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讲述了一群身患绝症的病人在医院里组建了一个读书会,通过分享他们最喜爱的书籍和故事,让彼此之间的心灵得到了治愈和慰藉。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选择。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一篇
太太太推荐阅读的一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儿子陪身患癌症的母亲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母亲本身的经历非常丰富,在公益和慈善事业上做了很多,儿子与母亲之间的交流通过独特的两个人之间的读书会,他们阅读的书籍也是非常之广(我悄悄记了笔记,几十本,可以慢慢看)。整本书你感受到的都是深深的母子之情,通过一本本书的介绍解读和分享感受,释放出对病情不断恶化的某种释然,也能感受到两人之间流动的情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二篇
在生命最后一程,以母子读书对话的形式,去反思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话质量很高,涉及亲情、苦难、勇敢、乐观、信仰和工作等等话题。
平淡叙事的手法,非普通的阶层,未曾涉及的人名和书名会让我读起来不舒服,但书中穿插的故事和引发的思考,又让我坚持着读完了。
这本书很适合睡前翻阅,能引发思考但又不至于焦虑失眠。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三篇
偶然翻开《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一下就被吸进去了。之前没听过过这本书,也没了解过,看封面还以为是一本中国人写的。没想过翻开才知道是国外的作者。余秋雨在推荐序中写道“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大道至简的提醒我们可以怎样更好的与生命垂危的周边人(比如身患癌症的亲人)更好的相处,文中作者写道“书籍成为我们探索彼此探讨那些我们想法也提升了阅读更深的意义。”同时,我觉得作者通过和母亲共读一本书,也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某种情绪,面对生病的母亲,面对即将来临的离别,谁都没有经验,而读书会带我们找到了出口。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四篇
生命最后的离别,书中作者记叙了他陪伴母亲走过的最后一段时光。他的母亲曾经是家中的掌舵手,去阿富汗后回来检查得了癌症,被迫在家治病。作者为了陪伴母亲,宽慰母亲,延长母亲的希望,便与母亲一起开始看书。书是最好的宽慰。这本书读完很难受,每一个章节都是与这个章节故事情节相呼应的书,母亲写过一张纸条。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得益于其他人的恩泽。我们拥有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每一个人。人生瞬息万变,每一个让我们步入正途的人,都应该感激,不管他们饰演的角色如何卑微。只要有爱,近旁的人就不会轻言放弃,所有的友情和爱都会让一切变得美好。阅读使人温暖,这本书大概也在讲述这样一句话,通过阅读和交流,我陪伴母亲走完了最后一程,最后读完很难受,整本书的主线和情感并不悲伤,反而充满着一种温和的坚定、沉思。一本可以沉下心来读的书。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五篇
如果阅读很孤独的话,那独处比将就有趣多了。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的一个状态。 本书是从作者陪伴母亲抗癌过程里建立的两人读书会的分享中来讲述抗癌过程中,母亲的一些故事,基本每个故事作者都能从他们当时阅读的书籍里找到一些相呼应的主题。可能也是因为有很多书我没看懂吧。有些章节还是蛮难读的。 作者的母亲是一个非凡的女性,夫妻两人也算是灵魂伴侣。对阅读,歌剧,艺术有着相同的喜好。所以培养的三个孩子也一样热爱阅读。 母亲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我比较喜欢的是她常年奔波阿富汗的故事,在那边为了帮扶难民。她一直在为了给阿富汗建立图书馆,希望借助书籍给阿富汗带来不一样的未来。但是其中依然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阻力。还有母亲和女儿去泰国难民营做志愿者工作的故事。 母亲觉得阅读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在抗癌接近两年的时间里,也坚持阅读,甚至觉得,癌症的死去比帕金森的活着更好。就因为帕金森无法进行阅读。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六篇
读此书,最深的感受有二。
