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臭食志读后感锦集

臭食志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6 20:40:21
臭食志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26 20:40:21   小编:

《臭食志》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作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令人垂涎三尺的异国美食。他将自己的冒险经历和独特的味觉体验融入其中,让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这些美食的味道和氛围。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开拓了视野,还对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让我们发现了食物的奇妙之处,让我们对生活中的美食充满了新的期待。

《臭食志》读后感(篇一)

有言曰:“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吕氏春秋·本味篇》又道:“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人们最开始对“臭”避之不及,甚至与其相关的成语都是贬义!为何好好的人们开始转变巨大,不仅食臭,甚至爱上食臭?

自然因素

以宁波和绍兴举例,这两个地方是中国臭食文化最兴盛的地区。绍兴多雨潮湿,食物不便储藏,容易腐烂发臭。臭食品种多为豆制品和新鲜蔬菜,所以其腐烂周期与气候定有很大干系。

经济因素

古代资源的匮乏并且尚无储存食物的有效手段,食物就算是过期也舍不得将其扔掉。直到人们发现食物变质也可以食用且不会伤害身体,便开始了食臭之旅。故“食臭”也打上了贫穷的标签

《臭食志》读后感(篇二)

如果提到臭味食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臭豆腐,榴莲还是风靡全国的螺蛳粉,其实臭味食物远比我们了解的要多的多,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臭食志》,带你了解臭味食物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会有臭味食物?

主要原因有三个,自然、经济、文化三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1.自然条件给臭味食物的出现创造了可能。臭味食物主要流行地的气候条件多雨潮湿,食物不易储藏,容易腐烂变臭,比方说臭食文化最兴盛的绍兴和宁波。2.经济因素才是主力。臭味食物一般都是食物腐烂变质而来,根本原因还是人们生活过于贫苦,坏掉的东西也舍不得扔掉,发现了闻着臭实则吃着香的食物。3.文化传统显示区域性。比如说贵州是酸汤天下,但并非流行于整个贵州市,主要集中在南部,与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传统密切相关。

臭味食物都有哪几种?

鲜臭:食物本身的味道。比方说榴莲,败酱草,鸡屎藤等;腌臭:用盐腌制食品,依靠各种微生物,促进发酵,是人们有意为之。比方说芜湖的烂腌菜,青岛的臭鲅鱼等;泡臭:与腌臭的区别主要在于调味料,不依靠盐,而是清水浸泡。比方说螺蛳粉的酸笋。酵臭:食物自身发酵,过程完毕,即成臭食。典型例子就是徽州的臭鳜鱼;霉臭:以霉制臭,也是依赖各种微生物,主要是毛霉菌、根霉菌之类。浙江是霉菜最集中的地区,除此之外,毛豆腐、霉千张都属于此类;腐臭:让食物自然腐朽,达到臭味的目的,主要是肉类,例如武汉新洲区出名的臭羊肉;酿臭:通过酿造制造臭,比方说广东的臭屁醋,东北的臭大酱。

最想尝试的臭味食物?

在作者的讲述下,臭味食物对我的吸引力大了许多。之前一直很想尝试榴莲,但碍于其昂贵的价格,觉得有其他平价水果可代替,从来没有买过。看完这本书,觉得应该尝试一下,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味道。感谢现代科技的发达,我们有机会品尝到各种美味,比方说广西的螺蛳粉,真的很棒。

读书过程中,更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即使身处困境,我们热爱吃的民族本性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臭食志》读后感(篇三)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认知中的臭食就是那几个比较著名的食物,像螺蛳粉和长沙臭豆腐,都是人人皆知的地方美食。然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臭食居然有这么多的种类。

书中插图

臭食其实就是指的气味发臭的食物,食物在发酵的过程中,所含蛋白质被分解活化,形成多种鲜味,而由于过分浓烈所以显现出类似臭的气味。臭食的共同特点就是闻着臭,吃着香。像螺蛳粉就是其中一个代表食物,吃的人会觉得螺蛳粉香到爆,然而不吃但是闻的人却觉得臭的不行。当然臭食虽然吃着好吃,但是有些人就是和臭食八字不合一闻到就想吐的那种程度,所以臭食对这类群体还是不那么友好的。

中国的臭食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了,中国人臭食传统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三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自然主要是气候问题导致的,多雨潮湿的地方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流行臭食。经济因素则是可以直接说是因为穷的原因,在之前臭食可都是救命菜,而现在富裕了臭食基本都是成为了美食小吃。文化因素则是因地域传承而留下的。

书中一共分成了四个主要章节。第一章节作者主要在书中介绍了不同臭食的分类,如鲜臭、腌臭、泡臭、酵臭、霉臭、腐臭、酿臭等。第二章节再介绍了臭食在不同地区之间有什么样的不同,第三章节主要介绍了相应臭食的食谱,第四章臭食的“朋友”,也就是和臭类似的馊、骚、腥等。

