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1000字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7 03:06:17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27 03:06:17   小编: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一文探讨了名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名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文章强调了名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呼吁社会给予名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个读书比较少的人来说,一本书很难从头看到尾,这个居然读完了,呵呵。读完之后,收获颇丰,是一本好书!

用的纸张也好,字体行距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适,不像有些纸张简陋的,那种只适合等车时候看看。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将“北大”“中文”“名师”等无数学人梦寐以求的元素都涵盖其中了。想考北大中文系的高中生,想继续深造的研究生都值得研读,了解中文系各学科老师们的教书育人的方法,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三

读研三年,除了羡慕老师们的渊博的知识,更钦佩的是老师们的生活的态度和做学术的态度。

很多时间非常希望和老师们交谈,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的是比知识更能影响我们一生的东西。

故,看到此书,我会心一笑。你做的,我懂。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四

“名师”名不虚传!最人文的一群人谈教育,十分精彩,值得一看。访谈录甚为好读,比听课还轻松!中文系的读着很亲切。想了解中文系及高校教育现状、寻求高校教育之路的人员必读。书虽为平装,用纸和排版却很讲究,500多码定价59元,性价比很高。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五

访谈性的文章,轻松易读,思想犀利,精彩纷呈。大爱广西师大出版社,纸张很有质感,不过部头有点大,分上下册就更好了。好在这么厚重的一本书打折后才40多块钱,毫不犹豫购下一饱眼福。尤其是喜欢众多名师都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个体,独立思考,有责任与担当。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六

之前一直排斥“某某名师谈”之类的书,不过北大中文系诸位名师集体亮相,接受访谈,谈人生、谈阅历、谈学科发展、谈教育却够新鲜!大学生们、关心人文学科发展的都可以买来一读,说不定哪句话就能成为影响你一生的财富。内文用纸比较讲究,做得蛮用心。不过里面的个别图片貌似清晰度不够,有些模糊。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七

中文系各学科名师讲述人生阅历、教书育人方法,以及对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的思考,既实用又引发思考,推荐!

四十四位名师分别是:葛晓音 李零 张鸣 夏晓虹 钱志熙 傅刚 常森 刘勇强 严家炎 孙玉石 钱理群 陈平原 姜涛 吴晓东 谢冕 洪子诚 陈晓明 曹文轩 韩毓海 邵燕君 李杨 陈泳超 陈连山 王娟 王岳川 杨铸 柳春蕊 孙钦善 安平秋 漆永祥 刘瑛 郭锡良 蒋绍愚 邵永海 陆俭明 李小凡 沈阳 袁毓林 苏培成 陈保亚 王超贤 严绍璗 陈跃红。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八

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想随便翻翻,然而着迷甚深,虽不废寝却忘食,弃许多正事于不顾。所有中文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无论从学术角度、专业角度还是教研角度,都应该细细读之。 本书的采访提纲,虽针对每一位教授有所微调,但大体上遵循的是“个人经历——学术洞见——学科建设——体制改革”的脉络,编者的想法不太同于一般传统的中文人,是有野心,也是有视野的。

l 以文立教,以微治学(曹文轩老师语)

高校不重视教研,重视科研,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教学用尽心思不是一件“性价比”高的事情,但北大的中文教师,都用尽心思在教案的更新与撰写、研究生与本科课程的建设上。

古代文学夏晓虹老师说:如果我讲的东西学生已经先看过了,我会觉得自己在炒冷饭,不太好意思。所以我对上课感觉很有压力。一般来说,我会在文章发表前讲授,就是担心我讲的内容缺少了新鲜感和冲击力。

现代文学孙玉石老师说:开课之前,我差不多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来准备,基本把“五四”那段时间重要的有关文学作品、刊物资料,或粗或细都翻阅了一遍。开学后,又一边讲,一边补充,不断重新写讲义。

钱理群老师说:我是精心准备的,有详细的讲稿。讲稿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几乎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还有一种就是列一个详细的提纲。我曾长期担任过中学教师,所以养成了上课前要做充分准备的习惯。不仅讲课内容,包括板书写什么、怎么写、写哪里,哪些需要长期留下来,哪些写完要立刻擦掉,我都预先要设计、规划。

戴锦华老师说:每次课前我都重新调整教案,找到新的言说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思想的兴奋点,这样我才会睡得比较踏实。我记得很清楚,我教书的第17年,我才不会在每个新的班级、新的课程前焦虑到无法入睡。

不一而足。而老师们之所以以如此细致认真的态度对待讲课,其外部驱动力不是评职称也不是著书论说,而是听课的学生,大都有比较丰富的知识与学术准备,对教学深度与广度的要求、期望也很高。我们说“教学相长”说了很多年,这是真真正正的教学相长,最高质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那种愉悦而生生不息的呼应,无法不感染每一个读到本书的人。

l 鼓励争鸣,重在思考(洪子诚老师语)

从1919年开始,北大就以自由自在的学术空气而享誉,年轻一些的我,并不太能明白这种空气的清新与可贵。直到有一天,我感觉到处处被掣肘、被压抑、被荒谬所淹没,我慢慢无能为力地陷入Animal Farms的圈中去,甚至为自己脱口而出的话所震慑所恐惧。

