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活着·蜕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活着·蜕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1 16:10:38
《活着·蜕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11 16:10:38   小编:

读完《活着·蜕变》,感受到主人公在生活中的坚韧与成长。故事中的挫折与磨难,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让人不禁感慨生活的无常与坚强。这部作品让人不断思考,感悟到生命的奇妙与珍贵。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一)

“生命的坚韧总是超乎我们的想象。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活得比我更为艰难,但我依然愿意称他们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无意中的选择,碰巧把两本《活着》《活着蜕变》连着看完

当下的活着,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选择和坚韧

我很喜欢摄影

尤其是人文摄影

旁观者的角度记录形形色色的生活选择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二)

文/河北小珊 评《活着 蜕变》

腾讯网的“活着”栏目,开办已经有五年之久,发表近五百篇图片故事。个人很喜欢这类纪实节目,因为它讲述的是同我一样的小人物的生活,而不起眼的小人物的生活中也有坚强、也有力量,这种坚持一点都不一般,它强大到令人震撼。看过了千千万万小人物的生活就知道什么是人生百态、百人千面,就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就知道为什么说生命是渺小和强大的矛盾体。

《活着:蜕变》这本书源自这档栏目,它以“蜕变”为关键词,展示了一批小人物如何在人生困境中奋力抗争,由内而外地谋求改变的故事。有的故事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却依然深受感动。例如ju的孕产日记这篇,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孕育子女的不易,简单的文字备注配上各个阶段的照片,将ju的艰辛和快乐都表现出来,除了多了对母亲的敬佩,更多的是让准备延续下一代的我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并准备毫无怨言地承受孕育的各种苦痛;河南高考生的故事让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想起了当年那段拼搏拼搏再拼搏的岁月,寒窗苦读数载,只为高考那两天搏出好成绩,考入好大学。也体会到了贫困学生的压力和他们异常勤奋的动力来自何处;大学生暑期工这篇的图片制作很有新意,同一个人一半是身穿平时服装的他们,一半是在兼职岗位上的他们,不同着装的拼接同样是两种社会角色的交叉,对比鲜明,主题突出;农民作家的故事让我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刘霆”到“刘婷”的一字变化,却让我们看到当事人在变性道路上的艰辛,也让我们对这一群体的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体谅。

这本书已图片资料为主,并没有太多的文字渲染,只是简单的为图片做解释,更像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备注。书中这些人都是小人物,他们有自己的困苦、不易,很多人正抗争于困境中。其实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鼓励的过程,因为我们也是小人物中的一员,在以后的道路上还需要继续去拼搏,去努力,去改变。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三)

摄像头下的人生,所到之处,是一种熟悉感,同时也有一种陌生感。那些个体的生存轨迹,已经有太多文字记载,有太多言语流传。从孕育到出生,由年少成长为老者,甚至在某一瞬间迎接来死神的触摸。这是人之既定线路,每一个人都走在这条路上,却又人与人领略的风景有别。

这是一本记录生命活着,生命蜕变的图文书籍——《活着 蜕变》。它将中国土地上普通国人的生活日常与生命改变一一铺陈,一一叙述。它的镜头拍摄下了一个母亲从孕期到将婴儿带来人间的艰辛过程,它展示了少年们用棒球和辛劳训练给自己的命运改变的汗水与喜悦,它呈现了高考对于这个国家的年轻人而言何等重要,同样也在训练地展现这个国度的年轻人的坚毅和顽强,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失独母亲抱着自己的龙凤胎那份重生的感动。谢谢这个镜头所到之处记录下的普通生活,也用镜头把这些蜕变让正在行走,正在蜕变的人感受到那份惊喜。

生命,脆弱而顽强。打小写作文便是习惯性用小草来打比方做生命,破土而出,却又冬日枯黄,却不甘如此逝去的它们,还是“春风吹又生”。这就是生命,也是生命的蜕变,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生存,哪怕其中历经死亡,或更甚于死亡。翻阅着图文书籍,我停止在失独母亲的重获新生,我无法想象,她到底经历过什么,又到底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她活下来,等待着新生命的到来。冥冥中,生命的历程应该是生与死,重获新生,大抵是自己朝死神多索取的时间。她该如何来说服面目狰狞而又冷血残酷的死神?不得而知,只能猜测。我不能看穿她,她同样也不能感受到我的猜想,然而,一切都没有影响到我隔着时空,在一本薄薄的书籍中看到生死,看到情感,看到无法探究本质的爱,那是人性,那是母性,那是人之所以为人。

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破茧成蝶是其中所见,背后许多我们所不见的,大概只能猜测,而猜测又会诞生谣言,最好的方式莫过用图像记录,用文字记载,用时间来一一呈现。因此而看到个体的生活,触摸到人的灵魂,感谢每一个幸存在这个空间的生命。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四)