整体来说作者对于臭食的各种相关介绍可谓是非常详细了,看完之后你就能够对臭食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在介绍这些臭食的相关知识时,他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来介绍。作者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查,他有去自己品尝各种各样的臭食,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写出来的文字才显得那么的真实。而且结合作者自己的年代,颇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也还好改革开放后作者能有机会去游历,去吃这么多臭食。

相关介绍中我最惊讶的一点在于打屁虫居然也能吃!打屁虫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很熟悉,学名九香虫,那放出气味的时候真的是奇臭无比,真没想到湘西会吃这个,毕竟我当时去湘西苗寨时只吃了书中所说的桃花虫。做法就是让打屁虫先把屁放完,然后再炸着吃,只能说真的就万物皆可炸了。

《臭食志》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它无疑是书架上所有书中带有“臭”字最多的书。这本书总结了中国人食臭的历史和现状,从制作工艺分类、食材种类及流行地域三个方面对臭食进行了探讨。 这种处于酸甜苦辣咸无味之外的特殊味道,为何竟能让人如此贪恋? 臭食的形成有两大主要因素,一个是旧时贫穷生活下饮食习惯的遗留,另一个是气候条件。从流行地域上看气候非常关键,臭食种类最多食用最频繁的甬绍地区和黔南地区阴雨天气较多,对于臭食的制作非常有利。此外作者在书中提到汪曾祺先生曾经分析过江浙地区臭食的成因,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饭食上的“省”,只需一点臭腌菜就可以解决一餐饭。这个贫穷留下的饮食习惯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即使在衣食无忧的现在,臭食仍然被保留下来。 臭食的制作工艺包括腌臭、泡臭、酵臭、腐臭等,能做臭食的食材也是五花八门:鱼肉、菜蔬,甚至是虫子。提到臭食,吃货读者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螺蛳粉和臭豆腐了。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广西螺蛳粉中精华部分,也就是酸笋,的制作工艺,竟然只是用清水浸泡。而臭豆腐之所以奇臭则是因为它浸泡过臭卤。所谓的臭卤是用苋菜等加盐长期浸泡后形成的卤汁,其中还不乏浸泡了三年以上的老卤。 作为山东人,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山东臭食的描述。臭食在山东的分布并不广泛,书中也提到了几种。我仔细一想,这几种食物确实有着特殊的气味,但是我在观念中并没有将之归属为臭食。比如肥肠、香椿、虾酱、酱豆等。前两种是食材本身的气味特殊,后两种基本属于酵臭:虾酱的制作工艺用盐将新鲜小鱼虾研磨成的泥放入坛中腌制,要吃的时候放在碗中打入鸡蛋蒸制;酱豆是用盐将煮熟的黄豆放在热炕头发酵至拉丝,可以晒干食用,也可以放入坛中拌入大白菜、胡萝卜、香菜等。这两种食物我们一般都在冬天吃,坛子放在院中,低温使食物不易腐坏。这都是童年的记忆。 此外作者还几番提到青岛的“臭鲅鱼”,我们并不吃这个,我也没听过。我们对鲅鱼的处理方式有腌制晾干,制成鲅鱼批子,要吃的时候蒸制一下,很下饭。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好像胶州地区确实有腌制“臭鲅鱼”的习俗。想来与安徽的臭鳜鱼、北欧的臭鲱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想想臭食之所以逐渐减少也跟居住环境有关,以前的农家小院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没有地方放腌制臭食的坛坛罐罐了。最后我觉得针对臭食,特别是什么虫子烂饭、生臭羊肉之类的,是不是也应该提一提对健康方面的影响?

《臭食志》读后感(篇五)

臭,是一个古老的文字,更是一个常见的气味。通览古今,人类对臭的感觉是负面的,汉语中常见的词汇,如臭不可当、遗臭千年、臭名昭著,都是贬义词。 臭食,从字面理解,是与恶腐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将之算作美食的一部分,也是极少数人的偏爱,无法走上大众的餐桌。

要云著《臭食志》,从人人所知的角度切入,讲述了美食历史、美食地图、美食食谱,既能获得知识,也能增长技能。此书使读者对于熟视无睹的现象又有了一次全新、深刻的观察。须知,要云为了写好臭,它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以身试臭,对于天南海北的臭,一一尝遍,凭借那三寸不烂之舌。 臭食,一般将之与南方炎热的天气密切相关,我们熟知的名肴,如徽州臭鳜鱼、绍兴霉千张、长沙臭豆腐、柳州螺蛳粉、金华烂菘菜等,都是因为气温高,所储存的食物发生了意外的变质,胆大之人按捺浓烈的嗅觉刺激后,发挥味觉功能,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美食与文化天然是邻居。臭食仅仅作为一种食物无疑是极其单调的,但是给臭食附加民间传说,寄托人类对弱小的同情、对强权的对抗,则让品尝者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而且精神获得了愉悦。 香可能只有一种形态,臭则各有各的风采。老北京豆汁儿、臭鳜鱼、蓝纹奶酪、纳豆等都是经发酵而变“臭”,但它们使用了不同的菌株、香料等。为此,要云从研究者的角度,对臭进行了分类,不仅是为了叙述层次更清晰,而且也让读者对臭有了全面了解。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是对臭食言简意赅的刻画。“闻着臭”是因为闻的是挥发性小分子,而“吃着香”则是味蕾细胞跟食物本身接触的结果。 要云的“逐臭”之旅持续了数十年,与很多有同样兴致的朋友深度交流,据说,如果交流对象有意让你猜他是何方人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请他吃饭,摆上各地的名吃,然后观察他的表现,大致可以了解他的味觉偏好。如果他很能忍受臭味,那可以初步断定他来自南方。 臭,不只是滋味,还是营养。以臭豆腐乳为例,它是以豆腐为原料发酵而成的,在发酵的过程中,一些微生物酶类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产生了植物性乳酸菌,增加了丰富的维生素B2、B12,大豆异黄酮的活性也更高,更有益于人类健康。

