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诞生》是一部描写博物馆历史发展的著作。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博物馆从最初的私人收藏到逐渐成为公共机构的过程。通过对博物馆起源和演变的深入探讨,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这部书让人对博物馆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博物馆的诞生读后感(一)
作者的著作完成于几十年前,他书中提到的东西放在当下,也有许多可借鉴的意义。书中,作者提到近来博物馆的公众化、多元化,不同意福柯关于场所与权力的某些观念。然,逛国内许多博物馆后,会发现作者所提到的“历史、理论与政治”,放在我们的语境里,可能会让作者更认同福柯关于公众空间与规训的相关论述。进化论、目的论式的导向十分明显,无论苦难,还是收获,都归于你知道的某个集体或精神。作者十分警惕那种截取、组合的操作,服务于一个脱离大众的叙事。正如作者所批判的早期澳大利亚博物馆的边缘化土著的展览。
1/3页博物馆的诞生读后感(二)
累积一切,建立一种综合档案馆的想法,在一个地方存放所有时代,所有时间节点,所有形式,所有品味的意愿,在一个地方构建超越时间,坚不可摧的跨越所有时代的场所的想法,在固定的地方组织一种永久的,累积无限时间的工程,这整个构想都是极为现代的。——福柯
博物馆一词源自古希腊语 Μουσεῖον,意思是缪斯的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也是脱胎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于古典时期的憧憬,在其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改造社会的使命。
公共博物馆现代形式成形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本来自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的著作,专业而理性分析了现代博物馆的起源,以“规训与惩罚”为起点,但又不局限于规训与惩罚。
起初,有理论认为博物馆的设置与监狱一样,本质是封闭与隔离。用于存放皇家私有物品,但其发展过程与监狱完全相反,不是对居民的隔离,而是对公众的聚合。
博物馆的存在意义与现实之间的不匹配正是人们不断要求对博物馆进行改革的根源所在,但所有不以解决根本矛盾为目标的改革本质上都只是一种暂时的修补,是一种对既定秩序的再巩固,而矛盾本质上根植于博物馆的内部秩序。
19世纪中叶的公共博物馆是在文化治理的任务下诞生与形成的,即它要承担将人口文明化、提高公众道德素质的任务。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国家强制进行的,而是通过博物馆的公共开放,将精英与大众混合在一起,以此引导后者模仿前者的行为,使他们变得自律和文明化,在博物馆中,他们既是观看的主体,又是观看的客体,既被监视,又在自我管理。
本尼特以福柯的学术理论为依托,梳理18~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并以此出发,发散探讨知识与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
博物馆累积着时间,体现着过去,同时影响着未来。
2/3页博物馆的诞生读后感(三)
春雨中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恰逢上周去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参观,又恰逢在馆内认真看了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世博会,当年的主题是: “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主打一个面向科技未来,但是就像书中所述,讽刺的是,澳大利亚馆所用的声影技术来自于美国,这不能说是澳大利亚国家的展示。博物馆里有什么?至少每一届综合性的世博会,都努力像把世界和未来装入其中,这本书重点讲的是18至19世纪欧洲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博物馆如何从贵族私藏演变为大众共享的文化机构,其中,福柯的思想如魅影一般漂浮于全书,本书有比较高的阅读门槛,建议先大概了解一下福柯再行阅读。
作者本尼特是国际博物馆研究领域的全为,他在书中强调,博物馆的诞生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它既是知识的展示场所,也是权力与治理的工具。这种双重角色使得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本尼特将博物馆的诞生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他分析了国家与宫廷的分离、公共领域与私密领域的分离等社会政治变迁对博物馆形成的影响。这些变迁不仅为博物馆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更为博物馆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机构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逐渐成为了公众参观文化遗产、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场所。
本尼特在《博物馆的诞生》中深入探讨了知识和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与功能。他认为,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展示场所,更是权力与治理的工具。这种治理与教化的关系使得博物馆在塑造公众思想和行为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尼特提出了“展览综合体”的概念,将博物馆与监狱、博览会等机构进行对比。他揭示了博物馆如何通过规范参观者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思想与行为模式。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方式上,更体现在博物馆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上。(典型的福柯思想)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对托尼·本尼特的博物馆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权力是一种关系、一种网络,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权力观念使得本尼特在研究博物馆时,不仅关注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方式,更关注博物馆所营造的权力关系和治理机制。在《博物馆的诞生》中,本尼特借鉴福柯的权力理论,分析了博物馆如何通过规范参观者的行为来塑造公众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他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的文化机构,其权力关系不仅体现在对文物的收藏、展示和保护上,更体现在对公众参观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上。这种规范和引导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治理机制的空间。
此外,本尼特还借鉴布尔迪厄的理论,提出了博物馆中的“纯粹的凝视”概念。他强调,博物馆展示的艺术是一种看透文物的手段,这种凝视不仅是对文物的欣赏,更是对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的解读。
最后,这本书中的博物馆,更像是这个社会的具象化产物。人类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浓缩在了全球的各类型博物馆当中。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