野子的经幡

偷爱警/文

最近一直在听苏运莹《野子》,嗓音的颤抖,无痕的尾音,婉转自如的曲调,或许自然的空灵,也就是这样吧。

吹啊吹啊 我赤脚不害怕

吹啊吹啊 无所谓 扰乱我

任风吹,任性的追,在这个时代,没有人不想追逐自我的格调,刻上专属标签,独辟蹊径的登上自己的宁静小岛。然而,想象里的乌托邦与现实的泥潭,会罗列出各种问题难题,拷问你对想象的渴求。为此一批又一批的追梦人,踏入到滚滚红尘当中,折戟沉沙。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我不喜欢蜕变这个词,蜕变意味着破茧而出,意味着终将远离躯壳的衣钵。蜕变下的化茧成蝶,可能飞抵想象的彼岸,也可能成为滚滚洪流中的猎物,但生命的链条,就是如此的变幻莫测,蜕变是一种过程,无论生死。谁都要度过这道关卡。

拘泥在循序的生活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抹新鲜感的掠过,带来斐然的愉悦。一个生命的诞生,磨练意志的战士,百舸争流的高考生,双重身份的打工仔,归隐田园的小夫妻,每个人的人生,都如此的绚烂多彩,然而这份绚烂光线下的折磨、痛苦、血泪,只有那无比硕大的黑色幕布,可以掩饰掉,所有的惴惴不安。太阳爬起来,阳光站出来,一切又是新的开始。前些年,流行一句话,要么痛快的活,要么痛快的死。话有点极端,但现实的拷打就是这么严峻。母亲不得不为生命,怀胎十月,忍受身体的各种剧痛,呕吐,精神压力倍增。而失独母亲所要忍受的压力,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各种冷言讥讽与非议,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是游走在崩溃边缘的异族群体。现在,可以经常听到,活自己,活心情,自我勉励成为一剂良药,冷暖自知。

人总要为了什么而活着,有人说希望,有人说梦想,有人说为了父母之爱,有人说为了亲密的她(他),还有人说为了造梦。活着是寄生在生命河流里的经幡,摇曳中不断的启示,每个前来瞻仰和自我冥想的人们,梦总会醒来,而人生绝不可能就此打住。还有很多经幡可以堆砌和坚守,只不过是肯与不肯,放弃和不放弃。别人可以瞧不起你,但自己绝不能瞧不起自己。生死轮回,蜕变人生。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五)

当生活越来越忙碌,心也越来越浮躁;当长篇博客的受众度已逐渐小于短篇微博,还能用什么来传递信息,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呢?那就是图片和影像。也许你疲于长篇阅读,但一定不会拒绝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它们虽然简单,但是直接简洁的传递出你感兴趣的信息,这也是腾讯网品牌栏目《活着》的宗旨之一——“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活着 蜕变》是《活着》栏目的主题书。《活着》是2010年5月1日在五一劳动节之际推出的原创纪实图片故事栏目,也是中国门户网站第一个原创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旨在用图片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

书中节选了9个关于活着和蜕变的故事,用对比性的故事揭示出生活的希望和绝望。书中包括迎接新生命诞生的故事,有年轻的准奶爸用306天,和新晋妈妈一起记录新生命诞生的孕产日记;也有失独母亲变身高龄产妇,艰难孕育新生命。前者我们看到的是年轻父母迎接新生的喜悦,后者却是沉甸甸的无奈和悲伤。同样是新生,却是截然不同的心情,但是带给我们的都是希望。

活着的本质更为深层次的就是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变成明日更好的自己。如何在单纯的活着之外,寻求更大的蜕变呢?我想这本书就是通过节选一个个具有震撼力的图片和故事,通过视觉的冲击让我们感受活着的魅力和希望,让我们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为了改变命运,出身贫困的棒球少年在球场挥洒汗水;高考大省的高考生挑灯夜读;农民工作家通过文字传递生活不易;易性者刘霆通过手术变为女儿身。也许很多人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但是还是义无反顾的拼命去改变终点。为了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年轻夫妻甘愿舍弃城市奔赴乡村;为了达到凤凰涅槃的超级战士,忍受艰苦的魔鬼训练;为了提早褪去校园的稚嫩,撑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校园学生暑假打工。这些人明知道纵然前方荆棘满路,但是毅然义无反顾,因为只有向上努力的信念和付出,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蜕变。

图片简单、真实、直观,可以直穿心灵;故事短小、简练,凝结了向上不屈的生命力量。《活着 蜕变》告诉你,活着虽易,蜕变却不易,且行且努力。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六)

中国国家地理的书总是那么精致,拿在手上,摸着纹理,无论其内容,你都已看到了它的用心。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为生活忙碌。我们无奈自己的平凡,抱怨生活的艰辛,羡慕他人的成就,我们总说我们不容易。《活着——蜕变》,这是一本记录他人生活的一本书。书里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平凡的存在,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群体,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她。我们这样生活着,我们看着他人的故事,我们看着自己的故事,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不平凡,我们这样拼搏着,我们看着他人的奋斗,我们看看自己的努力,我们才知,有人比我们更不容易。

