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愉快的一天》是一篇幽默、温馨的小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一起的一天,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做饭、逛街、玩游戏,度过了一个充满欢笑和温馨的日子。文中描绘的家庭氛围和亲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一)
1.我们会带着幸存者的心情把平凡的日子当节日庆祝,还是像不知道明天的赌徒把时间当捡到的筹码挥霍。
2.原来日远航,孤帆也有礁石可回望。
3.我们创造自己的生活,同时生活定义我们:以我们选择的道路,使用的物品,度过时间的方式。
4.苹果蛋糕做法:原料:低筋面粉100-200g;青苹果一个;鸡蛋1-2个;黄油少许;糖、蜂蜜适量;肉桂粉少许。工具:深烤盘。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二)
撷取五处触动我的地方,来做分享吧! 1.“诗歌的妙用大概在于能模糊又确切地表达心情:千百年千百种不同的境况里,有差不多的惆怅。”诗歌精妙之处就在于未可知,当你念出某一句诗歌,你并不知晓会在他人心底掀起怎样涟漪,你甚至不知道它的运用于你有什么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治愈了你,柔和了你和他人关系,滋养了你的人生。 2.“愿来日远航,孤帆也有礁石可回望。”愿我们都有一个念想,无论这念想以什么形式存在着,它都支撑着我们扬帆远航。 3.“生活依旧无解,悲伤常常如夜色般无法描述,快乐却如树叶的脉络般清晰可见。”快乐有迹可循,像叶脉一样是常见的,是可疏离,可捕捉,可保存,可回味,可加工的。 4.“这悲伤是我们自己的,从自己的心里生长出来。我们听过的那么多故事,不及胸口的一声叹息。宇宙中闪烁的亿万颗星,也抵不过面前的一粒萤火。”哪有什么“感同身受”?哪有什么“正常”和“异常”呢?不过是因为频次不同引发的不能理解和不便表达罢了。 5.“岁月就像亚麻衬衫,如果料理得当,旧了会有独特的韧度和柔软的美丽。”好有画面感的一句话,仿佛此刻脸正贴着一看熨帖得当的亚麻衬衫,那是岁月给予我们的礼物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三)
很喜欢这本书,正如书名一样,翻看着书中的每一页,是作者与读者间愉悦的分享,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美的感悟与体验。
还有里面的照片,每一张看似是生活中的点滴,却是色彩般巧妙的搭配,盘子和杯子,还有花,在作者的摆设下,形成了一张张给人以愉快心情的分享。
一句句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被细致的重新摘抄出来,配以图片,给人以醒目的感觉。
这是摘抄自书里面的话:
1.生活依旧无解,悲伤常常如夜色般无法描述,快乐却如树叶的脉络般清晰可见。 小白鞋是穿旧了的那双最好看。它陪我去过首尔和开普敦,轻便、舒适又安静,是最适合暑假的鞋子,因为有学生时代无忧无虑的轻快回忆。 香水是木调的,最适合夏天。遥远的雪松林深处,高远清幽的树木的呼吸里,散落着零陵香豆、香草、橙花微弱却温柔的气息。像夏夜萤火虫的微光在雷雨后草木潮湿的气息中闪烁。 还要有干净的毛巾,冰镇过的西瓜,干燥的白衬衫,以及热带的岛屿……
2.文字就是因此存在的吧,可以看见另一个人的内心,却不用和他共处一室,避免了面面相觑的尴尬。 重要的是,和自己保持沟通。 远方曾是我生命里闪亮的部分。借着这些亿万颗星与一粒萤火光亮,才能在日常生活里走下去。如今,孤独取代远方,成为我生活中的光亮。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的重压所困,忘记了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畅销书作家、译者、摄影师陶立夏在他的全新生活图文集《又是愉快的一天》中,带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在足不出户的一年里,重新回观自我,体验生活的小确幸。
在这个温馨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白色搪瓷杯,里面盛着热气腾腾的茶水。这是陶立夏在书中提到的,他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认为,无论是喝茶、喝咖啡还是喝水,都需要有一只自己喜欢的杯子,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雨天的时候,陶立夏会点燃一根白色香薰蜡烛,让整个房间充满宁静的氛围。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感受。通过这些小小的仪式感,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陶立夏在书中提到,他希望读者能够用在咖啡馆等人的心情来阅读这本书。在这个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坐在咖啡馆的角落,手里拿着一本书,享受着这个宁静的时刻。这正是陶立夏希望我们在阅读他的书时能够拥有的心情。