《臭食志》读后感(篇六)

顾名思义,本书讲的是和臭味有关的食物。很多人看到名字会觉得有些猎奇,但只要翻开本书就会明白,该书绝不是猎奇之作。臭食在我国由来已久,也深受广大百姓所喜爱。臭豆腐早就在大家南北流传开来,不必多言。近些年螺蛳粉异军突起,成了网红食品。

作者认为人类其实早在茹毛饮血的年代就开始与臭食密不可分,原因是食物没有保鲜手段,舍不得丢掉,就即便臭了仍要吃。如今中国人继续食臭,则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书中对这三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作者写作的态度十分严谨。

该书不仅是介绍各地的臭食,更是对臭食进行科学的分类,探究其文化,所以这本绝对是了解臭食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对臭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方式上有鲜臭、腌臭、泡臭、酵臭……食物上有鱼臭、虾蟹臭、肉臭、豆腐臭、笋臭……还有地域之分。作者在最后一篇“臭之友”超越了臭食,把馊、骚、腥、膻、瘪这些更奇葩的味道描述了一番。对我而言,吃过大部分臭食都是感觉不错的,但馊就会让我崩溃。馊的代表是北京的豆汁儿,着实能让我难受好长时间。作者对他第一次品尝豆汁儿的描写简直深入我心。但作者十分不得了,他在多次尝试后适应了豆汁儿,不仅免疫还越来越觉得有滋味了。对此我是坚决不再尝试了。

而对于臭本身,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让我划分的话,折耳根和酸笋都绝不是臭食。我那些北方的饭友们聊起螺蛳粉总要说到它的臭味,可我不论是闻还是吃,从来没感觉它臭。对于榴莲,我则觉得闻起来太臭了。

再从美食的角度谈下本书吧,作者网罗路我国大量臭食,很多食物我都第一次听说。过去真没想到,臭食会有如此之丰富,而且同一类食物的臭又有所不同,就如臭豆腐,不同地方的做法使之千变万化。读起来还真是又有趣,又流口水。作者也是从最出名的来讲,从王致和的细分产品:红方、青方、白方。这也勾起了我部分回忆,小时到别人家吃饭时,人家老太太拿出一罐臭腐乳,把我惊呆了好一阵。接着提到了火宫殿,这我去长沙游玩时专门品尝过。说实在的,在当地买臭豆腐时都没有在北方街摊上闻起来那么臭,也许是大环境影响的吧。而后又讲了浙江的臭豆腐、湖北的臭豆腐、云南的臭豆腐……这才发现,想把天下的臭豆腐吃全,都不容易。

《臭食志》读后感(篇七)

你的家乡有没有“臭名昭著”的美食? 以你个人的口味有没有偏爱的“臭食”? “闻着臭,吃着香”令你欲罢不能的美食有哪些? 你想要了解“臭食历史”吗? 想成为美食家的你知道“臭食”地图吗? 怎么拥有自己喜欢的“臭食”食谱? 臭在一种嗅觉,但香在一种味觉! 大家人人都可能吃过几种臭臭的食物,但很少有人会梳理臭食与整个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关系,《臭食志》作者要云既是为臭食作传,也是在不断丰富饮食文化的记忆和灵魂。阅读“臭食志”,追随作者来体验这场数十年的“逐臭之旅”! 在中国的饮食历史中,记载臭食物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臭”一方面是君子的避讳之词,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在现在人们对于臭的包容性很高,吃的是香味,闻的是臭味,嗅觉与味觉的转换也是臭味与香味的这种转换。臭食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在其他各个国家也有,臭俗也不仅仅存在于汉族中间,其他少数民族也很多见。 “臭”有许多讲究,制作工艺不同,各种食物散发出的臭味也不尽相同。 鲜臭、腌臭、泡臭、酵臭、霉臭、腐臭、酿臭。 臭食地图也有地域之分。中国臭食最为丰富、嗜好臭食最为集中的地方,没有比得上宁波和绍兴的。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把海味做臭也是舟山的一大特色。温州则以腥咸口味为上,味道介于常食和臭食之间。合肥、滁州地区也是臭菜的流行区。湖北、湖南的臭食传统历史悠久,不过品类单一,最为突出的就是豆制品衍生出的臭豆腐,臭豆干,臭豆渣。江浙一带的食俗追求“鲜”,粤桂琼更多追求的是“清鲜、生鲜”。西南地区除了贵州之外臭食最为鼎盛的地方是云南云南的臭食类别比较独特,就连茶也可以做臭。北方地区的臭食成点状分布,远不如南方丰富,要说分布最广的算是臭豆子。 许多大家也爱好臭食,比如汪曾祺也说过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可见臭食的魅力,真的让人无法拒绝~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臭食历史”心动呢?快打开《臭食志》,开启自己的臭食寻觅之旅吧!

