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母亲上班的场景,展现了母亲为了家庭付出的辛勤和坚强。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也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关怀。文章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和感激。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一篇
绘本《我妈妈上班去了》画面精美,铜版纸印刷精美,拿在手里,非常有质感,让人欢喜。这个故事,是出版社引进的获奖大作,作者是英国《独立报》年度十佳童书作者、红房子童书奖、诺丁汉童书奖双料得主凯斯•格雷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大卫•米尔格姆。讲述了小孩子与妈妈分别的不舍情。以前不了解时,会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总是哭着闹着拖着妈妈不准妈妈去上班。明明上班时间要到了,着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还在拼命的哭闹,让人心烦。看过这个绘本故事,才知道,原来孩子有分离焦虑,需要妈妈给予更多的亲子快乐时光,需要给孩子一个信心: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愉快的再见。故事里的小男孩很懂事,一个人的时光,安心地等妈妈,让人感动。绘本画面,简洁、明快、幽默,故事温馨,有启发,建议爸爸妈妈们都读读,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那些不舍的哭闹,让亲子时光更欢乐。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二篇
很好玩儿!
一直很享受与宝宝共享的亲子阅读时光,知道这样将她搂在怀中,一起翻书的时日在此生中不会太多,尤其珍惜。宝宝还小,暂时只有各式绘本适合她,她也喜欢并且容易读懂,或者似懂非懂。我也总是悉心为她选择好的绘本,于是遇到了这本《我妈妈上班去了》。
这册绘本非常精美,纸张触手厚实有质感,印刷、装帧都挺有档次——就是收到书时封面有两个角撞皱和刮花了,真可惜。全书采用鲜艳而温柔的色彩,线条明快活泼,画风童真趣致,生动可爱。最最可爱的是所讲述的我与妈妈之间的故事,这么有趣有爱,还这么出人意料。宝宝当然还不懂得这故事中蕴含的意义,但她很喜欢书中小哥哥和他的宠物狗,以及小哥哥和妈之间的快乐玩耍。
“我妈妈上班去了,可我知道她还爱我、还一直想着我。”“我都等不及她去上班了。”一想起这些旁白,还是忍不住要笑。这当真是我读过的最最好玩的绘本了!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三篇
如果说对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讲述“爱与理解”的话题,一定会让众人笑话不已,但并不代表孩子心中不存在这种涵义,准确的说“爱与理解”的萌芽早已在孩童心中产生。而由英国《独立报》年度十佳童书作者、红房子童书奖、诺丁汉童书奖双料得主凯斯•格雷,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大卫•米尔格姆联袂创作的绘本《我妈妈上班去了》,更是帮助我和孩子加深对这一话题的理解。每天当我上班离去时,不外乎是两种场景,一种是趁孩子未睡醒或孩子没注意时快快溜出门,另一种则是孩子在母亲或保姆手中目送我离去,而这两种情形都无一例外在关上门后,从门内传来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久而久之也只能用麻木欺骗自己。当我看到《我妈妈上班去了》这本书后,突然明白不应该再把孩子当成无知的玩偶,而应该让他也充分感受到我对他的心情。于是,我常常给他讲这本书中的内容。简洁而大幅的绘画,很容易抓住孩子的吸引力,而温馨有爱的内容,从孩子似懂非懂的大眼睛中,我看到了希望。“我妈妈上班去了,可我知道她还爱我,我知道她还关心我,上班还在想着我……”这番真挚的话语,不论孩子是否真正明白,但我相信,下班回来的陪伴以及爱与理解,能够帮助孩子克服不得已的分离焦虑。
文/卢育涛
2015.01.27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四篇
尽管现在有很多小宝贝们的妈妈在家做全职,但是我们也知道还是有那么一部分的家长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需要离开孩子,出门上班。这个时候,我们的小宝贝们是否可以成功地克服心理上的分离焦虑情绪,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等待家长们的归来呢?
