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是一篇探讨人生态度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弹力十足的小女孩,表达了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文章鼓励读者要像小女孩一样,拥有弹性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被困难所击倒。
《弹性》读后感(篇一)
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现。
让被实验者,判断一种颜色。
实验者给被实验者展示一种颜色。
第一批,被实验者说这是绿色。
第二批,被实验和说这是蓝色。
接下来,当实验者再次给被实验者展示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时,被实验者对于模凌两可的颜色,失去了判断能力。
刚刚被告知是绿色的被实验者,更多的选择偏绿,刚刚被告知是蓝色的被实验者,选择偏蓝。
这个角色说明,我们的判断容易受外界影响。
若是从正面判断这个问题,就是从不同角度对待问题,听可取的,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弹性》读后感(篇二)
我的朋友说我缺乏弹性思维,细想的确是这样。上周玩了一把剧本杀的阵营本,复盘时,从弹性思维的角度,我的选择仍可谓缺乏弹性。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弹性思维需要久久为功。但我想,从分析思维的路径去实现弹性思维,似乎有些太曲线了。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方法。
最大的收获是,我不再担虑于放空下来的“胡思乱想”,书里告诉我,这是我们大脑的默认空间正在重组以往信息,这种重组为弹性思维提供素材,因而冥想的益处也在其中体现。但如果我们平日里大量刷手机听音乐,默认空间就会被占据而不会启动,所以不必害怕放空时的胡思乱想,任何大脑在人类休息状态时都不是绝对放空的。这带给我最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我不再害怕睡前胡思乱想会失眠,而是知道我的大脑正在重组,正在培养它的弹性思维。这还给了我一个意外收获:不再像以前那样,会因为第二天一早要开车而头天晚上失眠了,睡得很安然。
这本书告诉了我几种方法,当然,酒精并非良方,除此以外,在保持放松和心情愉悦的状态时,弹性思维就很容易发生,所以积极情绪很重要;在高度集中的琐碎性事物完成后,弹性思维往往在此时已跃跃欲试呼之欲出;一天当中,要学会根据自己的节奏,在适合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里做分析性强的事,而精神涣散时,则是孕育弹性思维的好时光。
之后我也打算看些海龟汤,甚至学点脱口秀创作的手法,我觉得这对于培养弹性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一本小众的好书,希望多点人看到它。
《弹性》读后感(篇三)
人类有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思维,一种分析性思维,另一种是弹性思维。多数人拥有分析性思维,弹性思维却只有少部分人拥有。只有分析性思维人,在遇到新挑战时,很容易就会败下阵来,要比拥有弹性思维的人更难应对新挑战,更难获得成功 有些特定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一种多元化的能力,这种思维的多元整合能力不同于那种条分缕析、一以贯之的认知方式,我们称之为“弹性思维” 弹性思维能赋予我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打破神经和心理方面的条条框框,跳出定式思维来看问题 《弹性》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的极速变化改变着我们的商业模式、专业领域、政治生态和个人生存环境,我们的成功和幸福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只有拥有弹性思维,才能更好去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如何用弹性思维在极速变化的世界中灵活思考呢? 一、让大脑思维感知并适应变化环境 世界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世界在变化你却还蒙在鼓里。当你发现身边一切事物在发生变化时,你赶快让大脑思维去感知并适应这个变化环境。只有让大脑思维去感知并适应变化环境,你才能更好做出相应的行动。 二、认清大脑思维的思考路径 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都少不了思考这个环节,我们也都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只有一种,可一遇到新的挑战就乱了分寸,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管处于什么样处境,你要冷静,认清大脑的思考路径。只有认清大脑的思考路径,你才会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唤醒沉睡的弹性思维大脑 我们天生就拥有弹性思维,只是我们习惯用分析性思维,忽略了弹性思维罢了。弹性思维最主要的过程,一个是关联(整合已有的信息的过程,在信息整理过程中,互相重叠,互相激 ),一个是重建(将既有信息进行全新的构建,形成全新的思维框架),我们可用①当个新手②容忍拖延③放纵疯狂,这三个方法唤醒弹性思维。 世界的极速变化谁都无法阻止,我们要唯一要做就是去培养自己的弹性思维,置身去应对周围变化的一切事物
《弹性》读后感(篇四)
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身边人提示最近自己有些缺乏灵活性,不够开放,所以对思维如何灵活应用这个话题感兴趣,然后找到了这本书。与短评中一些批评的意见不同,在这本书籍中我收获良多。也许是因为我并非科班出身,亦或是文中提到在接触一个新事物之前,需要保持初心,清空原始框架印象,才可以做到从新的体系中吸收到营养。 首先,直观的聊聊我最开始的疑惑点,思维是如何凝固的?为何我们都会觉得身边年龄偏大的人群,思维相对固化?有一个解释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那就是我们神经网络的连接经过不同频率的刺激,会形成一些比较畅通的回路,这一点特别像谚语说的原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就有路了,由于这些“捷径”的存在,当生活中同类事件触发的时候,会激活脑中固有的神经回路,因为路径最便捷,也最易被调用,在宏观世界中,表现的就是,这个人做什么事情有一套自己的方式。书中有个名词概括这种现象“思维固着”,由于年龄较大的人群拥有更多的经历,所以脑中固有的神经链接也会更多,容易被自己原有生活经验和行之有效的路径等困住。 但我觉得,以上只是解释了固着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未解释大脑为何要这么做,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我们有意识的大脑每秒可处理40~60比特的信息,大致就是一个短句的信息量。相比之下,我们的无意识要更强大。例如,你的视觉系统每秒可处理大约1 000万比特的信息,你的初级视觉皮质只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传递给你的意识。”那如何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过滤重要信息传递给意识呢?我们脑中的“思维过滤器”如何发挥作用?