《活着——蜕变》里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刚成为爸爸的摄影师的故事。他用他的镜头,记下来了妻子306天的孕产日记,这亦是一个爸爸给自己孩子的第一份的礼物。他用他的镜头,记下了自己的幸福,那份幸福是否也有感染你。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第一次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肯定是激动的,是不知所措的,是想着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第一次成为一个父亲,是自己从一个小孩成为一个大人的蜕变,有着很多的紧张与未知。母亲是伟大的,300来日的孕产期,每天都是一个快速的变化。面对那一个孕育生命的周期,那个身与心的各种变化都值得我们敬礼。如果不是爱,我们还能走多远。这是一个每一个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关于生活的故事。

看《活着——蜕变》里其他的故事,同样泛着生活的光辉,震撼着人心。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参见过高考,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们也去找过各类的兼职,发过传单,送过外卖,被骗过,被无视过,但我们更乐观的学习生活着。

看那些棒球少年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看90后的空降兵的涅槃,看他们那么努力那么努力的为自己拼出一条路,你是否还能抱怨的说生活的不公平,你已经很努力!

看农民工王二屎的故事,一个农民工的写诗之路,看自给自足的实验室里,两个都市人来到大山里找寻自己的世外桃源的故事,看刘霆到刘婷的变性之路。这是否是有点边缘人物的故事,看他们的破茧成蝶,他们在为自己追梦的路上,走的更远,更艰辛。

他们的力量是否有激励着你更勇敢的生活。

《活着——蜕变》里的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失独母亲的故事。我们从一个小孩成为一个大人,成为一个父亲,成为一个母亲。我们在为了自己的命运拼搏,我们在追梦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的最后,我们来到了最后。

失独母亲这样一个群体,平时的你是否有过关注。在《活着——蜕变》里,是我第一次关注到这一个群体,似有好多话要说,却又说不出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如果不是爱啊。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七)

“活着”,一种最简单不过的状态,而每个行走在这一过程中的个体生命,却有着诸多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由腾讯新闻的《活着》栏目辑录而成的《活着 蜕变》一书,向我们展示普通人的苦乐酸甜,在这里,看着那一个个素不相识的鲜活生命的故事,阅尽一段段或惊艳或心酸的人生片段,感受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喜悲,别有一番滋味。

与凤凰网的《在人间》风格相似,腾讯的《活着》聚焦小人物的平凡事,在浮躁的新媒体时代保留一点媒体人的良知与人文关怀。他们借鉴了传统媒体的观点与角度,但与《南方周末》或《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不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更多地需要以大量图片赚取关注度与点击量,而不是凭借文字的魅力感染读者。总的来说,这类新闻栏目对底层普通百姓的关注也不乏精彩。

本书中有几个故事曾在网络上引起很大轰动,如《新晋妈妈ju》与《从“刘霆”到“刘婷”》。他们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但从新闻截取的这一片段来看,他们的经历从本质上讲也有几分相似。ju经历漫长、痛苦而幸福的等待后迎来自己的双胞胎宝宝,自己蜕变为母亲;刘霆在纠结于痛苦中最终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经历长久、复杂的手术,蜕变成女儿身。他们如凤凰涅磐般经受考验后,为自己的人生翻开崭新的一页。

《南方周末》让读者“在这里,读懂中国”;上世纪90年代非常成功的电视节目《东方时空》让观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活着》让网民“感受事实的力量”,在当今传统媒介已没落的时代,《活着》延续这种关注普通百姓的新闻理念,将今日中国的大问题化为小故事来表达,容易引起网友的共鸣。

在《活着 蜕变》选择的几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高考、农民工、失独母亲等社会焦点问题,它们有些是时代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时期改革所需经历的阵痛;有些是政策的产物,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些政策弊端的显现。当媒体把问题提出,引起社会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从王二屎与刘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令人欣喜的进步: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与宽容。王二屎与自己周围的生活格格不入,他有思想,有个性,打破我们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这样一位另类“文艺青年”,其才华并未被埋没,应归因于互联网时代的便捷与平等。对刘霆易性这样的新闻事件,《活着》并未以耸人听闻的方式大肆渲染,在报道过程中保持媒体客观的态度,值得赞赏。随着近年媒体与专家学者的知识普及,大众的接纳程度已有所提高,对LGBT群体的宽容度也大大提高,在应对变化的世界时,中国并不守旧落后。

在这里,活着虽没有余华笔下的福贵那般凄凉悲惨,但沉重的生存压力仍笼罩在每个故事的主角中,这主角,可能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关注他们,关注中国人的生存困境与生命体验。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八)

