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的读后感大全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3 11:15:17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13 11:15:17   小编: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这本书探讨了数字时代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作者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书中介绍了一些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让读者了解到数字时代给大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读后感第一篇

首先这书跟同名的娱乐节目无关,因为我提到书名是《最强大脑》的时候,同事就有被误导,以为是本百科全书类的介绍书籍。所以说这书名翻译的有问题,是想借势呢?还是为了致敬前辈?原书名就直接得很,发明计算机的人,注意是单数,不是人们。所以虽然书中介绍了多位大腕儿,但核心人物只有一个:计算机之父阿塔纳索夫。虽然咱是做IT的,但实话说,没听过此人。书中提到的图灵和冯·诺依曼反倒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觉得作者介绍他们有点利用名人效应之嫌。

当然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想回答“计算机到底是谁发明的?”,围绕计算机产生的这段历史展开,以阿塔纳索夫为中心,工程和物理学为两个基本点,配上英国的图灵、弗劳尔斯和德国的楚泽,还有美国的莫奇来和埃克特,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跨度几十年,从机械到电子,最终还是用一场专利官司来证名。

再说此书写法,有点儿像史书里面编年体配合国别体。用纵横两条线来介绍发明计算机的过程。作者试图还原那段历史,几条线同步发展,写得不混乱,逻辑还是不错的。但不够生动,通篇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要不是对计算机的诞生很好奇,很难坚持读完整本书。也可能是翻译的比较平直,没读过原著,仅在这画个问号。

咬着牙读完,总结下大牛们的共性,小时候都是学校里面的另类,天才似乎都不容易被同龄人认可,尤其学校中各种悲惨遭遇,但他们都很倔强,并且坚持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可见对于你不理解的人,还是怀有敬意,而不是敌意的好。

他们都是工程师,对数字敏锐,对研究执著,对研究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懂得申请专利也只是为了要到研究经费。专注于研究,对市场的前景分析相对欠缺,也是很多科学家在商业上没有建树的原因。

觉得可悲的是,一个计算机最先发明权之争是由两家公司挑起的,霍尼韦尔和兰德公司为了打专利官司,才引出阿塔纳索夫,先前他的ABC机被认为没价值而毁。有设想没有实现,就等于零吗?

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靠商业公司来正名,总觉得不是滋味。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在乎计算机之父是谁的有几个呢?课本上还不是写着第一台计算机叫ENIAC?使用电脑的也只是知道微软和苹果在互掐吧?最多了解点儿IBM的渊源。

都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了,而这本对于计算机发明者的致敬的书似乎不合时宜了些,可读性也不算太强,默默读过,感慨下战争的残酷,科研者的不容易,仅此而已。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读后感第二篇

如果在街头做一个随机调查,问一问路人们“计算机是谁发明的”,恐怕十有八九难以回答,余下的一二成有理工科背景的朋友也许回告知问询者“冯•诺依曼(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提出者)”或是“阿兰•图灵(人工智能的发展者)”,但真正的“计算机之父”阿塔纳索夫的名字依旧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世人所知。

美国作家简•斯迈利 (Jane Smiley)就是基于上述令人遗憾的事实,才写下了这本《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原作名为The Man Who Invented the Computer: The Biography of John Atanasoff, Digital Pioneer,更能反映本书的内容),对计算机的真正缔造者约翰•阿塔纳索夫的人物生平以散文般的笔触做了一番评述。

讲到这位被遗忘的计算机先驱,作者在序言中曾提到,连麻省理工学院的“发明家名录”里都没有阿塔纳索夫之名,可见阿氏在生前身后都名不见经传。类似的杰出人物默默无闻的多矣,有谁知道抽水马桶是何人发明,脚踏车为谁人创造,在我们身边的众多不可或缺的用品、器具里都隐藏着一个个沉默的英雄,为人们生活的舒适,为人类的发展进程和终极幸福,披肝沥胆地贡献着自己的辛勤和智慧。

还是回头来说说说传主约翰•阿塔纳索夫。阿氏的故事里有两处经历让我觉着特别,一是他灵光一现想出了四种可以令计算机工作方法的神奇经历。这是在他对此问题冥思苦想五到七年都不得要领的某一天,挫败感又一次如约而至,他驾车一路无目的的行驶了189英里,到了一处小酒馆,感觉恢复了平静,随着两杯波旁酒下肚后,福至心灵,终于“计算机系统的特性完整地呈现在他的脑子里”。

