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守口如瓶》读后感精选

《守口如瓶》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7 03:30:18
《守口如瓶》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3-27 03:30:18   小编:

《守口如瓶》是一部揭示人性复杂性的小说,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着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和挑战。小说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心理困境。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真实,引人深思。

《守口如瓶》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悬疑类小说,可以给孩子看,可以给父母看,小说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更多的不是表现在语言上,更多的是一种保护与信任。在何时,信任都是如此重要,同时也那么脆弱,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在这部小说里提出了太多的思考。

1/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二)

我其实想给还行和推荐之间的一个级别,不过没有。总觉得这次案情不是特别精彩,稍微有些失望了,因为这本书读起来有了之前我赞扬哈兰没有的缺点,不过毕竟还算优秀的书。

这次探讨的是亲情与空间,几种可能相互穿插,当然爱、包容和理解最重要。逻辑思路还行,但是不再那么盘根错节,所以读起来觉得稍微欠缺。

不论怎样,都是我欣赏的作家,并不可能每本都那么精彩。

2/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三)

读小说如同看大片的欲望终于被满足了,感谢科本,多线索交织,多而不乱;多场景切换,多而不繁;多角色演绎,多而不淡;没有章节标题,没有序言,没有尾声。第一章就让你爱不释手,最后一章还让你回味无穷。他一气呵成,我一气阅读完毕,就是悦成。科本是小说都直面最惨烈的现实,最真实的小人物,最典型的场景和最深刻的人性,当然还有最先进的科技。我相信,对于经典,无人可以拒绝!

3/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四)

哈兰科本被誉为现代悬疑惊悚大师,但是不知是不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限,这本书读来实在无趣,叙事追求的是电影的镜头插放式,(对了,我想可能是翻译的问题,难得原著精髓,一定是这样。)我不相信一个被美国主流报刊褒奖的作家的作品,我读起来竟然觉得索然无味,而且还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记忆书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人名,这个人名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已经成为了译制作品的一个毒瘤,强烈建议人名别再音译过来了,就保留first name就很好啊,很短的单词弄四五个偏僻的中文来音译,谁记得住啊?!这太影响阅读了!这本书太让我失望了。

4/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五)

人物过多可以接受,有点过于刻意的大量使用交叉蒙太奇式结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主要的还是感觉结局和个别人物刻画转的太硬了,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这类蝴蝶效应式的情节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其不可逆的真实性,但要把几条不同时空的主线最后硬攒成一个点个人认为只会起到反效果。

好的悬念应该建立在自然的逻辑上,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要以这种方式来创造所谓的"能猜出结局的不到十个人”效果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好在科本的文字和节奏把控还是功力很深,还是值得一读的。

5/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六)

上周开始看哈兰科本,第一本是《死亡拼图》,第二本《死者请说话》,这是第三本。试着看了一点米隆系列的,看不下去,这几本还好。

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开头,节奏也不错,可是后面明显力道弱了很多,真的要象宣传那样,“峰回路转”“直到最后才令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是当不起的。相比之下,还是迪弗的书要好看得多了,至少不会觉得虎头蛇尾,每次转折可以自圆其说。象《Hold Tight》里面的Nash,开头是多么冷静和凶猛的杀手,做事滴水不漏,可是看到后面,免不了觉得作者花这么大力气塑造的杀手忽然变得好笑起来。

当然多头线索还是有意思的,会让人有兴趣知道作者怎么把这几天看似不相干的线索绕到一起去。

6/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七)

五月风筝2011-05-26 15:54:46

科普兰系列的第二集,以家长和青春期孩子的关系作为突破口。

哈兰的文笔越发的老辣,但此前米隆系列的温存感,越发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扣人心弦的紧张刺激,以及令人胆颤心惊的惊悚味道。说不出是好还是坏,也许从悬念上更加连贯和富于层次感,但又在某方面,则少了哈兰独特的那种温馨。

故事从一对父母用设备监控自己孩子的电脑开始,接着,是孩子失踪。与此同时,两个无辜的妇女莫名其妙的被残忍杀害。依然是两条主线并行,多方人物出现,到最后交叉重叠,但我的感觉更偏向于是绕了一个圈,到最后回归原点。

内容围绕着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家庭问题,成长中的孩子的代沟,还有老师与孩子的沟通,变态杀人狂的心理问题,都一点一点详尽的描写,具有着强烈的社会意义。父母对孩子的爱,无论是中西方,看来都是一样的。在孩子面临危险时,是选择偷窥、侵犯隐私还是选择尊重孩子上,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在还没有完全有自主判断的孩子身边,该如何引导他们走上父母期望的正常路线,如何将信任与明确的立场表达给他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许这也正是作者一直致力于表达的想法,爱家庭,爱孩子,信任孩子。他们比我们所想象的,要更聪明更懂事。

7/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八)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说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引起一场龙卷风。