现实主义的一本书

那天,我在浏览豆瓣时自言自语:烈日灼心要上映了,估计是部好电影,至少是符合我口味的电影——现实主义题材。然而,实际上,我对于这个词的含义并不十分了解,只是一种直觉的运用,带着一贯的附风庸雅、故作高冷痕迹。

而我今天一早用一个多小时读完的一本书,应该也是我说的现实主义题材,书名《活着 蜕变》。这书是腾讯新闻旗下《活着》栏目的衍生品,200多页的书中,图片占据了七成以上的篇幅。我对腾讯新闻有好印象起源于一次对谈,对谈的一方是已成敏感词的艾虎子,一方是当时的腾讯新闻中心总编李玉宵,从他们的对谈中,我看出李玉宵具有一个媒体人应有的良知与担当。刚搜索知道,李玉宵已从腾讯离职,但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媒体的社会担当、现实关怀,说明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与当年李玉宵留给我的印象是一致的,这是本不错的书,或者说至少是符合我口味的书。

全书一共讲了9个故事。我对2、4、5、6、8这五个故事最感兴趣。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前棒球运动员,专门寻找孤儿和打工子弟来进行棒球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故事。的确,这种运动与这些孩子的身份有点违和,如果按照日常的生活轨迹,这些孩子接触到棒球的机会很少,但同时他们的成长环境又造就了他们刻苦的品性,进而帮助他们取得骄人战绩。第4个故事讲的是河南某高中备战高考的故事,那一张张照片,有我15(打出这个数字时我的心颤抖了)年前高中生活的即视感,温暖亲切。第五个故事讲的是大学生暑期打工,我读来颇感惭愧,再度想起逝去的母亲,蒙昧如我、荒废如昨的大学时光。第六个故事讲的是农民工作家王二屎。王二屎的偶像是韩寒,而韩寒的《一个》杂志帮助了王二屎。第八个故事,讲的是刘霆变刘婷,男人变女人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了“完美”的金星,想到了前两天刚读完的《behind the red door-sex in china》——一本用英文写成的社会学好书。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宽容程度的提高,就是对异于主流的个人选择的尊重。这个议题能进入媒体的视野,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如上所述,这本书七成以上的篇幅被图片占据。于是,图片就值得单独列出来说一说。由于经常被老婆批评拍照技术很烂,我前几个月专门研究过相机的操作并且用心实践。我曾多次比较过两种赞叹:一种是牛,一种是真牛。比如听人弹钢琴,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好听,看弹奏者十指如飞,觉得很厉害;但还有一群人,他们练过钢琴,有过手把手的经验,他们的赞叹就更深一层。前一种的赞叹可被形容为“不明觉厉”,后一种则是佩服到“五体投地”。我对本书里的几张配图,佩服到五体投地。

利益可能相关声明:本人所读此书乃出版社所赠,以上所写纯属个人观感,仅供参考。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九)

本书的介绍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是否想过,你的身体里面实际上还居住着另外一个你:超脱于繁忙之外,有自己的理想,保留着童年时的天真,有坚定的信念和斗志……你想不想找回自己,把“你”唤醒?这就是“蜕变”的含义。虽然这段话像极了某汽车的经典广告语,但也基本交代了本书的收录主题:蜕变。

作为“活着”系列丛书的第三部,本书聚焦于九个中国社会的普通人,他们或是迎接着新生儿的父母,或是即将面对人生抉择的青年,或为想要挣脱社会泥潭的异类。这些年龄、行业、背景都各不相同的九个人,如果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面临着自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交叉点,到底是化茧成蝶,还是作茧自缚?文章题为“蜕变”,也算是编辑对于这些正在挣扎的人们的一丝鼓励吧。

用照片记录着怀胎十月的艰辛的新晋父母,体会着高三寒窗苦读的高考学子,他们都走在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要经历的必要阶段,这是能让我们引起共鸣的话题和图片,影射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最重要的几个关键事件,在年少时以为眼前这一桌书本,就决定了自己的一辈子,后来读完了,乃至工作结婚了,也不知道自己的一辈子是什么样子的,太多的社会因素交织在这一代人的世界观里,文化的冲击让我们无数次的去思索自己的生活,而也许只有另一个生命的出生,才能让你不再彷徨。因为也没有时间彷徨了,我们似乎眼看着这个迷乱复杂的时光流转,活着宛如一杯下午茶的一生。蜕变,也只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场进化而已。

渴望着成为作家的农民工王二屎,普通的外相,是那个每天出没工地的建筑工,而内心,则住着一个想写着文字的心,无论他如何运用着农民工这个标签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农民工不是一个属性,你见到的每一个农民工都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与你我毫无差别的人,把他们归纳一个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就像你非要把一栋写字楼里的白领归纳一个共性一样。改变了自己性别的易性病患者,也只是在做着属于自己权利的事情,如果他只是治疗了个阑尾炎,估计我们就直接略过了这个新闻了,可是这与治疗个心理疾病又有什么区别呢?很多蜕变,压力并不来自于他们自身,而在于作为看官的我们而已。