这段奇妙的经历好像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遭遇过,比如化学家凯库勒因为对苯的结构未搞清楚而陷入苦恼,但在他百思不得其解而疲劳打盹时,却梦见了一条蛇咬自己的尾巴,由此想到了苯环的结构。类似的还有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数学家庞加莱证明富克斯函数族的存在等,这些成就是看似是偶然地灵光乍现,其实背后都有科学家长期的努力和付出。

还有一处特别在于,阿塔纳索夫最初根本不愿卷入兰德公司与霍尼韦尔和CDC之间的纠纷,他没有劳神想证明自己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作为一名纯粹的科学家,他关心的只有他对物理学理论的挚爱,他对计算机设计的着迷。现在看来,围绕究竟是谁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的争论并无多大意思,因为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而真正有意义的是作者简•斯迈利的工作——将历史的真相还原出来,告诉世人这些昔日的天才和先驱的光辉故事。

1994年,阿塔纳索夫去世,他的讣告中有这么一句:“电子时代,只有他能与爱迪生媲美,是被人遗忘的电子计算机之父。”向后世无名的阿塔纳索夫先生致敬!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读后感第三篇

作者 简·斯迈利,被一些评论家誉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涉猎广泛有散文、传记、文艺理论及剧本创作。在编写这本《最强大脑》时,她走访了许多名校,研究院和设计公司,搜集大量的资料,去还原了计算机发明的全过程。

书中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图灵,我想问大家:do you know what the Turing Test is?著名的图灵测试。就是当人类和电脑的连接,人类不知道自己和电脑的连接,那么测试就通过了。这个电脑拥有人工智慧。阿兰·麦席森·图灵设计出了这样一个测试。我记得上小学时,数学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是人比较聪明还是电脑比较聪明?大家马上抢答说是电脑,回过神来又回答是人类比较聪明。因为人类创造了电脑。虽然电脑的处理速度可能比我们大脑快,但电脑也是人类设计出来的。今后如果创造出了机器人,那么这一问题又将改变,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书中介绍约翰·阿塔纳索夫时写道“学期刚开始的时候,阿塔纳索夫已明确的知道他想学习物理,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他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倒背如流,物理领域的其他知识也很容易让他兴奋。”也许,就是这样的兴趣和目标成就了阿塔纳索夫吧。孩提时的阿塔纳索夫就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把每一个新想法和新事物都当做是一个挖掘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虽然阿塔纳索夫一家在布鲁斯特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阿塔纳索夫家族不仅名字听起来奇怪,行为方式也奇怪,经常会有人骚扰他们,还有人故意毁坏他们的房子。但小阿塔纳索夫却越发的自信、独立、精力充沛、乐于冒险,也许正如书中所说 阿塔纳索夫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造就了他成年后创造力的集中爆发。

“他总是急急忙忙地上路,脸上神情凝重,思想高度紧张,因为他正在想着他最喜欢干的事情--解决一个一个方程式。你想,他有一个外国名字,穿着过时的衣服,深色的头发乱糟糟的。很快别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俄罗斯疯子’。” 人们为何常对别人品头论足呢?爱因斯坦就算十年不换一件新大衣他依旧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阿塔纳索夫就这样每日沉浸在他的研究中,在艾奥瓦州立学院和威斯康里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二十六岁的阿塔纳索夫前往文奥瓦州立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学助理教授,并在物理教学楼的地下室见证了人类历史上首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过程。

通过书籍我了解到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世界,许多科学家的神秘人生和精彩的奇遇。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读者,我更倾向于把这本书视作一本人物传记或者说是一本励志书。感谢拥有最强大脑的计算机缔造者启迪着我们: 不停的寻找困难,并解决困难;不仅能体会到收获的乐趣,还能对批评一笑而过;不要害怕别人会偷走你的创意,如果你的创意足够好,就得强迫别人接受。

在生活中你会不会不禁的去想,人类如何发展至今的?我们为何能创造出电脑、手机、3D打印机甚至机器人。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收获信息,管理生活,工作和交流的模式产生了如此的巨变。在我们之后的世界又会如何呢?答案都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中。