那就是需要先识别什么是重要的信息,而这些重要的认定,源于你的先有经验。你看,这就像走入了一个死循环,你很难跳脱开过去看未来,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到只能看到自己先有经验范围内信息,这有点类似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人为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那么类推,专家型人才,律师,会计师,医生,甚至公务体系人员,这些比较依赖旧有知识体系工作的人们,比较容易陷入专业化陷阱,因为需要不停夯实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多元化信息刺激。这样或许在非现代化时代可以生存,但在信息日益变化的今天,这显然会更易困住自己。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呢?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是大家都可以想象到的,就是充分的开放,目的是引入不同的信息源,比如交往的朋友有些脑回路奇葩的,不要敬而远之,当个有趣的案例了解下不同的神经回路是什么样的,毕竟对于大脑来说,神经回路链接没有好与坏,或者道德评价,都平等的不同形式的方式链接,从这个角度讲,天才与疯子的边界真的很模糊,因为那些大胆的猜想最开始的时候都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不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方式,就是和自己意见迥异的人沟通,也许这会让自己不舒服,但却是有效化解思维固着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还有很多,大意就是,那些大脑原本拒绝的内容,小心的审视,并且有意的不遵守最初的意愿。 提到审视自己的想法,前提条件是得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但其实这很难,因为我们的行为本身是默认神经网络自动触发的,根本无法察觉。那么如何提高对自我意识的警觉呢?这里引出第二点,可借鉴的方法是“正念”,经过神经学多年研究,正念可在生理基础上可观测的证实,可以提高认知意识,也有助于提高A到B事件的专注时间。 意识与改变还是有差距,如果说神经网络的路径说“联接”,那么弹性思维就是“重建”,如何让大脑打破旧有回路,产生新的联接呢?这要从思维说如何联接的说起,或者说好主意都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如何打开“前额叶过滤系统”阀门?作者给出的参考是:大麻/还有一些影响神经作用机理的药物。显然这肯定是不可取的,作者也提到还有其他方式,根据不同实验研究,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1.让大脑充分放松以及放空,洗澡的时候容易有好的意见出现,大脑神游的时候容易迸发好主意。这是因为我们闭眼休息的时候大脑仍然在工作,主要内容是默认神经网络在整合我们刚刚接触的新信息,这个时候放空大脑,可以类似绕过原有神经联接,更易触发思维重建。 2.实验表明,在大脑充分疲劳的时候,也容易不依照原有思维路径,重建新思维,所以在一天劳累之后,写作也许更易获得灵感。 3.实验表明,愉悦的心情也有助于弹性思维的养成,所以作者总结,幸福本身不仅是一个目的,而且是一种增强精神生产力的策略。 4.坚持到底,弹性思维一般在大脑发现旧有体系不可行时,才会考虑创造新的联接方式,这一点可以从远距离联想实验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好主意的产生,是苦思冥想仍无成果之后大脑才会尝试换个思路的必经之路。 以上方式都可以让大脑打破原有的路径,开启新路径,我自己还想到一个方式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倾诉给不同的朋友,得到的反馈是不同的,可以巧妙利用这个他者思维,在其中寻找好的解决方法。毕竟就像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说:“想出好主意的方法是先想出很多主意,然后抛弃其中不好的那些。” 以上是我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与感想,个体差异极大,只有更好的了解自己思维运作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规划他。这些年,由于对分析思维的迷恋,和专注力的钟情,导致自己与身边世界的运转方式越来越远,才知道原来弹性思维也如此重要,好的思想总是不会存在于教科书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重新提炼应对策略,毕竟生存环境,从来都没有完全一致不变的,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共勉!
《弹性》读后感(篇五)
先说下作者吧
作者叫蒙洛迪诺
这个人曾经跟两个大物理学家合作过,一个人叫霍金,还有一个叫作费曼。他是霍金和费曼的助手。他跟霍金一起写了《时间简史》。
他后来还做了好莱坞的编剧,他被请去做很多科幻电影的编剧。《星际航行》就是他编剧的。
又是专业的物理学家,又是编辑,感觉好像两个职业相差十万八千里,作者是怎么做到的,答案都在书里。
概念点汇总
因为是基于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所以存在大量专业的术语概念,我们先概括总结一下。
1、 脚本化运作:有很多生物做很多事根本没有自己的意识。我们人也是这样,各位回忆一下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就做完了某件事。
2、 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我们头脑当中思考的过程。思考就是非脚本行为。就比如说我现在想,我该不该喝这杯水,喝完水对我有什么影响,当我想的时候,这叫作思考的行为。但是当我没有思考,我只是下意识地拿起这个水杯就喝,那不叫作思考,那叫作脚本行为。
3、 表观遗传基因: 你的行为方式慢慢地改变了你的表观遗传基因,这个表观遗传基因会进行遗传到你的孩子身上。
4、 选择超载 : 选择了A,心想是不是还有更好的B,然后再想办法换。总是变来变去,拿不定主意,他总想找到一个最优化的选择C。
5、 满足感选择 : 当下能够满足我的要求,我选择。
6、 缺陷多动障碍 : 弹性思维过剩,就是注意力不足。
既然是思维就跟大脑的运行脱离不了关系,毕竟太专业,超过了书生的能力范围,直接看原文怎么说:
那怎么能够减少我们生活当中,脚本化行为的发生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Mindfulness,正念。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够感受到它,这叫作保持正念。你能够时时刻刻对当下有觉知,能够感受得到这种状态可以帮我们减少生活当中“不经过大脑”的这种状况。
我们怎么样去获得足够的创造力和洞察力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想一个事,使劲想,想不出来,但是当你把那个事放下了以后,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一个想法,那个问题解决了。
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股巨大的暗能量暗能量就是你的显性意识根本不知道的地方,然后当你休息,当你睡觉,当你散步,当你分神,当你听到鸟叫那一刻,全神贯注去听那个鸟叫的时候,你的那个暗能量在起作用。你得让你的大脑放松下来,让你的大脑脱离掉那个紧张的思考的理性的过程,你的那个暗能量才能够使上劲。
现在各位反思一下,你有时间好好想想白天发生了什么吗?你有时间去加工一下你头脑当中的某一个想法吗?