同样作为摄影记录书籍,本书难免与最近出的另一个系列lens做比较,相对于lens系列的着眼全球视角,可以说本书更关注中国社会的深度挖掘,文章收录的故事,都为现今社会很容易引起话题,或者引起共鸣的点,这也是活着系列丛书一直秉承的主旨,及记录当今世态万象,揭示社会问题,展示人性深处的力量。但相对于lens每本书相对于用一个具体的主题,例如花朵、爱情等,活着系列的每本的主题,如见证、蜕变等,私以为稍显扩散,收录故事之间的共同性并不如前者,希望之后的系列能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文章收录。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十)

看到封面中一个黑人双手合十,将手虔诚地举过头顶,我想,他应该是在感谢生活。

点开第一张大图,我看到的不是粉雕玉琢的小宝宝,而是ju的眼睛。她眼睛里的炙热与温情,仿佛要把每个读者融化,以她的缠绵和缱绻。每次的亲吻都是一种爱的释放。每一个女性,无论孩提还是迟暮,总有一种名唤母性的情感一直存在。ju的家庭很幸福,相信木木和朵朵会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爱拼才会赢。其实千里马不是因为遇到了伯乐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是因为伯乐有能力让任何的马都有能力做到日行千里。棒球队教练李伟就是这样的伯乐,他真的做到了“谋臣能施其谋,将士能效其力”,他是一个平凡而不凡的人物。他结束了多少少年飘摇不定的未来,他又照亮了多少黑暗迷途的少年的明天,他用多少年的汗和泪来弥补了自己年少时遗憾,来成全了另外的“自己”的灿烂的时代。

我认为没有过军训生活的学生时代是不完整的。跟着哨声跳动的心跳、转头时帽子不动的滑稽、阳光下淋水的潇洒,以及教官走时的不诉离殇,这都是学生时代最活力丰满的记忆。然而真正的军人却是不一般,他们最美好轻松的是昨天,他们的训练像打仗一样疯狂,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高考,是一场不可回头的旅程。走到尽头了,就能“天大地大,四海为家”,半途而废了就只能一无所有或者是从头再来。高中,充斥着紧张、刺激、茫然与探索,充斥着人性的美好与纯真,这是最干净的生活。学子千千万万,榜单孤孤单单,愿每一张飞扬的试卷都能承载起沉重的录取通知书,愿每一个像我一样还在高中奋斗的学子能扬帆远航。

小小的世界,有大大的梦想。梦想带给我们成长与进步、执着与坚强,催促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坚信世界总有一天会喜欢上自己。为了这个梦,我们付出太多,牺牲太多,得到的却总是很少。还好,大多数人能坚持,能不被名利所缚。总而言之,有梦,真好。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特别的,唐冠华和刑振这对恩爱夫妻何其有幸得以遇见彼此。一个懂你爱你的人,一间可遮风避雨的小房子,一只欢萌的小宠物,人生就足够了。他们的尝试不一定会成功,但他们的爱与相互扶持却能让彼此的心灵与灵魂更为接近。一切都是值得的。霜雪飞满天,祝他们携手到白头。

看到最后的《失独母亲:重生是我的希望》我哭了。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有过失去的母亲才有这样简单而倍具压力的选择——再要一个孩子。大多数的女人内心都是柔软的,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这方面。她们不需要太多人的支持与鼓励,只要有少数人的接受与理解,她们就能有更多的爱和力量坚持下去。愿生活更美好,愿孩子们能和母亲共同勇敢与坚持,愿每位母亲苦尽甘来。

我吻生活,以热泪盈光。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十一)

平凡世界里多的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真实而积极的生活着,努力着,为了某些追求而奋斗着,他们活着,活着也蜕变着,成为更加有力量的自己。

我们都太匆忙,但即使是匆忙一瞥也能看到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他们像是野草,顽强而努力的生活着。失独母亲、高考学生、农民工、大学生暑期工、变性人等等,这些人都是平凡世界里某一群体的代表,书中撷取照片只能反映某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经历,但照片中所透露出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感到既真实又充满力量,让我们从图片中体会到更加深刻的东西。

我也刚刚成为一名母亲,对于书中的新晋母亲与失独母亲很关注,在这些人的故事里,我再次感到作为母亲的不易。

经历过孕期的各种小欢喜与憧憬,也面对过各种突发状况,承受过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孕期里变得脆弱敏感,时常感到情绪低落,时不时会大哭一回,分娩的时候更是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的疼痛而一时妥协打算放弃顺产,要求医生进行剖腹产,在分娩过后也由于没有奶水而承受催乳带来的疼痛,这些经历让我更加重视自己作为母亲所担负的责任,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母亲感到由衷的敬佩。看到ju在孕期的多张照片,感到这些照片是如此的真实,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些照片真实是因为我们都是年轻的父母,没有多少育儿经验,也没有多么的坚强和勇敢,疼痛来袭时候不会忍住不哭,看到孩子健康成长心里也乐开了花,时常喜笑颜开,这种真实却透出一股力量,让人感到欣慰与温暖。在经历过各种考验之后,我们都成功成为了母亲,进入了人生的新的阶段,而反观来时路,竟觉得自己是如此了不起。

