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是一篇介绍澳大利亚原住民土著艺术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土著艺术的历史、特点和发展,并强调了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读后感(一)
土著对于空间的表达,总是受到社会因素与神话概念的影响,无论是以澳大利亚为例,还是放之四海都是皆准的道理,毕竟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画作却寻求族群间的关系与先祖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先祖们通过长期的自然实践,对身外的环境有了更深切的印象,而且融入到基因中,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延续,对于土地上的人类而言,不再是所有权的争夺,而是对于土地的归属感,越来越明白我们离不开土地,于是变厌恶与恐惧为喜爱与崇拜。 所有的土地或人体上留下的标记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指向先祖的存在,在画作中更加清晰地表达着此类逻辑或脉络,我们不得不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真相,甚至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不过在土地或者人体上留下的痕迹是绝对不可以草率应对的,在澳大利亚的哲学家眼中,这一切都应当“在走过的地方一路上画出了一条长长的线”,不是为了记录自己曾经活过,而是为了纪念自己对于尘世的理想与信仰。 澳大利亚中部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圆与线,乍看上去,与其它国度同时代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无非是对空间的描绘与重现,但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图案中,既有象征性,也有写实性,这不仅仅代表从起点到终点,而是意味着先祖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合理的“借口”,即使放在今天,我们也会了解到人本身就是动物,与蛇、蚂蚁之类没有太多的生理差异,有的只是对空间与关系更有概括的能力。 土著人一直很关心跨越长距离的联系,不仅是时间,也是空间的,但这对于澳大利亚这片四周都是海洋的国度,确实有其深刻的意味。发明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将发明与现实中寻求一一对应的关系,也许在现代人看来,他们确实不够聪明,但是足够自觉与坚强,我们需要的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论证与衍生。 建立自我印象,是艺术家本来的心理特征,只不过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是封闭的,不同于平常人的开放,毕竟活在自己设定的空间,最好一辈子都走不出来,自娱自乐自嗨,也没有影响别人,就像一粒微尘从这儿飘散到那儿,改变的是地理位置,却无法改变其物化性质。绘画对于此的表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能通过绘画时的颜料感受到这一点,中心思想是恒定的,无论是岩画、树皮画,还是丙烯画作,都在源源不断地承载着艺术的希望。 艺术与宗教似乎是不打不相识的邻居,毕竟在自然面前,人类力量是如此渺小、如此不堪一击,但是人类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甚至是无法征服的事物,只能为其起一个动听而温柔的名字,宗教与艺术只不过是异途同归的自我安慰。诚然,在此书中,作者更多地关注的是绘画,而不是雕塑、音乐等其它形式,但是立体化与平面化、虚空与实在从宽广的意义上说,都是寻求人与自然的联系,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从来不是人类学家应该关注的,就像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你的肉体存在,总有一件适合的衣妆既能取暖,又能炫美。 关于土著艺术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在现代人眼中,我们更愿意将目光投向未来,相信科技,而对于过去,昨天的历史,我们并没有兴趣,以为科学与艺术总是对立的,恰恰基于这一点,我们研究艺术还是需要下一点功夫,去挖地三尺去缅怀我们的先祖,问候几千年前的自我意识!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读后感(二)
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系统地去读一本涉及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的书,在我之前的记忆当中,我所搜索到的有关土著的一些文字基本来自小说还有散落在各个平台上的零星介绍。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所关注的一位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涉及土著的一些内容,当然他自己本身也有和土著一起生活的经历,他深深被他们吸引,当然,我也对土著的原始和神秘非常着迷。所以当这本书拿在手上的时候,我很欢喜,因为这是一本系统介绍澳大利亚土著的艺术史。当然,这样说似乎并不全面,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霍华德·墨菲是以艺术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的方法对澳大利亚土著艺术进行研究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本以土著艺术为核心的书的外延自然就会涉及澳大利亚的艺术史、思想史、殖民史等方面。因此,任何一位作家要将这诸多内容贯穿其中去呈现一部相对有系统的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我想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以不同主题成章结构全篇。各主题在逻辑上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虽有交叉,但作者却在主题的牵引下得体地叙述了每一章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本翻译的非常流畅的一本著作,语言平实、通俗。此外,这本著作的附录可谓非常贴心,一方面六部分内容很好地方便了读者去翻阅和查找,另一方面又使得全书内容详实完整。在读者看来,我们在如此庞杂的内容体系当中,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主题下涉及的相关内容,同时读完整部作品,我们又能很好地将作品在整体下去观照;既将艺术史为核心的地位不动摇,又能将思想史、殖民史等方面不动声色贯穿其中;既让我们每分每秒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同时作者对其他相关历史等恰当好处地表述又不让人心生烦闷。所以,我想作者这样安排与写作的用意大概是希望我们更多地去在历史背景下去欣赏艺术的美吧。
在这本著作中,可以说每一个话题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吸引力是因为他们的原始和神秘。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真正被认可和收藏的过程非常坎坷,所以这就需要一些历史知识来去梳理。我记得在勒克莱齐奥的笔下,土著被白人认为是野蛮的原始的未开化的,但是在勒克莱齐奥那里,土著人拥有非常传统和古老的延续文化。这一点在澳大利亚土著身上同样淋漓尽致体现出来。在他们创造的艺术品面前,我们所谓的“文明人”是无解的,尽管欧洲很多艺术家后来重视了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但是他们的解读很明显力不从心,甚至有很多对作品的误解。无论这些艺术家如何去解剖这些艺术品,事实上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这些符号、图腾等背后的意义以及我们也许也无法理解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对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来说,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热爱艺术的所有人,我们理应时刻保持一种仰望,一种谦卑。