我们只要一有空就拿出手机来刷,有信息,有新闻就应该看……你生怕自己的大脑空下来,大脑一旦空下来,就觉得好像没干什么事:我今天是不是浪费时间了?其实你远离了你的弹性思维。我们在不断地填满所有的空间,但我们应该把人的价值开发出来。就是你需要给自己充分神游的时间,能够在神游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深度的理解力,加工力,还有灵感创造发现的地方。
人的大脑最神奇的一点是,当我们读或听到句子时,脑海中会立刻组合出最合适的意思,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不过那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可以在潜意识里完成这个过程。多亏了数百万年的进化,给了我们一个大脑,而成千上万小时的母语接触,让我们可以很快地处理语言。就是这个选择的过程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我们的大脑习惯性。
在你意识到一个想法之前,你的大脑在努力将你潜意识里产生的所有意义收集起来,而随后只有那些最为准确的想法,才会被真正地传递给你的意识。大脑在处理这些不同的意义时,两个大脑半球会相互合作,你的左侧半球会支持那些显而易见的字面意义,而右侧半球则支持那些潜藏的、一开始可能被隔绝的、有点牵强的、但有时往往是正确的解释。就是说左边逻辑判断,右边潜意识,右边会有很多艺术化的处理,图形化的处理,灵光乍现的处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说的胼胝体,所以胼胝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桥梁。
洞察力是我们运用弹性思维过程中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而最终了解我们从陷入僵局到醍醐灌顶的整个脑思维过程,是一项相当伟大的成就。当他们回顾受试者的脑活动时,他们看到有时候那些坚持解决问题直到醍醐灌顶的人,会有独特的神经活动。在洞察力跳出来之前很久,大脑中就已经具备了某种结构。事实上他们在问题出现之前的几秒钟就呈现出来了。
怎么样解放大脑,避免思维的凝滞
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回归初心。初心就是灵活的,初心就是有弹性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得想明白,而不是僵化。我们一旦进入了僵化的过程,我们就忘记了当年要做什么事儿,我们就只是按照流程,按照步骤,按照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就做。
具体的方法,第一个是我们要学会引入不同意见。
第二个就是借助工具去刺激你的外侧前额皮质。
第三个就是不要怕失败。
第四个对于高创造力的人,你需要接受他的古怪。
第五个普通人如果你不想疯,你又想具备很高的创造力,释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六个疲劳和开心。当你的大脑疲劳的时候,你理智的部分会放松,但同样的情况之下,创意会冒出来。开心的时候也是,就当你高兴、开心、嗨的时候,这时候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能够让大脑变得更弹性,更放松。
大家好,我是职场书生,我们每天解读一本书,尽量把图书的精髓传递给您,希望对您会有一点帮助。如果你觉得有用,请点击关注,您的反馈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谢谢。
《弹性》读后感(篇六)
开始讲这本书之前,我想请你做一个脑筋急转弯。有一位魔术师,他说,自己把一个乒乓球扔出去,能让这颗球不碰到任何物体自己停下,然后反弹回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你想到了吗?是重力。魔术师把球向上扔,重力让它自己又落回来了。
脑筋急转弯有一点点难度,因为题目会用一些信息迷惑你,让大脑基于经验,构想出一个熟悉的画面,比如魔术师把球抛向桌面,或者地面。想要找到答案,你必须质疑大脑的假定,调整思维框架。这种多元、开放、非常规的思维能力,就是书名所说的“弹性思维”。
过去,我们把弹性思维叫做聪明、灵感,甚至天才,觉得它是科学家、艺术家的专利。但是今天,弹性思维已经成了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技能。这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了。10年前,想要自助旅游,你只要看看旅行指南,打几个电话定好机票和酒店,拿上地图出发就行了。今天呢?规划一次出游,你得打开好几个 App,还得纠结,虽然周五晚上的机票比周六上午更便宜,但是得多住一天,怎么安排才能更好呢?