同时作为母亲,承受过种种孕期里的痛苦之后更加珍惜生下的孩子,不敢想象自己会有一天失去他。而天总是不随人愿,有些母亲没能将母亲这一角色做到底,他们中年失独,白发人送黑发人,家庭里少了很多欢笑和希望。他们已经50有余,没有孩子就没有了精神的寄托,生活的支柱仿佛瞬间坍塌,伤心过后的他们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异常固执的采取多种措施要再一次成为母亲,完全不顾陌生人看他们的异样眼光,也不顾再次生育带她们的是何等的痛苦与风险,只因她们是母亲,不能没有孩子。

照片中再次成为母亲的邢丽因为咳嗽而震动了伤口,用手捂住肚子的动作让人感到分外的真实,她的不易让人感动。而同样是失独母亲的李夏则没有这么幸运,她多处求医问药,百般调理身体仍然没能成为妈妈,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坐在家中沙发上那孤独而固执的姿势,让人心疼与不忍,不敢为她想象怀孕不成功会是如何绝望的表情。

邢丽和李夏只是广大失独母亲中的一员,再次成为母亲对他们来说不亚于一次重生,在重生的路上她们将贵吃很多苦守很多累,但是她们不后悔,即使目前没有重生的迹象,她们也不放弃。

在这平凡世界里,这些小人物也有不平凡之处,他们积极而认真的活着,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反倒让我们肃然起敬。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十二)

阅读他人的人生这件事,一向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活着 蜕变》这本书很容易阅读,但是因为它的图片多于文字,但是也并不容易阅读,几张照片和几段简短的文字,我们都知道代表不了一个人的人生,代表不了一群人的浮世众生,总有些更为艰辛的阅读,要从这些简单的图文延伸出去。

书里的一些故事我已经看过,比如《新晋妈妈ju306天孕产日记》和《从“刘霆”到“刘婷”》,在微信朋友圈速传的今天,图文并茂,文字简单更容易传播,这两篇文章我在朋友圈发的链接已经看过。

那个时候还是个准妈妈,看JU的故事很感动。其实这个图片记录在普通不过了,和千万个中国家庭一样,怀孕生子,但是偏偏这样的平淡和普通中就是蕴藏着让你感动的力量,是柔软的温柔的力量。镜头之下的JU是如此的真实,会因为催奶和肚皮痒而痛哭。传统中媒体塑造的英雄母亲的形象不如这样的真实来的柔软,更能引起共鸣。那些不哭的咬牙坚持的隐忍牺牲的母亲,其实并不多见,多的是像这样的80后父母亲,自己还算是个撒娇的半大孩子,突然为人父母,有时候表现出来脆弱与慌张,但是却也通过这个过程,真正的成为父母,成为一个孩子可以依靠的成年人,而这个过程,需要被理解和接纳。同样也是记录母亲,《失独重生:孩子是我的支柱》记录了一群已经不适合成为新母亲但是却想尽办法成为母亲的女人的故事。做母亲,大概是大多数女人的天性。中年失独,更是母亲人生最深的隐痛。可能在他人看来,这些女人似有一些执念,但是如果能设身处地的想想,就会理解她们的选择。照片中的郭敏虽然已经无力承担龙凤胎之后的上学费用,但是作为个孩子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真切的活一回,比什么都重要。

《河南高考生:圆梦之翼有多重?》看的比较纠结,所有的图片都呈现某种意识形态,这不是摄影师的选择,而是事实上照片中的这些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高考成为一场艰巨的战役,每个经历高考的人都成为了铁血战士,成败在此一举!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当我们那场战争的硝烟远去的之后,再来看这“铁打的战斗”,心中只剩下纠结的感触。如果没有高考,像尹自强这样的农村青年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改变命运的途径,然而,这途径真的就那么唯一,就非要如此吗?最后一张,是高考过后的男生宿舍,书和试卷等学习资料被撕得粉碎,青春的荷尔蒙需要宣泄,到底人们是爱高考还是恨高考还是爱恨参半,这些只能每一个高考的学子自己体味了。如果没有高考,我的人生肯定也和现在不同。虽然我很排斥这样的意识形态,然而,自己似乎也是高考体制的受益者。我并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高考的血腥气息,似乎在现在,鼓励学子更多努力才是正经事。

希望农民做假王二屎坚持,希望那些棒球少年实现自己的梦想。《蜕变》中的故事值得阅读,并且,最终我们会怀抱美好的祈愿,希望每个人的梦开花结果,实现自己人生的蜕变,是生活而不是生存。他们就是千千万万个我们,没有太过轰动的人生情节,但是却也是日光之下的最真实的人生百态,祝福他们,就是祝福我们自己。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十三)

