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森安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花森安治在父亲去世后,怀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迷茫,踏上了寻找内心真正的自我的旅程。通过与各种人物的相遇和经历,花森逐渐懂得了父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意义。这本小说引人入胜,令人反思生活的真谛。
花森安治读后感第一篇
【少年記】09 花森安治勸你亂花錢
雖說這次長沙之行沒什麼體驗收穫,卻也發現一間“網紅”文藝書店就在酒店出門不到一百米的地方。不用刻意去找,也沒有事先計劃,就這麼突然出現了。
年初搬家的時候,曾決定今年不買紙質書。不過又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個城市,如遇上當地文藝書店,就根據當時的喜好和心情,買一本作為旅途上的讀物,或作紀念。
於是乎,就忍不住手,買了兩本。一本是介紹關於日本日常陶瓷器皿的,另一本則是某日本知名文青品牌和讀庫出的“人與物”小書。手掌般大小,隨手翻開就看到:“亂花錢的好處 購物是一件能令所有人感覺快樂的事情......”叫人怎能不買呢?
這是本關於日本編輯花森安治的書,摘錄了他的隻言片語和隨筆。1948年,也就是戰後不久,他創立了《生活手帖》雜誌,希望創造一個再也沒有戰爭、珍視日常生活的社會。書裡除表達了很多花森安治的生活觀,還記錄了他對戰後日本社會的觀察和反思。
作者應該是在戰爭時期,被征召入伍。他寫到,有教導員軍曹對士兵咆哮:“你們這些傢伙,是一分五厘錢換來的,軍馬都沒這麼便宜!”因為當時明信片是一分五厘,一張明信片寄來,就要召集士兵。
在戰爭里,這些“一分五厘”或死去,或負傷,或殘疾。現在戰爭結束了,這些“一分五厘錢”成為了主人,作者一開始是為此高興的,大家都得到了平等的對待。可是漸漸地,作者發現,平民始終是平民,繼續會受到各種不公的對待,終究不是主人。在街頭崗亭、稅務署、出租車、拉麵館,平民始終低聲下氣。所以作者說,他們打起了自己的旗子,是破布縫合在一起的乞丐旗,表達:“我反對!請停止!”
讀著作者對戰爭、對社會的看法,有點似曾相識。某個時期,大家以為戰爭結束了,平民百姓就翻身做主人了,可是漸漸發現,階級差異依舊存在,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當起了主人。這些小市民的內心,我們幾乎無法在歷史書上讀到,但是日本作家,卻直白地表達了出來。
更讓人讀起來有感觸的,是對於戰爭的看法。那場戰爭,我們總是以受害者的角度來看待,卻忽略了受害的又何止是某一國的人。只要牽連進戰爭,哪有不受難的。我們很少關注到日本人戰後的感受,或許對他們大部分人來說,那場戰爭也是一次受難。花森安治很幸運地,能夠看到戰爭結束的一天,所以才能有了對于生活的各種看法。
關於戰爭的話題,我就不再說下去了,畢竟對某些玻璃心來說,還是挺敏感的。巧合的是,在這次旅程中,有朋友也買了一本書,是關於二戰時德國集中營的。
不談戰爭,那來分享一下花森安治的消費觀。
在貴與便宜的商品之間,他應該會毫無疑問選擇美的(這不是廣告語!)。在他看來,戰後日本人在消費上,盲目崇拜貴即是美,所以他呼籲大家“只要個人感覺足夠美好”,不要嫌棄是便宜的地攤貨,這才是聰明消費。
這種消費觀,在那時或者還有用,還有著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待我們的去發現。可是到了現在,往往美的已被高價化了,一分錢一分貨早已替代了物美價廉。
花森安治也不是一味崇尚少花錢。他專門寫了一篇隨筆,講述“亂花錢的好處”。他認為花錢購物能讓人感覺快樂,但是也得看買的是什麼。
有一位小夥伴,也有類似的觀念。剛工作的時候,收入還不多,她就租價格很高的公寓,只為住得舒服一點,少一點出租屋的淒涼。偶爾也會買一些玩一兩次就不用的玩物,每次買回來都十分高興。這位小夥說,手上能有點閒錢,買些沒用的小東西,很是快樂。這幾年,自己也願意這樣花錢取悅自己,玩具積木、別緻胸針、咖啡用具,覺得價格還可以接受,便會買來玩一下。
可是在這消費時代,和不確定的經濟變化,每一次亂花錢都總是有點隱憂。能夠無憂無慮地亂花錢,還是一種奢求。在花森安治所說的“任何時代”實現之前,培養在便宜中發現美的能力,看來就更有必要了。
花森安治读后感第二篇
当代中产的日常焦虑之一,就是如何维持体面生活与有限购买力之间的平衡。
精致生活真的价值不菲吗?先于我们进入现代消费社会的日本人民显然不这么认为。将平常的日子过出精致感,用心对待每件生活用品,于简约中保持较高的审美,便是日式生活美学。
如今我们向日本人学习这种生活的艺术,其实几十年前,日本人民对消费与生活也有过同样的困惑。那么是谁教会他们成熟的生活美学呢?