每天,我们都要解决很多10年前根本想象不到的难题。这时候,学校教的、考试考的那种思维方式就不太够用了。它只能在既定的思维框架内处理问题,一旦遇到改变、遇到新的挑战,弹性思维会更胜一筹。
这本书的作者列纳德·蒙洛迪诺是一位物理学家。霍金的两本畅销书《时间简史》和《大设计》都是跟他合著的。他在30多岁的时候,曾经裸辞跑到好莱坞去写剧本,参与了《星际迷航》等电影的创作。从物理学家到编剧,他能完成这么大的跨越,还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优秀的成绩,靠的就是弹性思维。
在这本书里,蒙洛迪诺依据最新的科研成果,解释了弹性思维运作的机制是什么样的,还利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怎么更好地学习运用弹性思维。接下来,我就会按照这两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我想请你先思考一下,你觉得,人在发明灯泡和写诗的时候,思维活动是一样的吗?
发明灯泡,你需要掌握电路的知识,需要做大量的计算;而写诗呢,你需要掌握语言的技巧,需要用心观察生活。
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同,对吧?
但是,这都是思想的内容层面,如果去探究思维过程的结构,你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整合既有的信息,不管是来自知识和演算,还是来自技巧和观察,然后通过某种思维方式,砰!一个全新的想法突然诞生了。
这就是“弹性思维”,它包括两个关键步骤:关联和重建。关联就是整合已有信息的过程,大脑神经系统通过寻找解决特定问题多维度的信息,构建成一张张不同的网络,这也是大脑的运作机制。当一个神经网络与另一个神经网络相互重叠、相互激发,新的想法就不断涌现。重建就是说,这些没有头绪的新想法,会在某一个瞬间重组,成为一种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的思维框架。
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新鲜的,不就是灵感突然迸发的瞬间吗?过去人们虽然知道大脑有这样一种能力,却一直都觉得这个能力非常神秘。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灵感是缪斯附体;大文豪苏轼也说过,灵感就像不知道从哪儿会冒出来的泉水。
这是因为,弹性思维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是大脑的默认模式。人很难有意识地观察到它,也就很难研究它、解释它。但是今天,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已经能够揭开这种默认模式背后的秘密。2016年,科学家识别出了97个全新的大脑区域,弹性思维就是在这些神秘的脑区发生的,它们在构造和功能上都超出了之前人们的认知。
那么,弹性思维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它是一种 “自下而上”的思维过程。我们一般会觉得,思维受意识控制,是“自上而下”的。大脑里有个指挥官,它会发出指令,其他的脑区根据指令,来执行不同的任务。作者蒙洛迪诺管这种思维叫分析性思维。在他看来,弹性思维正好相反,有的脑区就算没有收到指令,也会被一些信息触发,产生复杂的思维活动。
我来举个例子,你就更好理解了。1816年,18岁的玛丽和一群朋友在瑞士度假,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围炉夜话。有一天,他们决定玩一个游戏,每个人都写一个鬼故事讲给大家听。到了第二天晚上,大家都想出了自己的故事,只有玛丽没想出来。
所以,每天晚上大家围炉夜话的时候,玛丽都觉得很沮丧。有一天,他们聊到了“生命的本质和原则”。他们讨论了达尔文的一个实验。达尔文曾经假设:“把细条状的意面放进一个玻璃盒中,通过某种神秘的方式,意面就能自己蠕动。”蒙洛迪诺说,听到这句话,他想到了残羹冷炙。但是,玛丽他们正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所以玛丽会想:“生命难道这么容易就被创造出来了吗?是借助什么力量创造的呢?”
夜里大家都睡了。玛丽松了口气,她终于可以不再想着创作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就在这时候,她一直苦思冥想的故事竟突然自己跳了出来。
请注意,玛丽想出故事的瞬间,恰恰是她放松下来,没有逼自己赶紧想出一个故事的时候。她受到了晚上讨论的启迪,但是讨论的内容和她这段时间关于故事的思考,是在她无意识的状态下关联起来的。玛丽自己回忆当时情景的时候说:我的想象力让我好像着了魔一般,引领着我。头脑中的幻象极速冲击过来……我看到一个面色苍白的学生,跪在他刚刚组装好的那污秽不洁的怪物旁边。这就是重建的过程,玛丽用“着了魔”和“引领我”来描述,正是因为她感觉到这个过程也不受大脑主观意识控制。这位玛丽,就是玛丽·雪莱。两年后,她的突发奇想,成了文学经典《弗兰肯斯坦》。
你看,弹性思维是在大脑的默认模式下完成的。但是,它既不是控制呼吸、消化等等身体功能的那种底层程序,也不等同于潜意识,它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能让我们在默认模式下整合信息、思考问题、提出见解,而不是简单地对外界信息做出反应。在大脑比较放松的时候,弹性思维就会启动,思维会自动来回跳跃,联络皮质默默运转。在这种模式下的思考,往往能够产生一些超脱常规的想法,释放出更大的创造力。按部就班的分析性思维不可能有这种效果,就像玛丽一直顺着“怎么写出一个故事”思考,她就怎么也写不出一个故事。
今天来看,弹性思维一点都不神秘。它是人类的本能,来自人的一种心理特质,叫“探求新奇性”。这种特质深深地刻在人类的基因里。考古研究发现,数十万年前,原始人类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灾难,一些顽强的幸存者从非洲迁移到了遥远的新大陆上。这说明,那些更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个体生存下来了。这个过程历经千年,开拓精神和创造力就会反映在基因里。1996年,科学家真的发现了一种与开拓精神和创造力有关的基因,叫 DRD47,全称是多巴胺受体基因D4(dopamine receptor gene D4)。这种基因让大脑产生一种奖励机制,一旦你有了开创性的新想法,大脑就会分泌让你感到愉悦的多巴胺。
这个奖励机制,会让人心甘情愿去做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事,比如艺术创作。14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直立人就创造了最早的艺术品:对称手斧。把斧头做成对称的,必须使用骨头、鹿角和石头等制造工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用性也不强。人们这么做,是因为就算没有别的好处,大脑也会奖励他们。而且这种奖励的力量,要远远大于物质奖励。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跟朋友说,为报酬写过东西,让他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他可不是小题大做,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金钱驱动创造性活动会扼杀弹性思维。