《臭食志》读后感(篇八)

年年庙会,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臭豆腐,隔着好远就能闻到那股熟悉的臭味。我个人是不吃臭豆腐的,可我老公爱吃,每次看到他吃,我都在想一个问题:这臭豆腐,有那么好吃吗?

自然是有人觉得好吃的,而且喜欢吃的人还不是少数,甚至这臭食居然还别有一番文化。资深行者、食客要云游走四方,寻觅各地食俗,写了一本《臭食志》,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要云在书中主要剖析了臭食的成因,探究人们食臭的历史、地域和民俗,书中还有不少臭食食谱,喜欢吃臭食的人可以依据食谱制作,可谓是一大惊喜。

长沙臭豆腐,也许是臭食里面最出名的,但臭食远不止于此。

《臭食志》中讲到了臭食成因有多种,鲜臭、腌臭、泡臭、酵臭、霉臭、腐臭、酿臭。其中,鲜臭是野菜、蔬菜、水果或是虫子特有的臭味,比如客家人吃的败酱草、臭屁藤,还有臭参、榴莲,这些大都是南方的特有的植物。腌臭、泡臭的食物大多是鱼肉、蔬菜,酵臭的食物有鱼虾,霉臭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腐臭的食物大多是肉类,酿臭的食物大多是醋、汤、酱等。

这些食物,不仅仅出现在家常小菜中,还会出现在高档酒楼、宴会大厅,比如岭南美食新秀臭屁醋火锅,有一股酸馊带臭的味道,但是吃起来却很香,一旦吃下去,就再也感觉不到有异味。是不是很神奇?虽然我没吃过长沙臭豆腐,可别人告诉我吃下去特别好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臭食的形成也是在历史中沉淀,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人,依据当地特有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带有臭味的美食。比如,江浙的臭坛子,“两湖”的臭豆腐,广东佛山的臭屁醋,渤海地区的臭虾酱和臭腐乳,东三省与内蒙等地区的臭大酱。

个人位于山东,这边的臭食很丰富,臭虾酱,臭鱼经常可见。儿时经常碰到亲戚给家里送臭豆酱,也曾吃过,只不过年代久远,依然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长大后不爱吃臭食,可能是知道的多了,总觉得腐臭的一些东西不干净吧!又或者是味道实在是接受不了,就像榴莲,闻着已然想跑了!

《臭食志》以极大的篇幅是食谱,也就是臭食谱,这对于喜欢吃臭食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毕竟每个人成长的地方不同,对于其他地方的臭食也许就不太清楚,更别提怎么制作了。有了这本书,你只需要找到原材料,按照书中给出的方法就可以制作出想吃的臭食。虽然有些臭食我是不吃的,可书中提到的臭鹅蛋,我还真想尝试着做一下。

总之,这是一本有关于臭食文化的书籍,要云在书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臭食地图,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和要云一样,走遍中国大地,吃遍各地臭食。如果没有机会,那不妨学着书中的食谱自己制作!

《臭食志》读后感(篇九)

黄黄的封皮,像不像那什么

上一次看到作者著作还是《酸食志》,本以为之后作者会继续深耕五味,没料到出了这本五味之外属于嗅觉的美食传记。不由得佩服作者,如果食有主流非主流之别,那作者坚定的选择了自带水泥村口集合。

犹记得《酸食志》开篇我就想到了马志明的相声《五味大侠》,如果美食江湖里五味属名门侠客,那本书介绍的臭食就是隐于市井的世外高人了。你看那平日餐桌上少见或偶见也是点缀的臭食,若出没在夜市时,那味道却盖过一切小吃,离着老远寻味即可找到。可你说它算小吃吧,国宴里的正菜却有臭鳜鱼这一道正宗臭食。像不像平日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给你天灵盖一记暴扣的扫地僧?