他便是花森安治,《生活手帖》的创办人。在他担任总编的三十年里,杂志秉承“创造一个再也没有战争、珍视日常生活的社会”这一理念,始终从生活者的角度出发,向日本人民阐释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之美。
《花森安治》封面
《花森安治》这本书是MUJI文库本第一辑人与物的第二本,收录了花森安治的重要语录和三篇随笔。《花森安治》不仅是一本文集,更是生活哲学的浓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花森安治的设计观、价值观与生活观,从而获得一份来自上个世纪却历久弥新的美好生活指导意见。
新买的手机相机等产品,没用一年就更新升级了;厨房里的咖啡壶、烤箱等等小家电,下一季又出了貌美的新款;去年还在流行镭射粉,今年商家就在推销莫兰蒂色了……
这样的商品更迭,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它便是源自上世纪中叶通用汽车推进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通过设计有意识地频繁调整产品变化,以“更新换代”的形式来促进消费者不断购买新产品,从而为商家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
每天都有新的商品产生,新的样式不停歇地出现并成为潮流,如果你选择追随这刻意设计出来的浪花,那么已经购买的老产品要如何处理?
这是生活在物质丰裕的商业社会中的人们才会有的烦恼,正因为丰裕,所以物品变得弃之不可惜。
可是真的不可惜吗?上一季的流行款服装,去年的旗舰款手机,没有被最新概念包装的家电,它们不堪用了吗?功能上似乎并没有,它们只是“过时”了,便面临被新品取代的境地。
面对这样的浪费,花森安治感到痛心。在1972年的《诸位,请惜物》一文里,他指责那些教会了人们扔东西的人、那些“边制造东西,边满心算计着怎么让人扔掉它”的人,以及“边出售东西,边一味盘算着怎么让人尽快扔掉后再来消费的”人。
《生活手帖》创刊号原画,华森描画了他喜欢的生活图景
在花森安治看来,生产者与销售者的唯利是图,显然扭曲了消费者对物品的价值判断。
在这样欲望横流的时代,我们会被很多金光闪闪的目标迷惑,成为趋光的飞蛾。对物品的爱惜,其实也是一种保持本心的方法。
如果不惜物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观念,设计师又能做些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从花森安治更为早期的文章中寻找答案。
在1954年那样萧条的年代,花森安治以建议的口吻表达了他的设计观:专心去做真正“有品格”的东西。这样的商品不仅可以挺过萧条,更重要的是,因为品格的坚定,而可以在时尚的浪潮里历久弥新。
既然设计师该做有品格的东西,既然消费者应该与有品格的产品度过更长久的时光,判断一个物品的品格就是惜物生活的开始。
那么判断的标准该是什么?
《花森安治》中有一篇文章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亲友聚会上,小朋友们攀比着自己的宝宝,最后大家都认为,一个家境普通的小女孩背着的红色包最好看,于是另一个小朋友哭闹着也想要同款包,嫌弃起自己的包来。可是家长们却说,家境普通的小女孩背着的明明是自己妈妈的手作包,那里会有其他小朋友贵价品牌包好看呢?
大人们认为最贵的东西最美,便宜的东西肯定不美,并将这样的观念传递给孩子。花森安治认为,“被这样养大,是我这一辈绝大多数人的不幸”。
不受价格的迷惑,而看到物品本身的美丑,这是一种稀有的能力。
日本茶道鼻祖、服务过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的“天下三宗匠”之一,千立休,曾经有一个名器茶碗,在20世纪早期拍卖到二三十万的高价。但这个茶碗最初是千立休从卖鱼老伯处讨来的。当时街头鱼铺里的老伯正在吃饭,路过的千立休一下子被这个碗吸引了目光,厚着脸皮从老伯那里讨了回来,这个碗因此得名鱼屋茶碗。
平常百姓用的饭碗,想必售价及其低廉,可是千立休却从碗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后世人高价竞拍鱼屋茶碗,拍的却是千立休的名气,如果这碗是路边老伯在用,高价竞拍的人们还会觉得它美吗?