蒙洛迪诺说,过去西方疯狂崇拜的分析性思维,不过是个低级的神,弹性思维才是人类思想的宙斯。分析性思维能帮我们应对已知的挑战,但是弹性思维在今天更重要,它可以产生新的,甚至是疯狂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毫无用处,但是这些想法中很可能就有能够解决未知难题的方案。或者说得再直白一点吧,分析性思维能帮我们确定,怎样开车从公司到家里,而弹性思维可以帮我们发明汽车。
第二部分
今天的世界,知识每9年就会翻倍,以人类大脑的容量,已经很难靠分析性思维处理完这么多的信息。所以作者反复提醒我们,未来弹性思维已经不再是搞发明创造才需要的能力,它会成为生存必备的技能。可是,过去我们受的教育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培养、运用分析性思维,而弹性思维,不受意识控制,好像根本没办法掌握。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给出了哪些培养和运用弹性思维的建议。
其实,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培养和运用弹性思维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冥想。现在很流行的正念冥想,核心就是要让各种念头自然产生,然后观察它,感受它。这就是在刻意去启动大脑的默认模式,然后观察它运作的方式,当然也包括弹性思维了。
当然,不用冥想,你也一样可以培养和运用弹性思维。别忘了,弹性思维来自人的本能,只要你在思考、在创作,弹性思维都在发挥作用。
问题是,怎么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根据我们第一部分讲的弹性思维的那些特点,作者蒙洛迪诺总结了一些培养和运用弹性思维方法。这些方法,说起来其实都挺简单的,但是它们或多或少都有点反常,所以要做到,可没那么容易。
我把它们总结成了三点:当个新手、容忍拖延,放纵疯狂。下面我就一个个解释一下。
首先,当个新手,就是要打破固有思维,主动接受不同的见解。
一般人到医院看病,肯定想找最有经验的医生。不过,2014年的一项研究建议,如果是高风险患者,找相对经验更少的新手治病,可能效果更好。这项研究刊登在颇具声望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它分析了10年间上万名病人的记录,发现顶级医师不在的时候,高风险急症患者30天死亡率下降了1/3。
比例很惊人,是吧?作者的解释是,大部分时候,医生做出错误的决定,都是因为他们会根据经验快速做诊断。在常见病例中,这样当然效率更高;但是不常见的病例中,这样就容易发生误诊。初级医生可能在常见病例上诊断比较慢,但处理不常见病例的时候,他们的思路反而会更开放。
限制那些有经验的医生专家的,就是固有思维,它是一种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想法和原则。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专业学习有时候反而会阻碍创见,越是专家越有可能有封闭的趋向。
作者当然不是说,我们以后都不要进行专业学习了。那我们该怎么跟固有思维对抗呢?
最容易执行的方法,就是主动接受和你的知识体系不同的观点。
这样做首先能让你能换个角度看待眼前的问题,没准就能获得一些启发。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如果你把它当成一种思维训练,长期坚持,你的思维框架就会彻底改变,你就不会轻易受到固有思维的禁锢。
所以,蒙洛迪诺建议说,假如你遇到了一个人,他认为人类登月是虚假的,或者爱因斯坦从邮递员那里抄袭了相对论,请不要走开,和他一起喝茶。这会扩展你的思维方式,比去治疗师那里便宜多了。
有位诗人说,有创造力的成年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孩子的状态,就是新手的状态。只是越长大,我们心里住着的那个孩子就越少出现了。你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请他出来帮你一起来处理问题,因为“他”更清楚是什么禁锢了你的思想。
第二,容忍拖延,就是要经常放空一下大脑,任由自己胡思乱想。
蒙洛迪诺在书里分享了一个他跟霍金一起工作时候的体会。我们在电视上会看到霍金跟别人交流,他能很快用电脑里的语音回答问题,你有没有觉得很神奇?蒙洛迪诺告诉我们,这只是假象。霍金回答一个问题,需要提前知道问题是什么,然后花费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准备答案。当别人现场提问的时候,霍金只是点击鼠标开启他的回答机器,播放他准备好的答案而已。所以,霍金想要回答一个问题,他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下答案。这个过程非常的艰辛,尤其是后来,随着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连手都动不了,得靠右脸颊上的肌肉牵拉来点击鼠标。
蒙洛迪诺跟霍金交流的时候,经常要等很久才能得到回复。一开始,等待的过程对蒙洛迪诺来说,非常漫长、非常痛苦。直到有一天,他说,他一点点看着霍金在屏幕上组织好句子,一边看,一边在思考,霍金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他发现,这样,他就有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霍金想法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这件事给了他一个启示。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一般在几秒钟之内就会给出回复,我们说话经常是不假思索的,语言来自表层思维。但是,当你有几分钟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只是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你又该怎么回应,你的反应模式就完全不同了。这个过程中,大脑的默认模式会自动建立各种关联,弹性思维开始启动,你们的交流会更加深入,也就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所以说,让大脑闲下来非常重要。不幸的是,今天,外界的干扰越来越多,很多人几乎每个小时都要翻一次,甚至几次手机,我们的大脑几乎一刻都不会闲着。
怎么办呢?一些人会建议你,在想不通问题的时候,跑跑步、游游泳,或者泡个澡,这些事都能让你的大脑稍作休息,启动默认模式。不管是哪个建议,都是让你把手头难解的问题放下,给大脑一段时间。这么来看,把事情扔在一边不处理的拖延症,未必完全是个事。有研究表明,拖延和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因为推迟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的时间,我们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弹性思维,让大脑做一些没有意义的思考。
