入剖析了学术制度的演变与影响。这本书是对中国学术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值得学者和读者深入研读。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读后感(一)

此书从时段上来说虽命名为近三百年,但主体部分还是在清学。只是按照时代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看,清学实则是明代心学的反动,而对作者当时所处的民国时期的学风仍有影响,故这三百年囊括了万明时期孕育着的破坏空谈与主观冥想的萌芽,同时又切应着民国时期经世致用的呼唤,作者主张乾嘉学派客观科学的考察精神不要被古代文献所局限住,鼓励将目光投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其他方面,就像作者在论及颜李学派的实践与实用主义时不能不对他们表示倾心,学以致用便“成为不断在整部讲义中回旋往复的一个主题。”这应该是与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作者明言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全数网罗该时代的重要学派,不以爱憎为去取;二是以明晰的观念提纲挈领地点出某家学说的特色所在;三是忠实叙述各家真相,不可以主观上下其手;四是写学者小传时体现其全人格,捕捉其活的精神。我想作者基本上是做到了,尤其在“全人格”上颇为用力,不可避免地作者对先儒带有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但这不能掩盖作者确确实实运用了史的笔法既纵向勾勒出学者之间的师承关系,又横向比较了同行中的学者的研究和著述情况,这很像目录学中的叙录,分别考作者之行事、作者之时代以及作者之学术。我感觉第六讲中写顾炎武、第七讲中万斯同和全祖望、第十讲中颜李学派很值得一看。 作者在概述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这一部分时,于我的感觉就很像是目录书在指示入门途径,但比单纯地罗列各家著述要详细,其中更是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读书经验,可以看出作者十分注重“行己有耻与博学于文”,兼顾做人的方法和做学问的方法,这其实也照应着作者评述学者时注重展示全人格。我觉得经学、小学、辑佚学、辨伪学、方志学、谱牒学这几个部分写得很好!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读后感(二)

首先,照例来说应该充分赞扬一下这本学术著作。在第一页,开宗明义道:“这本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趋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份量和价值。”平心而论,这确实是我们窥探清代学术或者说传统国学的一本好书。本人国学并没有算入门,所以在这里说的话,大家要留个心。

在看这本书之前,已经知道清朝的主要学术成就在于考证学,此书确实也是如此进行对清考证学的介绍和总结。但是看了书之后有几点比较深刻的印象,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是注重思想,在清代代表性思想家黄宗羲以外,详细地解说了颜习斋(颜元)的实践主义思想。这一篇章长达50页左右,充分说明了近代新思想从内出发的一面。

另一个是,在梳理了经史子集的传统古典学成就以外,还注重突出了历算学的成就,和最后附带书籍乐曲学。这方面其实大家想看得更容易明白一些,可以参考手边的《古代汉语。第三册》里头的古文化通论(十九)“古代天文、历法、乐律”。

但是这本书对于成书年代1923年,似乎有三个问题,应该问一下:

1.清人十三经注疏:对于清代人做十三经注疏的成果,为什么梁启超在这里所列举的比现今《国学教程》列举的少?

照理来说,梁启超对于古典最主要的经部所有的书,基本上都搜罗了一遍,而且每一本经书都说得头头是道,没理由疏忽了这些?详细对照大概漏了六七本那么多,例如《诗》的研究不知《诗三家义集疏》吗?究竟是那个时候没有流行版本,梁启超,看不到呢,还是他确实对于十三经不是每经都关注,有很多不够了解的地方呢?

2.古文字学(甲骨金文):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早就已经是小学的一部分,甲骨文的研究生清末就开始了,从书中看似梁启超不了解?

按照时间来说,梁启超这个时候已经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和王国维是同事,是著名的四大导师。而且,在这本书中也有对王国维文学方面的引用,这说明梁启超还是对王国维的研究有所了解的。但是为什么对他的甲骨文这个重大研究没有了解呢?

3.现代音韵学:谈论清代民国的音韵学,却没有谈到当时已经开始传播到中国的现代音韵学?

和王国维的情况一样,梁启超和赵元任没道理不认识的。赵元任,在这个时候也是在清华大学里头的四大导师!把汉学家高本汉的汉学现代音韵学引到了中国,梁启超对这个一概不知?或者,他觉得这个是最近期的西方传入,还没有对他所做总结的近三百年学术进行影响?

当然,以上三个提问,都是在求全责备梁启超对于跟他同时代人的某些研究没有了解到位。在这里求全责备,当然是不对的。

但是,希望读者应该明白这些不足之处!这有利于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实际上做到的程度,特别是不应该忽略第二点甲骨金文学的开创,那确实也是”原生态”的国学。

最后,我说一个有趣的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庄,就是中国引入现代考古学的重要人物之一!而对于在这本书当中很多梁启超认为”暂时还不能解决”的考证学问题,其实就是等着考古学的加入!对于梁思庄走上考古学这条路,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想法?这个留给大家去探讨吧。

層云

己亥年于福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读后感(三)

昨天,正觉得梁公此书《近三百年学术史》在音韵学历史上的梳理,没有把国际汉学和近代成果并收,很是遗憾。没想到今天便看到最新一期的《读书》刊登了此文《古音研究三百年》。十分简要地说明了古今的研究,对近现代成果作了较好的总结,对高本汉、赵元任、伯希和、杨树达等家都简明扼要地介绍。正好作为补充,于是分享给大家: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