书分四章,前三章分工艺、地域、原料介绍臭食,第四章介绍其他怪味,谓臭之友(也不知道这些臭友高不高兴)。简洁工整,令人过目不忘。

平日里论起臭食,能想起来的无非那么几味,夜市霸主臭豆腐、新晋网红螺蛳粉、国宴佳品臭鳜鱼。看过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是想象力匮乏,一个臭食竟然能细分出这么多门道,不但制作工艺繁多,原材料从鱼虾到水果,从草笋到昆虫,也是无所不用,只要食之鲜香,万物皆可臭也,真令我大开眼界。追寻千奇百怪的臭食同时,作者依旧不忘其中文化蕴含,还按臭食分布画出了全国地图。不过也难怪,中餐是世界第一大餐饮体系,臭食虽占比不多,但也称得起博大精深,非国外那些臭鲱鱼罐头、纳豆、臭奶酪可比。

不同于河北名吃“正宗安徽牛肉板面”,臭食可不是现代营销的产物,它是真正底层劳动人民的选择。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自然发酵下的臭食,但是后期能够在人工条件下向臭的方向发酵的工艺肯定劳动人民发明的,毕竟君子远庖厨。周作人说过,“吾乡穷苦,人民努力日吃三顿饭,故不怕咸与臭”。虽是餐桌角落里的点缀,但在民间的生命力之强毋庸置疑。人民可以用腿选择立场,也可以用嘴来选择美食,只有人民支持的才是永久的。作者这种为普通小民钟情的小味著书立传的才称得上真性情。

如果所有美味都是班里参加高考的同学,成绩有高低之分,那么臭食作为对味蕾最特别的冲击,就是被高校免试录取的那个同学。不装了,我摊牌了,你说气人不气人,但是要论印象深刻还就属它。

我们也不必因着气味怪异嫌臭爱香,自己给自己设限。如同苦辣酸甜都是滋味一般,生老病死都是人生。臭食味道很多缘于粪臭素,但是适量的粪臭素又能使人感到愉悦,清香的茉莉花就是如此,否极泰来,味至臭处也是香。无论香臭,皆是人生。

为了成体系的介绍臭食,作者又故意游历了大江南北。每次看到作者出美食书,半是羡慕珍馐美馔,半是嫉妒山水田园。真是食我所欲也,乐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看看这本书也不错。

《臭食志》读后感(篇十)

最近看娱乐综艺,经常被各种奇奇怪怪的食物颠覆三观,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比如在上一期的《奔跑吧》就出现了烂菘菜,牛撒批、当然也缺少不了经常出现在节目中的鲱鱼罐头,这都是极为奇怪味道的食物,其中烂菘菜、鲱鱼罐头是可以上臭味食物排行榜的。而牛撒批更是极为特殊,一言难尽,想了解它是怎么做的就去百度吧。

而那些明星们对于这些食物的表现,更是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差异,有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也有人吃的津津有味,以偶像著称的蔡徐坤,对于烂菘菜蛋花汤情有独钟,吃得恋恋不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吃过臭味的食物,而且对于其中的一些还情有独钟,当然也会有一些极为讨厌,更奇怪的有人喜欢其中的一种臭味食物,而讨厌另外的一种。对于臭味食物,个体差异极为明显,表现千奇百怪。

臭味食物在我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关于怎样制作这些臭味的食物,用什么食材来制作这些臭味食物,各个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徽州臭鳜鱼,绍兴霉千张,长沙臭豆腐,柳州螺蛳粉,金华烂菘菜,皖南毛豆腐,东北臭大酱,宁波臭苋菜,这就是各地的典型代表。 可是对于臭味食物的介绍整理出书,国内还比较少见,臭味食物更多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着,随着物流运输的发展,这些臭味食物也有了全国蔓延的趋势,可最原汁原味一定还是本地做法。

这些臭味食物的前世今生都是怎样的呢?他们有着什么样子的特点呢?资深行者,食客要云发扬着他的“吃货”本质,走遍全国各地,感受着味觉刺激,当然也对于这些食物的历史深入挖掘,写了这一本《臭食志》,来满足我们读者对于臭味食物猎奇的需求,带我们走进对于臭味儿的深刻理解之中。 人类为什么会有臭味食物呢?这一定是关于臭味食物的第一个问题,当然也是作者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臭之说》中,要云带我们走进食物的历史之中,探索它们的历史根源。

人类所有的食物都是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臭味食物也一样,也就包括了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等方面。我们古人在选择食物的时候,一些天然的臭味食物一定给古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美味,而这就是自然臭味物进入我们味觉系统的开始,比如榴莲,第一个敢于尝试的一定是勇士。

而后来的人工臭味食物更多是食物储存的必须了。古人一定需要把一些吃不了的食物保留起来,留待今后食用。而在储存过程中,一些食物发酵而发出臭味,其中的一些,古人吃后不但没有害处,还是特别的美味,这不就是臭味食物得以发展的根

《臭食志》读后感(篇十一)

也许你也有过想吃一口香皂的冲动。晶莹光滑,极具质感的外形,热烈浓郁的气味,都在吸引着我们的食欲,但我们真的吃过它吗?我们常常被视、嗅觉干扰,凭借本能的判断告诉我们这些东西能不能吃或者好不好吃,在泱泱美食之国,我们能接触的食物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样,臭味的食物便是其中之一。

