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其中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读完《诗经》,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智慧,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爱情、友情的深刻思考。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也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经》读后感(篇一)
花了我五十大洋,虽然心痛却也快乐
最喜欢郑风
我想孔子也是喜欢的,尽管他说郑声淫
他的淫不过是说郑声有点像靡靡之音罢了
细想下,郑声的确有邓丽君歌曲的味道
1/7页《诗经》读后感(篇二)
读诗经前,一直以为古代的女生含蓄内敛,最多是民歌中的小女子抒发一下相思之情,读过《摽有梅》才知,还有这样一面。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一个姑娘发出了对爱情的渴望,追求我的小伙子,赶快抓住好时光!甚至结尾姑娘喊到,“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机说句就算成。恨嫁之心跃然纸上。
一个姑娘大胆地喊出对爱情的向往,这在后世文学中是少见的,但这是一种正常心声的流露。与后世女权主义有几分相似。
2/7页《诗经》读后感(篇三)
《诗经》的语言质朴而不事雕琢,如同白话却带着动人的魅力。大学时喜欢《伯兮》,但也像《氓》《君子于役》一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伯兮》中的句子常常打动自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相思之苦是什么?相思二字最难描摹。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尽管写尽相思之苦,但那是闺中少妇之愁。语言华美。一个普通的农妇,她的愁更多的是"岂无膏沐,谁適为容"。"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相思二字痛入心扉。
3/7页《诗经》读后感(篇四)
读《诗经》有感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文坛的璀璨明珠。阅读之后,我才开始了解其中蕴含的千古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古代,《诗经》被作为儿童启蒙读物来传授,被众多文学家欣赏和研究。今天,我们在中学阶段也开始慢慢接触到《诗经》。当我走进它的天地,瞬间领略到其谆朴的风俗、开放的思想、纯美的情感,心中不免震撼,对其爱不释手。“之死矢靡它”中正面表露对爱情的强烈的向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中勇于直控贪婪的统治者…当然,《诗 》里除了悲与恨、愁与苦,还有喜与乐、爱与欢,有“窃宪淑女,君于好逮”般单纯的爱情愿望;有对良臣忠将、贤士明君的赞美、渴 求之情。这些敢爱敢恨的情感,契合了人类的心理,鼓励我们大胆追求幸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同时,《诗经》又是一幅风俗美景画卷。习俗、婚姻、祭祀、实饮等场景扑面而来,一股浓浓的淳朴风情挥之不去,让我在领略中欣赏,在欣赏中探究中国古代的生活情致和意韵,了解过去,展望未来,无愧于华夏子孙的称号。 每一次阅读《诗经》这本百科全书,我都受益匪浅。这样一部先人们的伟大作品,充满了下层百姓的爱恨喜乐,一景一物皆有情。那些美好的事物、执着的信念、忠贞的情感,显得朴实而又崇高、圣洁,正是如今灯红酒绿的社会中难能可贵的东西,教我们如何发扬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
4/7页《诗经》读后感(篇五)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英译为: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雅又有“正”的意思,被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董仲舒: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说:《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毛诗序》,书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5/7页《诗经》读后感(篇六)
它就像父亲的双手,宽厚而温暖,伴着蹒跚学步;又像清晨的暖阳,温煦而柔软,扫除昨夜惶恐。卸下负担,就能轻装上阵;没有恐惧,才会勇往直前!