现在,美国悬疑大师哈兰科本用这部《守口如瓶》小说告诉我们,两个孩子通过互联网干的小坏事,会导致多人被杀的恶劣结局。看似难以相信,但大师让我们确信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小说以某人被杀开始,到结尾两个孩子吉尔、雅斯敏交代各自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是引发这一系列犯罪事件的起因。整部小说套在悬疑的架构里,设置两套案件情节线索和众多人物,并且案中有案,随着亚当的父亲麦克调查的不断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但是不到最后一刻,读者还是不知道全部的真相。

这部小说采用了非限制型叙述,人物众多,刻画丰满;主角麦克的调查动因是儿子麦克的失踪,在调查的过程中又引出了一个接一个的疑问。斯潘赛希尔为什么会自杀?是谁偷了家里的处方笺?连环杀手的下个目标是谁?邻居苏珊洛里曼的儿子的父亲到底是谁?……

哈兰科本把这些事件放在读者熟悉的现代生活环境里,感同身受,读者很容易进入故事,牢牢被情节抓住。

8/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九)

真的只是还行

有种刻意制造结局的感觉

生生地把几个角色联系在一起~

评论真是言过其实了~

凑字数

凑字数

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凑字数

凑字数

9/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十)

如果看完本书,还能坚持不成为科本的拥趸的人,只能是挑剔到极点的文艺评论家。

科本用一系列并列的、看似不相关的章节开端,每一章都是不同的人物、家庭,都隐隐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在这样让阴影逐渐氤氲成雨后,残酷的谋杀和孩子的危险逐步升级,希望拯救生活的家长让自己一头落入黑洞,然后慢慢收网所有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原来汝之珍宝正是彼之毒药!

从故事本身而言,掩卷后不禁唏嘘,你真的了解你的家人或者你的生活吗?你以为危险是突然出现的吗?难道你会冲出悬崖。就好像动画片中的场景一样,某人发足狂奔,甚至当他已经冲到悬崖之外时,依然保持着本来的姿势。然后,他会停下来,向下打量,意识到自己即将垂直下降,却已束手无策,不可挽回。

会这样吗?

更多时候,应该说是绝大多数时候,事情并没有那么清楚。漆黑之中,你在悬崖边行走,但你的脚步缓慢,不知道自己正往哪个方向走。虽然你每一步都很小心,但在黑夜里,它们依然是盲目的。你想象不到自己离悬崖边是多么的近,脚下的软土怎样的凭空消失。只要稍不留神,你就会突然落入漆黑的深渊。

是的,你知道打理家庭就像照顾精美的瓷器,但是,你始终不会完全了解家人或者其他人最真实的想法,即使他们也是无辜、善意的。我们都是闯入瓷器店的大象

10/11页

《守口如瓶》读后感(十一)

哈兰·科本在美国是与丹·布朗齐名的悬疑大师,至少宣传是这么说的。而我发觉自己读的悬疑小说清一色的盗墓派,多少有些腻味。于是借这本《守口如瓶》换换口味。不过一上来的翻译就把我雷到:“亚伯和该隐”被译成了“埃布尔和凯恩”,让我对本书的翻译水平捏一把汗。不过还好后面没有再犯什么错,令人欣慰。

本书宣传语称其“令人毛发直竖的惊悚小说”,不过看完全书,实在没看出有什么惊悚的成分。书里一没有鬼怪,二没有灵异,三没有超自然现象,说“令人毛发直竖”的估计是从没看过内容。科本擅长的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演进来营造悬念,而不是搞恐怖,这点必须弄清楚,否则就属于缘木求鱼了。

当然,本书毫无疑问是出色的悬疑小说。故事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多角度叙述,情节丰富,剧情颇有张力,悬念感十足,依靠线索彼此之间环环相扣。最后的结局更是一波三折,峰回路转。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悬念构架功力。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虽多不乱。科本走的是剧情流路线,并不太多刻画人物,而是使其为剧情服务。但人物本身的描写仍可圈可点,并不呆板。可以说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优秀悬疑作品,作者被称为“悬念大师”看来并非浪得虚名。

而本书所选取的题材也是值得玩味和思考的。书中所揭示的数字和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所面临的诸多变数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话题。互联网的出现,消弭了距离的鸿沟,却在两代人之间构筑了更大的代沟。读完此书,发现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父母始终都在担心孩子会不会在网上接触“不良影响”,总是担心孩子“学坏”。为此,他们宁愿冒着风险去窥探孩子的隐私。父母的担心是否是对的?应该是的,正如书中所写,网络中潜藏着许多的诱惑和危机,信息时代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有益的东西。但是父母如果为此而侵犯孩子的隐私,是否又是对的呢?父母希望孩子成为诚实,信任他人的人,自己的行为却与之背道而驰,这又会造成何种后果?何况,父母总是低估了孩子的智力,却不知现在的孩子懂得比他们还多,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我们总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期望成长,但实际上他们却是看着我们,学习我们的行为而成长。这种两难境地正是当代的父母们所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解决?作者在书中依旧寄希望于亲情,寄希望于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这个大方向固然不错,但如何具体实现,却依然悬而未决。也希望本书能对那些在亲子沟通方面遭遇困难的父母有所启示吧。

11/11页

还剩8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