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被罗马迷死的铅笔》是一篇描写罗马帝国历史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铅笔因为被罗马迷所迷倒而最终丧命的故事。通过这支铅笔的视角,展现了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以及人性的善恶和欲望。故事深刻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一支被罗马迷死的铅笔读后感第一篇
《一支被罗马迷死的铅笔》
书名很重要,光凭这个名字,就能多卖出去很多。我就是冲着名字买的,可惜比名字更重要的是内容,买到手以后,一看就后悔了。光有形式没有内容。书名重要,内容更重要。
中信同期推出了好几本手绘的旅行书,都不错,唯独这本不喜欢,没看完就放下了。现在插图对一本书来说越来越重要,但是插图再重要,也不能取代文字,要不你就干脆出本画册。问题是很多人都绘画水平还没达到出画册的程度,文字也达不到出书的程度,就硬把文字和绘画拧到一起,结果只能迷死铅笔,迷不了读者。
1/3页一支被罗马迷死的铅笔读后感第二篇
很久不看有关旅行的书,因为总是觉得与自己亲身出去会有很大的差距吧。
但是偶尔看一本也有不错的感觉,其实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吧,所以每个人的游记或许都有其可取之处。
在一个作家来看,满眼皆是文采,在一个律师来看,风景不过是过眼烟云吧,而在一个画家来看,每个景致都有它想说的话吧。呵呵,比如在吴英旭的笔下吧,很多景致都是有感情的才对。就像那一杯罗马的卡布奇诺一样,是带着一种旅行的轻松快意与一点点的忧郁感伤吧。
每个人或许都曾经有这样的梦想,仗剑走天涯,但是少有人能实现这个理想,其实人在这个世上短短走一遭,不论是选择现世安稳,还是天涯海角,都有各自的道理,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像三毛可以不管任何问题,走进撒哈拉沙漠,而吴英旭选择了走遍五湖四海,看遍四时的景色。我想这本身都是一种浪漫吧。不论是在巴西被人洗劫一空窘迫无比,还是在罗马的夕阳里品尝葡萄酒,在旅途中无论是想起痛苦的过去,还是想起未来的迷茫,这都是在当时不可多得的一种体验吧。这种体验是我们在办公室中,困守在电脑屏幕前,与同事互相倾轧,呼吸着郁闷的空气时,所想象不到的。
所以当真正走在路上的时候,请尽情的呼吸新鲜的空气,品尝甘甜的美酒,看尽世间美色吧。
2/3页一支被罗马迷死的铅笔读后感第三篇
当我们身处都市之中,我们的文字向往着碧水青山、悠然山村,却厌烦都市的浮躁。
当我们住在乡村的时候,我们的文字又开始回味城里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
旅行也是如此。
我们在旅行之时或许会感到绝妙的美,受到莫大的震撼和感动,但在当时却无法用文字将这种感觉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拍照,可以素描,但惟独不能够踏实地写作。面对越美好的东西,我们越是词穷。
很多旅行者在旅行的过程中都会记日记,为了在日后忆起旅行之中的经历与心情。吴记者也是这样的。而且看上去这本书似乎是把日记稍稍加工就出版出来了。
但日记是私密的、意识流的东西,不易被外人理解。因此,我没有办法跟随书中的文字一起进行一场旅行。
在一开始看这本游记的时候,我就无意识地将这本书与石田裕辅的环球游记系列作对比。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两个人的旅行方式不同,游记的文风和侧重点也可以不同,这很正常。
可是我想说,游记不该是日记,也不该是朦胧诗。
读者阅读游记是为了领略异国的风土人情,寻求陌生人相遇时发生的新奇事件、体味感动,日记或朦胧诗是无法或者说很难给没有领略过该处风景的读者带来感动的。
游记应该是更具体、更细致的东西,也应该遵循小说写作的5W1H,哪怕你从分装行李、购买车票开始说起。游记是能够逐渐地引人入胜的,就像是导游,带着我们坐飞机、坐大巴,到了景点买了门票再推开门,而不是扭开多啦A梦的任意门就到了世界的中心,不感到辛劳,感动的成分就会下降。
而吴记者这本书,却一上来就已经身处南美洲,而且已经被强盗抢去了身上的财物。没有前言的突如其来,让我觉得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能够从摄影、绘画作品中直观地欣赏到美,而对于游记,让人感动是很难的。或许对于游记来说,少些绚烂的艺术加工,少写些自己的联想想象,多写些具体的场景与和人交往的细节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