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调侃的方式探讨了人们对于世界的定义和认知,提出了“世界”的概念其实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文章通过幽默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世界的广阔和复杂性,让人们不再迷茫于“世界”的具体位置,而是更加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
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差不多用了14个小时,其实只有四百多页,一是期间出现了很多事情,二是我经常停下来思考。我不是思考学术,是思考家乡和土地。离家远了,家乡会更加亲切。书中对家乡,民族,土地的描述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温度,读着很多地方都让我热泪盈眶,像我奶奶一样,热爱自己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只小鸟,一粒庄稼,和奶奶相处的时间太多,导致我现在也是细腻多思,回昆明我特意带了一袋奶奶菜园里的土,拿来种花。也许怀念家乡也是人之一种本分,在我看来,贤良孝顺持家不是礼教也是本分。我热爱书中蒙古的草原,更热爱我的家乡。
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读后感第二篇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诸部落中黄金家族的命号,血液中流淌着额尔古纳的河水和大英雄哈布图·哈撒尔的血液。 他是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之一,有剑客的豪放、机敏、睿智,有草原滋养的拙朴、雅洁、细腻,一个能以善良之心观察世界的人,一个不忘自己故乡和民族,把故乡的魅力带给寻求美的人。
这本是关于蒙古族和草原特色的杂散故事集合,文笔和草原上的云一样简洁流畅却灵动丰富,虽然是互相较独立的短文,可以随看随停的欣赏,看进去之后却也令人难以丢开。除了作者文笔和故事本事的吸引力,也许还因为每个人都是本能的亲近土地, 我们离它已经太远了… 像是被困在城市苍白水泥、灼热钢铁里的蝼蚁,接触到的只有小片气若游丝的绿意。何况,这本书里不是故作姿态的森林风格。他讲述的故事和自然和黄土一样,简单 纯粹 美好,但不是脆弱 矫揉 浮夸。
有形象陡立的人物,身后有画卷般铺开的背景,听来陌生又新奇的名字,原来蒙古语里所有地区、河流、或个人的姓名都有特殊的含义,他们的语言和习惯里毫不掩饰的反映他们的思维和心地。草原的魅力,古老的传统,没落的手艺,皱纹底下孩童般的明亮双瞳,质朴的诗意 … 除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手把肉、奶、蒙古包,除了旅游业招揽游客的介绍,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更多真实和灵性的东西。让你不由歆羨他们所立天地的美,暗叹他们对人对自然的睿智和珍惜,惭愧自责于草原被动背负的伤痕和疮痍…
了解而后欣赏,动心而后珍惜,如有机会的话,能否亲眼见一见文字里想象中便已打动你的世界?又能否有机会,至少有心意,做一点守护她的事情?
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读后感第三篇
“松鼠看见露珠从松针垂直坠落,羊羔在河边看见一条小鱼卡在水底的石缝里,猫头鹰看见月牙坐在松树的树枝上,后背让露水打湿了......”,这段优美细腻的场景描写,出自“草原三剑客”之一的鲍尔吉·原野最新作品《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这是随意摘的一小段,以一见万,整本书随处可见这样精细、葱茏的描写,翻阅此书,与其说这是一本散文集,倒不如说是一副具有浓烈色彩的草原映画。
初识鲍尔吉·原野是在求学期间,教材选录了他的文章,依稀记得那时是被他优美细腻的文字打动,现在读此新书,依旧惊讶于字里行间的灵动跳跃,但更多的,是被他字眼里对故乡的怀念、疑问与哀愁深深所震撼。本书共分为分为“图瓦大地”“静默草原”“土还有多远”“长城外清香”等八辑,从人、情、物等多方面描绘了自己的故乡与世界。
故乡是什么?在作者心里,故乡是贝加尔湖畔的飞鸟,是贝尔茨河旁新开的大白芍药花,是蝴蝶在草尖上开会,是蒙古长调深远悠扬,善良的图瓦人民,甘丹寺飞过的燕子,河边的灯芯草等无数草原点滴在心中倘佯,这故乡美丽善良又沉静,这是原野的世界,也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热爱的过往。我们对故乡的热爱,不止于故乡风光的神奇阔大,更是文化赋予的核心价值。然而,故乡的大自然被破坏、河水断流、草原沙化,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流行文化所淹没,爱故乡的人只能“两手空空”。在原野的故乡里,我们从图瓦人民的善良里看见了人性的光辉,那光辉似乎离我们很远以至于难以相信;图瓦的总统背着手在百货大楼转悠,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自由;为了保护真岩画而创作假岩画掩人耳目的老人,蕴含着让人心痛的无可奈何。
原野热爱自己的故乡,马头琴、牛粪味、民间故事等都会激发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他对故乡的爱让人感动、深思又心痛,然而这样的故乡,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所剩无几,事实上,除了蒙古文明,放眼当代中国,哪一个民族不是如此?高楼下埋葬着鲜花的皱纹,公路原是河流的前身,我们走遍全世界,见了众多的人和事,最后却发现世界在我们眼里不过是一碗热腾腾的奶茶,一朵路边盛开的格桑花,一声悠远的长调,一条洁白的哈达......
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这是作者的疑问也是我们的对白,其实故乡就是我们的世界,世界原本就是故乡,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承载着我们的深情,也寄托着未来的期许,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叫做故乡的世界,只因为,爱是无可替代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