最强大脑-数字时代的前世今生读后感第四篇

《最强大脑》这本书初看上去是一本向前辈科学家致敬的书,但那只是中文书名引起的错觉。书中记载了在计算机发展初期的几位重要的科学家:阿塔纳索夫、莫奇莱、图灵和冯诺依曼等人的杰出工作和贡献。掩上书页稍一思索,便可以弄清楚这本书的本意所在:为计算机发明权的归所进行辩白,为阿塔纳索夫争取荣誉。

此事要说起来是这么一个思路:二战期间,由于美国军方的大量投资,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在战后已然发展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技术。而两家智库公司分别得到了计算机的机器和技术:大名鼎鼎的霍尼韦尔和兰道。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大头都想独占技术,驱逐对方。霍尼韦尔的技术源自阿塔纳索夫的ABC原型机;而兰道拥有莫奇莱的专利。按说法治社会应该没有废话,谁拥有专利权谁有理。但是一来战争刚结束,局面是一团糟;二者即便是法治社会,也要看钱和律师的作用。所以专利之争势在必行。

当时美国关于专利所有权的规定是谁发明谁拥有,而并非谁申请谁拥有。发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有想法;二,有成品。而打官司很久以前,阿塔纳索夫确实在艾奥瓦先做出了ABC原型机,并写了操作手册。这就直接导致打官司的双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阿塔纳索夫积极出击,而莫奇莱的律师要求他防守,装傻充愣,力图撇清与阿塔纳索夫的关系,证明他的ENIAC机是自己独立做出来的。莫奇莱显然身体不行,精神状态不好,几次出庭前后矛盾,律师给他的这个防守策略也并不高明。最后专利权被判无效,荣誉也被阿塔纳索夫拿走了。

本书即是几乎完全根据这次专利官司的材料写出来的,霍尼韦尔公司真肯下本儿,连阿塔纳索夫的成长经历都挖掘出来了。所以本书并非一本客观的文字,本意是为阿塔纳索夫争名。不过人嘴两张皮,他可以为阿塔纳索夫争名,别人也可以提出疑惑:通观全书,不论早期还是后来,莫奇莱都是一个宽宏友善的人;而阿塔纳索夫一直防备着别人。早期莫奇莱主动拜访阿塔纳索夫,并能愉快交流;后期即使已经有专利之争,莫奇莱仍然心无芥蒂,为人很敞亮。反观阿塔纳索夫,早期对莫奇莱就防备重重,一本操作手册也不肯给人(这本书后来印了100份到处送)。后期莫奇莱拜访他,与莫奇莱心怀坦荡相比,他戒备森严。所以我觉得莫奇莱似乎是个敞亮豁达的人:他很早意识到了计算机的商业价值,便申请了专利权;而专利之争开始后,他也清楚意识到这是大公司的利益之争,与个人关系不大,所以他对阿塔纳索夫毫无防备。莫奇莱从头到尾都很明白,走的都是正道,心明眼亮。阿塔纳索夫呢,专利申请进展缓慢,待人没有诚意,一直对人抱着无谓的戒心,虽然智商高,但是情商太低。一个旁证是,阿塔纳索夫一贯“让人紧张,待人严厉苛刻”,这种到老不变的性格是他家人的评价,莫奇莱是一贯的阳光开朗,他的助手对他一直忠心耿耿。所以从个人感觉上讲,我倾向于认为,莫奇莱和阿塔纳索夫各自独立地发明了计算机,就像莱伯尼茨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但是后来者却要争执到底是谁先发现,更甚者指责另一方剽窃。

书中两位另外的大腕图灵和冯诺依曼是打酱油的,当然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是打酱油的。图灵在二战时破译德军密码方面贡献巨大,他提出的“机器可以思考”的命题仍然是研究和科幻小说的大热门,施瓦辛格的终结者一部接一部地拍就是明证。冯诺依曼以提出“冯诺依曼机器”而著名,但从书中描写来看,诺依曼为人机敏人脉广泛,更是一位科研帅才而非干将。在计算机专利之争中,图灵是闲云野鹤,思想早已飞至九天云外,诺依曼志不在此,他走的是上层路线,所以都是打酱油的,得到一些惠而不费的名声而与世无争。

这场专利之争的结果是专利权不成立。从此计算机专利成为了公共财富。后来的发展倒是应验了冯诺依曼的猜想:想法一旦成为公共财产,创意便会不断涌现,计算机革命一触即发。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下书名。本来的书名直译过来是《发明计算机的人》,很切题。而《最强大脑》文不对题,听着好像把几个牛人拉出来溜一圈,让人膜拜一番,境界高下立判。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