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1 03:20:19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21 03:20:19   小编: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追求和独特美学观。文章通过描述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展示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中国人对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整篇文章富有启发性,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读后感(篇一)

一提到美学,很多人认为我们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这一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其实美和生活在我们古代先民的观念中,同样的重要,生活的美学和追求美好的生活一直都是古人所倡导的,追求雅致,简单,去简就繁的理念不是现代才提出来的,我们古人在宋代就已经开始倡导这样的理念,那么我们传统的生活美学到底是啥样的?那些文人士大夫所倡导的美学理念又是如何在具体生活中体现的,刘老师这本书带我们细细探究。

那些一脉相承,延续千年的生活美学,博大精深,是先民们在不断实践和总结中逐步形成的。这些传统美学又反应了我们华夏文明的精髓,美学背后是哲学和对周边事物的独特认识,从天地人逐步深入,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不是改变,而是尝试着去融入,去平衡。

在细微处可以体会到那些传承,从古人对待美食,器物,建筑,园林这些方面可以触摸到那些吉光片羽,作者带着我们渐渐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古人对待这些微小事物的态度和审美体验中逐渐深入,剖析背后的深处原因和思想层面的发展和变化,细节满满的展现出宏达庄重,又充满趣味的传统生活美学。

这不仅仅是一本研究生活美学的书,更是一本展现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佳作,是通过美学串起来的一部华夏生活文明发展史。通过丰富的文物,壁画,绘画,诗词,饮馔,服饰,园林等方方面面清晰的展现出我们的文化思想史,涉及文学,美学,艺术和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刘老师对整个华夏文化史的高度汇总。

巨细无遗又剥茧抽丝的展示,高屋建瓴,从食饮到文学,从生活到艺术,从技艺到思想,从具体的生活到精神上的思想内涵,带着我们徜徉在充满美感的生活中,既有宏观勾画,也有微观细节描摹,值得反复阅读和欣赏。是给这个时代的献礼,也是给我们普通人的美学和思想的饕餮盛宴。

近年来,生活美学在复苏,茶道,汉服,焚香,国画,古琴琵琶等民乐,古典家具收藏,民艺,博物馆等这些相关的行业的热火和流行,说明我们骨子里对于那些古典的生活传统的回归和亲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现代的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跟着这本雅致的书,从一个更为广阔和宏大的维度去理解传统文化。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读后感(篇二)

说书之前,先发一段网络报道:

2021年10月24日,一场名为“活色生香——《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建投书局国贸店举办,围绕新书《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首发上市,现场活动融汇了名家对谈、古典舞蹈、插花、茶艺和香道,形成一个别致文人雅集。与会者不仅有业界和出版界的大咖,包括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龚鹏程,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和作家李敬泽,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总编辑杨平,还有神秘嘉宾——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起人、著名演员李亚鹏,以及水墨画家、暄桐教室创办人林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读书节目主持人、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马宗武、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冀星博士等人出席。《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悦笛最新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世界·观 人文品牌出品。新书分享会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地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美学传统,以汉舞佳人工作室的三支舞——《大夏》《绿罗裙》《幻世长安》分别对应天、地、人的概念,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郑青教授等人则提供了现场的插花、花艺和香道,开创了图书发布会的新形式。

笔者现场买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并请作者签了名。双休日一气读完,跟着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一次巡视,观古思今,含英咀华,和当初读《美的历程》,颇有相似的感觉。当然,两本书的体例是不同的,《美的历程》是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从远古写到到明清,《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则是按主题,以天、地、人“三才”打头,在天气时节、地缘万物、鉴人貌态之后,又分为饮馔品味、长物闲赏、幽居雅聚、山水悠游、文人雅趣、修身养德、天命修道等主题,共十讲。《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基本涉及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各个角度,探讨生活美学的源流和内涵,作者搜集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泛,也参考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读来既饶有趣味,也显出知识的渊博。