中学课本上,《诗经》的选篇曾美好地让人沉迷痴狂,无法自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些诗句是对《诗经》最初的印象。于是被吸引,着急忙慌地想要读完整本《诗经》。但突然间面对那么多的陌生字词,那么多读不懂的句子,那么多不知所谓的篇目,又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逃走的念头。
越是没得到的东西,越会在心里留下念想,应该是大众体验了。所以当印有“诗经”两个字的封面出现在眼前时,还是忍不住想要拿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此《诗经》非彼《诗经》,里面的文字并不让人恐惧,反而帮我解答了种种疑问。
作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诗经(丛书)》的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满江,中国诗经学会会员。这本书的叙述简明扼要,文字通俗易懂,同时内容充实,观点正确。 本书共有四章,作者分别沿着《诗经》的概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其地位和影响,由前向后地铺展开来。但我更喜欢由外到内的阅读,即先读第一章“概貌”和第四章“地位影响”,再读第二、三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目的在于,通过阅读《诗经》之外的相关延伸,消除陌生感;再阅读《诗经》本身的思想内容等,消除不确定感。
<一>《诗经》之外
1.揭开《诗经》的神秘外纱
在第一章的内容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为读者轻轻掀开盖在《诗经》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从《诗经》的名字如何得来,讲到《诗经》的风雅颂分类。接着探讨《诗经》的时代、作者、地域以及编订的相关问题。通过引用历史资料,一个个故事般地讲述出来,并且时不时拎出某篇诗句,来与历史上其他名家的总结进行辩论。读完这一部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诗经》是这么来的”。
2.历史长河中的《诗经》
《诗经》并不单单是文学的《诗经》,而是浸透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历史上对于《诗经》的解读和致用,从来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方唱罢、这方登台。孔子曾屹立潮头,《毛诗序》也曾留下浓重一笔,再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汉学”派的红极一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经》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赋诗言志”到“著述引诗”,被断章取义地利用过,也被真情实意地温柔对待过。仿佛中国的政治、文学、历史等等都未曾与《诗经》逃脱过关系。也许正是这种血肉相连,才奠定了《诗经》的地位。
<二>《诗经》之内
1.三百余篇俱灵魂
从天下兴亡到平凡生活,从贵族祭祀到百姓疾苦,从远方的戎役劳役到心头的思思念念。有爱情,有谏诤,有反抗,有怨恨;有诗有酒,有血有骨。在《诗经(丛书)》这本书里,作者分门别类地引用典型诗句,对相关的思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全书诗句举例近百首,在这一部分中就有五十多处。透过《东山》体会兵役奴隶的痛苦,透过《采薇》感受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透过《关雎》体会思念的焦灼······读过这部分,仿佛读完半本《诗经》,感觉自信满满。
2.一把文学的梯子
将《诗经》比作中国文学的一把梯子,再合适不过了。比兴艺术大概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比”的譬喻和比拟,“兴”的借物抒情、象征、烘托。而除此之外,写实的手法和朴实的风格,多变的句法和丰富的词汇,复沓形式和押韵形式,也是《诗经》留给文学的伟大遗产。作者周满江教授对《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格,押韵的基本形式等做了很好的总结,并辅以典型的诗篇节选,让读者理解《诗经》的同时,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借助这把梯子,中国的诗词歌赋才如此光彩照人;而恰恰也是这把梯子,才让我们更有滋味地品尝文学的饕餮盛宴。
如果把《诗经》比作一条花香四溢的小径,那么这本《诗经(丛书)》就是帮你砍掉荆棘的柴刀。它就像父亲的双手,宽厚而温暖,伴着蹒跚学步;又像清晨的暖阳,温煦而柔软,扫除昨夜惶恐。卸下负担,就能轻装上阵;没有恐惧,才会勇往直前!《诗经》的世界绚丽多彩,属于每一位愿意欣赏的读者。
6/7页《诗经》读后感(篇七)
說文解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屯不寧 2019.8.30
先说的话:汉字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是远超大家的想象和认知的——
一,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全部的知识、智慧、审美甚至于交往都事实上笼罩在汉字那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之下。常有人问“怎么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也常能见到的一个回答是“学一门外语”,然后就有疑问“为什么外语能够帮助逻辑能力的提高”,其实原因倒不复杂,就是因为不同语言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逻辑(表现为语法结构)上的差异,而语言逻辑与思维逻辑又是一体两面的——能够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事实上就等于掌握到了一套新的逻辑体系,而两套体系间的相互参照镜鉴势必又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你能想象到,汉字会对你及你所经常接触到的汉语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产生了和产生着怎样的或隠或显的影响吗?