要想说明拖延和创新的关系,估计没有比画家达芬奇更好的例子了。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拖延症。他曾经感叹,自己一生一事无成,因为他什么都坚持不下来。在他创作《最后的晚餐》时,他就会不时地突然停下来。教堂的人理解不了达芬奇的暂停,希望他能加班加点,早点画完。他们觉得达芬奇时常花上大半天时间发呆,真是太奇怪了。难道他不能像花园里的工人一样好好干活吗?遇到质疑,达芬奇就会滔滔不绝地跟他们讲艺术,然后努力让他们相信,最伟大的天才工作得越少,反而完成得越多。
所以,下次你在工作或者学习中拖延的时候,不要太自责,你的大脑可能需要休息一下,让想法漫无目的地闲逛一会儿。没准,那些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放纵疯狂,就是放松对思维的禁锢,任由不靠谱的奇思妙想产生。
你会不会觉得,在我们印象里,好像艺术家和科学家里,怪人的比例比其他领域要高得多。我来举几个更有名的“怪人”的例子:诗人兼画家威廉·布莱克,他相信许多作品的灵感是神灵直接传达给他的;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也就是“网格穹顶”的创造者,在好几年的时间里只吃李子,果冻,牛排和茶,每隔十五分钟就要写一篇日记——这个习惯从1920坚持到1983年。歌手兼作曲家大卫·鲍伊在20世纪70年代最高产的时间里,一直坚持食用牛奶,红辣椒和绿辣椒。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这到底是一种刻板印象,还是说古怪行为和弹性思维之间真的存在着某些联系呢?
20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研究了一些精神分裂患者的孩子。他发现这些孩子里有一半同时表现出异常的天赋和古怪行为。
这类疯狂天才的故事,你肯定听过不少了。比如每天听本书上线了一本讲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书。纳什既是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天才,也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很长一段时间里,纳什饱受精神分裂症的痛苦。他无法工作,无法正常生活。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相信来自外太空的外星人召唤他来拯救我们的世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是精神分裂的倾向,让纳什的认知过滤系统变得很宽松,他才会产生各种极富想象力的点子,甚至让我们觉得有些疯狂的想法。
纳什康复之后,一位好奇的数学家朋友问他当时怎么居然相信那种“疯狂”的想法。纳什回答说:“对我来说,对超自然生物想法的产生方式和数学思想一样,所以我很认真对待。”因为他自己意识到了,“疯狂和灵感同源”。今天的科学家验证了纳什的感受,他们发现,弹性思维和疯狂的想法都是因为大脑的认知过滤系统减弱才产生的。
我当然不是在说精神疾病是一件好事,而是想看看这样极端的案例,能给我们普通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它促使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像纳什那样行为古怪,拥有各种奇思妙想的人,他们大脑中侧前额叶皮层和其他过滤性组织的活动都比较衰弱,所以拥有更好的弹性思维。所以,不要过早否定自己的奇思妙想,觉得它们不靠谱、很疯狂,真正的创意,往往就诞生在这些“疯狂”的想法中。
当然,疯狂并不等于创建。不管是音乐家,科学家还是其他领域的原创思想家,都需要一些分析性思维把弹性思维产生的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创造。物理学家牛顿试图通过对《圣经》进行数学分析来寻找关于世界末日的提示编码。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富是有弹性思维的思想家,但是,无论是在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中,他们都采用使用分析性思维来控制自己,而不是放纵它。
天才并不等于疯子。心理学家认为,有分裂性人格的人和患有实际精神分裂症的人不一样,他们的认知过滤系统都很宽松,某种意义上说都有很好的弹性思维,关键的差异就在于分析性思维。真正的天才能够更好地掌控那些,不知道从哪里跑来的奇怪想法。
我们的脑子里住着两位不一样的思想家。一个是严谨的逻辑学家,一个是疯狂的诗人,它们俩可以让我们在“自发产生原创思想”和“用理性去审视它们”的思维方式之间自由切换。
总结
《弹性思维》这本书我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弹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两种高级的思维能力。过去,我们更重视分析性思维,因为人类社会一直在努力建设一种稳定不变的秩序。而今天,变化成了常态,弹性思维变得更加重要。
我先讲了弹性思维背后的科学道理。它是大脑在默认模式下重新整合信息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关联和重建。弹性思维是人的本能,但是过去我们不了解它,也没有系统地总结如何培养和运用弹性思维。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它的特征,总结出培养和运用它的方法,这本书里,我把作者的建议总结成3点:当个新手、容忍拖延、放纵疯狂。其中一些建议可能对你有用,另外一些可能没有用。这也说明思维的问题,没有一种能够普遍适用的规则。
《弹性》读后感(篇七)
物是人非与瞬息万变
我是一个极其极其念旧的人。周末晚上随意跟小伙伴约饭的时候,想起来要去什么店都没什么兴致,唯独对学校附近的一个拉面馆念念不忘,于是便决定欣然步行前往。拿到了熟悉的菜单,点了熟悉的菜,我们一边吐槽着这接近六年(也可能是更久)没有任何变化的门店,一边感慨着早已被学业(or实习)折腾得体无完肤的生活。
如果说,大一的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讨论的都是如何通过高数考试,怎么写出一段没有bug的代码之类的问题的话...说实话,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想到现在吃饭的时候我的小可爱会让我逐个试玩手里的App,测试微信的各种功能,尝试能成为一枚产品经理(当然,我不认为人人都可以当产品经理)同时准备着秋招进入大厂或者是咨询行业...我们没想过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能够成功挤占人们的碎片时间,日活跃用户达到 亿级别 ;像是头条这样的企业希望在搜索领域干掉某度;甚至...我也没有想到自己到了营销系每天还得看各种或算法、或AI的研究。