一是不断被作者的母亲,玛丽·安这位优秀女性的人生轨迹所震撼,被她坚韧、充满激情而又慈悲的心所感动。她关心身边人,亦关心千里之外受苦受难的人们。她从不安于现状,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促成阿富汗图书馆的建立。她常说她不是害怕死亡,只是难过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同时,她不仅是投身于公益事业的实干家,她亦是懂得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生活家。阅读过程中,她每每传授作者关于生活、人际交往、旅行等日常小事所要注意的小tips时,我也连忙记下她的教诲,待之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感受之二便是阅读的魅力。玛丽·安睿智的头脑和宽广的心胸不必多说,一定有很大部分来自阅读的沉淀。此外,母子二人以阅读来陪伴他们最后相处的时光,也让我感受到了阅读超越生死,即书中后半段常常提起的“永生”的魔力。有人说,“阅读最大的敌人是死亡”,我私以为反过来说亦有道理,即“死亡最大的敌人是阅读”。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七篇
癌症晚期的母亲与儿子在临终前的一段日子,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是读书,从而成立了一个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读书会。 以这样方式走完一生,也是幸事,在书海中度过艰难苦痛,打发已不多的时光,更难得的是与亲人探讨同一本书,因观点想法一致而展开别开生面的讨论与交流,当激情的火花及灵感碰撞在一起时,能够想象到当事人是多么激动与亢奋,那种心心相印,感同身受,因一本书而让时光延续与美好,坦然面对,承受一切该来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境,并没有因要离开这个世界而忧伤,因为有书籍的陪伴,只想生命可以再延续些,读更多的书。 让人动容也催人奋进,当下可以读书而为什么找各种借口不读书?有生之年能够读书是多么幸运呀!而却白白浪费。 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触碰过的那些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帮你擦去脸上的无知和肤浅。
书便宜,但不意味着知识的廉价,虽然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能让你锦绣前程,但它能让你说话有德,做事有余,出言有尺,嬉闹有度。 读书和赚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前者让人不惑,后者让人不屈。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八篇
我会如何与这个世界告别?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是有一段时期的缓冲期。那么。剩下的可知的时间内,我会做些什么?最怕猝不及防的离世,像是一句话没有说完整,哽咽在自己的心里,也哽咽在受听人的心里。如果是知道终期为何时,我想我的第一反应是无法坦然的。从小被灌输一种思想,好死不如赖活着;生日惯常的祝福也是寿比南山。即使是身上插满了管子,每天要持续承受巨大的痛苦,像块石头一样的毫无生气的存活,延续着微弱的气息,拖缓死神到来的脚步,也要做这最后的挣扎。我想了一下,这样的挣扎也并不是告别的最佳方式。如果治疗可以让我状态良好的做着最后还想做的事,我是愿意的。可如果它没有给我争取到自由的时间,那就大可不必了。就像电影《杀生》里被针水禁锢在床上的老人,他可以高兴的啄两口酒,心满意足的离开,这才是我想要的告别方式吧。本书中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依然过着自己想做的生活,处理着未完的事宜。我想这些事无论是不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都会如此进行。坦然的面对终点,那个时刻就像是夜里要睡觉那么自然。白天要做的她的工作,她的信念,她牵挂的人,她喜欢的演出……都井井有条的安排着,每步都努力走好,每个瞬间都用心感受。将一生过成一日,每一日都充实坦然。真是教科书般值得尊敬的人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九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的是作者在母亲确诊癌症后以共读的形式陪母亲走完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阅读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安心的力量,能找到一种适合母亲的方式陪她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没有人能够遇见死亡何时来袭。在和疾病对抗的过程中,母亲以超人的意志力承受化疗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口腔破溃、食欲下降、呕吐、头痛、虚弱、腹泻、抽筋、高烧这些症状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都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虽然日渐虚弱却执意不肯被特殊照顾,也不许家人因为她而打乱自己的计划并围着她转。每天她都要出门,或是计划去旅行,或是与朋友会面,或是去看音乐会,欣赏芭蕾舞表演、看孙子们、参观博物馆、去办公室,一直在努力过正常人的生活,当生命的终点被附上清晰的倒计时时,坦然的珍惜过好剩下的每一天。很多母亲身边得了胰腺癌的朋友确诊没多久后就去世了,包括曾经安慰过她的罗杰也因为承受不了抑郁而自杀了。