二,我们常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意在于强调汉字字形与其字义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作为表音文字的英语字形(字母与单词)则只是一套极为抽象的表征符号,人们很难直接在字形与字义之间建立起什么联系,需要另有一套的转码解码系统来完成语义的表达和识读。那么,字形与字义紧密相联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形象思维的强化,感觉触觉的敏鋭,意象能力的提升。汉字自创造之初,本就是先民对所见事物的摹形和描画,首先产生出的是一批象形文字,如日、月、云、雨、山、川、林、木、鸟、燕、马、牛、车、舟、刀、皿等等;或许是因为象形字不够用的原因,或许是再怎么象形也终归会有某种程度的抽象而不易区分以至难以识别的原因,结果是人们在象形造字的逻辑之外创造性地使用了另一套逻辑——会意——来造新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对已知文字已知书写符号的使用(合并、增添等)来造出新字,比如把“日”放在“一”(表示大地/地平线)上就是“旦”(太阳升过地平线,表示天明)字,“日”在“木”上就是“杲”(太阳升过一树高的位置,表示天光明亮),“日”在“木”下就是“杳”(太阳落到树下,表示天色昏暗,因而又有意境幽深的感觉);会意之外的构字逻辑是形声,就是把一个表形的字(形旁又叫意符)和一个表音的字(声旁又叫声符)组合在一起来生出新字,如木字旁的字、水字旁的字等等基本上都是形声字,而形声又成为最高产的造字机制,其占现代汉字的七七八八(即便在甲骨文时代,形声字的数量也是极为惊人的)。当然,我们知道另外还有其他的构字法,“六书”就是有六种构字法。但是,无论怎样的造字逻辑,无论从象形到会意到形声之间有着怎样的抽象化发展,几乎全部的汉字均都有着一个明显到无法忽视的特点,那就是字与字形之间的密切关系。换言之,汉字的书写和阅读,其形与其义,会同时调动到眼和脑,故而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强化、感觉触觉的敏鋭、意象能力的提升。意思是?比如国画的特点,就极讲究意象的构建和审美,迥异于比如西方的油画,而这不仅仅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更是内化为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这样的习惯的影响又远远超出美术的范畴,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爱美的我们,可曾意识到汉字对我们的知觉系统施加了和施加着怎样幽微的影响吗?
三,字本义是字义变化的基石,识读字本义是提升汉字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最佳捷径。虽然通行的简化字在字形上割裂了太多的字本义,但多数人在经过简单的训练后是完全有识读大部分繁体字的能力的,毕竟简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真正需要做的,需要训练的,就是有意识地让“眼睛”加入到书写和阅读的过程中来,眼脑配合以更加生动和清醒地驾驭这表达和理解的工具——汉字。
且以诗经为例来因字求意,就是想通过对诗中关键字义的梳理来达到加深诗意理解和提升诗意欣赏层次的目的,而这正是这篇及后续系列文章的写作旨趣所在。
※※※
随手翻到《桃夭》,恰好这篇足够短小也并不生僻,很是便于例举和文风摸索,所以就选定由此动手。
1. 桃夭
桃,形声字,其中“木”是意符而“兆”是声符,我们由其意符可知其字义该是要同树木有关。在记忆(识字学习)的简单介入之后,我们就能很容易地从众多的树木种类中区分出这是能在春夏时节结出甘甜可口的桃子的那种树。桃树,正是桃的字本义;在字本义的基础之上,又引申出桃子、桃花和像桃花一样明艳的颜色(例王实甫《西厢记》“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等三项常用字义。
先作两点的补充说明:
其一,通常,并不需要我们太过纠缠形声字的声符在表音方面是否准确这一问题,因为汉字毕竟历经有数千年的演变,而语音部分又总是最不稳定且最不易于保留下来的,其变迁过程往往显得晦涩和深奥,不在一般需求的范围之内。事实上,至少在今天看来,很多形声字的声符在表音方面都不准确。