涉及艺术史,作者用了281幅插图贯穿整本著作,可以说这些插图在作者近乎平实的解读中熠熠生辉。在作者看来,所有的艺术品都离不开土地的主题。他们一生依赖土地,为土地而战,直到拥有土地,这个过程曲折而漫长。在这些艺术品当中,所有时间,过去和现在,都有各种各样的象征,都代表着祖先的代代延续。他们本是游牧群体,随着殖民的开始,他们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些殖民者带着骨子里的偏见和傲慢驱赶、殖民他们。这些殖民者无视土著人的信仰,企图去“同化”他们,但是作为土著,他们最有力量的抗衡是艺术的创造以及它的生生不息,想我我们可以理解为宗教与神话的力量。在这个不断被驱逐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确认自己的身份并渴望被认可,同时,也希望自己本部落或亲族的艺术创造被认可。即使在最初,欧洲艺术家收买他们的艺术品仅仅是因为猎奇,以通过这种方式去证实自己的偏见和傲慢的理所当然。可以说,在伟大的艺术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
澳大利亚艺术史涉及很复杂的历史和殖民背景,因此,在这些艺术品当中,在我们的视觉范围内,所有的符号都是不可忽视的,都有其背后的意义和征兆。它们涉及土地,涉及宗教崇拜,涉及各种形式的仪式,等等。艺术品总是呈现出一定的私密性和开放性,它们就像人与土地之间不同相处方式的斗争,互相撕扯着,在这种美学较量下,也许没有真正的赢家,世界总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就像在殖民过程中,土著主张自身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和世界上其他所有人一样被公平对待。他们顺势而为,做着各种尝试和努力,涌现出了很多为土著艺术去发出声音的艺术家,其中,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参与艺术创造与表达,我想,对土著人来讲,他们需要这样的声音,世界也需要这样的声音。我想,对土著人而言,今天的世界和过去的世界是一个世界,他们有其内在的时间规律去呈现这个时间,宗教仪式、神话以及我们理解不了的一切都将在他们的时间里继续生根发芽。
作为本书的作者,他用艺术人类学和视觉人类学的双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厚重的著作,他没有让我们失望,在我看来,任何人类学家的考据都是伟大的,这本著作所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思考也许用书中的一句话可以表达:“我要借此机会解释一下人类学家的职责。他们来到这里,为的是发现我们跳的舞、唱的歌(和画的画)有怎样的意义。他们是我们的代言人,这成为他们的职责。这意味着他们引起了世人对我们的关注,也使政府不再忽视我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的今天,不光是土著人,我们每一个民族和文化都渴望被平等对待,渴望去表达,渴望被认可,这种渴望被认同的决心绝不仅仅来自那些曾经陷入殖民统治的部落和族群。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读后感(三)
说到澳大利亚的土著,很多人对他们印象还停留在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像里——他们削木为剑,伐木为舟,磨石为刀,搭棚而居,过着茹毛饮血的群居生活。
这些场景也是电视纪录片曾经留给我的印象,记录的是殖民运动开始前,澳大利亚土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现在的澳大利亚土著人,早已被殖民运动改变和同化,很多土著人的生活都踏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澳大利亚土著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开始,这些艺术形态不为世人所知。我也仅仅是在一些旅行类书籍和小说中窥见一斑。
我曾经在一部讲花语的小说中,看到一些文字,简略讲述了澳大利亚西部的红土地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所涵盖的,由绘画、雕塑、歌曲和舞蹈所建立的艺术体系,具有属于土著的神秘感和色彩情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始我很感兴趣。
但小说中的文字是为剧情服务的,并没有在这部分耗费过多的笔墨,当时未能获取更多关于土著艺术的信息,我还觉得挺遗憾。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被世人了解的历史,是伴随着欧洲的殖民运动的脚步进行的。随着殖民进程的不断推进,才逐渐为全世界所知。
现代艺术家们对澳大利亚土著的艺术无疑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对这种艺术进行了探索与深挖,还对多年来搜集到的一系列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出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澳大利亚土著艺术》,这本书确确实实令我大开眼界,让我的眼睛感受了一场艺术的盛宴。
这本书的引言中,开篇就提及下面这句话。
在“人们意识到过去与现状之间的微妙关系”的过程中,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早期的欧洲探险家,在19世纪开始的殖民进程之初,是刻意忽视土著艺术的,用偏见看土著艺术,认为那些技艺精湛的作品,作者不是土著人,而是另有其人。
现在看来,他们持有并推崇这种观点,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削弱土著的存在感,为推进殖民运动的进程更好的服务。
在《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一书中,作者霍华德·墨菲没有回避这段历史。他不但非常详细的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和宗教、地理、社会的关系,并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分别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辩证地阐述了澳大利亚艺术的发展史,这有助于读者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的特色。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这在本书中表露无疑。
无论是雕刻、岩画,还是勾勒和线描,都色彩鲜明,能够在线条与光影的作用下,产生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与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或者现代派艺术有这巨大的差别,充满能量和动态的仪式感。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的内容,通常与宗教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对历史的一种连续记载。
通过这种艺术,不难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其内容从记录期打猎生活的岩画,到后期更为注重仪式感的美学作品,都体现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还能体现不同人群社会地位的变化,对社会研究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现代社会,澳大利亚土著的艺术已经不再被忽视,人们已经接受并承认了澳大利亚土著的艺术的独特性,并且对这种艺术进行了研究和传承。
虽然,那些影响过社会的土著艺术家已经归入尘土,但是他们留下来的艺术,依然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并与现代艺术结合,迸发出更明亮的艺术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