臭食志

评价人数不足

要云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说起臭味的食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螺蛳粉,臭豆腐,榴莲这些原本区域内的食物普及全国,俘获了众多偏爱这个口味的人们。当然也有人难以接受。这其中又有哪些奥秘呢?本书《臭食志》作者要云,数十年“逐臭”之旅,带你体验中华臭食地图,由臭食知百味,对臭味食物爱好者来说,正和口味。

五味“酸甜苦辣咸”,每个口味都有大批的忠实粉丝。甜咸之争被作为调侃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无辣不欢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但臭却不在五味之中,主要是古代臭为秽也,不好登上五味这种排名列榜。但实际上中国人食臭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虽文献不多见,但只言片语中的描述已可探其一番。

“闻着臭,吃着香”,这是当我面对臭豆腐时最长听到的一句话,所有人都会如此向我推荐,无论儿时吃的瓶装的,还是在长沙火宫殿。臭豆腐的确有一种魔力,嗅觉上的厌恶似乎没有影响味觉上的喜爱,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闻着臭,吃着香,还真是即表意,又传神。

我曾在广西吃到一些类似臭笋的东西,那种在大街上用大号玻璃容器存放的食物,打开盖子,差点给我送走。配合肠粉一起,确实是一种新奇的美食体验。

臭味也分为很多种,本书中列举了鲜臭,腌臭,泡臭,酵臭,霉臭,腐臭,酿臭等诸多品类。分区域,分食材的全面介绍了中国臭食地图,为同道中人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一食一味,皆为生活,更显示出区域内风俗之情。五味陈杂,才是人生,尝遍人间滋味,才得其中真实。

《臭食志》读后感(篇十二)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茹毛饮血到鼎食钟鸣,从满汉全席到八大菜系,可以说食物不仅影响了人口增长、居民迁移、城市建设、资源开发、而且还极大的影响着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食物的进化史。在漫长岁月中,人们将赖以生存的“食物”逐渐进化成了“美食”,并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让食材变得更加多滋多味。

《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后,大家习惯了以一种严肃有趣的姿势看美食,美食也成为一门不可亵渎的学问。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有这样一类美食反其道而行之——以“臭”著称,在大部分人眼中,它是难闻、奇葩、可怕的,可这些经过历史洗礼的“美食”,糅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成为了当地人的热衷之物、游子心中“家”的味道,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其实食臭的习俗古已有之,那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有限、食物储存技术较差,食物难免腐败发臭,再加上物资匮乏,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食用,而在尝试之后人们发现,有些食物虽然闻着臭,但吃着很美味,于是传承下来,不同地区都有不同风味的“臭”食被沿袭保存至今,它也成为了刻入我们骨子里的记忆。虽然是中餐风味中的“小众”,却也早已在佳肴美馔中彰显“大名”:徽州臭鳜鱼、长沙臭豆腐、柳州螺蛳粉、东北臭大酱……都是耳熟能详的存在。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而臭食,也可以千里飘香。

在《臭食记》中,作为资深行者、食客的要云先生剖析了食臭的历史、地域与民俗,勾勒出一幅中华臭食地图,并结合自身几十年间在各地品尝、品味臭食的体验,为读者奉上了诸多臭食食谱。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一则趣闻:某某从小在广东长大,但极其喜爱螺蛳粉,因此怀疑自己是广西人,结果后来真的发现自己是小时候被拐卖到广东的,后来几经周折找到了亲生父母。因臭味食物而产生的味觉记忆,果真是浓烈且深刻。

其实很多臭味食物自带鲜味,闻着臭吃着香,而有些食物由于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小分子肽,也会使食物更加鲜嫩爽滑,而据说臭味食物所带来的“良性自虐”还能解压。

读完此书,相信你会对于“臭食”这类重口味美食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兴许也会像我一样,想要跟随作者的臭食地图,去体验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臭食志》读后感(篇十三)

文/夏小忧

中国人有多爱吃,一句“民以食为天”就足以说明。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更是让中国美食火得一塌糊涂,据奥运村餐厅统计,高峰时期,一天就能吃掉上百公斤的饺子。除了饺子以外,其他美食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选手的喜爱。

他们当中,有人对烤鸭情有独钟,说只要听到“烤鸭”两个字就觉得饿;有人被麻辣烫的美味吸引,不但自己吃,还给自己国家的朋友安利;有人钟情于甜口的豆沙包,每天至少6个起步,人送外号“豆包小姐姐”;还有人说中国的食物太美味了、太丰富,比赛结束后估计起码胖十斤。

的确,中国的美食实在太丰富、种类太多,别说外国友人了,就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常常忍不住惊叹于国人在吃这件事上的造诣。尤其在一些以“吃”闻名的美食之城,小到路边小吃,大到餐厅名菜,哪怕闭眼点,也不会踩雷,只是不同的菜,会带给味蕾不同程度的满足罢了。

说来也是奇怪,既然美味的食物如此之多,为什么有人偏偏爱吃那些臭烘烘的怪食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螺蛳粉、臭豆腐、臭鳜鱼、臭肥肠、臭榴莲……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其实啊,人们之所以钟爱臭食,原因是它们“闻着臭,吃着香”。

