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9 20:45:23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19 20:45:23   小编: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读物。它通过深入解读经典著作,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经典作品进行了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意义。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新的启发和思考。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读后感第一篇

排版必须赞啊,左右比照,真正给读书人打照。舒适度很OK。

如果没有《读库》老六的“盲盒”,估计很难遇到这本书。读了30来页,第一感触是,中学生读的懂吗?

所能决定所见。

“隶书”的解读真真洗眼睛,原来这“下行文书”真真给下属小吏(奴隶)看的?

我可是偏爱《张迁碑》《曹全碑》的人啊。自己笑笑。挺好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读后感第二篇

1942年,44岁的朱自清出版畅销书《经典常谈》。这个版本由历史作家刘勃注释说解,多了很多现代气息。在阅读中思考两个观点。

一、八卦、九宫格和思维导图。

八卦是龟甲占卜的演变,用8种情况,辅助人们去推演事物。面对一个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能从八个方面去思考,基本上就能分析清楚整件事情的大概。

九宫格。九宫格的前身九分法源于《尚书》,把中华大地分为九州,然后逐渐演变为九宫格,具体运用是井田制。如果把九宫格最中间的一块,视为目录,展开的数量正好是8格,和八卦功能一致。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围绕着主题,画一个九宫格,就能把一个主题梳理清楚。用于读书也是如此,一个主题,然后围绕着读8本书,那么我们就能形成立体的观点。

思维导图。现代最流行的思维导图,帮助我们快速梳理思路。APP越来越多,回过头发现,九宫格也是一种思维导图,一种高效的思维导图。例如:记录讲座内容,不是逐步画图,而是先画好九宫格,然后选择关键词填满。每一格有一个小标题,然后再分点展开。

二、墨家、瓦格纳

朱自清介绍,墨家不仅是打仗的专家,而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从这个描述来看,墨家是古代的雇佣军。

墨家作为古代雇佣军点代表,却坚持只帮助幼小的国家做好防御工作,而不帮助强大的国家进攻。即“兼爱非攻”,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现代雇佣军很多种,瓦格纳的策略正好和墨家相反。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读后感第三篇

1、朱自清:被文学才华耽误的学者 朱自清的散文家形象过于耀眼,以至于掩盖了他作为学者的光芒,其实文史研究才是朱自清的主业。奠定中国文史研究格局的“北大中文系四老”都曾是朱自清的学生。而这本书《经典常谈》,则是朱自清在1942年写给中学生的一本国学入门读物。 提到“国学”,多少给人一种古老、艰深之感,但实际上“国学”这个概念出现是近代的事情,距今不过百年。了解国学的意义,按照刘勃老师的话说,在于培养对于本民族基本的价值认同,有了价值认同,才能有序协作,不至于为了一点眼前的利害,争得头破血流或者拆家散伙。国学,其实就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那些共识。 2、萧桓:体贴入微的注释 虽然朱自清先生这本书是用白话文写的,但是当年很多表述和现在存在很大差异,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原文比较生涩难懂。比如书中讲《诗经》的时候提到,“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这里的“行”其实是“风行、流行”的意思。编辑出身的萧桓在这方面做了非常精细的注释。此外,他还补充了很多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以至于这版《经典常谈》在很多地方的注释内容比原文还多。 3、刘勃:拆解字缝中的玄机 《经典常谈》由朱自清的13篇文章构成,刘勃为每篇文章都写了解读。在这些解读中,刘勃把朱自清先生没有点透的很多精妙见解做了详细分析。比如《经典常谈》的13篇文章对应13部传统经典,而这13本经典的逻辑则是从“经史子集”的结构而来,其中介绍“经部”的文章有7篇,占了一半,这也与古籍的地位顺序有关。但反常的是,过去属于小学的《说文解字》却被朱自清排到了前面。这些藏在文字缝隙中的精妙想法,若非刘勃的解读,很容易就错过了。

经典常谈注释说解本读后感第四篇

1、朱自清:被文学才华耽误的学者 朱自清的散文家形象过于耀眼,以至于掩盖了他作为学者的光芒,其实文史研究才是朱自清的主业。奠定中国文史研究格局的“北大中文系四老”都曾是朱自清的学生。而这本书《经典常谈》,则是朱自清在1942年写给中学生的一本国学入门读物。 提到“国学”,多少给人一种古老、艰深之感,但实际上“国学”这个概念出现是近代的事情,距今不过百年。了解国学的意义,按照刘勃老师的话说,在于培养对于本民族基本的价值认同,有了价值认同,才能有序协作,不至于为了一点眼前的利害,争得头破血流或者拆家散伙。国学,其实就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那些共识。 2、萧桓:体贴入微的注释 虽然朱自清先生这本书是用白话文写的,但是当年很多表述和现在存在很大差异,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原文比较生涩难懂。比如书中讲《诗经》的时候提到,“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这里的“行”其实是“风行、流行”的意思。编辑出身的萧桓在这方面做了非常精细的注释。此外,他还补充了很多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以至于这版《经典常谈》在很多地方的注释内容比原文还多。 3、刘勃:拆解字缝中的玄机 《经典常谈》由朱自清的13篇文章构成,刘勃为每篇文章都写了解读。在这些解读中,刘勃把朱自清先生没有点透的很多精妙见解做了详细分析。比如《经典常谈》的13篇文章对应13部传统经典,而这13本经典的逻辑则是从“经史子集”的结构而来,其中介绍“经部”的文章有7篇,占了一半,这也与古籍的地位顺序有关。但反常的是,过去属于小学的《说文解字》却被朱自清排到了前面。这些藏在文字缝隙中的精妙想法,若非刘勃的解读,很容易就错过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