也许总是会有一部分的孩子会遭遇分离焦虑的困扰,那么我们家长很是值得通过各种途径合理地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带领孩子们成功地走出这样的心理困扰问题。在这其中,以绘本形式出现的《我妈妈上班去了》通过故事的精彩带给我们孩子无与伦比的正面教育意义。
相较于其他的绘本类书册,这本书的精彩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首先,这里很是牢牢地把握着借助言简意赅的文字,透露着深沉内涵有爱心的正能量。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都不喜欢那种繁杂的唠叨管教声。而这里的绘本恰到好处地用最为简洁明了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告知着孩子们应该如何对待家长上班去的苦恼。与其哭闹不止,宣泄不满,倒不如耐心等待,因为父母深深的爱意会时刻温暖着孩子们的内心,更阻挡不了距离上的遥远。哪怕身在远方,爸爸妈妈的爱还是时刻不断;哪怕身在上班,爸爸妈妈还是努力工作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刻。这个时候宝宝们更可以得到最为直接的爱。宝宝的谅解会让我们的父母更加地努力工作,为了幸福的家庭,没有顾虑地努力拼搏和奋斗。其次,这本绘本的色彩以暖色调为主,配合上可爱卡通的人物形象设计,带给我们的孩子是超级有动感的生动画面。零距离的画面,带给我们孩子的是最为真切和生动的阅读快感。再次,明快、幽默、温馨的文字与图画是本书很大的精彩亮点所在。哪怕是我们身为家长的,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超级有着火热的动力。为了乖乖的宝贝,努力干活的同时,更会珍惜每时每刻回家的美妙亲子时光。
带领孩子克服分离焦虑,这里让绘本故事来宣讲。《我妈妈上班去了》着实值得一读和推荐。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五篇
当妈妈上班以后,小宝宝就没有妈妈陪伴了,对于他们而言,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舍不得与妈妈离开,害怕与妈妈离开,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妈妈在一起。
那么这本《我妈妈上班去了》为何用这种快乐而幸福的橙色作为封面呢?心理色彩上,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这些和分离焦虑根本就不搭边,那这个小男孩子在妈上班后,心理是怎么想的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可以画画,就跟妈妈在家时一样,可是现在妈妈不在,画画也没有意思;骑车,玩其他的,明明这些都和妈妈在家时一样,玩起来,却感觉不一样了,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是不是就会再爱自己了,是不是就会再喜欢自己了,原来孩子也会胡思乱想。妈妈上班后的,分开的时间真难熬,
可是后来小男孩子发现原来不是这样,妈妈上班,是因为要去工作,可是妈妈回来又就和他一起玩,而且妈妈还告诉他,很爱很爱他。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封面上那个小男孩,他的嘴角向上,是开心的跟妈妈挥手道别,因为他知道妈妈爱他,而妈妈下班后与他加倍快乐的亲子时光,让他暂时的分离充满着愉快的期待!
这个绘本以简洁、明快、幽默、温馨的文字与图画,帮助孩子们克服分离焦虑,给不得不暂时离开孩子去上班的父母带来慰藉。女儿非常喜欢,每页数字不多,画风很逼真,而且还有描述到孩子的心理。
这本书发现的有些晚,女儿上幼儿园时就有分离焦虑症,早上哭的特别厉害,无论怎么安抚,她都产生一种不安,可是在看了这个绘本后,她会在早上告诉我,不要迟到哦,然后互相亲亲,跟我再挥手离别,虽说还没有做到封面上小男孩那样开心,但至少已经是进步了,缓解了女儿因上幼儿园与我分离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真是让人感到慰藉。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六篇
克服分离的恐惧《我妈妈上班去了》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妈只休了不到两个月产假,就上班了。不过那时候孩子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分类,还没有懂得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不同。等孩子长大一点了,三岁多要送幼儿园了,女儿就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去了就经常生病。因为妈妈倒班经常在家,所以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送去一两个月,就不去一两个月。
每次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都特别不好送,第一次送去了,妈妈一走,她就开始哭,幼儿园阿姨抱着她,哄她,妈妈在边上偷偷的看着,好半天,还是一直在哭。妈妈也很心疼,不过等到晚上去接的时候,也就好了。
我家孩子平时也总是缠着爸爸妈妈,直到上小学前,出门走路都必须要拉着,哪怕只给她一根手指头也行,但是你不拉着她,她就站在哪里死活不走一步。哪怕你跑了藏起来了,她就在那哭,也不会追过来找你。要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她有非常强烈的分离恐惧症。
其实这也没什么大问题,等到孩子上小学了,也就自然好了。也没看到有什么后遗症。所以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都会在成长当中一点一点的解决的。现在她才上高一,就和同学一起去沈阳去玩了,也没看到当初的分离恐惧症造成那些负面的影响。
这本书《我妈妈上班去了》就是讲的这样一个故事。妈妈上班去了,孩子知道妈妈想抱着他,知道妈妈想胳肢他,知道妈妈想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画画,一起骑车,一起滑旱冰,一起画水彩画,一起推他荡秋千,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妈妈一下班回家,就会告诉他,妈妈很爱很爱他,然后不停的胳肢他,画好多好多画,骑好久好久的自行车,滑好长好长时间的旱冰,涂好大好大的水彩画,还把他在秋千上推得好高好高……所以我都等不及让她上班去了!