资深食客要云也是一位酷爱臭食的“异类”,在他看来,臭食在中餐中虽然小众,在文献资料中很少被记载,还被人认为上不得台面,但在佳肴美馔中却能彰显“大名”。

为了让更多人爱上这一口臭食,他撰特地写了《臭食志》一书,书中,要云先生剖析了臭食形成的原因,探究了人们食臭的历史、地狱与民俗,同时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各地食臭的经历,给广大读者勾勒出了一副丰富的中国食臭地图。钟爱臭食的人,旅游时拿着这份“地图”,准能第一时间吃到当地有名的臭食。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臭食的身影,像沿海地区的臭虾酱、华北的臭腐乳、东北的臭大酱、湖南湖北的臭豆腐、两广云贵的臭笋,还有徽州的臭鳜鱼,长沙的臭豆腐等等,无一不臭气熏天,让喜爱的人口舌生津,抗拒的人避之不及。

不仅是国内,国外也有很多臭食,比如西欧的臭奶酪、北欧的臭鲱鱼、日本的臭纳豆、韩国的臭鱼片……不同的是,国外的臭食往往是个例,食用受众少,也玩不出什么新鲜花样。中国的臭食,有着悠久的历史/臭食品种纷繁复杂,完全可以算作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分支。

只是,跟国人开始吃辣的原因一样,食臭的起因也是一个字——穷。

过去人连温饱都成问题,除了逢年过节,是根本不可能沾荤腥的,只有家中来了贵客,才会杀个鸡、宰条鱼,弄块肉。如果客人没吃完,剩下的可不得存起来吗,那时候可没有冰箱,只能往坛子里一扔,随它发酵、变臭。

不仅是荤菜,素菜也是一样。拿宁波来说,宁波靠海,很多人靠打渔为生,出海一次就要好几个月,无法保证天天都有新鲜蔬菜吃,人们干脆让蔬菜腐烂、发臭,继续食用,吃久了,竟不觉得臭,反倒觉得香了。

虽说臭食诞生的原因未免心酸,但这却丝毫不影响臭食爱好者对臭食的喜爱,看看如今红遍全国的螺蛳粉、开榴莲盲盒视频的盛行、臭豆腐店门口络绎不绝的食客……看完《臭食志》,谁知道你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臭食爱好者呢?

《臭食志》读后感(篇十四)

“吾乡穷苦,人民努力日吃三顿饭,唯以腌菜、臭豆腐、螺蛳为菜,故不怕咸与臭。”——周作人 闻着臭烘烘,吃着香喷喷。臭气缥缈,香气盈口,嗅觉与味觉分属两个世界。人类吃臭食,最初的动因不是别的,只因食物的贫乏。作者结合他人经过大量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成果,发现我国臭食传统形成和传承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经济和文化这三个交错在一起共同作用的因素。 其中气候条件是臭食传统形成的主要因素。浙江省的甬绍和贵州省的黔南地区是我国臭食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 天然之臭的食物,比如野菜败酱草、臭屁藤(即鸡屎藤)和蔬菜臭参及臭水果榴梿、臭油果,还有南北皆喜食的天然臭虫:臭鳖虫、龙虱等。 腌臭多数不是由于腌制不慎变臭,源于人工制作臭食以盐和微生物促进发酵,将蛋白质消解,变腌酸为腌臭为基本途径,荤素皆备,南北皆有。比较腌臭食物有:南方浙江省金华市的烂菘菜和舟山的三曝鳓鱼、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臭萝卜、安徽芜湖的烂腌菜;北方山西省灵丘的臭腌菜、青岛的臭鲅鱼。 夏腌冬食,食臭之俗,亦是乡愁之味。 泡臭主要为清水浸泡,比如广西的泡臭笋,味道浓烈、臭味十足的酸笋,这也是螺蛳粉臭味扑鼻的关键因素。除了广西,广东、湖南、云南都有泡笋的习俗,比如粤北南雄的臭笋炆鸭和云南傣族的酸笋制作。 浙江地区加盐的泡臭食物,主要有臭南瓜和绍兴的臭腌蛋及泡汁。宁波是中国臭食最为突出的地方,比如宁波人心中的传统美食三臭(臭苋菜秆、臭冬瓜、臭芋艿蕻)是中国臭食的尖端之作。 酵臭为食物自身发酵到形成臭食,比如徽州的臭鳜鱼和沿海各地的臭虾酱、臭蟹酱,还有黔南地区的汤锅“酵母”臭酸和虾酸。 素臭是将蔬菜煮熟煮烂,凉凉后倒到坛子里,密闭,待其发酵,短者一个月即成一罐子臭气熏天的黑汤子。荤酸是将鱼、肉、骨头之类煮熟煮烂倒进坛子里密闭发酵,大致一个月后初成为荤臭,臭气比素臭浓烈。 素臭与荤臭,皆可起到“酵母”解腻的功效。 以霉制臭,主要依赖于各种微生物(毛霉菌与根霉菌)的发酵过程,具有霉臭之香的知名臭食主要有霉千张、霉毛豆、毛豆腐、霉豆渣、臭豆豉、臭腐乳。 将肉类食物放到阴凉处,任其自然腐朽为腐化的过程是腐臭形成的要素,比如武汉新洲区和xz岗巴县的臭羊肉及四川甘孜州雅江县的臭猪肉。 酿臭为通过酿造做臭,主要有广东的臭屁醋、贵州的漤汤和东北的臭大酱。 臭食习俗表现为常食型和偶食型两种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加上发达的物联网技术、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也习惯跟随着改变,臭食与食臭的传统食俗的比例也跟随着持续下降,臭食已经与贫困、节俭脱钩,而与美食、保健、怀旧甚至猎奇挂钩,偶食解馋。 “我们在谈臭食地理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对历史的回顾。探求臭之域,既是探求臭食之史,也是探求臭食之今。” 本书作者要云先生结合他自身多年田野调查臭食的体验与经历,为我们讲解了我国臭食志的前世今生,剖析并探究了臭食与食臭的历史、地域与民俗形成及美味的臭食食谱,书中还搭配了精彩的插图,为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的臭食文化观与文化史添砖加瓦。