战国时代也好,现代社会也好,能不被价签迷惑的人始终是少数。花森安治认为,能看到物品本身的美丑,正是千立休的伟大之处。
花森安治孜孜不倦地试图传达给日本人民的观点,恰恰是“美好之物与金钱和闲暇无关”。
《生活手帖》部分封面设计
几年前,网上曾流行一股“断舍离”的家居观:抛弃囤积许久而无用的东西,仅仅留下最必要的生活用品,让家变得整洁清爽,也让自己从沉积的物欲中解放。
豆瓣9.4分的高分日剧,《凪的新生活》里,情场职场都失意的讨好型人格女主大岛决意与过去的一切告别,就抛弃了所有家当和社交网络,仅仅背着一床被褥,骑着一辆单车前往陌生的社区。在空无一物的新家里,开始改变自己。
断舍离这样极端的生活方式,本质上反射着当代人被消费主义裹挟后的反思:究竟是我们为了物品而活,还是物品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如今在公众号、小红书、微博等等社交平台已经演变成广告胜地,打出“变得更好“的旗号教我们买买买,似乎不跟上消费的潮流,不购买那些或大众或小众的品牌,我们整个人格都被否定为不思进取。
日本比中国更早地进入现代化,也更深度地受到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洗礼,因此也不难理解,“断舍离“这样禁欲的概念会在日本诞生。
在《花森安治》这本书中,花森安治便表达了类似的生活观念,那就是不被周围人干扰,去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消费。
他在书中写道:“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不去模仿他人,希望你能有这种程度的精神洁癖。这也许需要勇气。那么请鼓起勇气。”
花森安治所倡导的生活,不是家中物体的精简,而是作为独特个体的精神饱满,因此尽管花森安治在书中深入地论证了理性消费的必要,但并没有宣扬禁欲的生活。相反,他一直致力于教日本人民聪明地消费,让生活有滋有味。
他说:“聪明开支是保障快乐生活的一项技能。本想聪明开支,结果却丧失了快乐,那便不能算是真正的聪明”。
断舍离也好,囤积癖也罢,都是让自我精神满足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我们要分辨,这种生活观的满足,到底是来自于攀比的虚荣还是来自于本心的从容。
诚然,花森安治的观点诞生于战后百废待兴的历史阶段,他创办的杂志则是在物资相对紧张的时期,仍不放弃美与趣味的生活指南。
花森安治
如今,中国也已走过了花森安治生活观所诞生的语境,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瞠目结舌,也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变得急躁。
现在我们不仅拥有备用品,甚至很多东西买来就意味着闲置,然而我们的心境是否达到花森安治倡导的那样,不以金钱衡量物的好坏,不以旁人的眼光过自己的生活?
时代更迭,国家相异,但人对生活的热爱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物欲让我们迷茫的时候,不妨翻开这本《花森安治》,为自己的生活“三观”重新标定方向。
花森安治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只要打开手机,几乎到处都在「买买买」:直播带货、网红种草、土豪揭秘……
一不小心就被拉下水,多数是盲目跟风,剁手一堆伪需求产品。
想拥有更好的生活,真的只有「赚更多钱,花更多钱」这一种途径吗?
最近读了《生活手帖》总编花森安治的书之后,有一些关于「花钱」的小感悟,想要与你分享。
《生活手帖》,相信许多人都听过。
这本堪称日本国民级的杂志,风靡日本 70 余年,是日本战后新生活美学的代表读物。
《生活手帖》创刊号
作为创办人之一,总编辑花森安治可以说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人物。
从封面设计、版式风格、插画绘制到文稿采编,他事事参与,一期都没有落下。
那个时代,他还先锋开创了「测评栏目」。
为了检测耐用度,运行五百次洗衣机;为了检验用电安全,拔插插座上千次;为了找到最棒的面包机,牺牲过上万片面包……
△测评婴儿车
各种看似「作死」的亲测,愣是把编辑部搞成研究所,出产文章,篇篇精品。
△为测评10台面包机,每台各烤2000枚,比较各性能和持久力。
更牛的是,作为王牌栏目,他们还死活不接广告,凭一份赤诚,只为读者说良心话。
△《生活手帖》编辑部
别小瞧一个测评栏目,它对「日本制造」的贡献可不小。
曾经一次测评煤油暖炉,编辑们发现日本品牌都挨不过安全监测。花森毫不留情,在栏目里写:六款国产,没有一款值得推荐。
△煤油暖炉测评版面
这话一出,企业们骂个不休。但过了几年再测试,日立、三菱、夏普的品质,统统达到了安全标准。
索尼创办人盛天昭和就说:日本制造能达到世界顶级水准,测评绝对是推动原因之一。
就这样,一本无商业广告的生活杂志,在花森安治 30 年亲力亲为的编辑生涯里,创造了 100 万册的奇迹销量……
花森安治用自己的完美主义+匠人精神,影响着日本一代人的生活理念。
人们也将他称之为: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既然是与无数商品打交道的编辑,花森在「花钱」这件事上,不追流行、不赶新潮、不迷信品牌。
他有一套自洽的「花钱理论」,接下来,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惜物」这件事,
没有柔软的心地,做不到啊。"
手机更新了,换!家电落伍了,扔!好物种草了,买!
每天都有新的产品、新的话术、新的潮流。害怕被时代抛弃,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焦虑。不买,好像变成了一件不太正常的事。
一切太唾手可得,以至于让我们忘了该如何「惜物」。
△SHEAFFER 墨水瓶,瓶内有一个小口袋,最后一滴墨水也不会被浪费。感佩制造商的用心,花森的工作台也常备这款墨水。
1972年,花森就在《诸位,请惜物》一文里提出,买东西前,不妨认真想想:是谁,教会我们扔东西?又是谁,盘算着我们尽快扔掉又回头消费?
谁能想,此文已距今 50 年,这个「陷阱」仍在当下屡试不爽。
△花森对物品很长情,在东京家中使用的德国品牌KIENZLE闹钟,在京都宾馆静养期间,他还专门带去这只闹钟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