要是成人看,会感觉好幼稚啊,既然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怎么还会等不及让妈妈上班去呢?可是这是儿童的世界。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们是不同的,那么是不是孩子看完了这个故事就可以克服分离恐惧了呢?那你就把问题想象得太简单了,分离恐惧都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心理分析师都未必能够找到根源,都未必能够帮助孩子克服掉。一本书就可以解决吗?当然如果你不试试你怎么知道就不行呢?教育其实就是在不停的尝试,也许你的孩子就因为喜欢上这本书,喜欢和你一起玩书里面上班下班的游戏,就可以战胜,或者说在几天之内战胜了分离恐惧也说不上呢。而且通过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家长,面对孩子的分离恐惧,不仅仅有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来试试看。教育需要等待,教育要相信奇迹。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七篇
除了全职妈妈,每一位身在职场的妈妈都经历过产假结束要回单位上班,这就面临着和小宝贝分离,这是宝贝人生的第二次分离,第一次从妈妈的肚子了里出来和母体分离,这一次和朝夕相处的妈妈在每一天里分离8个小时。大多数的宝贝这个时候会很难过哇哇大哭,舍不得放妈妈走,每一次妈妈出门都是小心翼翼趁小宝睡了或者是在玩耍然后偷偷溜走。
作为妈妈此刻的心里也不好受,宝贝的哭声一直揪着她的心,就算上班了心里依然牵挂这小宝贝,因为妈妈爱小宝贝。
当然小宝宝在家里也牵挂着妈妈,书里的大卫在家里给小狗读故事、给小狗挠痒痒、荡秋千、画画就像是妈妈和大卫在一起的时候做的一样,他的妈妈上班去了他不哭也不闹他甚至于希望妈妈快点去上班呢,这是为什么呀?
原来,每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里都会抱抱大卫,咯吱他和他一起画画、滑旱冰、骑单车、荡秋千,他和妈妈玩得可开心了。他知道妈妈是多么多么的爱他,就算是妈妈上班了妈妈的照片也陪着他,同时他也知道妈妈很快就会回家和他一起做游戏。他每天都期待妈妈快点去上班,然后可以早点回来陪他玩。独自在家的时候他就和小狗温习着和妈妈一起玩的游戏,安静的等待着妈妈。对于大卫来说短暂的分离就是意味着新的团聚,没有分离时候的思念哪有重逢时候的喜悦啊。
大卫的妈妈值得我们每一位妈妈学习,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要全身心的陪伴、有质量的陪伴,用心投入每一个游戏,每一次对话,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你的爱,这样孩子有了安全,就算是你暂时离开他也懂得,你是会回来的,你的爱一直都在。多陪陪孩子在他需要你的时候,珍惜每一次孩子让你抱抱的机会,他长大了你想抱抱他,也许他还不愿意呢,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你能留住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当我和孩子共读绘本的时候她说:“妈妈上班班,找钱钱,买糖糖来给我吃。”小小的她也懂了上班的意义,因为她去过我上班的地方,知道上班是做什么去了,所以我上班的时候,每一次出门她都会挥挥手和我说拜拜。下班回家我就和她玩、给她读绘本讲故事、出门散步、骑小单车。周末的时候做些她喜欢的饭菜和小饼干、蛋糕,吃着我做的东西她会不住的点头口里还会念叨“好吃,我喜欢吃呢”,小家伙很给我面子。我知道自己的做还不够多,也不够好,但是我在努力、在学习,争取做一个好妈妈,做一个孩子的好朋友陪她一起玩耍、陪着她一起长大。