不过,此书选材的着眼点,基本是文化领域,缺少更广泛社会层面的美学意识和实践支撑,其结果,就是文人气较重,如果命名为《中国文人的生活美学》似乎更恰切一些。在笔者看来,文化界特别是文人群体,因对文字的把持和强势地位,在文化传承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中国文学史之类,文人自当是主角,民间文学只能叨陪末座。但对于生活美学而言,因有“生活”的限定,那就关乎中国人整体,关乎更广泛层面的美学实践。如此说来,文人群体的美学实践固然可以作为主唱,但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百姓的美学实践,也应占据更重要的篇幅。

举例来说。饮馔一讲可以把各地的民间特色小吃分析一下,由此推导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饮食文化。长物一讲不妨把泥泥狗、大福来、瓦猫、毛猴等等梳理一番,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应该不少。修身、天命等章节,也可以加入民间流传千百年的谚语俗话,展现中国民间智慧之美。在文化主脉之外,有了民间的补充,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当可达至更完满的境界。

有两个问题,在新书分享会未及得到答案,一并罗列如下:

一是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正编辑出版四十周年纪念版,不知有何之处?李泽厚《美的历程》1981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首版,四十年来,版本众多,笔者就收藏有中国社科、天津社科、三联书店、人民文学七八个版本,期待四十周年纪念版。

二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图片,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感觉选材范围有些狭窄,不知出于何种考量?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个大题材,此书是一个探索,其他角度的生活美学著作,多多益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研究也会更加全面。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读后感(篇三)

我们日常谈美,多半指人或器物的外形、外貌之美。可是中医课上老师说到,“外形太过精致,追求过细完美的人,是一种“紧”的状态,容易心肺患病。

追求美也要有度,东方之大美却是极其滋养人。东方之大美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之土壤,发芽开花之时空的流转回转之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这是我阅读完《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之后的最大感受。

阅读这本书就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谁不爱美,赏心悦目,心肺舒畅,脾胃欢迎。

总结本书有4大亮点,分享给大家。

作家李敬泽说,生活美学,确实是中国的传统,一定程度是悦笛的创造。这里所说的悦笛就是本书的作者刘悦笛。

在此书中作者积累薄发,构建了天之美、地之美、人之美,游之美、居之美、食之美、物之美、情性之美、德之美与文之美的十个主题,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渊源。值得我们追溯。

从天到地再到人,这样的美学框架,并非凭空生造,而是从《论语》《庄子》到《淮南子》《列子》,再到明清笔记如《群芳谱》《长物志》,一路生花,走到今日之华夏。援引丰富,理论扎实。

全书引用了150多幅精美的文物,通过考古实证来映证理论,通过韵味悠长的绘画、庄重的礼器、精美的佩饰让人感受生活美学渊源流长,灰土无法掩盖的魅力。

中国由来已久的天、地、花、草、茶,衍生出来的茶道、花道、香道、琴棋书画,无不浸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把生活过得像诗一般。

第七讲“山水悠游之美”通过接触自然、游览山水,人们可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和平静。例如,“游山玩水真情景”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炼。在山水之间,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升华。这种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从外在的身体修养到内在心灵修养的转变。

在第八讲“文人雅趣之美”中,作者提到了“文质彬彬方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被视为衡量其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学习礼仪、诗书等文化知识,以及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文人文采植道根”,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第九讲“修身养德之美”中作者认为,“融入情深而文明”是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如“飞鸿传书情意重”,通过书信往来传递真挚的情感。此外,“文房四士独相依”也体现了文人在书写过程中对情感的细腻把握,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十讲“天命修道之美”强调了“情居性先归仁心”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情与性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孟子曾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发现和发展这一善良的本质。书中通过引用曾点气象的故事(“曾点气象天理存”),阐述了情感对于培养仁爱之心的重要性。只有当人们能够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时,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到底什么是“美”?

融入骨子里的涵养、自然而发的行为举止、深思之后的言语沟通,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追求生活之美的核心要素。这种追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