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楚辞全译(精装刷金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楚辞全译(精装刷金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3 04:15:10
楚辞全译(精装刷金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23 04:15:10   小编:

读完《楚辞全译(精装刷金本)》,感受到其中深沉的情感和文学意境。作者通过精湛的翻译和注释,将楚辞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爱情、自然的独特理解,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这本书让人重新审视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楚辞全译(精装刷金本)读后感篇一

“楚辞”源自楚地民歌,是先秦文学的瑰宝,这一体裁直至汉初仍然风行。楚辞大量使用楚国方言,并多用“兮”“些”等语气词,其古奥的表达对今人来说十分费解,因此必须借助译注才能方便理解。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收有屈原、宋玉、贾谊等名家作品,《楚辞全译》即以此为底本,并从朱熹《楚辞集注》中增补了贾谊的两篇作品。 楚国虽然不是姬姓诸侯国,但楚辞中有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如“昔三后之纯粹兮”,这里“三后”即是禹、汤、文王;其它如伏羲、尧、舜等圣王也都有提及。《天问》中还大量提及了夏、商、周三代以及齐、秦等国的史事。《橘颂》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见受到《诗经》体式的影响;《渔夫》中也引用了春秋时期已经传唱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 不过楚辞最鲜明的特色还是奇绝的想象和浓烈的情感。楚地民间信鬼神,喜祭祀,祭祀时会奏乐歌舞来娱乐鬼神,这又使楚地文化自有其特点。如《九歌》中提及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河伯、山鬼等诸多鬼神。其中《河伯》被认为是咏河伯娶妇,这与《史记》中楚国西门豹治邺的相关记述适可对照。《九章》情感激烈,被认为主要是批判屈原所处时代的楚国政治,抒发自身的苦闷,如《九章•涉江》写道:“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抽思》开篇写道:“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诗人忧郁的心情喷薄而出,将自己不得志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天打动我们的,还有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炫丽的长诗《天问》从天地开始,到人事兴衰,连续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很多涉及政治哲学。譬如“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这些都对王朝兴衰提出了疑问,虽然落脚还是对楚国现实的忧虑,但其实具有普遍意义。贾谊的《鵩鸟赋》则是自伤之作,先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痛苦和迷惘,“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继而引发思考——既然人生不过是浮木般随波逐流,就应该超然忘我,抛弃物累,做到“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达到“知命不忧”的境界。这里“不系之舟”语出庄子,道家历来是文人失意时的退避之所,后来苏轼也写下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句子。文人们面对世界的重压,深感个人何其渺小,难以左右自己的命运,不如放下执着,随波逐流,维持内心的平静。可以说,两千余年前这些思考,一直回响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时至今日依然能引起人的共鸣。 书中在每篇楚辞前加以题解,之后对照历代名家注解,详加注释并对照翻译,便利了读者了解和欣赏。

楚辞全译(精装刷金本)读后感篇二

诗人是轻盈的,不萦于物,如李白,所以他能写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里”这样恢弘逍遥的诗句;诗人又是厚重的,忧国忧民,所以能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深沉博大的句子;诗人也是沉郁的,心思深邃,至情至性,他们的诗歌隽永细致,如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但在华夏历史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轻盈逍遥,他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他厚重深沉,他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同时,他又隽永沉郁,他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这位诗人名叫屈原,后人尊称他为“屈子”,轻盈、厚重、隽永,加诸其一身。两千多年后,人们用一个舶来的词语以作总结——浪漫!当屈子临江而立,飘然而来,倏忽而去时,后世以“浪漫”著称的文人,如曹植、阮籍、辛弃疾等人,只能以白云或山峰的身份,来仰望那片苍穹。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想起屈子,我会立刻想到《赤壁赋》中的这句话。苏轼写的虽是小舟,叹的何尝不是他漂泊不定的人生。苏轼恃才傲物,不容于世,可他偏偏对屈子甘拜下风。他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或许是谦虚,或许是仰慕,又或许,听闻屈子的经历,他感同身受,心有戚戚。

.

苏轼数度遭贬,也曾俯颈入狱。可北宋朝廷对士大夫终究存了一分体面,他也偶尔能“聊发少年狂”,畅想一下“西北望,射天狼”。可屈原呢?强秦窥视在外,佞臣弄权在内,被排挤被诽谤,又被流放。当秦军攻破郢都,除了自沉汨罗江,他还能如何?

.

读着这本薄薄的《楚辞全译》,一字一句感受屈原的炽热诚挚、凄凉幽苦,叹其所叹,哀其所哀,那些拗口艰涩的诗句似乎变得活泼起来。他不再是印象中的文化符号,不再是期盼中的浪漫化身,也不再是“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中的完 美形象。他有理想,有追求,却受困于涸局,生不逢时。现实和理想的困境,他没能给出答案。

.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

屈原没有完成他的强国梦想,甚至什么也没能改变。楚怀王客死他乡,楚国也被秦国灭亡。他只能抱着朴素的爱国情怀,在汨罗江畔上演一出华丽的谢幕。

.