不知何时,我只能读外国书,或港台书,或至少有过海外教育经历者的文章。看到这本书,感觉到打开窗户的美好。

他们如此渊博,同时又如此纯悫。在他们身上,常常看到令人感动反抗性,那是中文人身上最好的一部分。钱理群的学生评价他说:“您对我们最大的触动不在于您在课堂上具体讲什么,而在于您讲课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到您还在坚守您的理想主义,坚守您的启蒙主义。这使我们知道人还可以那样活着。”

人还可以这样活着,可以这样无畏、这样有底气地活着,能自在地追求热爱的文学专业、赤诚的社会理想;能毫不软弱地说不,也毫不犹豫地说是。北大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不盲目呼应社会某种潮流的独立性。

好好读书,读书那么美好,给人那么弥心亘肺的感动。这些老师才是真正的教化,他们不仅感染着身边的学生,也感染着读到他们文章的我。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曲折的人生、丰富的学问中,犹如永不磨灭的清鸣,心光长在,吹彻广穹。

许多人都后悔过选择本专业,我一次都没后悔过。文学专业给了我替代不了的巨大快乐。对我而言,幸福的人生就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开始。哪怕我早就知道我后来的工作、人生是这样的,再让我选择一次专业,再选一万次,万万次,我都不会改变。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读后感篇九

陆俭明谈读书

有一次北京市教育局组织名师讲座,我就谈到看书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看书很重要,但还得会看。看书首先得分精读和泛读。就精读来说,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要力求实现三个转化:一是要把书本里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二是要把自己头脑里的知识转化为跟自己的研究、教学相关的内容;第三就是语言上的转化,特别在教学上,把学术语言转化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完成这三个转化,读书的真正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341页)

读书、背书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治学精髓。宋朝有人请教欧阳修写文章有什么诀窍,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东坡志林》)。······我再讲一个现在的真实例子。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刘乐宁,他是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的,80年代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念博士学位。到了美国,生活上没有问题,口语交际都能应付,但读书报告写出来导师一看,就说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于是他的导师就给了他三十篇文章叫他去背,结果非常见效。他说:“我现在能用英文写东西就得益于这三十篇文章。”所以说语言,特别是写,一定要有丰富的语感。(343页)

不过我们中文系有的时候还是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上面下来的一些东西不同意就是不同意。现在全校差不多各系都通过合并改为学院了,当时北大也要求文、史、哲、考古成立人文学院。中文系当时的系主任费振刚把教授们和教研室主任以上干部召集起来开会。退休的、在岗的,能来的都来了,讨论这个问题。大家意见一致,都不同意。但也不能硬顶哪,讨论来讨论去,想出了一个办法。给校领导写一封信,大致内容如下:我们中文系的老师历来比较保守,比较愚钝,对于合并这样一个措施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研究能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认识不到。在认识不到它的意义的情况下,硬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合并,可能会对教学研究带来负面作用。我们恳请校领导或者更高一级的领导,到中文系给我们讲解,上上课,当大家认识到它的意义后,相信大家都会举双手赞成。再说,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如果要合并为院,让中文系成为一个虚体,这对中文学科的发展不利,对北大也没好处。结果学校领导不理不睬,最后也就没成立人文学院,中文系还是中文系。(346页)

苏培成谈读书

重要的书应该细读、反复读,比如说语法学中,赵元任先生、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高名凯先生的书,我认为都是经典。经典书是老专家千锤百炼写的,看一遍你觉得懂了,过一段时间你再看,照样有新鲜感。(384页)

我读书的时候是做卡片,有用的就摘抄下来,这也是我上学时养成的习惯。我电脑不精通,用长了眼睛也不舒服,所以还是习惯于手写。我做了一个大的卡片柜放在家里,分门别类存放,用的时候就可以把相关的材料找出来。抄卡片对语言学特别有用,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必须要积累例句,例句不能凭脑子空想,卡片就起到积累的作用。我也问过王力先生怎么读书。他不抄卡片,都在脑子里了,我们比不了,就靠笨办法,抄写卡片,积少成多。(385页)

还有,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些东西要背熟。比如《广韵》,韵部都应该背下来,主要的字也要背下来。再比如读《左传》,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各公的先后都应该记在心里,用起来、查起来都方便。这表面上笨功夫,实际上会极大提高你学习和研究的效率。现在是网络时代,查东西非常方便,但光靠复制、粘贴写不出好文章,一些重要知识印到脑子里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运用自如。(385页)

民国时期的老先生,都读过很多书,做学问、教学,以及平常谈吐,就是不一样。我们赶上政治运动,虽然北大图书馆有很多书,但没读多少,这也是我心里比较纠结的事。尽管我研究的一直是语言学和文字学,但我那时候对《说文解字》都没有从头到尾念过一遍,真是惭愧。我是教师,可我的知识是不足的,我也一直在设法给自己补课。我当了一辈子教员,补了一辈子课,因此我认为学生上学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念书。(385页)

我这次给《现汉》提了一个意见,就是这个繁体字的繁,原来括弧里面有个异体字,左边一个每天的每,右边加一个中文系的系。但后来我发现,括弧里面的这个字是错的,应该是每天的每,右边加上一个糸。不过这个错误严格来说并不是《现汉》的问题,它用的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文件,是文件出了错。《现汉》编写组接受了我的意见,把这个错误修正了。(386页。按:《现汉》第5版有括弧异体字(緐),第6版已删除。又按:《中华字海》1009页【緐】同“䋣”,见朝鲜本《龙龛》。可见两个都是异体字,但䋣更常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