其二,虽然形声字的声符被用来表示读音,但实际情况却是仓颉(仓颉造字)在选择声符的时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只要发音相同就大可以抓阄般地逮到哪个用哪个,而是往往会遵循“声中兼义”的原则——声符要起到进一步限定或是明确形符所指之字义的作用。比如这个作为“桃”的声符的“兆”字,其本身就是个象形字,取象占卜时用火烧灼龟甲所烧出来的裂纹,这些裂纹就是或吉或凶的兆象和谶记,于是在“兆”字的语义提示和限定之下,我们便可以大胆揣测“桃”是那种与求占问卜和趋吉避凶有关的一种树,而这样一种树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就是一个常识——只有桃木可以辟邪!因此,与兆有关的树就是桃树。
再来看这个夭字。
夭,象形,象“大”字上面多了个弯曲的头,其象形字义是“大而上屈或者头屈而大”,意思是?当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时候,话里话外都含着对道对天对地的仰望和赞美,而这般肯定和崇敬的感情色彩的表达正是藉由“大”字来完成的,恰恰这个“大”字的象形义又是取之于人并且其造字之本意也是对人的盛赞,认定人是万物之长并且同道同天同地一样为大,故此,夭字的象形字义可以作出这样的直译:
大且美的上屈之象(/之形)
在具体的使用中,我们又从其象形字义中细分出两个字本义,其一为“美盛貌”,另一为“屈也(弯屈、虬屈)”,后一义项中的弯屈虬屈义中也可以包含有字本义所限定的屈的部位(上屈)和所蕴藏的感情色彩(大美)。传统的解读,认为桃夭的“夭”是“美盛貌”,但实际上“上屈和大美”的语义是一样地通畅无碍。就个人观点言,我更倾向于取夭字的象形义,既有桃树外形的描写又有审美体验的陈述。
或有问,桃夭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桃树的上部是树冠;然后,我们可以想象这树冠的模样,分明就是那种不仅大而且是枝枝杈杈地弯弯曲曲着的树冠;于是,从树冠的外形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桃树只会是那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桃树……这就是桃树的夭,桃之夭。只一个夭字,所同时表达出的是树冠外形及其美感体认。夭夭连用,既有加强“夭”之程度的语意,又有朗朗上口的音韵方面的效果。
众所周知,汉字的字义总是多变的,只有语境(上下文)才能够固定真实所用到的字义。前面我们提到桃字有桃树、桃子、桃花、像桃花一样的颜色等至少四个的义项,那么为什么在前一段里面我们直接使用了桃树这个义项呢?因为据上下文意——桃夭——来看,能够匹配“大而上屈”的语义的那个义项只能是桃树本身,不会是花不会是果更不会是颜色。
桃之夭夭的之字,用作介词,表示前后的领有和隶属关系;之子于歸的之字,用作代词,近指,表示这(/这个)、此(/此一)。因为“之”是虚词,只有语法和句法意义上的作用,不在本文的兴趣之内,固此略而不论。不过,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是,虚词的掌握程度事实上反映着一个人的习作水平,而阅读中的疑难点也往往会集中在虚词身上。或者大可以说,实词其实没什么难的,真正难的大都是虚词。
2. 灼灼其華
灼,形声,其中“火”是意符而“勺”是声符。作为声符的“勺”字,同样有声兼义的作用:勺,象形,象舀东西用的勺体(勺子头),有包裹的意思;“火”加“勺”,象形本义就是把火包裹/聚拢起来;因为把火聚拢起来往往会是生火做饭前的必要步骤,因此我们得到“灼”的字本义之一就是用火来烧来烤;另外,聚拢起来的火给人的感觉又是灼热的炙热的,所以又有“灼”的另一字本义——灼热炙热。
華,最早的華字是象形字,是对花朵形状的摹画,但在汉字隶变后就很难再看出。華的字本羲是花朵,盛开的鲜艳的花朵,因此華又被用作对花朵之色彩、光泽和鲜美等属性或感觉的表达,如华美、华丽、华彩等等。華字的这两类义项同时适用于“灼灼其華”句,因为我们既能把句义理解成桃花之灼灼,也能理解为那盛开着桃花的桃树在整体上所给人带来的美艳是逼人的是惊心动魄的(灼字是诗眼)。只是,若从全诗三段间的对仗来看,華只有作花朵讲时才好工整地对应到后两段中的“实(果实)”和“叶(树叶)”,并且若从审美视线的移动角度来说,从“桃之夭夭”的树冠转移到树冠上那桃花的“灼灼”的解读显然更为灵动而不呆板。
灼灼连用,是对桃之華所给观赏者带来的美的冲击力的强化修饰。用灼的逼迫和炙热来表达欣赏桃花盛放时的感受,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感。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间的相互沟通和交叠,所塑造出的是一种虽富有奇幻色彩却是更为真实更为新鲜和生动的艺术美,艺术的美感。通向艺术美的技巧,赋予了诗人更大的创作自由和空间。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正因为汉字世界有了这样优美的作品和艺术美,正因为古人展现出了自己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汉字才维持了自己的蓬勃生命力,而作为新时期的我们的肩上也正担有这一副重担。只有不断地探索未知和推陈出新,汉字才能始终光耀动人,——好消息是,现代汉语相对于古汉语来说就是一次新的变革,而新的赛道上注定会有新的英雄的崛起……