现在的我们,每天都要解决这很多五年前甚至是两三年前根本没有见过的,也想象不到的问题。如果你问我这么多年在商学院学到的一整套思维框架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坦白讲这些已有的框架能够真切解决的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接受了应试教育多年的我们,更擅长的是用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 thinking)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另外一种重要的能力——弹性思维(elastic thinking),或者是更常见的被称为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却被人们所忽视了。
要了解人们如何获得创造力,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或许要先从我们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开始聊起来。
在上初中的时候,或许我们都听过苯环结构被发现的故事: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在回家的途中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发现碳链就像是蛇一样盘绕着起来,首尾相连,突然地,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便成为了一个环状的结构。他恍惚间便意识到了,只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的苯环为何有着如何稳定结构的原因。这种“梦中科研”的场景看似虚幻,却又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自己以及身边的小伙伴身上的。虽然我们没有能够发现像苯环这样的伟大成就,但这种脑洞大开的瞬间爬下床记录idea的经历,还是能够让人感到欢欣雀跃的。
这种看似“无意识”的链接,实际上是大脑当中“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自下而上的链接指的便是在众多的大脑脑区中,不同的神经网络之间是会相互链接的(直观来看就是交换电信号)这些相互激发的脑区构成的神经网络,便促使人们的脑海中迸发出了一个个的新想法。
科学家发现,在众多的脑区中,某一些特定的脑区组成了创造性的思维网络,这些脑区分别为 默认网络区域 default networks (posterior cingulate) 、执行网路区域 executive networks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以及突出网络区域 salience network (bilateral insula) 。默认网络是指人们在无意识思考,例如做白日梦,发呆的过程中激活的区域;执行网络则是人们需要执行某项特定的思想活动时会被点亮的区域;而突出网络位于两者之间进行切换。简而言之,在人类的脑区当中,不单只有存在大脑指挥其他脑区根据指令执行任务的分析过程,同时也存在着脑区之间相互触发,突然间灵机一动的“脑洞大开”瞬间。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那些能够在不同脑区之间建立强创造性思维网络的人在创造性的任务中表现会更加的突出。
这也很难怪,对于那些擅长创造性思维的人来说,即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需要通过大脑自上而下的指挥;相反的,在那些或许只是发呆无聊的瞬间,灵感便如泉水般涌现;)
“探求新奇性(Neophilia)”指的是人们对待新鲜事物的一种“本能”。这个单词的词源来自希腊语,neos 代表“新和年轻”,phobos 代表“恐惧”,探索新奇意味着用于打破常规,跳出原有的框架看待问题,是人类最基本的四种心理特质之一。所以说这是一种能够释放出更大的创造力的心理特质。你可以使用以下的量表来测量自己的探索新奇水平。
1、我想要探索那些奇怪的地方。 2、我在开展一项旅程的时候往往是没有预设的机会和时刻表的。 3、当我把时间花在家里的时候,我感觉焦躁不安。 4、我更喜欢那些看起来不按常理出牌的朋友。 5、我喜欢干紧张刺激的事情。 6、我想要尝试蹦极。 7、我喜欢户外的活动派对。 8、我想要有新鲜的和惊奇的体验,即便它们是不合法规的。 (其中1分为完全不同意,5分为完全同意)
计算总计的得分_________
如果你的得分超过了29分,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你是一个追求感官刺激,用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具有探索好奇特质的人。更有意思的是,在大范围的问卷测量中人们发现,年龄会影响人们的好奇特质,青少年(13-17岁)的平均得分会远远高于全部的成年人的地方。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这套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时,就不得不牵涉到那套看似故弄玄虚的进化心理学了。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大概就是那些不具有创新本能的个体大多在原始人类进行开荒拓野的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了。虽然这个所谓的“淘汰论”的句式,用在人类所有现存的心理特质当中都是可以套用的,例如:如果不具有寻奇的心态,那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就会被淘汰(摊手)。但是科学家们确实在基因层面找到了跟创造力相关的基因证据,一种叫DRD4(dopamine receptor gene D4)的基因或许跟人类的创造力是相关联的。虽然后续也有元分析指出,这种基因与“寻奇”心理没有绝对的相关关系,但是基因的某种多态的表达形式——521C/T也被确认与寻奇的性格是相关联的。
所以,目前能够比较明确的做出判断的是,这种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是与人类的心理特质想匹配的,科学家从进化的角度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算特别的明晰。
在蒙洛迪诺的新书《弹性》当中,他把这种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进行创新性思考的能力称为弹性思维。并且根据最新的科学成果给出了人们学习和运用弹性思维的几条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1、放松神经,正念冥想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自下而上的思维模式本质上来说是大脑各脑区之间进行神经网络构建和链接的过程。我一个大学时代的好友曾经有过一个惊世骇俗的放松方法,就是在上大物课的课间完成高数作业。当时她给我们的解释是,这是一个放松换脑子的过程(吾等凡人真是难以望其项背...)。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适当的放松对于大脑的工作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要让自己真正沉下心来,使用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在各种泛用性播客或者音频平台下载对应的教材,根据指引就可以进行冥想的尝试。我虽然不能称得上是对这种方式的原理有深入的了解,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治失眠还是很管用的。
