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一文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内在的自律能力。作者指出,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和倡导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读后感(一)
今天开始阅读相关PET的书,之前看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觉得这个观念很新颖,我也很认可,今天读了这一本真的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首先作者批判了父母不能作为权威,什么温柔的权威也是一种权威,也是一种变相的控制!另外作者对表扬和惩罚的解读也很实际,我们知道不能随便说孩子棒,要把孩子棒的细节说出来,比如你今天帮我干了什么很棒!其实这也是一种你信息,而作者提倡的是一种我信息,也就是我感受到了你做这件事情带给我的一种愉悦,这个解读真的很棒!现在经常有人说讨好型人格,因为这种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做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意愿,而是为了得到赞美!今天只读了第一部分,主要是一些观点的澄清,后一部分是具体做法,明天分享!
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读后感(二)
亲子关系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父母造成的,哪里有天生就叛逆的孩子,只有引导孩子叛逆的父母,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育,心理太脆弱,大家有没有反思在孩子小时候又是怎么教育的呢!大部分父母都用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或者骄纵溺爱孩子,并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的需要!孩子渴了哭,你非说他饿了给他喂干的食物,这样孩子岂不是更渴!所以要从根本理解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需求,另外要多用我信息,很多时候孩子淘气并没有错只是触犯了你的需求,比如你很困想睡午觉,而孩子在玩闹,你会发火训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孩子肯定会蒙圈,而你如果说,我现在很困想睡觉,你能不能小声点儿不然我睡不着,让孩子明白在你睡觉的时候玩闹会让你不开心或者烦恼,自然就会收敛,其实孩子本身的行为没有错,错的是你觉得他的行为触犯了你,所以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学会接纳!
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读后感(三)
当你的生命里多了一个生物,名叫“孩子”。你对他的爱犹如滔滔江水,从心底溢出来,压也压不住。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无法理解这个孩子的言行和想法。而你的孩子也无法理解你的爱,他用无视甚至是对抗来和你沟通。你焦虑、恼怒、自责,却唯独没有办法。
回想一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不是也是这样,你也觉得父母永远都不理解自己。父母对你说的话,做的事儿,你也是不认同,甚至很烦想要逃离。
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难道就应该是这样的吗?不是的!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高效的沟通方法。
《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的作者戈登博士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方式,父母们可以学习这种方式,在各个场景中实践练习,从而提高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效率。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书中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的亲子沟通开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模式。
要了解这种教育思维,先了解两个新名词。第一个是“你—信息”,就是用“你”开头的句子。例如:“你的功课做的很好。”“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可以排到前几名。”“今天你的表现非常好。”第二个是“我—信息”。例如:“我感到很开心。”“我觉得有点儿累。”“我很感动。”二者的不同我们在具体事例中体会。
抛弃传统教育的奖励和惩罚,这些都是想要控制
一个妈妈为了让上小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学习了很多方法,都不太奏效。后来,妈妈和孩子商定了一个《奖励表》,每天记录一次读书和写作业的情况,做的好就奖励一个小红花,小红花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用来换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实现其他的愿望。开始的时候效果非常的好,孩子做的很好。但是,一段儿时间后,妈妈发现哪里不对了。孩子开始对这个奖励麻木了,他不想读书或不按时写作业的时候也多了,他觉得,最多就不要小红花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原因是孩子真正喜欢的是小红花,和相应的奖励,他并没有真的喜欢上读书和写作业。他每天定量读书和按时写作业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更多的是红花和奖励,这是一种他律,而不是自律。说白了奖励也好惩罚也好,都是以损害孩子的自律自控为代价的,是大人为了安排和掌控孩子的手段,时间长了,奖励就慢慢失去效力。惩罚更是,孩子会麻木、对抗,甚至逃离。这些都是家长不想看到的结果。
孩子成长是个长远的事情,只看到眼前的成就,就会看不清本质。家长们想培养的是一个能自律自控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输入指令能听话的机器孩子。
家长好好说,孩子才肯听
不用奖励,不用惩罚,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怎样沟通,才能母慈子孝的好好过日子?
如果孩子的行为让我们家长感到困扰。看看下面的例子:
爸爸抱着女儿去超市,小女儿开始踢爸爸的大肚子玩儿。爸爸感到不舒服,告诉她别踢了。可女儿还是忍不住要踢。爸爸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以后不带你出来了。”可是女儿知道爸爸说的是气话,并不会在意。
过来几天,爸爸又带着女儿出门,女儿又开始踢爸爸的肚子,爸爸说:“我好疼呀!” 并且马上放下女儿,并且揉着肚子,继续向前走。
第一次沟通,爸爸用了“你—信息”。女儿被贴了一个标签——不听话。她肯定会感觉不舒服会生气,用情绪来反抗。如果听得次数多了,她也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不听话的孩子,以后继续不听话。她是不会相信爸爸说的那种下次不带她的话,因为爸爸以前也说过。第二次的沟通,爸爸用了“我—信息”,表达了他很痛的感受。女儿终于懂得了为什么不可以踢爸爸的肚子。
当大人不用评价、贴标签、批评、打击和否定等“你—信息”,而只是说出孩子的具体行为,并真诚的表达出真实感受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明白道理,也能感觉到平等和尊重,从而增加了孩子的自尊。自尊水平高的人,更容易自律。
家长认真听,孩子才肯说
前面说的是孩子的行为给大人带来困扰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行为其实是表明,孩子自己有困扰。大人该怎么帮助孩子呢?看看这个例子:
孩子放学回家,情绪很不好,把自己关在屋里。
妈妈关心地问道:看上去心情不大好呀?怎么不开心了呀?
孩子说:我今天被老头儿批了。
妈妈接着问:是吗?因为什么事呢?
孩子说:不是多大的事儿,就是上课多说了两句话。那个老头儿太讨厌了,老顽固!
妈妈说:奥,事儿不大。
孩子说:本来就是嘛,他小题大做。
妈妈说:你觉得他反应过度。
孩子说:嗯。虽然是我不对,唉,下次我得注意点儿了,不然太麻烦了。
妈妈说:嗯,就是。不过老头儿是谁?
(笑声)
整个沟通过程没有被打断,孩子把想说的话说了出来,并且在最后自己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你家的沟通方式一样吗?假如在孩子吐槽老师的时候,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你不可以这样没礼貌,这样叫自己的老师。”对话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如果孩子不愿意具体说出事情的经过,而妈妈坚持要知道,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评判这件事,孩子会觉得你不信任他,不接纳他的情绪。如果妈妈最后还给了孩子解决的方法或是建议,孩子就没有机会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了。
所以当孩子有困扰的时候,大人更需要做的是倾听。上面的例子中的妈妈用的是一种倾听技术,可以叫做反馈倾听。就是认真听,让孩子知道你在听,并且尝试明白他的意思,不做批判,不给建议。在这个“他说—你听—你反馈—他说”的循环过程中,孩子可以疏解情绪,然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是暂时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孩子的情绪困扰也可以得到缓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懂得了如何听,如何说,就可以更高效的与孩子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尊,渐渐地激活内在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