中国人普遍感觉活得累,有人为生计所迫,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而不敢稍有停歇,疲于奔命;有人为生活所累,困在柴米油盐的琐碎和爱恨情仇的纠缠中无法解脱;有人为生存所惑,心灵焦灼,彷徨无措,无所皈依……似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和时间赛跑,与别人竞争,对社会不满,即便自己不愿意,也在被人潮裹胁着往前冲,向前挤。

这本图册中所载的,就是这样一些为生计、生活、生存而奋力拼搏的人们。新晋妈妈JU经历200多天的辛苦诞下了龙凤胎,丈夫用镜头下记录下了她的苦痛以及苦痛中对未来的期待;北京市丰台区大成学校操场上出身贫苦的少年加倍刻苦训练,渴望用他们热爱的棒球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集训队里的90后士兵忍受魔鬼般的训练,只是为了将自己打造成为所向无敌的超级战士;河南汝南高中的学子们埋头苦读,挑战自我,只为通过高考中一跃龙门博得一个好前程;而那些利用暑区打工的大学生们,一半还在学校,一半已进社会,正在努力适应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农民工作家王二屎身在泥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却在拼命追逐自己的作家梦想;还有逃离都市的唐冠华、做变性手术的刘霆、寄希望于新生命降临改变人生的邢丽、李夏、郭敏们……

我们通过一张张图片所看到的是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故事,所品读到的是主人公们不一样的人生,但忙碌——毫无疑问是我们与他们共同的状态,这也是是普通小民人生中最常见的状态,甚至是唯一的状态。的确,这个世界上象王思聪、纪凯婷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官二代距离我们普通人都太远,大多数人都没有他们那种任性而为的本钱,只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去挣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命运注定我们必须忙碌,必须劳累。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累,之所以要向前冲,要和人争,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命躯壳里都隐藏着一颗不甘、不屈的灵魂,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所加给我们的命运,主掌自己的生活;想要在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出人头地,所以我们只能拼命奔跑,只能努力奋斗,既不敢停下来看一看头顶的蓝天,也没有空闲去思索自己的灵魂,甚至还要忍受种种的孤独与痛苦,种种的折磨与苦难,以期最后完成自己人生的华丽蜕变。

然而,最大的现实是,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多数人,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会被命运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不可能实现破茧成蝶的蜕变。那么,我们就可以就此罢手,就此自甘平庸吗?不!就象忠实读者孙钊在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如果注定平凡,也实则时刻感受着生活的浸润而焕发出生命最原始的光芒与温热。我们一路走来的憧憬、渴望、忙碌、奋斗、挫败、不甘与执着,都将成为人生中不一样的底色,为自己平凡的人生画板抹上独特的色彩。

坚韧与不屈本来就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忙碌以及由此而来的劳累正表明了我们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平凡人来说,不要去刻意寻找什么严肃的意义,不要去抱怨什么命运的不公,只须记得,我们奔跑,是为了到达心中的远方,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交待——那么,还是继续吧!!!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十四)

由腾讯新闻的《活着》栏目辑录而成的《活着 蜕变》一书,向我们展示普通人的苦乐酸甜,在这里,看着那一个个素不相识的鲜活生命的故事,阅尽一段段或惊艳或心酸的人生片段,感受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喜悲,别有一番滋味。

本书通过摄影师独到的视角,极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以图片的方式,图文并茂,将九个不同人物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注定平凡,是顺势而为,还是逆流而上?在他们身上,改变正在发生……

《新晋妈妈JU306天孕产日记》,记录下了摄影师和妻子共同成长、蜕变的一段时光,见证了生命的延续、社会与人个、爱与责任;《棒球少年 拼博改变命运》,谁曾想这些投球,跑垒,防守的敏捷身影的孩子中有孤儿,有处来务工人员子弟,还有问题少年。对棒球的热爱不经意间改变着他们的人生,他们坚信,努力就能改变命运;一群90后的男孩近三个月的实战魔鬼训练,将自己打造成所向无敌的超级战士;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残酷的高考竞争,汝南高中的学子们会说:高中时光,每天都像战士一样,时刻准备着去打仗。书海,眼药,泪水……园梦之翼有多重?; 大学生暑期工:双面人生,“社会人”的第一步 ;32岁的王二屎,同时拥有“农民工”和“作家”的身份,这位以文字粗砺、生动而见长的作家,每天至少要在工地上干8小时的体力,他说我不叫王二屎,我叫“不失足”;青年艺术家唐冠华和他的妻子,每天就像生活在自然世界里的山林动物一般忙碌着-盖房、种菜、剥麻、纺线,他们用这种远离城市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当下“城市病”的反思,挣脱“都市病”,一点一滴地将脑海中的“世外桃源”变成现实;终于破茧成蝶,由“刘霆”到“刘婷”,由一男子变成一婷婷玉立的美女子;《失独母亲:重生是我的希望》,曾多次报道失独母亲,在这本书里我们再次见到了她们的容颜,感受到了她们的伤疼和无奈,人生长路,唯有新生命平安长大,为母之心才会从过去的伤痛释怀,伤痕即使淡化,仍是伤痕……