《又是愉快的一天》是陶立夏对生活的一次重新审视,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小确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美好的世界。他用轻松愉悦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们重新找回了那个曾经热爱生活的自己。如果你也想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你的不二之选。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生活,用爱去拥抱这个世界。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五)
很快看完这本书,突然把我拉回到了小时候,还没有高中毕业的时候…… 记忆中,好像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买很多书,让我了解了世界,让我有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让我小时候就有了去看世界的想法……并且,因为看了太多作者旅居的经历或者出国留学的经历,让我小时候一直有一颗种子或者一种错觉,觉得,我长大以后,一定是可以随意在世界走走的人……
可是,高中毕业以后,高考失利,经历的时候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卷,我开始只考虑眼前的一些些成绩(不是说不好的意思),只顾着眼前一点点小小的开心或失落,完全忘记了自己年少时去看世界的梦想……
蓦然回首,突然发现,自己的这几年,虽说充实,可是精神世界非常枯竭,甚至没有太多自己关于未来的想法……流于平庸,突然发现,以前觉得出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出国留学甚至定居是我成长的必然,可是现在发现,我甚至无法走出自己的家乡……
不知道从何时起,对自己更多的是及时享受,没有了那种回味无穷的快乐,生活简单而狭碍……被世俗的感情左右……
是时候,有条件的话,出国走走了,去看看喜欢的球赛,去吃吃当地的美食,去感受感受当地的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真切……
不论何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诗与远方!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六)
看到桃子说要出新书了,忍不住留言说“上一本书已经放在床头读过几遍了”,仿佛在说旧衣已经快穿烂了,想要一件新的。
但真的是这样吗?
上一次反复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呢?早已经记不清了。
阅读量并不大,一年完整读完的也就20本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若干专业书籍、方法论,比起大部头的沉奥复杂,我喜欢称这本可爱的小书为“餐后甜点”。这也的确是桃子在前言中提到的“2020年要写一本内容与形式都轻松愉悦的书。我用在咖啡馆等人的心情写完,你将用同样的心情读完。”
2020年,还是疫情第一年,生活按下暂停键,还会抱着侥幸的小心思,躲进临时为自己搭建的种种避难所,桃子的文字和图片便是其中之一。清新雅致、脱俗又近人,最奇妙的是,字里行间会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虽是读书,却又像是在一副光影流动的画作里游走。
直至疫情第三年,“期待变得荒凉起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语成谶,等待和忍耐开始慢慢变得慌乱,开始担心“永远都回不到过去的生活里了”,生活在上海的、搭建了这灵魂休憩所的桃子也被直接裹挟进这场爆发之中。
曾经拥有“流波上的安稳”,曾经试图如翁达杰“从空中俯瞰”,了解“这个世界是没有疆界的,地图上的那些边界线都不存在”,如今,不得不停下脚步、居于一隅,放下心存的小小执著,开始学习与这场慌乱小心对峙、长久厮磨。
平淡与日常变得愈发珍贵。想在春天里做“学会桃子面包”;在夏日星空中“闪烁的亿万颗星”里甄选“面前的一粒萤火”;“虽然总有各种愁绪和待解决的生活琐事”,不知道疫情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还是会有人在一封信里“祝最好的运气”,全然不知这封信最终会飘落何方、被谁以何种方式解读。
终于,开始反复读一本书,反复体味平凡生活的可贵,“带着幸存者的心情把平凡的日子当节日庆祝”,或者“像不知道明天的赌徒把时间当捡到的筹码挥霍”。
每一天,都是愉快的一天。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七)
总算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我20年年末买的打算21年的第一个月读,可没想到拖了这么久。不过好在是在农历21年的第一个月读完的,也勉强算达标了——只能这么安慰一下自己。