3. 之子于歸
子,象形,古字取象于幼儿,隶变后其字形与字义就基本没什么视觉上的关系了。子,诗中所用到的义项为“西周时对成年男女的一种通称,含有尊重的意味”。
于,确认是象形,但其象形义与真实所用到的字义之间有着无法理顺的阻隔和悬难。我们也只能从甲骨卜辞和后世典籍中总结出它的初始意思为“去往”,作动词用。恰好,这个意思正是诗中“于”字所适用的字义。
歸,其字有三个部分构成——
一,1236;,这是“堆”的古字,作小阜(高而平的小丘)讲。
二,止,停止。
三,帚,通行的观点认为这是“婦”(已婚女子)字的省符,是省掉女字旁的婦字。省符的使用在汉字字形分析中是常所能见到的一种致力于简化书写的造字逻辑,很常见。
因为古人是择高地而居的,故此“1236;”在古时往往就代表着可以居留或驻守的地方,这是家所应该在的地方,一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歸字的三个部分合起来就表示“妇人所要止于的那适宜居住的家(/小阜)”,——看来,苍颉造字时代的男女通婚,房子也是一个要命的社会问题。“妇人所要止于的那适宜居住的家(/小阜)”又讲的是什么呢?有两句我们今天仍不陌生的话,“闺女都是给别人养的,终归是要嫁人的”“女儿总归会是外姓人”……虽然这样的思想在现在这个时代已无容身之地,但在几千年前却是社会的主流共识,而汉字背后的文化恰恰反映的正是几千年前的文化和历史。我们撇开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历史动因不谈,我们关心“闺女都是给别人养的,终归是要嫁人的”的确切语义: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孔颖达)。歸,字本义就是出嫁女子的回家(嫁到老公他家被认为是女子成年后的回家)!
之子于歸,就是“这个女子嫁去夫家”。
4. 宜其室家
先说最不紧要的“其”字。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所言的“之子”。
宜和室和家,认读这三个字的最重要一步就是明白宝盖头的意思。作为偏旁部首的宝盖头,在起初是一个独立的象形字,摹画的是一种房屋,“交覆深屋”(见《说文解字》)。凡有宝盖头,在由字形到字义的理解上都要与房屋相关,比如宝盖头的繁体“寶”字,屋下面是玉和缶(瓦器)和贝,只有自己家里有的才是宝贝,家外面的就不关自己事了,因此这个字在古人那里是一眼就能领会其意所指的会意字。为什么破烂瓦器会是家里的宝贝?年纪稍长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往前几十年,我们还曾有过把家里的腿(家具的腿)的数量看作是穷富的象征的经历呢!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情形。把缶或说瓦器当作宝贝,只能说明仓颉造字的时代大抵该在新石器时代,因为只有在那个时代,既已经有了瓦器陶器,同时瓦器陶器也足够地珍贵。
宜,《说文解字》解作“宜,所安也,从宀(读若绵)之下、一之上,多省声”(这是基于宜字的最初始字形而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宜字的象形义就是“上有屋顶,脚踏大地,中间有足够多的吃喝物用”,颇有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死宅们的作派和想望。有住的,有吃的,有喝的,有用的,并且都还挺多,也没有什么外来的烦恼,当然这该是一个可以舒舒服服开开心心生活其中的屋子/家;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古人也深明这一点,因此,宜字的确切字义指的是“所以安也,——所想要的‘安’是需要建立在这些条件之上的,而这些条件暂时还只是存在于梦想之中”,换言之,宜字表达的是一种应该、应当、适宜、匹配等等的态度、状态或观点,举例,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匪薄”、宜居、宜人等等。诗中,要用宜字的这个本义。
室,会其意为“所要停止的房间”(至,所以止也),再也不能或说不用走动了,其本义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内室,那些不会接待宾朋的房间。古时,与内室相对的是堂屋。堂屋是处理杂七杂八之事的地方,人在堂屋里是停不下来歇不下来的。