在进行资料搜集的时候,我也看到了对于冥想法效果的一些研究的集锦,里面也有提到这种方法可能只是由于安慰剂的作用。关于如何去权衡这种疗法的利弊,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冥想真的有效吗
我想起来了另外一项与创造力有关的研究,说的是适度的拖延其实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原因在于,拖延让人在某种程度上有控制感,同时也给了人们更多的准备时间。另外我记得比较有趣的研究好像是来自于PhD job market上看到的一个working paper,好像说的是perspective taking也能够促进人们在创造力的提高...对于这种心理上提高创造力的方法,在学术期刊上有挺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放松思维,常想常新
我想很多人都有在童年玩七巧板的经历,又或者是看到过别的小孩子在拿到一个新玩具是不断把玩,疯狂解锁新技能的全过程。比起成年人,孩童在新鲜事物当中获得的快乐和创造力是更高的。然而一旦对某项事物产生了熟悉的感觉,那适应性(adaptation)就会让人们逐渐丧失最初的快乐。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勿忘初心”,与“初学者心态(beginner's mind)”想要传递给大家的想法。
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或许葆有一颗童心,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是提高创造力的又一利器。这里也可以跟心理学上另外一对常常一起出现的双生子概念“固定性思维”与“成长性思维”放在一起思考。在我看来,那些认为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的,常常愿意推陈出新的人,也是那些创造力很强的个体;而那些总认为事物一成不变的,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人,更像是固定性思维的人,他们的创新能力或许就会被大打折扣了。
3、 猫头鹰与山雀
跟具有老年养生作息的我不一样的是,我认识的很多从事艺术类的、设计类工作的小伙伴大多都是昼夜颠倒的猫头鹰型(night owl)型作息。前两天认识的新的小伙伴问我,夜间里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想了下大概就是睡觉和思考了吧。我虽然也觉得大脑在晚上是异常活跃而且有强烈的表达欲,但只要作息稍微由一点颠倒,第二天就像是萎蔫的白菜一样要倒头睡一整天。不少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同作息类型的人来说,创造力的巅峰出现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能量层级(energy level)来调整开展自己的工作(emm上班狗们估计会表示很无奈)。虽然也有看到一些研究说,大概“猫头鹰型”作息的人比起“山雀型”作息的人是更有创造力的,但我个人对这种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疑惑的。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单干”的创作者而言,根据其适合的作息调整完成创作的时间,会有更好的效果。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本来只是一个书评,来自于之前读的蒙洛迪诺的《弹性》。老爷子跟霍金合写过《时间简史》,还拍过《星际迷航》的电影,弹性思维那是顶呱呱的了。到书的末尾,我也还是觉得所谓的弹性思维跟创造性思维没有太大的本质上的区别。但对于完全没有任何脑科学背景的小白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友好的。后来也陆续翻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对于书中某些观点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补充,是台风天周末的输出吧(写长文真的...太难了QAQ)。
前两天跟小伙伴聊到了,什么是有创造力的研究这个哲学层面的问题...虽然我不知道他所在的领域究竟在做些什么(据说是写代码教机器人在特定的场合上下扑腾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但他给了我一个简洁有力的回复,有创造力的研究就是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研究。同样的,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刷到朋友圈现在从经济学转型做法律研究的Manolo也提到了在社会科学中更加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应该是“既要有具备代表性的数据库作为定量分析,也需要深入惊喜的田野工作”,深以为然...
做有创造力的研究,大概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吧。仅以此文勉励下自己啦~
谢谢你的阅读;)
Reference:
Beaty, R. E., Benedek, M., Kaufman, S. B., & Silvia, P. J. (2015). Default and executive network coupling supports creative idea production.Scientific reports,5, 10964.
Strobel, A., Wehr, A., Michel, A., & Brocke, B. (1999).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opamine D4 receptor (DRD4) exon III polymorphism and measures of Novelty Seeking in a German population.Molecular Psychiatry,4(4), 37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ophob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5%B7%B4%E8%83%BA%E5%8F%97%E4%BD%93D4#cite_note--14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dont-delay/201310/procrastination-helps-creative-thinking
https://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29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