Dream
陶立夏老师的书是在19年接触的,那时候我读的是《生活的比喻》,读完就很喜欢,接着读了她的其他作品(作品集)。很长、很多地方没读懂,甚至在当时,对于那个爱情故事我还认为一切都发生的很不合理,现在回想有可能只是因为我看多了言情小说,所以接受不了不一样的剧情。 这本书是散文集,还是老师以往的风格,文字神秘而宁静,生活方式和旅游经历让人无比向往,书中的摄影作品则充斥着满满的生活气息。我爱她的生活,精致而充实,是我可能一辈子都过不上的,也是充满理想化的。我也喜欢她的一些文字,有直接的丧和遗憾、平静的叙述和一张张菜谱,可能看不懂,但是值得耐心揣摩。
直接的丧
时间不等人
又是愉快的一天
7.5
陶立夏 / 2020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又是愉快的一天》读后感(篇八)
读完了陶立夏《又是愉快的一天》。
分享几个书中让我触动的细节。
我发现自己非常轻信,又非常固执。但轻信和固执不是同义词,它们只是拥有同一个近义词:无知。我对自己一无所知。
我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人,自己认准的事八竿子也打不回。同时我也认为,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总是要听别人的意见,为什么要让别人掌控。最近,经常听到说我是个容易被安利的人,听信于各种广子,对各种一无所知的事,容易听信于第一个先入为主的意见;对很多新鲜的观念缺少自己的理解。
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是无知将两者完美融合。
只有通过拯救他人的不幸,我们才能拯救自己。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爱的可能,从而看见希望。
一直困惑于要拯救他人还是拯救自己。本心想着以普济天下为乐的我,发现周围没人那么多人需要你拯救,反而是需要拯救自己多一些。在自己的信念动摇的时候,感谢有人明确告诉我爱的奥义。
这几年最大的改变是,我已经不再介意别人迟到了,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尤其是朋友。成年人的聚会,最重要的是能到场,什么时候到无所谓,说了什么也没关系。愿意到场就是交流本身。
其实我是一个经常迟到的人,因为我觉得等人的时间最浪费。所以总是喜欢掐点到,把时间算得很精确。可意外总是随时在发生,找不到停车位、路上堵车……我曾经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最公平的,可是迟到是对别人的不公平,路上焦急的心态是对辜负时间的我最好的报复。
我决定包里放上一本书,将早到的时间用来看书,正如作者所说:“你气定神闲,却有要等的人,轻松地肩负使命,如同时抵达河的两岸。”最近也喜欢在必须坐地铁的时间里,手中拿上一本书,享受时间的同时,也享受凹造型的乐趣。
性格是灵魂的形状。
最近还听到一句话,外在是最外的内在。
·
片片段段的分享,因为这个像嘉倩一样的作者,也喜欢把生活中的时光碾碎,揉开给我们看生活中最美好、值得欣喜的部分。
如果有一天我开始写作,也会成为这样的作者吧,像三毛,自成风格,文字里夹杂着自己拍的照片。
“我们需要的是生活,是相信使我们活下去的东西。--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这么写道。
坚持相信生活本身,构筑属于生活的美学,这也是不容易的吧。
关于生活的困惑,作者说,“我学会了体谅,却也停止了寻找。时间总是太迟了,又好像永远来得及。”
我想,我还没有学会体谅。正因为如此,我才始终相信自己能遇到更好的人、更广阔的视野。对于三十岁的年纪,这一切似乎可能太迟,但对于无限的可能来说,却又永远来得及。
所以我们才要读书,“那是我们的另一段人生,不再受我掌控却依旧精彩的人生,”作者说道。
·
关于本书,我认为第一篇章写得最为精彩,《等待的人》尤为突出,读起来让人如获至宝,一读再读。
后面的内容,可能多了一些引用,对于我这些对作者提及的书籍都没怎么读过的人来说(汗颜),有一些理解的吃力,带入性稍差。
综合评分:四星半
不过还是会继续买《岛屿来信》来读,光听名字就很美好并充满想象。
最近也开始听白噪音,那种纯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雨声,波涛声,仿佛加入一点人为的音乐,便是一种污染。
就像儿时的时候,不用上学的午后,下起瓢泼大雨,整个天都暗下来。听着外面咔叭的雷声,蒙上被子睡大觉,将永远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结。
因为不爱打伞,不喜欢下雨,却喜欢听雨声,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吧。
除了愉悦的封面,“又是愉快的一天”这个寄托着希望的题目,那句“我用在咖啡馆等人的心情写它,你将用同样的心情读完”瞬间将我置于幽静的咖啡馆场景。
思考题:作者在书中说,“若深情不能对等,愿爱得更多的人是我。”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