在确诊后的近两年里母亲凭强大的意志力把每一天都过的那样丰富多彩,继续工作,努力生活,和孩子共读,还讨论音乐、电影、画展、身边的故事、旧时光以及子女的工作,这样积极向上的状态让母亲的生命持续的比预期还要长,那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死于癌症或其他疾病,以及意外或任何其他事情而言,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的生活。到书的中后部分母亲已经能平静的接受死亡这件事了,这是每个人到最后都要面对的事。我在医院工作多年,与那么多癌症患者相处,看到他们被疾病折磨,常年忍受疼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慢慢地让我学会了豁达,放下了很多不必要的执着。记得曾经有一位在经历了抢救后活过来的患者在出院时来表示感谢,哭着说经历这次她感受很深,人生在世,真的不要在意的太多,不要要求的太多。 时光易逝,我们不要浪费拥有的今日,珍惜每一个当下,像作者的母亲一样,一生都用爱和美好温暖身边的人。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十篇
一开始奠定的让人感到哀伤的氛围 (毕竟死别对于成年人来说真的太残酷了)
但是后面(书本的很后面部分)有一段对话
【因为妈妈觉得某本书的结局让她感到愉悦 虽然是已死为结局 妈妈觉得比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团圆的结局更让人感到愉悦
儿子问妈妈 怎么会这样
妈妈答道 愉悦不是书中人的生与死 而是他们体现或表达的东西 或者他们是否能让人们一直记住】
那一刻 我突然释怀 是的 阅读这本书 让我的愉悦程度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 哪怕我一直担心 这位妈妈随时可能病情恶化死去
书里读书 作者也提到了某本书的写法是书里读书 他也是
让我欣喜的是 我也迫切希望自己能阅读他们阅读的书 这样好像离他们更近一点 更能融入他们的对话一点 说不定我也能占有一席讨论之位
虽然是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但是生命本来就是一场读书会 我们在阅读生命 以一种我们自身浑然不知的方式
书里的儿子不敢哭 怕一旦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了 怕时间不够 当我们拥有着的时候 我们常常肆无忌惮 只有在知道即将逝去又不知道这个逝去是哪个瞬间的时候 你才会慌乱 才会想用尽办法去珍惜
喜欢书里的每个细节 每本被提及的书都想去阅读
不仅是母子间的读书会 涉及到的店面太多了 中东战争 难民问题 美国选举 医疗保险 宗教 金融危机 人性救赎 全职妈妈和职业女性 男权还是女权 同性之爱 人生哲理
太多太多了 太多让人思考的议题
希望自己有天能把书中提及的值得一读的书都阅读完毕再回过来 不知到时是何种心情
21.MAR.2021
时值阿联酋的母亲节 祝天下所有母亲 母亲节快乐.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十一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这本书在我印象里我应该听闻过,只是当时因为他无论是书名还是内容简介都好像是畅销书就被当时故作清高的我理所当然的抛之脑后了,直到这次因为想要参加圣诞树阅读打卡计划选择八字书名的时候才重新纳入视野,且在今天一口气读完之后,我为我的浅薄以及刻板印象而道歉,因为这本书带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上午,也带来了很多启发对于被疫情封在家且不能打游戏虚度光阴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正如书名所言,主要内容并不复杂。讲述了“我”,一位前出版社编辑,与身患癌症的母亲在其最后岁月里一起通过举办两人之间读书会的方式相互理解、相互陪伴乃至相互救赎(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许夸张)的故事。读的时候就感觉真的很适合拍成电影,但搜了一下,目前还没有。与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毕竟是关于阅读的故事,都有一位知性优雅、爱好阅读的老妇人以及一位亦子亦友的存在 …… 书中他们一起阅读的美好唤起了我仅参与过几场的读书会的回忆:刚上大学伊始参加的毕飞宇《玉米》读书会,至今还记得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讲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的故事,小说里的一些生猛的描写对于当时涉世未深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乃至于再也没敢去阅读毕飞宇其他可能更出名的代表作。班级间自行组织的《白鹿原》读书会?对读书会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细节早已经忘却,却对当时翻开厚重的《白鹿原》,能够如饥似渴阅读的感觉记忆犹深。当时马原课上无聊翻开,随后目不转睛的阅读,最后用三天时间读完了那本书,真的有种三伏天喝冰水爽到飞起的感觉。其他印象深刻的就是疫情期间也不算疫情期间,效仿关注的b站up主和两位友人组织的线上读书会。以每人选择两本书的形式,凑齐6本书。一起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每本书15分钟阅读,5分钟交流想法与感受,现在想来依旧美好。虽然阅读的具体书目早已忘却,但那份感动与纯真至今仍在心头颤动,久久难以忘怀。 虽然如此,但是菜鸡如我依然渴望能够拥有参与读书会的机会,哪怕真到了那时候,我只会做一个沉默的坎坷,但至少也好过现在想而不能。正如书中所带给我的感受,阅读是有力量的。我希望能用我的行动去感染更多人来喜欢上阅读,或者说至少去尝试打开书籍,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多一种可能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安利这本书给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你可能对这本书根本不感兴趣,但我仍然要祝福或者祝愿你能够找到和你一起共读书的人。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十二篇