但我们都记得,他曾来过。犹如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

楚辞全译(精装刷金本)读后感篇三

学习《楚辞》之前,年轻气盛,不理解屈子之痛和楚辞之美。学《楚辞》之后,越发觉得自己学识浅薄,浩瀚书海只能窥之一二。

工作之后,专业上的书籍都被束之高阁,每日蒙尘。几年来不敢和恩师联系,只因迫于生计,探索《楚辞》的脚步已然停滞,实在愧对恩师,愧对己心。人生如白驹过隙,如果不是翻开黄寿祺、梅桐生两位先生译注的《楚辞全译》这本书,我可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于是大半夜的又去网上翻找自己的各种论文,与《楚辞》相伴的日子宛如昨日。

《楚辞全译》全书收录了《楚辞》最早注本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全部篇章,并采纳宋朱熹《楚辞集注》的意见,增补了贾谊的《鵩鸟赋》《吊屈原赋》两篇。共译注楚辞作品67篇,除了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还包括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等人的拟骚作品。这种全面性的译注,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楚辞》的内容和风格,避免了各种选译本可能带来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对于“楚辞”的含义,作者在前言中就“楚辞”一词的来源、楚辞的特点,再到诗体传承、直至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以及屈原的艺术成就、《楚辞》的注本都介绍的非常详细。想全面了解楚辞概貌的,前言阅读必不可少,在此不做赘述。

谈到“楚辞”,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屈原,但对于屈原的态度多数人甚至我自己当时也认为凡事应该灵活一点,不用一意孤行,以死明志。但是当你真正读懂《楚辞》后,你会发现,有些人有些事的结局早已埋下必然的伏笔。

屈子在人生之路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所以何必纠结、惋惜,作为后人,应承其志,续其未竟之业,方不负屈子一片赤诚之心。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他“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而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下,《楚辞全译》作为《楚辞》的普及读本,全书将原文中的繁体字、古体字改为通行简化字,生僻字均有注音。作者对《楚辞》的释义尽量依托原文,采用直译法,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味和意境,同时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通过译文体味楚辞之美。网上看到有人在读完全书后对有些词语仍不理解,怀疑作者译注不全,我觉得大可不必,应反省自身,本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志去把书读厚,相信收获会翻倍,这也是历来学者的秘诀之一。

在具体的译注中,作者对每一篇诗歌的特点、创作背景时间、表达情感都进行了单独介绍。如译注《离骚》中,作者介绍完《离骚》以上内容外,特意点出“本篇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解为别愁”。在这里引用的释义,正是学届对《离骚》认同最多的理解。对于译注,作者尽可能做到了完善,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朕皇考曰伯庸。 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惟庚寅吾以降。 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寥寥几句,一一对应,简单明了,让人一读便知每句的含义。另外,在译文后对“帝”“朕”皇”“摄提”“贞”“庚寅”等字词做了单独注释,并特意引用了《礼记》《楚辞章句》《楚辞集注》等书中的理解,以及近代学者的理解出处,非常详细。

对拟骚作品的译注也同样如此,如贾谊《鵩鸟赋》:

单阏之岁兮, 在太岁在卯的这一年里,

四月孟夏, 正是四月里初夏的时节。

庚子日斜兮, 庚子日夕阳西下的时候,

鵩集予舍。 猫头鹰飞进了我的住宅。

译文虽简洁明了,却也照顾了上下联系,而且译注的谒很精准,保留了诗文的原意。同样在译文后针对“单阏”“庚子”等进行了专门注释,并标明了作此注释的出处所在。

可以说,从对每一篇篇目的单独介绍、译文和注释来看,这本书对有兴趣深挖严学的学子来说省去了很多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且既然是直译,就力求能够最简单直白的表达清楚诗句的意思,这对于时间有限,但又想了解《楚辞》全貌的学子来说非常实用。

除篇章介绍、译文以及注释外,对《楚辞》感兴趣的学子或者准备进一步深造、研究生备考的同学,一定不可忽视的是这本书后的附录,附录中罗列了本书主要参考书目,其中除历代对《楚辞》注释的名家名作外,还有近现代各位著名学者的专著,包括文怀沙、姜亮夫、陆侃如、钱钟书、林庚、胡念贻、游国恩等,基本涵盖了当时楚辞学的完整体系。

一直以来,《楚辞全译》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评价,是学习研究和欣赏《楚辞》的重要参考书籍,自1984年首印以来,2024年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推出的后浪古典文学系列再度将这本书纳入其中,并以精美的封面设计和刷金封边为其锦上添花,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具学术价值又兼具艺术美感的阅读版本,带我们重新发现《楚辞》的深远意境与不朽魅力,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震撼与心灵触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