我妈妈上班去了读后感第八篇
在“分离焦虑”的概念还未普及时,安抚因为妈妈去上班而哭闹的小孩就是个公认的麻烦事儿了。
记忆里我家小表妹在四五岁时还会因为妈妈要上班去了而歇斯底里。当时所有人安抚她的口径出奇地一致:“妈妈要上班才有钱给你买好吃的呀!”大人这么说,我们这几位小姐姐也就跟着这样说。换来的结果往往是大人再补上一句:“你看姐姐多懂事,你要向姐姐学习,乖!”,然后当事孩儿哭得更凶了。
很显然,这样哄小孩是不行的。所以我在产假快结束时就买了这本书,拿到手后很为这简陋的画风所震惊。当时我的小孩还不会叫妈妈,这本书的开本对他也稍显巨大。我并不确定这个复杂的故事(他当时最爱读的是《好饿的毛毛虫》)他能否理解,常常讲不过三四页他就不要听了,所以很快这本书就成为摆设。
结束产假恢复工作后,我发现我的小孩在面对妈妈上班这个事儿上表现地有点异类,几乎没有过哭闹。在我说:“妈妈上班去了,拜拜ヾ(•ω•`)o宝贝,晚上见!”之后,会主动地和我挥挥手甚至送上一个飞吻。有时他在外面玩儿,我恰好开车经过,摇下车窗跟他说一声:“宝贝,妈妈上班去了,爱你哟。”,他也只是摆摆手,可谓丝滑而淡定。我们一直把这一切归功于他昏昏不懂事,还是个小毛毛,甚至有点期待他什么时候会因为妈妈上班去而大闹一场。
大闹一场真的来了的时候,丢盔弃甲我第一。当妈妈上班前的哭闹成为每日流程,迟到和精疲力尽地出门就成为妈妈的日常。我起初认为原因是我们从姥姥家搬到奶奶家,新的环境和新的照顾者让他有些不适应,自然希望妈妈更多更久地陪伴。直到我听到妈妈上班是如何被苦口婆心地给出全新解释的:“每个小朋友的妈妈都要上班,所以呢,xx的妈妈也要去上班。你要不哭我们就去玩滑梯,对嘛!你是个乖宝宝!”要我说,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说归说闹归闹,找到问题最重要。马上开始无实物表演《我妈妈上班去了》:
寥寥数语,药到病除。苦口并是鉴定良药与否的标准,得靠疗效说话。扪心自问,马匹有没有拍到马蹄子上,哄人有没有哄到心窝窝里?小孩子们往往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客体恒常认知,妈妈走了就是没有妈妈了,这可是一刻钟也不能容忍的!和妈妈相比,好吃的零食不重要,有多少钱更不重要,至于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上不上班更是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别人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我只要我的妈妈。小毛毛们害怕的是失去妈妈的爱与关怀。大人提的这些条件与妈妈的爱与关怀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所以道理自然也讲不通,希望用这样的道理“哄”好孩子自然无从谈起。
换个角度看,这些哄娃逻辑只是胡搅蛮缠再加一点PUA。第一步,把大人的课题强加给小孩。例如上班是为了挣钱所以得上班,例如别人都上班所以得上班,这些都不是小孩需要面对的课题,他们自然听不进去。鸡同鸭讲一遭发现不好使后,第二步祭出“乖孩子”大法。先来甜枣再上大棒,不准哭,哭了就是不乖,不乖我就不喜欢你了,就不带你玩了,妈妈也再不回来了……这可太恐怖了。更恐怖的是小孩能识别这一切的不对劲,但他们往往无力对抗。
我不知道我的小孩能理解多少“妈妈爱我”,但我确定少经历点宝宝恐怖故事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