如果你曾经历过丧亲之痛,一定不难感受到这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
如何陪伴亲人、如何充实有意义的陪伴他们走完最后一程,坦诚的交流应该是最好不过的方式了,只可惜,我们与父母之间又有多少共同话题呢?那么读书、讨论书里的内容不失为一种两全的方法。
但是,我们这一辈的父母又有多少人曾认真的读过书呢?每次去妈妈家,都见到她开着电视、大声播放着无聊且无营养的电视剧,也曾推荐我认为的好书给她读,期望能给她单调的生活增加些色彩。换来的只有无限期的搁置。
曾经不爱读书的我(从小家里没有一本藏书)在爱上阅读后曾无比欣喜的想和妈妈分享,期盼着能引着她也走上这条精神的欢愉之路,但是收获的只有无奈的感慨——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在一个爱书的家庭里?为什么我的妈妈只喜欢和我聊我特别不喜欢的鸡毛蒜皮!(当然,我也在反思,自己读了不少书,却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形成交流)
当读到作者从小便受父母的影响,一家人周末坐在一起安安静静的读书;当读到作者的母亲在癌症晚期,依然把阅读当作最快乐的事情,我有多么羡慕她把阅读融入整个生命和他们家庭的读书氛围。令我更加羡慕的则是母子二人可以有深度的去交流书中的内容引发出的他们各自的思考与感受。甚至母亲在得知儿子打算把他们共同阅读的书目集结成书时,竟然拖着病体,整理了书单和自己的读书笔记。那时距离她离世已不剩多少时间。
作者的母亲是位标准的事业型女性,我不知道对事业的追求与良好的阅读习惯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但是会忍不住把两者视为相辅相成的,甚至把一切美德归功于只有在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人身上才会出现的。母亲生病后依然会穿上整齐的丝质衬衫出门,会保留好体力去看展览、听音乐会,继续她心心念念的公益事业,一刻不停的为全家计划着接下来的行程,为孙儿满城去寻找一幅他喜爱主题的绘画。她对生活的热情一直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当然,也包括阅读。她最后一次阅读仅仅是离世前三天,未读完的的那一本还夹着书签……
女性能给予孩子最大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总觉得每次被扣上榜样的责任,总会沉重无比。但如果我们就是从养成一个小的良好习惯开始,比如阅读习惯,我相信人是会在书中一点点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与思考的能力的,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但也一定不能放纵自己不去进步。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十三篇
当我们谈论死亡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谈论什么?
谈论那些有可能到来的死亡和即将到来的死亡,心情又怎么可能一样?
生而为人,我们的经历参差多态,那些爱和恨,那些巅峰和失败,那些美好和孤独,那些软弱和坚强,还有那么多的猝不及防,叫人对这世界纠缠无奈又恋恋不舍。
尤其当作者的母亲还有那么慈善要奉献还有那么多好书要阅读还有那么多亲人要爱.......比起身体的痛苦来说,精神上的恐惧需要更大的勇气来克服吧……所以当灾难降临时找到有效办法来缓解恐惧才是正确做法。对于作者母亲来说阅读如信仰,更如背后支撑的那堵墙。
作者的母亲是位具有伟大人格的母亲,正直、乐观、博爱、感恩、愿意分享、善待他人,她把在阅读里面得到的正能量传播在待人接物上......就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还心系阿富汗图书馆进展,还在尽可能关爱身边的人,她自身所散发的光芒不急不躁却沁人心脾。
而作者的职业身份是副总裁和主编,各种繁忙,焦虑,困惑,疲惫,失眠,得知母亲患胰腺癌之后一度不知道如何自然面对,有时不知所措有时用力过猛,直到某天突发灵感和母亲结伴私人读书会———共读一本书,之后才渐渐接受现实,学着如何对待病痛中的人。
看起来本书是写作者给母亲的陪伴,其实最后治愈的却是他自己。在和母亲共读的这两年里,他感受了从未体会过的坚强勇敢乐观和大爱,这是母亲在这个世界上给他的最后温情和力量。
当结局不可遏制,我们是坦然面对积极生活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命的长度无可丈量,但生命的宽度却可以无限拓展。毛姆说过,“阅读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养成阅读的习惯实在受用无穷,很少有什么运动能让你在过了盛年之后仍能从其中获得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移动的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这个避难所在灾难来临之时拯救了母亲、拯救了作者、拯救了它翅膀所及的每一个人,它让母亲的生命宽度丰满,精神永存。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十四篇
