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半場無戰事读后感100字

半場無戰事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0 12:00:15
半場無戰事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20 12:00:15   小编:

《半場無戰事》是一部描写战争中人性的小说。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战场上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探讨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深思。通过主人公的故事,作者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生活。

半場無戰事读后感(一)

Billy 是一名只有19歲的下士。他在伊拉克戰場還擊的畫面被Fox News捕捉到,并在美國被廣泛傳播,他和B班戰士立即成了“國家英雄”,被政府用專機從伊拉克戰場接回美國進行全國巡迴慶祝,接受鮮花,掌聲和敬禮。

但Billy真實的內心世界是另外一種景象。

上戰場他是被迫的。他為了替他姐姐出氣,被處以監禁,并被要求參軍以代替刑罰。

在戰場上他是痛苦的。他在日復一日的巡邏時并不會思考什麼是“愛國”。在戰友犧牲時,他只是下意識的還擊。而戰友犧牲的畫面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對,是傷害,以至於他回到國內時一直要靠止痛藥才能平靜。

離開戰場后他是猶豫的。他姐姐告訴他可以通過律師來運作就不用回伊拉克了。Billy是非常猶豫的。他不明白戰爭的意義在哪裡?他為什麼要回伊拉克?

全國巡迴的慶典場面非常盛大。外在的場面越盛大,和Billy的內心世界反差就越大。人生中最難過的時刻(戰友的犧牲,戰場的混亂,內心的惶恐)被定格,并被反復播放,被塑造成最令人感動的時刻。這帶來極大的諷刺和荒謬。

總統,企業家,導演等是其中的操縱者,他們因為各種政治,商業目的而無限放大這一時刻。他們也有清楚的底線,不會因此而結束戰爭,或者為合同支付更高的報酬。

大眾也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吶喊,推波助瀾,他們也有清楚的底線,“我們只是旁觀者,我們會感動,會流淚,但我們不要參與”。

Maybe life is too boring. We need such kind of stories. 所以世界充滿這樣的事件和時刻,有一些時候,我們就像Billy一樣,幾乎分不清真假了。書中Billy和球場寶貝斐森短暫而熱烈的愛戀就是這亦真亦幻的寫實。“我是英雄,她愛我”;“別傻了,她不會愛上一個傻大兵的”。這是故事的兩個版本,你相信哪一個?

半場無戰事读后感(二)

看书时总是想起电影,越发爱我安叔。这本书真的很难翻拍啊,而李安却能用影像方式呈现出了书的气氛,书的精神,书的思辨。

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穿插着回忆。作者用密密实实的细节铺垫出思辨的情绪,用不露声色的对比元素,来促使读者掉入那个困惑的坑。笔触很絮叨/细碎,事无巨细的描绘着碰见的人/事。酒的牌子,握手人的样子,啦啦队员的衣服徽章等等,当然还有各型各色的人说的话,也许看的时候感觉很烦,但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愤怒。战场立功的战士确实应该受到礼遇,但有几个赞扬是发自真心的?他们根本就不懂战争,知道立功背后代表什么吗?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大言不惭的谈论自己根本就没有亲身体会过的感受,都是想当然。却还要表达所谓的敬佩,那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成了某类人。真特么恶心。

书中大概有这么两条线,一个是现实怀疑,主角比利已经一再表达这种感觉,到底是残酷流血的战场是现实,还是普通生活中的浮华/虚伪是现实。大概在哪里都有想逃避的部分,才会延伸出什么才是现实的迷茫。而只有不停的逃避/面对才会最终明确属于自己的现实究竟是什么,这点不光比利,包括B班的小伙子最后都明确了自己的“现实”,虽然很糟,但那才是真的。另一个当然是对战争的追问,不算是谴责更像是怀疑,它的意义,它究竟是什么,或者更宏大的“为什么打仗”。我想这个从形形色色的对话中,读者自有感慨在里面。但无论如何,没有亲身见过战争的,永远没有资格谈论。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普通老百姓或者决定战争与否的人,对战争都是停留在想象阶段,更多是文字形态的。那不是能用来表达自我情绪或立场的东西。就像把B班的战绩当作商品消费,榨干其意义转为利益,这本身就说明,对“战争”这件残酷的现实的认知还停留在“自以为是”的阶段。充满鲜血和生命,对战士们来说这是一辈子中最重要的事,真实的让人讨厌,但在大部分人眼里却就像随便就能喊出来的口号,轻松又华丽。

这书看得还是感慨颇多,情绪的触发点都被隐埋的很不显眼,回头望都找不到自己到底在哪里萌生出了那种情结。这就是笔者的功力吧,能让读者看到的似乎平常,但能产生颇多想法,却有点无处发泄的憋闷,还有一种幽深的感慨。

半場無戰事读后感(三)

因为一段视频,B班的战士们成为了英雄,回国参加盛大的“凯旋之旅”,被制片人邀请拍传记电影。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只是人心的黑暗,与战场的枪林弹雨比起来毫不逊色。

《漫长的中场休息》一书,以比利等B班成员参加中场表演这一天为主线,写了比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意识流——书里常常出现的凌乱的词汇,就是比利的内心。他见到了周围的东西,心思却无法切断与伊拉克战场的联系。

这一天,就像是比利的寻找答案之旅。他想要弄懂他们被视为英雄的意义,想要明白施洛姆的话,想理清自己的人生。读这本书的人,可能也会有所带入,希望可以找到答案。但最后看起来确实模棱两可的,什么都没有解开,可也让人觉得豁然开朗。

这本书解开了美国社会的伤口,可以说是得罪了很多美国人。由李安翻拍的电影在美国票房和口碑的成绩都并不好,毕竟没人喜欢被人指着鼻子骂。

小说里直接描写战争的篇幅很少,但比利从头到尾都处在战争之中。其他的美国民众对待B班人的态度,便显露出了种种人性。普通百姓在对B班人表达崇拜的时候,其实是感动了自己。想要为他们拍电影的人不是支持军队,而是为了利益。

除了这些“他人”以外,还有家人。可以说,比利去当兵的起点,就是他的父亲。家庭是比利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次,当他从战场上回来,与父亲的关系却并无变化。没有劫后余生的谅解,没有握手言和,一切都像他走的那一天,毫无童话色彩。就像他离家时出租司机说的,这对家人来说真的很难受,可要是不难受,问题反而大了,是吧?

比利从伊拉克回来,回到家中的那一天,不可谓和谐。姐姐和母亲欢迎他的归来,为此泪流满面。可父亲仍是那个样子。书中写到“只要你想通怎么和家人共处,就代表你终于寻得内心的平静,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为了找到答案,你需要策略”。但一直到比利离开家去参加中场活动,乃至到他再次离开美国,他也没有找到答案是什么。

其他问题也是如此,他不知道战争是为了什么,为了只想感动自己的国民吗?还是只考虑利益的上层社会?乃至于施洛姆,一个类似于比利的良心一样的存在。比利最终也没有理解他的灵魂,但是他会永远记得他。

最后比利还是选择了回到战场,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他最终得到了想要的止痛药,心爱的姑娘说她会在美国等他,爱着他的姐姐也在等他归来。他没有想明白过去,无法把握未来。一切好像和以前都一样,可经过了这一天,一切其实已经都不一样了。他没有找到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有时候长大并不需要很久,只要一个念头。那一刻到来之时,尽管说不出来,但你已经明白了。比利一定也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