《臭食志》读后感(篇十五)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来了长沙不吃臭豆腐等于白来!”这句宣传语看起来很离谱,但是真正吃过正宗臭豆腐的绝不会这么觉得!虽然,我第一次听这样的广播语,也感觉有些略微夸张了!

中国人吃臭食的历史其实很久远,早年间,人类吃臭食,最初的动因只是因为事物的贫乏。不同的地区所吃的臭食也分为不同种类,不同做法,他们有的是鲜臭、腌臭、泡臭、酵臭、霉臭、腐臭、酿臭的,书本《臭食志》给我们剖析了臭食的成因,探究臭食的历史、地域和民俗,打开书本,就好像是一张活地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区板块的臭食,云先生结合自己去多地品尝了无数臭食的体验,为我们整理成这样一个美味的臭食食谱,看起来这本书就很好吃!

臭食志

评价人数不足

要云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吃螺蛳粉、臭鳜鱼、臭豆腐、腐乳等,这些闻起来臭臭的东西,其实第一次让人尝试确实是很难接受的,总是感觉像是又异食癖一样的,但是一旦当你打开这个例子,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那些很难让人们接受的味道的事物,其实吃起来真的很香很香。

不同地方臭食在总体饮食中所占比例也大不相同,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有的地方对臭食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比如广西螺蛳粉、安徽臭鳜鱼、湖南臭豆腐等,很多广西人无法接受臭鳜鱼、臭豆腐等,就像很多湖南人无法接受螺蛳粉等一样,看起来好像很神奇,但是如果究其根本好像也不奇怪。中国人臭食传统形成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有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

有些臭食是天然的臭,但是也被某些人们喜欢,比如败酱草、臭屁藤,鲜臭不仅有草有菜,还有果——榴莲。榴莲不仅可以入菜,还可以做点心。或许很多人无法忍受榴莲的臭味,但在喜爱榴莲的人眼里,他们所谓的臭,其实是香的。我本来也说不上喜欢榴莲,但是一次偶然的尝试(家里没有其他水果了,我突然很饿,就尝试了一口,结果就爱上了一发不可收拾)。

臭食还有腌臭的,人工制作的基本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酵,用盐浸渍视频,依靠各种微生物,促进发酵,将蛋白质水解,比如金华的烂菘菜、黄陂的臭萝卜、芜湖的烂腌菜,北方山西灵丘的臭腌菜、青岛的臭鲅鱼等。泡臭的比较出名的就是泡臭笋,他们是清水泡臭的,我们吃的螺蛳粉中的臭笋就是用清水泡出来的。酵臭就是食物自身发酵,徽州臭鳜鱼和沿海地带的臭虾酱、臭蟹酱都是酵臭典范。霉臭是中国臭食中的一大项,霉千张、霉毛豆、毛豆腐、霉豆渣、臭豆豉、臭腐乳都是由霉而来,霉臭之香,别有风味。腐臭就是不腌、不泡、不霉、不酵,只是让食物自然腐朽,达到臭的目的,对于肉类可以这样操作,武汉的臭羊肉就是让羊肉自然风干,自然腐化,在冬季做,因为北风比较干,很适合风干肉类,天冷,腐败过程慢,是主要原因。我想到我们家过年也喜欢把猪肉、鱼肉自然风干,但是我们会抹一些盐上去,但是看起来做法和武汉臭羊肉做法一致,原来这些都是有说法的呀!酿臭是人类制备食物的一大发明,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而成的酒、醋、酱、酱油,都是酿造。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广东的臭屁醋、东北的臭大酱等。

看了以上那么多臭食,你是不是对臭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呢?或许下一次可以尝试一下螺蛳粉、臭豆腐、榴莲呢?真的,你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