家。豕是猪,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其一,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上古时期的遗址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家猪和人确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意思是,猪的房间就是人的房间;其二,猪有很多,猪所住的房子也很多,只有自己的猪所住的房子才是自己的家……意思是,家字的象形义是“猪所在的屋子”,其真实的字本义是——家。家就是家嘛,不须解释。或许,用猪所在之屋来表示家,正反映着国人对吃的执着的源远流长。
室家合称,指的就是家,诗中特指夫家,老公他家。
宜其室家,意译的话就是“好女旺夫”的意思,直译的话就是“(这个女子會)与其室家相配/相宜”(宜,表达一种肯定的观点和感慨赞美的态度)。
5. 有蕡其實
蕡(读若焚),草字头下面是个花卉的卉字,然后再下面是个貝字。卉是百草的总称,貝在古代被当作钱用。这个字很有意思,草下面还是草,并且另有一个貝字来表示这么多草在一些还很宝贝很珍贵……为什么?因为青草的繁茂代表着生命的旺盛,而贯穿繁茂与旺盛的正是两者都有的相同气息,因此它很宝贝。在古人看来,这么多草凑在一些,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气息,青草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所以蕡字被用来指象“那草的香气”。这是有关气味的一个字。同时,“蕡”的香气只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有足够多的草,故此蕡字又含有“多”的意思。
實,宝盖头下面是貫,貫是成串的钱。實字的象形义就是“屋里有成串成串的钱”,于是这日子当然过得就很富足而殷实。从字意上讲,實,就是不虚的意思。只要屋里有钱,一切都不成问题,这就是古人所认为的——實。这是生存为大的思想,反映着那时极为艰难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或说反映着那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诗中,實字要用其引申义,果實的實(语义引申逻辑:實 → 不虚 → 花只是好看却不顶饱,虚头巴脑的,只有结了果的花才叫不虚 → 果實)。
有蕡其實,讲的既是桃子的扑鼻香气,同时也是隐隐指向桃子的数量——硕果累累。
6. 其葉蓁蓁
葉,象形字,树葉的葉,没太多可说的,因为葉的本字就是画了很多的葉子以象其形,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反正摹画得还是挺像的。
蓁(读若真),形声字。识读蓁字的关键是识读秦字。秦,会意字,有两层意思,其一,最初的秦字是三个“禾”的象形字疉加在一起,显然是稻禾多的意思;其二,人们用这个字来称呼一个地方,据说是伯益(伯益是协助大禹治水有功的一个人)后代被封赏的地方,这里的土地“地宜禾”,宜于禾苗的生长。对蓁字来说,秦字的上述第二层意思没有用,有用的是第一层意思,取其“多”的解释,于是,“蓁”指草木繁茂的情状。
其葉蓁蓁,直译作“树叶茂盛”。
※※※
全诗三段在细微差别之外,大体可以看作是在反复吟唱着同一个意思。聚焦于一点,一唱而三叹,去掉的是繁冗和琐碎,在艺术效果上显出意藴简练、节奏明快、格调清晰的特点。循环往复地咏唱一个意思,是《诗经》的常见形式,适于谱曲歌唱,——《诗经》本就是拿来唱的歌词。而这,也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歌词的创作形式,反复吟咏。
最后,就整体来说,《桃夭》每段的前半部分,有关桃树、桃華、桃子、桃葉的部分,正是我们在中学课堂上所学到的比兴手法,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有蕡其實和其葉蓁蓁四个意象来全方位地描写此一出嫁女子的美,——当然,其中包含有太多那个时代的文化痕迹,比如“其葉蓁蓁”所指向的早生多子的喻义和期望。无论我们今天持有怎样的价值观,在读诗经的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对先民的思想和行为报以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并尽可能地去欣赏其积极和美好的一面。还是拿“其葉蓁蓁”作例,在多子多孙的思想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和体味的是先民那满怀希望和憧憬的热烈的生活态度。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