当我看到最后一个章节,书中母亲不停小声说:“正是如此”时,自己也跟着掉下了眼泪。现在回想也还是觉得难受。
我很想弄明白自己难受些什么,我不急着去看别人的书评,我知道很多人写的书评非常棒,能帮其他读者理清自己都不明白的疑问和情绪。 可是,这一次,我没有那样做,我第一次尝试去写下自己的感受。
书中母亲无疑是一个积极正面的女性,自律,独立,聪明(聪明这一点作者没有明确说,但我敢保证是这样)。如作者描述的那样,母亲关注的永远是需要完成的事情,确认患癌后还是继续着自己的关注的事业,为阿富汗建立图书馆,为妇女儿童难民事业操心,连旁观者我也在替她埋冤上帝的小心机(我宁愿相信这是上帝设置的小心机,也不愿相信她只是个平凡的人患上了一种常见的病症),为什么不给多她一点时间,有些人没有在为自己自私的活着,而是在为别人的生活担忧并付诸行动呀。
一个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假设是一个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自信而善良,成年后也会因为工作,爱情等因素困扰。书中母亲,她自身也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不管是床边的《每日的力量》,还是《圣经》的指引,她又是如何把自己汲取的力量传递出去的,通过自己的身份,地位,事业,才能,人脉达成某项造福他人的目标,而这力量似乎源源不断,永不枯竭。 那么,在书评的前一段落我难受她的离去,很有可能是对这种力量消失的惋惜和难过,即使自己没有得益于这种力量,但对于整个社会环境,如果尚有这种正面的力量,也许基于蝴蝶效应,这种力量将会被放大多倍。
同时,她从看过的每本书中得到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又把她的理解分享给身边的人,在医院等待化疗期间,会和作者讨论某本书,虽然有时会有半强迫作者去看某一个段落,还要用余光确认作者确实看完了这个段落,反而会觉得她可爱;有时会趁作者下楼买咖啡时,查邮件时,打电话时,母亲总会悄悄拿起书,迫不及待地看,作者这样描述“仿佛我放在那里的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袋饼干,她趁我没在的时候可劲偷吃我的饼干”。
===================
因为写书评时被微信打断,所以无法再继续,瞧,我们这些人,还是这么缺乏集中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精装)读后感第十五篇
念诵祈祷文:愿世间众生,远离苦难;愿世间众生,记忆仇恨;愿世间从生,不受伤害;愿世间众生,免受病痛;愿世间众生,守护幸福。守护幸福,后面是一句戳痛脊背的提问,当别人毒打你时,你又如何守护自己的幸福呢?这就是重点,我们无法左右别人毒打自己,但你能够决定守护自己幸福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能够守护自己的幸福,那么他就能留住让生命继续的东西;而当他已无法守护自己的幸福时,也知道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不再有遗憾。当我读到这个部分,有种醍醐灌顶的醒悟,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选择放手离开,有些人又津津有味的走到人生边上,这些就是关于内心的守护。一种对源自内心对生活的守护。
书中有一段母亲的领悟,永远不要对人轻易下结论。如果你不开口,你永远不清楚谁可以或谁乐意帮助人。因此永远别凭借一个人的年龄、工作或经济状况等去断定一个人能不能或想不想帮助你。这些佐证了一个事实,你对于事情的执着程度,如果足够诚挚,便可无惧,那事情的走向便会更加偏向你。
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让他们了解人与人之间必须承担责任与义务,这绝非专属于谁的能力。
一场关于母子的读书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如何面对生话中的困厄,母亲始终以一种认真的坚强姿态给成年儿子更多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定,也解开了我多年对一些事情的不理解与责怪,好净化我的一本书。
每一本书在每个不同的人那里都会成为独一无二,即使没有任何的书评与评分,也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需索,有些书也不用苦苦去求,最好的有时就在身边。最近经历了第一次隔离,得知消息的第一件事就担心后面家里的消杀,于是第一时间用保鲜袋封装书,3-4本可以装一个袋子,就这样我用光了家里三卷保鲜袋,从天亮封到凌晨2点半,我突然抱怨起居然有这么多书,而且我还有好多没读完,家里最宝贝的就是这些,第二天的好消息是可以居家隔离,因为隔离酒店全满了,这也是哈尔滨最严重的一次疫情传播,利用这几天读完了这本《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早就不记得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但读完还是给我很多力量。
感谢阅读,你要读的下一本书就藏在你正在读的这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