书背面介绍这样写着:你是否想过,你的身体里面实际上还居住着另外一个你:超脱于繁忙之外,有自己的理想,保留着童年时的天真,有坚定的信念和斗志,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对生命的敏感的感激。你想不想找回自己,把“你”唤醒?这就是“蜕变”的含义。虽然这段话像极了某汽车的经典广告语,但也基本交代了本书的收录主题:蜕变。

《活着 蜕变》这本书很容易阅读,但是因为它的图片多于文字,又不容易阅读,几张照片和几段简短的文字,我们都知道代表不了一个人的人生,代表不了一群人的浮世众生,总有些更为艰辛的阅读,要从这些简单的图文延伸出去……

“活着”,一种最简单不过的状态,而每个行走在这一过程中的个体生命,却有着诸多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坚韧总是超乎我们的想象。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活得比我更为艰难,但我依然愿意称他们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他们试图改变命运,

他们渴望主掌生活。

是顺势而为,

还是逆流而上?

改变,正在发生。

《活着·蜕变》读后感(篇十五)

看书名,自然而然的,这本《活着》让我一眼联想到余华的《活着》。那种把目光投射在社会底层人物的压抑、残酷、在艰难苦行中,展现生命力量的影像,似乎更容易引为题材。腾讯新闻品牌栏目《活着》,同样关注苦难,关注社会现实,不同于故事的凛冽刺骨,这里,你将看到更朴实更平凡的呈现。

《活着•蜕变》是《活着》栏目诞生五周年之际推出的同名系列书。此次主题“蜕变”。

一提及蜕变,脑海不由自主想到破茧成蝶。当镜头对焦一只毛毛虫,总要从最初的形态开始记录,直到画面绚烂而充盈,拍下最后的蝶变。从一个状态转换成另一个状态,过程总大于结果,破茧是缓慢的,记录人物的蜕变,也是缓慢的。

摄影师准爸爸,265天,拍摄妻子怀孕期间的一点一滴,共同感受一个女孩成长为母亲的全部体验;90后年轻男孩们,进入魔鬼训练营,3个月集训,每一天经历难熬的锤炼,练就坚毅不屈的军人精神;河南一所百年高校,芊芊学子披荆斩棘,对他们来说,高考并非短暂的,而是三年秉灯夜读,不知昏晓,持之不懈奋进的人生第一选题。这些人历经时间磨砺,努力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真正想要的,又不只是结果。

经过28年的挣扎涌动,变性人刘霆终于脱壳成为刘婷,今后的路一定布满障碍,可刘婷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不去想,不去过多注目;像失独父母,高龄产妇,不管48还是56 ,她们“迫切的需求就是重新又一个精神支柱”,也许自私,也许情理之中,但改变自己生活的希望,沉沉触动人的心,她们对未来或者是她们孩子将面临的困窘半遮半掩,而“不后悔”,已成为生命里顽强的支点。

不后悔,奋力前行,《活着•蜕变》,九个人物影像,九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一群努力证明自己活着,并积极地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若是把“你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抛进寻常百姓家,答案没有那么超凡脱俗,也没有余华笔下那样沉甸甸,罗素说的“我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当需要我的不再需要我时,那一刻就是人生的终点。为别人而活!”如此散发思想家光辉的人生价值也无法作为我们活着的座右铭。因为面对这一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找不到确切回答。本书也没有提供答案,它只是刻录平凡的故事,平凡的面孔,于是他们的蜕变,也发生得极其平凡,脱去华丽的装扮,摒除浴火重生的惨烈,终究发现,这些人,这些事,不过是我们身边的存在,这种存在不因身份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而改变本质,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活着,我们保持生命的热度,寄希望于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上,寄希望于生活从这里转折,而我们自己,也将变成更好的自己,扛起未来。

于是那漫长的、挣扎的、变化的、不断演绎跟进的蜕变过程,最惊心动魄。我们打造幻化成蝶的过程,迸射平凡却特别的生命力。而在流淌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某阶段的结果并不会带来最后的落幕。蜕变每时每刻发生着,它们比想象的内敛,也许是从女孩变为母亲,从男孩变成男人,从学校的象牙塔走进社会的丛林,从微小的一点不停放大,就像从青涩到成熟,再到有担当的人生历程,内在力量绵延不休地扩大,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寄予更多期望。而这一过程不会停止,那种不断增加的生命的厚度,属于那只持续涌动蜕变的彩色蝴蝶。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